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晋残酷的政治环境里,石崇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追求的“身名俱泰”的价值观跟他的性格特征有巨大的关联,而时代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石崇的性格特征。其一,敢于直谏与卑佞的性格特征;其二,奢靡享受与附庸风雅的性格特征;其三,残忍与任侠的性格特征。石崇的多元化的性格特征正是西晋这个动荡时代复杂人性与士风的缩影。
【关键词】:西晋;石崇;性格特征;原因
研究石崇对于我们了解西晋时期当时士人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世说新语》和《晋书》来探析其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性格特征是矛盾的,他不仅是西晋“二十四友”与金谷宴集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能洞察到西晋时期许多士人所追求的“身名俱泰”的人生价值观。为追求这一人生价值观,石崇在西晋担任着多重角色,他既是官僚又是名士,既是豪富又是文人,兼具其身。因此在他身上体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谏,不屈服于权贵,而“望尘而拜”又表现出他性格有其卑佞的一面。他重视友情,对于朋友,他仗义疏財,并且交友甚广。对于贤士,他敬爱有嘉。对于爱情,他有其真性情的一面。对于下人,又表现出残忍的一面,对于生活,他奢侈低靡又有附庸风雅一面。
一、敢于直谏与卑佞的性格特征
石崇生于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249),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渤海南皮人。其父石苞屡讽魏帝逊位,帮助司马氏集团建立晋王朝有功,封乐陵郡公、加侍中。由于其父是晋国的“开国元勋”,政治凭籍在西晋一朝非常雄厚。并且他早年“少敏惠, 勇而有谋。”在加上伐吴有功,而受皇帝的赏识。他前期才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晋书·石崇》有记载
“ 武帝以崇功臣子,有干局,深器重之。”
早期,石崇在政治上敢于直谏,不惜触怒权贵。由于西晋时期政权的动荡,外戚、士族、诸王三股势力不断的争权斗争,而使石崇自己也被卷入到了政治漩涡里,再加上他直谏的性格,导致他被放外任。后期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等回京任卫尉,攀附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便表现出石崇性格卑佞的一面。当时鲁公贾谧凭借贾后的势力在朝廷中炙手可热,权过人主,贵游豪戚都纷纷攀附、奉承。著名的“望尘而拜”就是对其贾谧其性格卑佞一面的最好解释。《晋书·石崇》中记载
“复拜卫尉,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视善,号曰‘二十四友’。广城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石崇在政治上所持的态度体现出他矛盾的性格特征,前期的仕途平步青云使他敢于直谏,有自己的政治原则和主张。因为自己直谏的性格而受到排斥被放外任。在回到王都后一改往日直谏的性格,并开始攀附贾谧以此图得在政治上的安稳。
二、聚敛财富、奢靡享受和附庸风雅的性格特征
“身名俱泰”是石崇的精神主导,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晋书·石崇》中记载
“尝与王敦入太学,见颜回、原宪之象,顾而叹曰:‘若与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间。’敦曰:‘不知余人云何,子贡去卿差近。’崇正色曰:‘士当身名俱泰,何止甕牖哉!’。”
颜回与原宪都是孔子学生,他俩安贫乐道,而子贡喜欢做生意,是当时的大富翁,王敦把石崇比作子贡,由此可知,石崇所追求的“身名俱泰” 与安贫乐道是特异其趣的。而石崇认为“身名俱泰”不仅要追求名声上的显赫,也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他在政治上的积极进取,是其“身名俱泰”中追求“名”的一部分。接下来,关于“身”的一部分体现在他聚敛财富,并且与其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有关。这一点在《晋书·石崇》和《世说新语·泰侈》篇中都有记载。他聚敛财富成癖,在当时成为了富可敌国的豪富。然而这一思想,却是与传统道德善恶观念是相背离的。《周易·系辞下》曰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而其“身”“名”是与善恶联系起来的。而石崇的“身名俱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实际上是一种抛弃道德评判的享乐主义。因此,他不择手段的去攫取财富。《晋书·石崇》中有记载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资。”
聚敛来的财富使石崇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
在《晋书·石崇》传载
“与贵戚王恺、养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
石崇聚敛的财富不止用于奢靡的生活享受,还用于推动风雅之事。其中“金谷雅集”是最为人们称赞的文人集会。并是因石崇为主导推动的。直接导致了后来“兰亭集会”的举行。反应出他追求“身名俱泰”中“名”的另外一层含义。既有对金钱的贪婪,又有对名声的追求,是对儒家的思想一种反叛。在这点上必然使石崇具有矛盾的性格。
三、残忍和任侠的性格特征
石崇对于下人有其残忍的一面。《世说新语·汰奢》中有记载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这件事情的记录看出石崇对于生命的糟践和视生命如草芥的残忍一面,但是崇为救刘氏兄弟(刘舆、刘琨),曾夜闯恺宅索人一事。又让人看见石崇真性情的一面。《晋书·石崇》记载:
“刘舆兄弟少时为王恺所嫉,恺召之宿,因欲坑之。崇素与舆等善,闻当有变,夜驰诣恺,问二刘所在,恺迫卒不得隐。崇径进与后齐索出,同车而去。语曰:‘年少何以轻就人宿!’舆深德之。”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石崇具有多重的复杂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不仅与自身的发展有关,更与统治者和社会环境有关。
石崇追求“身名俱泰”的思想与当时司马炎统治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西晋社会普遍的道德缺位有关。西晋政权是司马氏父子用其阴谋手段篡位而得,与文字无关,更与仁义道德相差甚远,他的政权本身道德素质既很低下,对于功臣及其子弟们也就难以作出比较高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在加上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当政二十几年间,带头过着奢靡的生活,帝助恺与崇斗富、多次的选美政策等反映出当时政治比较腐朽,司马炎本身性格“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才使石崇在荆州亦官亦盗而不被追究。另外西晋的建立,使曹魏后期以来许多士子所受的精神压力减轻了许多,玄学不断的盛行,使当时的名士追求“自然”、“放诞”的生活,要求对人性的自我解放与觉醒,对儒家的“仁”、“义”进行鄙嗤。
大环境的道德缺位,导致以权力谋私利,自我放纵,物欲横流,肆无忌惮。影响其政治风气,徇私舞弊、政务荒废,彼此倾轧、勾心斗角,聚敛财富、穷奢极欲,予取予夺、欺压百姓。腐败恶俗风气开始蔓延,被揭发官员都很少受刑。因此士大夫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心慢慢消退,再加上“八王之乱”,政治上的动荡,许多人卷入到政治的漩涡而被杀害,这样使许多士人对建功立业感到无望。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能实现。动乱导致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因此人们转而更加注重声乐的享受。“身名俱泰”思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也成为当时士子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石崇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关键词】:西晋;石崇;性格特征;原因
研究石崇对于我们了解西晋时期当时士人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世说新语》和《晋书》来探析其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性格特征是矛盾的,他不仅是西晋“二十四友”与金谷宴集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能洞察到西晋时期许多士人所追求的“身名俱泰”的人生价值观。为追求这一人生价值观,石崇在西晋担任着多重角色,他既是官僚又是名士,既是豪富又是文人,兼具其身。因此在他身上体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谏,不屈服于权贵,而“望尘而拜”又表现出他性格有其卑佞的一面。他重视友情,对于朋友,他仗义疏財,并且交友甚广。对于贤士,他敬爱有嘉。对于爱情,他有其真性情的一面。对于下人,又表现出残忍的一面,对于生活,他奢侈低靡又有附庸风雅一面。
一、敢于直谏与卑佞的性格特征
石崇生于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249),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渤海南皮人。其父石苞屡讽魏帝逊位,帮助司马氏集团建立晋王朝有功,封乐陵郡公、加侍中。由于其父是晋国的“开国元勋”,政治凭籍在西晋一朝非常雄厚。并且他早年“少敏惠, 勇而有谋。”在加上伐吴有功,而受皇帝的赏识。他前期才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晋书·石崇》有记载
“ 武帝以崇功臣子,有干局,深器重之。”
早期,石崇在政治上敢于直谏,不惜触怒权贵。由于西晋时期政权的动荡,外戚、士族、诸王三股势力不断的争权斗争,而使石崇自己也被卷入到了政治漩涡里,再加上他直谏的性格,导致他被放外任。后期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等回京任卫尉,攀附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便表现出石崇性格卑佞的一面。当时鲁公贾谧凭借贾后的势力在朝廷中炙手可热,权过人主,贵游豪戚都纷纷攀附、奉承。著名的“望尘而拜”就是对其贾谧其性格卑佞一面的最好解释。《晋书·石崇》中记载
“复拜卫尉,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视善,号曰‘二十四友’。广城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石崇在政治上所持的态度体现出他矛盾的性格特征,前期的仕途平步青云使他敢于直谏,有自己的政治原则和主张。因为自己直谏的性格而受到排斥被放外任。在回到王都后一改往日直谏的性格,并开始攀附贾谧以此图得在政治上的安稳。
二、聚敛财富、奢靡享受和附庸风雅的性格特征
“身名俱泰”是石崇的精神主导,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晋书·石崇》中记载
“尝与王敦入太学,见颜回、原宪之象,顾而叹曰:‘若与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间。’敦曰:‘不知余人云何,子贡去卿差近。’崇正色曰:‘士当身名俱泰,何止甕牖哉!’。”
颜回与原宪都是孔子学生,他俩安贫乐道,而子贡喜欢做生意,是当时的大富翁,王敦把石崇比作子贡,由此可知,石崇所追求的“身名俱泰” 与安贫乐道是特异其趣的。而石崇认为“身名俱泰”不仅要追求名声上的显赫,也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他在政治上的积极进取,是其“身名俱泰”中追求“名”的一部分。接下来,关于“身”的一部分体现在他聚敛财富,并且与其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有关。这一点在《晋书·石崇》和《世说新语·泰侈》篇中都有记载。他聚敛财富成癖,在当时成为了富可敌国的豪富。然而这一思想,却是与传统道德善恶观念是相背离的。《周易·系辞下》曰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而其“身”“名”是与善恶联系起来的。而石崇的“身名俱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实际上是一种抛弃道德评判的享乐主义。因此,他不择手段的去攫取财富。《晋书·石崇》中有记载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资。”
聚敛来的财富使石崇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
在《晋书·石崇》传载
“与贵戚王恺、养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
石崇聚敛的财富不止用于奢靡的生活享受,还用于推动风雅之事。其中“金谷雅集”是最为人们称赞的文人集会。并是因石崇为主导推动的。直接导致了后来“兰亭集会”的举行。反应出他追求“身名俱泰”中“名”的另外一层含义。既有对金钱的贪婪,又有对名声的追求,是对儒家的思想一种反叛。在这点上必然使石崇具有矛盾的性格。
三、残忍和任侠的性格特征
石崇对于下人有其残忍的一面。《世说新语·汰奢》中有记载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这件事情的记录看出石崇对于生命的糟践和视生命如草芥的残忍一面,但是崇为救刘氏兄弟(刘舆、刘琨),曾夜闯恺宅索人一事。又让人看见石崇真性情的一面。《晋书·石崇》记载:
“刘舆兄弟少时为王恺所嫉,恺召之宿,因欲坑之。崇素与舆等善,闻当有变,夜驰诣恺,问二刘所在,恺迫卒不得隐。崇径进与后齐索出,同车而去。语曰:‘年少何以轻就人宿!’舆深德之。”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石崇具有多重的复杂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不仅与自身的发展有关,更与统治者和社会环境有关。
石崇追求“身名俱泰”的思想与当时司马炎统治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西晋社会普遍的道德缺位有关。西晋政权是司马氏父子用其阴谋手段篡位而得,与文字无关,更与仁义道德相差甚远,他的政权本身道德素质既很低下,对于功臣及其子弟们也就难以作出比较高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在加上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当政二十几年间,带头过着奢靡的生活,帝助恺与崇斗富、多次的选美政策等反映出当时政治比较腐朽,司马炎本身性格“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才使石崇在荆州亦官亦盗而不被追究。另外西晋的建立,使曹魏后期以来许多士子所受的精神压力减轻了许多,玄学不断的盛行,使当时的名士追求“自然”、“放诞”的生活,要求对人性的自我解放与觉醒,对儒家的“仁”、“义”进行鄙嗤。
大环境的道德缺位,导致以权力谋私利,自我放纵,物欲横流,肆无忌惮。影响其政治风气,徇私舞弊、政务荒废,彼此倾轧、勾心斗角,聚敛财富、穷奢极欲,予取予夺、欺压百姓。腐败恶俗风气开始蔓延,被揭发官员都很少受刑。因此士大夫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心慢慢消退,再加上“八王之乱”,政治上的动荡,许多人卷入到政治的漩涡而被杀害,这样使许多士人对建功立业感到无望。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能实现。动乱导致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因此人们转而更加注重声乐的享受。“身名俱泰”思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也成为当时士子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石崇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