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等新的教育理念随即出台,使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主要传播方式的教学语言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样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教学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孟子?尽心下》中,“言近而旨远,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强调的就是高超的语言艺术。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语文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一定水平的语文技能。
一. 什么是语文教学语言
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语言。它是语文教师围绕教学目的的要求,适应特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用来交流语文思想并能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符号系统。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输出,更有人格,个性,精神的塑造,这是对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要求。
二 . 语文教学语言的特性
特性之一: 语言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诗意美的创造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个体性
有人说:“语言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咆哮怒号,可以小心翼翼地掂着脚尖走路,也可以雄赳赳气昂昂阔步前进。”这话对我们语文教师是应该有所启迪的。作为个体,每一位教师的性格、气质、年龄、经历、个性、秉性、修养、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精神个性,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就会体现出相应的风格个性。如名振全国的三位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是词采丰华,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钱梦龙老师凝练硬朗,深邃缜密的理性语言;而魏书生老师则是平易中和,亲切风趣的商讨语言。实现语言的创造性应当追求语言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当然这并不否定吸收他人语言的可取之处,而关键在于汲取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他人的语言风格隐逸到自己的风格中,两者水乳交融,而主角永远是自己的风格。
2.语言的变化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举一个例子,在市里的高效课堂研讨中,曾有幸听过一堂受益匪浅的课,同样是师生之间的问候,我们一般的教师都用:同学们,你好!可是那位老师进来的问候词却是:同学们,真精神。很有意思,当时让我有些诧异,但确实给人一种精神的震动,在这样的问候中包含着对孩子们的赞扬,同时也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上好这一堂课。瞧,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语言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学的语言要突破常规,追求灵动。在人们的常规意识中,想的主体一定是人,但“一朵欲放的红月季,在小阳台上遐想”,在这里想的主体就成了物,打破了常规,使语言富有变化,变得灵动、诗意。可见创造性的语言组合就是这样打破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在超常规的组合中达到“无理而妙”。教师使用创造性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特性之二:语言的唯美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美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教师或娓娓而谈,或悲愤深沉,或慷慨陈词,或嬉笑怒骂,使教学引人入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审美体验,唤起学生与真善美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操的陶冶。因此,教师应该力求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性。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场白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了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歌咏。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语言或者清新淡雅,朴实无华,或者慷慨激昂,意气勃发,但不管何种风格它都不失语言的唯美性。
特性之三:语言的情感性
“感乎心者,莫乎情。”教学双方都应以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使知识的传递途中伴有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样学生的情感也需要教师激情的带动。所以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倾注情感的过程。刘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绝非无情物,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所以语文教学语言要求感情的含金量。如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背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是春日的暖阳。其实,父爱一点也不比母爱逊色,可以比作沉默的火山。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表达父子之情的《背影》一文。”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他们感情的闸门,为学习课文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三 .教学语言艺术化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如果将以上特点融合在教师的语言之中,语言的艺术化就能充分显露,教学效果将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而要实现语言艺术化,对教学语言的使用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力戒读错音或满口的方言。其次是语义内容表达的准确规范。在语文教学语言中,语言表述内容要准确,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
(二) 善用文雅的词语,富有情感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讲过一个俄罗斯谜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课,那么就会像蜜一样粘住学生,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养成读书的习惯,进行文学的积淀。看一些文质兼美、思想深邃的好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使语言充满灵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书塑造自己的灵魂,才能以此影响学生。
2.在语言的运用中进行感情积累。王国维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教师职业美,秉着对教师职业的一腔热血,将教学激情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倾注于每一个体,相信充满激情的艺术语言会造就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3.教师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闲和严静、超凡脱俗。言为心声,语言是精神的外化,精神的和谐和语言的高雅应该合为一体,如此语言的魅力才能大放异彩。
(三)将个人魅力与智慧融于语文教学语言之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呼唤着教师的个性魅力在课堂上的充分展现。充满个性特征的教学语言,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舍,强于百万之师”。这不仅肯定语言的力量,也肯定了语言中所包含的智慧。教师智慧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开阔。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智慧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追求语言的艺术化,为语文教学营造了一种更和谐开阔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的艺术化,更好的去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使主客体的身心得到舒张,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与审美化。
一. 什么是语文教学语言
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语言。它是语文教师围绕教学目的的要求,适应特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用来交流语文思想并能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符号系统。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输出,更有人格,个性,精神的塑造,这是对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要求。
二 . 语文教学语言的特性
特性之一: 语言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诗意美的创造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个体性
有人说:“语言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咆哮怒号,可以小心翼翼地掂着脚尖走路,也可以雄赳赳气昂昂阔步前进。”这话对我们语文教师是应该有所启迪的。作为个体,每一位教师的性格、气质、年龄、经历、个性、秉性、修养、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精神个性,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就会体现出相应的风格个性。如名振全国的三位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是词采丰华,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钱梦龙老师凝练硬朗,深邃缜密的理性语言;而魏书生老师则是平易中和,亲切风趣的商讨语言。实现语言的创造性应当追求语言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当然这并不否定吸收他人语言的可取之处,而关键在于汲取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他人的语言风格隐逸到自己的风格中,两者水乳交融,而主角永远是自己的风格。
2.语言的变化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举一个例子,在市里的高效课堂研讨中,曾有幸听过一堂受益匪浅的课,同样是师生之间的问候,我们一般的教师都用:同学们,你好!可是那位老师进来的问候词却是:同学们,真精神。很有意思,当时让我有些诧异,但确实给人一种精神的震动,在这样的问候中包含着对孩子们的赞扬,同时也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上好这一堂课。瞧,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语言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学的语言要突破常规,追求灵动。在人们的常规意识中,想的主体一定是人,但“一朵欲放的红月季,在小阳台上遐想”,在这里想的主体就成了物,打破了常规,使语言富有变化,变得灵动、诗意。可见创造性的语言组合就是这样打破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在超常规的组合中达到“无理而妙”。教师使用创造性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特性之二:语言的唯美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美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教师或娓娓而谈,或悲愤深沉,或慷慨陈词,或嬉笑怒骂,使教学引人入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审美体验,唤起学生与真善美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操的陶冶。因此,教师应该力求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性。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场白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了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歌咏。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语言或者清新淡雅,朴实无华,或者慷慨激昂,意气勃发,但不管何种风格它都不失语言的唯美性。
特性之三:语言的情感性
“感乎心者,莫乎情。”教学双方都应以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使知识的传递途中伴有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样学生的情感也需要教师激情的带动。所以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倾注情感的过程。刘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绝非无情物,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所以语文教学语言要求感情的含金量。如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背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是春日的暖阳。其实,父爱一点也不比母爱逊色,可以比作沉默的火山。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表达父子之情的《背影》一文。”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他们感情的闸门,为学习课文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三 .教学语言艺术化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如果将以上特点融合在教师的语言之中,语言的艺术化就能充分显露,教学效果将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而要实现语言艺术化,对教学语言的使用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力戒读错音或满口的方言。其次是语义内容表达的准确规范。在语文教学语言中,语言表述内容要准确,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
(二) 善用文雅的词语,富有情感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讲过一个俄罗斯谜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课,那么就会像蜜一样粘住学生,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养成读书的习惯,进行文学的积淀。看一些文质兼美、思想深邃的好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使语言充满灵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书塑造自己的灵魂,才能以此影响学生。
2.在语言的运用中进行感情积累。王国维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教师职业美,秉着对教师职业的一腔热血,将教学激情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倾注于每一个体,相信充满激情的艺术语言会造就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3.教师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闲和严静、超凡脱俗。言为心声,语言是精神的外化,精神的和谐和语言的高雅应该合为一体,如此语言的魅力才能大放异彩。
(三)将个人魅力与智慧融于语文教学语言之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呼唤着教师的个性魅力在课堂上的充分展现。充满个性特征的教学语言,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舍,强于百万之师”。这不仅肯定语言的力量,也肯定了语言中所包含的智慧。教师智慧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开阔。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智慧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追求语言的艺术化,为语文教学营造了一种更和谐开阔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的艺术化,更好的去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使主客体的身心得到舒张,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与审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