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导入新课的艺术非常讲究,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使学生带着一个良好的心情参与课堂,以最佳的状态去接受新知识,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长期担任历史教学,对历史课的导入谈几种方法。
1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时,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 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二是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这样联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 巧借理化实验
如我在讲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从学校实验室借来实验器材,当堂演示了“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就能产生电流”的实验,学生很快被吸引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实验上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谁发现的?”并由此导入新课。
4 巧猜谜语
上课一开始猜一则谜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这时导入新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戊戌变法”一节,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学生很快猜出了谜底为谭嗣同,又如“山东新闻”猜“鲁迅”等等。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不可滥用。
5 巧拈妙用数学
利用数学教科书中的一些定理,公式或数字与历史年代的巧合,提示学生,从而导入新课。如我在讲述“朝鲜”一节时,先让学生演算26的方等于多少?学生很快算出是676,而历史上的676是新罗统一朝鲜,由此导入新课;又如讲述唐朝建立时,我先让学生回答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是618。而历史上618恰好是唐朝建立的年代,也由此导入新课。
6 引导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历史论文
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收集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每节课前先由学生讲历史故事,每节课一个人讲,全班学生依次轮流。讲述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还能让其他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增加课外积累。学习新课后,教师可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归纳课堂上的知识点。通过写学习笔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调动起来,历史课堂也就更加活跃。
7 拓展延伸课外知识使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上,教师应该拓展延伸一些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应以历史故事为主,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和历史图册,教会学生看历史图册,喜欢看历史地图,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讲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秦、楚等国的所属版图,并让学生明白,这些龟甲在现在哪些地区,让学生加深对这些古地名、诸侯国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有大历史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想,同时还可突破教材,走出教材,把一些教材上不同的历史观点介绍给学生。在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分界至今存在着这两种争论,让学生认识到文史学科上很多东西尚有争议,未有定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考证的兴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上,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得仍然不够,为了让学生牢记主要的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打油诗等,让学生诵读。教师也可以将“三字经”、“千字文”上讲朝代更替的那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只有活跃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才是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
1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时,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 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二是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这样联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 巧借理化实验
如我在讲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从学校实验室借来实验器材,当堂演示了“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就能产生电流”的实验,学生很快被吸引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实验上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谁发现的?”并由此导入新课。
4 巧猜谜语
上课一开始猜一则谜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这时导入新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戊戌变法”一节,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学生很快猜出了谜底为谭嗣同,又如“山东新闻”猜“鲁迅”等等。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不可滥用。
5 巧拈妙用数学
利用数学教科书中的一些定理,公式或数字与历史年代的巧合,提示学生,从而导入新课。如我在讲述“朝鲜”一节时,先让学生演算26的方等于多少?学生很快算出是676,而历史上的676是新罗统一朝鲜,由此导入新课;又如讲述唐朝建立时,我先让学生回答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是618。而历史上618恰好是唐朝建立的年代,也由此导入新课。
6 引导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历史论文
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收集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每节课前先由学生讲历史故事,每节课一个人讲,全班学生依次轮流。讲述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还能让其他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增加课外积累。学习新课后,教师可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归纳课堂上的知识点。通过写学习笔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调动起来,历史课堂也就更加活跃。
7 拓展延伸课外知识使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上,教师应该拓展延伸一些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应以历史故事为主,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和历史图册,教会学生看历史图册,喜欢看历史地图,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讲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秦、楚等国的所属版图,并让学生明白,这些龟甲在现在哪些地区,让学生加深对这些古地名、诸侯国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有大历史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想,同时还可突破教材,走出教材,把一些教材上不同的历史观点介绍给学生。在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分界至今存在着这两种争论,让学生认识到文史学科上很多东西尚有争议,未有定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考证的兴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上,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得仍然不够,为了让学生牢记主要的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打油诗等,让学生诵读。教师也可以将“三字经”、“千字文”上讲朝代更替的那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只有活跃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才是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