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深圳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y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深圳路,就不能不想起特色的美食。
  早晨,天还没亮,各种包子早餐铺刚开始拉闸开门,那个甩胳膊的老伯就会准时从他们门前经过,他冬春寒暑几乎都是光着膀子,沿着有白千层的路边走。他会在李三包子铺前的白千层树上挨着树干依靠摩擦,似乎那树皮就是他自己的皮。因为常年的摩擦,白千层变成了光溜的白里泛黄。也不用打招呼,包子铺的老板只要看见他摩擦树皮,包子和豆浆就准备好了。
  “黄叔,你慢走!”包子铺甩出一句话。
  甩胳膊老伯踩着消防支队的晨练喇叭声,消失在小巷远处。
  包子铺和猪脚粉店这个时候也开始淹没在一片嘈杂浪潮中。食客渐渐多了起来,光排队就把店门口挤得严严实实。电单车靠着路边随便停,开着小车的干脆也把车停在马路牙甚至就不熄火停在路边。排起队买包子或者吃猪脚粉。这下使得窄窄的深圳路更加拥堵不堪,把一个原本宁静的早晨搞得像煮开锅一样沸腾。我也常常加入早晨这场带着小城特色的买卖交易中来,也学会了不慌不忙。
  倒是隔壁的牛肉粉店,老板不慌不忙,似乎他们也见惯了别人的门前热闹。总之,自己的店门口永远有客人,不会冷,也不会热。快餐店和烧腊店也刚刚苏醒,因为这个时候还不是属于他们的食客。老板最多在门口不紧不慢地摆挪一下桌子和餐具,伸个懒腰,早晨的热闹真的与他们无关。
  深圳路最具时代特色的两个报刊亭也是懒洋洋的,从来不参与早晨的戏份。
  太阳渐高,待到人群消散得差不多,深圳路又回归平常不紧不慢的本色。修鞋的夫妇准时出现在深圳路进入菜市场的巷子口。老婆婆腰板挺直,老头子已经驼背。两人同样一袭黑色素布衣服,操着一口川音极重的乡下方言,但只用来两口子交谈或者争论,与本地人很少交流。他们修鞋摊像一个短暂的驿站,鞋子开裂了,疲倦了,就换双鞋坐下来,让他们擦一擦。老头负责修补,老太太负责擦油。他们忙起来的时候从来不会多去看一下深圳路的光景,仿佛人们的生活就是一层涂着鞋油的抹布,日子像老旧的或者需要保养的皮鞋,适时需要些明光和哑光。不需要特别关注,但一定会是这样。
  在深圳路,你会经常碰到一個疯子。衣衫褴褛,头发蓬乱,有时会光着上身站在十字路口唱“东方红”;甚至骂街,分贝非常高,一直持续。第一次遇见,让人会张着嘴巴一直害怕疯子会像充满高压压力的玻璃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但很快,这种疑虑消除,早晨出去买菜的居民,买完回来还会听到他以这种分贝在骂,嗓音还是那么好。不由活活生叹息,好好一个歌唱家就这样被埋没了;有时连裤子也不穿,甩着两个蛋蛋;有时又会很正经,自己光着上半身,但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口哨和帽子充当起来交警指挥过往的汽车和行人。他站在路口,神情专注,直着身板,仰着头,吹着口哨,看着过往的车辆,似乎也是满满的幸福。
  围坐在路边树底下的几桌打牌老人才不会关注这些。深圳路的疯子一年四季发疯对他们来说好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疯子的家本来就在深圳路,深入灵魂的,离开了才觉得不适应。不打牌的在路口等着拉客的摩的佬,也经常会聚过来围观。围观完了疯子,围观打牌。不但围观,还买马,买这局谁赢。摩托车孤零零悠闲地安置在路口,遇到有客人来了,还要水果摊的大姐远远帮喊话,费老三,你走不走啊,有客人了!
  遇上几对情侣在争吵那么忧伤流泪,就像刚才碰到自言自语,甚至高声唱着不知什么曲调的衣衫褴褛的疯子,让你感到日子几许无奈失落;偶尔窜出几个发型古怪的古惑仔赛车,吹着口哨,比拼赛车和女友;叮当叮当摇铃的修补铁锅收烂渣废品师傅,就那么慢节奏地走着,吆喝着,“收旧冰箱,旧手机,旧锅盆!”从容地,忘记时光地,有一阵没一阵地走过,唱着像歌一样的美调,民间小腔,让人回到孩童时代;让你懒洋洋地享受和落寞。妇幼门口,会挤满了焦急的病人,等待生机;妇幼的名字,甚至代替了深圳路,很多时候,你跟的士司机说去深圳路他不一定懂得,但是说妇幼他一定会懂。
  深圳路的味道像极了沿着这条路推着榴莲穿街走巷的小推车。不叫卖,但是实在吸引人。没有固定地点,但是有着固定的一条路。任何时候,任何一个路口,都会有一些散发各种汗酸的市井味,有一些诱人的榴莲香。没看见的时候想象香味但是终究隔了一层带刺的皮,看见了,体会了,才知道和回味榴莲实在的香。让你不自觉停下来问问价钱,砍砍价;嫌价格高带着遗憾离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抱回来的美永远交错在深圳路的某一个路口,某一棵树下。
  我在深圳路走着走着,忘记了性别,忘记了男人的本质,变得温柔而无所畏惧。看见热闹,看见平凡;看见疯子,看见病态和正常的人生;我走路看见的每一个瞬间,静静地想着,如看此花时。我真正注视的每一时刻,都不会忘记早晨浅浅的阳光和白千层婆娑的影子,如听见昨天在某个房子里传出来粤剧的调子,二胡低低,扬琴漫漫,自然想到罗密欧对着朱丽叶低唱情歌的窗口。
  倘若有雨,夏天的阵雨,慌不择路的行人会转到衣服店,或者小卖部的屋檐下,体验正是“梨花”飘洒时。雨晴,一路湿湿的白,有着那么一种踏路寻雪的味道。倘若有风,这些花不是一片一片地飘散,它最终会有着无以雷同的姿态,数朵带尘式落在过往这里每个人的头上,似轻羽,似梅风。你是诗人,一时明白,“头枕月色同唐韵,我本世间自如去”;你是俗人,喊一声“头戴长安白蒸馍咧”!
  回想这些年来,我曾以漠然的心境入住深圳路,深圳路没有嫌弃我;我曾鄙视这些小城景物,凡人俗事,唯独深圳路让我生活在慢慢共鸣中找到乐趣。时有孤独,时有热闹,时有欢喜,时有悲伤,但是我庆幸,没有错过在他身边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
  寒夜,微雨飘飞。我和三两好友偷闲在深圳路一小茶叶店品茶读书。说到相由心生,自然而然、不约而同移眼门外,那些偶尔过往在深圳路的人群和车光,前行在坑洼的深圳路上,坚定而有力。昏黄路灯下,突然也会觉得很美。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退休之后,淡定闲坐,我喜欢听字正腔圆、宛转悠扬的豫剧、越调,也喜欢听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越剧、黄梅;还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更喜欢听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多》。  家乡人最喜欢看豫剧,那时不叫豫剧叫河南梆子。当时在睢(县)、杞(县)、民(权)一带,曾流传着“拆了屋子卖了梁,也要看看陈素真的《卖苗郎》”“不吃饭来不睡觉,也要看看陈素真的《三上轿》”“不讲吃来不讲穿,也要看看大猫的
期刊
“你从哪里来的?”  “我……大概是别的地方。”  “你从哪里来的?”  他的面目模糊,长着白瘢点的黑眼珠突然空翻,走到我身边时这么问道。他第二次陡然在“来”字上加重语气,我像是来历不明的人,无端地心惊肉跳起来。  我醒来时,才发现天色还在黑暗之中。我长久失眠,偶然撞入的梦乡,是一片荒野,一条灰头土脸的公路,一间灰头土脸的土屋,我孤独地站在土屋的前方,瞻望公路上的空阒。他不再问我的话,而是转身钻进
期刊
大雨滂沱之际,我立在堂屋的门口静静地看向院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雨,眼前茫茫一片,任何人、鸟、兽及机车的声音尽皆掩去,花、草、树木在洪流中仅存着淡淡的影像,只凭雷声滚滚。闪电如一柄利刃,在天与地之间随意切割。风的身影却分外诡异,从不显现真身,或许藏在雨中,或许藏在雷中,抑或利刃本是它的杰作。  这一切散去,我便一眼寻向厢房。  厢房是家中神圣所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刚出生不久,
期刊
周六早晨,母亲电话里说:“你要的蟹爪兰压活了,赶紧回家捧走吧!”  我愣了一下,才记起那天我陪母亲聊天,见窗台上那盆蟹爪兰长势很旺,便夸母亲会养花,又说学校食堂的窗台上也有这样一盆花,开得正盛,拥拥挤挤,一串接一串,色泽明亮,粉嘟嘟的,煞是好看。  母亲见我描述得绘声绘色,笑着说:“你稀罕这花啊!等咱家这盆花开了,一定更好看。不信我给你压几棵小苗,养几年试试。”  我点头答应:“蟹爪兰开花真好看,
期刊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
期刊
雪后的耒阳,连日晴好,阳光暖暖。正值春运高峰期,耒阳火车站,高铁西站,不堪重负的列车,牵动一节节乡愁,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城区各汽车站,人流涌动,潮水般淹没了一个“年”字。行色匆匆的游子,目光如思念的箭,射向故乡的方向。  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而卫计部门和计生协,正在开展“把健康带回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行动。春节,一个浓缩着团聚和欢庆的节日,望断了多少慈母的眼眸,又剥离了多少游子的仰
期刊
村里的孩子总喜欢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姑娘喊作姑姑。我也有一个姑姑,名叫小芳,就住在我家的西屋。  从外观看,三间土房房脊高大规整挺拔,一扇房门立中间,两侧窗户擦得锃明瓦亮。我家住东屋,芳姑姑家和宝叔家住西屋,芳姑姑家在北炕,宝叔家住南炕。两家,不,三家共用中间的灶房。灶房两侧共四个灶台,我家用东侧的两个灶台,西侧两个灶台一个宝叔家用,一个芳姑姑家用。自打被划作富农成分没收家产后,芳姑姑的父亲就上吊自
期刊
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不到一年就成了一道让鸡鸭过不去,野狗进不来的篱笆,很得娘的欢心,娘每次浇菜时,总会留几勺肥水与它。  春天的头茬阳光,嫩生生地洒遍了村庄,娘去菜园子摘菜了。我忙找来耙松针的长柄耙子,勾了一根桃枝下来,一簇桃花扑在我的脸上,馥郁柔和,我贪心顿起,想要整个枝条。于是踮起脚尖,伸长胳膊,用尽力气,准备倾力折枝。  “四丫,在干什么?”娘的断喝,在身后响起。  我只好松了
期刊
有人说,少年的长成就如同北京的春天,是突然来到的,当你意识到他给你带来的惊异与喜悦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相伴而来的可怕的雾霾。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儿子成长的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儿子的思维、思想发展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昨天还是奶声奶气向你报告一切的儿子,今天他就对你的看法有了质疑,甚至不屑;昨天还稚气满满的脸蛋,今天一回头你就看见了一个嘴角略带细细的绒毛大小伙子。才刚刚十四岁,他的身高
期刊
起初,你只是人家的儿子。  你不管地里的五谷杂粮,不操心秋天的收成。你只埋头在你的书本里,沉思苦读,然后年年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给父母看。父母把奖状贴在草房里的土坯墙上,眉开眼笑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看整个庄稼地里长得最高、最茁壮的那株苞米。你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在背起简陋但整洁的行李包远行的那一天,父亲沿着庄稼地间湿漉漉的小路一直把你送到了河的那一边。而母亲那时候腰已经有些驼了,她就站在自己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