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回家过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llg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后的耒阳,连日晴好,阳光暖暖。正值春运高峰期,耒阳火车站,高铁西站,不堪重负的列车,牵动一节节乡愁,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城区各汽车站,人流涌动,潮水般淹没了一个“年”字。行色匆匆的游子,目光如思念的箭,射向故乡的方向。
  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而卫计部门和计生协,正在开展“把健康带回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行动。春节,一个浓缩着团聚和欢庆的节日,望断了多少慈母的眼眸,又剥离了多少游子的仰望?我虽然离开老家快三十年,但唯有踏上通往石镜的青石板路,才会找到回家的感觉。只有朱家湾的那间土屋,才是我真正的家,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石镜这支朱姓,属于紫阳堂考亭第,乃朱熹的后代。明清战乱,人口殆尽,“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始祖“朝五公”,明初从江西泰和县移居湖南永兴县,经两百余年繁育,人口众多,其中一支在清初迁居耒阳境内的石镜。朱家湾曾是石镜的大湾村,有百余户人家,四五百人口,以至后来从大湾里又分出小湾、坳上、小禾冲,好几个自然村落。我出生在朱家大湾的土屋,父亲有兄弟五人,大伯父是烈士,抗日战争初期牺牲了,其余四个兄弟都相继生育几个孩子。祖辈留下的房屋住不下了。父亲与我二伯父、三伯父商量,另选地方建房。二伯父懂风水,选中了半里外的祝家洞。三家人挖地基、砌土砖、上梁盖瓦,忙了一个冬春,建成四间土屋。后来,文兵、文茂、文西、根春四兄弟,也在这安家,小湾热闹起来。我在小湾度完了童年,儿时的伙伴有:堂哥武成、秀成,堂姐满成,还有明仕(四妹子)、朱明、明菊(菊妹子)、明清(正古)、务成、成根、晓琴。我们一起玩耍,一起上学,散学了,放牛砍柴割猪草,到十多里外的张家洲挑煤。屋前屋后,山上山下,有我们成长的足迹,经常玩到天黑忘了回家。母亲会站在村口,大声叫喊我的奶名:“狗则哎,狗则,快回家吃饭哪。”到了夜晚,我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母亲陪伴在旁边,补衣裤,纳鞋底。母亲前后生育十一个儿女,只有四个养大。由于生育过多,长年劳苦,生活艰辛,母亲不幸患上胃癌,早早离开了人世。
  那时,父亲买下村部一间门面开商店,我们重回到大湾居住。母亲病逝后,我也因病休学在家务农,帮父亲开商店。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破灭了,我只好随同邻村一个木工师傅,离开故乡,去遥远的粤北武山学做木工。当地老支书的儿子准备结婚,雇请我师父做家具。木工是苦力活,锯树木、抬树木、锯板子、刨木料,考验的是耐力。瘦弱的我,每天起早摸黑,锯着,刨着,手上的血泡,拱起,又破了,又拱起,又破了。这里远离城市,二三十里没有人烟。每天陪伴我的,是机械重复的锯声,是师父偶尔发出的几声吼叫。一棵棵大树在吼声中倒下,震动着寂寞的山谷。日子锋利如锯,刺疼我的思念。苦了,累了,便小憩。我仰望天空,迷茫地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留在深山老林,就这样过去吗?”儿时的伙伴,煤油灯下的母爱,父亲耕田的身影,恍如隔世。
  到了寒冬腊月,回家过年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粤北的冬天,虽然没有雪花飞舞,但山风刺骨,比下雪天还冷。经过半年的劳作,我们把老支书的家具做好了,又在另一户人家做。我以为今冬不能回去了。谁知腊月二十二的早上,师父塞给我一百八十元钱,用嘶哑的声音说:“回家吧,这是你的工钱。过年后,别来了,想办法去读书。”我呆愣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师父,我不想读书了,我爸六十多岁了,哪有钱供我读书,我要做个木工赚钱养家。” 师父黑脸一沉,决绝地说:“不行,你必须回家。再不要出来打工了,借钱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息,懂吗?”师父拿起我的包裹,塞给我一张乐昌到耒阳的火车票。我含泪离开了师父,到乐昌站上火车。那时春运到处是返乡民工,车厢挤得水泄不通。我蜷缩在过道的角落,满脑子想着朱家湾。我多么想念爸爸,想念哥哥妹妹呀!车过大瑶山隧道,进入湖南境内,突然听见很多人在说:“下雪了,下雪了,好大的雪!”我起身一看,窗外,漫山遍野都是雪花飞舞。我没带棉衣,只穿了两件单衣,火车上人多,温度高,倒能挺过去,下车后,怎么办呢?我想起一个堂姐夫在碳素厂工作,那厂子就在郴州火车站附近。于是,我提前从郴州下了火车,打着冷战跑到碳素厂。堂姐夫看到我这个样子,心疼不已,赶紧拿了件棉衣给我披上,留我吃了中餐,又送我去汽车站,乘坐郴州到香梅的班车回家。
  从郴州到永兴县香梅乡,有一百多里远,汽车挤满了人,都是赶回家过小年的。公路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香梅圩。下车后,雪停了。我归心似箭,翻山越岭,走了一个多小时,到家时,天黑了。朱家湾白雪皑皑。父亲正在吃晚饭,见我衣衫不整地进屋,惊讶地问:“不是说春节不回家吗?”我把师父赶我回家的经过告诉了他。他一把抱紧我,哽咽着说:“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第二天过小年,我帮着父亲打炭墨(大扫除)、祭灶,从早忙到晚。接下来几天,我发现父亲总在外面忙。除夕那天午后,我去四伯父家跟堂弟文生写春联,这才知道,父亲为了我读书的事,到处在借钱。春节过后不久,我毅然参加成人中考,考取了衡南县成人中专学校。
  成人中专毕业后,我舍不得离开故乡,在耒阳城区流浪,烧锅炉,做小工,卖冰棒,摆书摊,开书店,到市水泥厂搬运石头,好不容易转为合同制工人,两年后遭遇企业改制下岗,可谓受尽挫折和磨难。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最终靠手中的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进入公安机关工作,成家立业,再也没有回老家土屋居住。我童年的那些伙伴,全部在外地工作生活,沒有一个在家务农的。我的几个伯父伯母,如秋熟的果实,于十多年前依次凋零,年迈的父亲,也让我接进城颐养天年。从此,我很少回老家了。
  有位作家说:“这辈子,不管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家是什么?家是两鬓思念的白发,拔出一根,又长出一根。家是朱家湾的那间土屋,一直在老地方等我。因为站得太久了,已站跛一双小脚。而我,总是迟迟不归。光阴在季节里流淌,岁月在眷恋中泅渡。如今,春节将至,老家土屋后的梨树,又快开花了吧?洁白如雪的缤纷,映照着一条回家的路,也照亮一段遥远的记忆。那年腊月从广东回家过年,父亲的那个平实有力的拥抱,宛如发生在昨夜,多么温暖又充满疼痛……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外婆家住在湘赣边界的南江山脚下一座山崗上,家门口一条小河,四周是青山绿水,屋子四周有翠绿的山竹,走进外婆的农家小院,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美的享受。  外婆家的房子很大,很老。儿时我撒欢地满屋子里奔跑时,就认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她家的屋子就有多大。据说外婆家的房子是方圆二百里内最老的房子,是民国初期建造的。我想,那时能盖起这样一座大宅子,外婆家一定是一个殷实、富裕的大家庭。  老屋占地面积大约有六百多
期刊
我大学毕业那年,被分配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山區中学教学,成家是我面临的问题,学校没有和我年龄相当的女教师,加之父母不愿意我在山区安家,要求我调到镇子里。听学校的老教师说,从乡下往镇子里调动,比登天都难,有的教师努力多年都不能成功,如果是两地分居,还可以借助这个理由调到镇子里。基于这种原因,母亲就托亲戚在镇子里给我介绍对象。  亲戚给我介绍的姑娘比我小两岁,姓石,她的父亲是镇子里的商业局局长,
期刊
我过去曾跟许多不同级别的首长同桌吃过饭,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的印象已经不深了,但跟开国少将李曼村在同一桌子吃饭的往事,却终生难忘。  那是1963年冬天,我们连队正在北京南苑机场参加建设一项国防工程。当时全军上下正在进行“反修”教育,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曼村少将带着牛荫西中校到我连队搞试点教育。当时47岁的李曼村将军穿着一件黄呢子大衣,他中等个头儿,圆脸庞,前额头有点儿谢顶,表情和蔼,讲起话来声音
期刊
高一那年,中秋节一大早,村里人正忙着准备过节的东西,我和同学方林和他哥哥方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从村里往罗田三里畈进发,准备贩柿子。方树大哥年龄比我们大,他已经结婚,刚刚做了父亲。  从我们村到团陂镇这一段,我们轻车熟路。过团陂镇往北,是华桂山,这是浠水北部最高的山,据说山名是唐明皇所赐。尤其是我们骑车沿土公路,上到某座山峰顶处的时候,再回头一望,更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山脚下整齐的稻田,是平铺的黄
期刊
静波和我是双城周家中学的初中同学、师范同学,让我一想起她就脸红的女同学。  1962年上半年,我因父亲的工作变动,初三上半学期转到本县兰棱中学就读。在周家中学读书时,我和静波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记得她和其他两名男同学曾表演过小评戏《人老心红》,以她的文艺天赋,优美甜润、韵味十足的大口落子唱腔和几近专业演员的形象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爱家的农村老大娘,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巧不成
期刊
退休之后,淡定闲坐,我喜欢听字正腔圆、宛转悠扬的豫剧、越调,也喜欢听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越剧、黄梅;还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更喜欢听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多》。  家乡人最喜欢看豫剧,那时不叫豫剧叫河南梆子。当时在睢(县)、杞(县)、民(权)一带,曾流传着“拆了屋子卖了梁,也要看看陈素真的《卖苗郎》”“不吃饭来不睡觉,也要看看陈素真的《三上轿》”“不讲吃来不讲穿,也要看看大猫的
期刊
“你从哪里来的?”  “我……大概是别的地方。”  “你从哪里来的?”  他的面目模糊,长着白瘢点的黑眼珠突然空翻,走到我身边时这么问道。他第二次陡然在“来”字上加重语气,我像是来历不明的人,无端地心惊肉跳起来。  我醒来时,才发现天色还在黑暗之中。我长久失眠,偶然撞入的梦乡,是一片荒野,一条灰头土脸的公路,一间灰头土脸的土屋,我孤独地站在土屋的前方,瞻望公路上的空阒。他不再问我的话,而是转身钻进
期刊
大雨滂沱之际,我立在堂屋的门口静静地看向院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雨,眼前茫茫一片,任何人、鸟、兽及机车的声音尽皆掩去,花、草、树木在洪流中仅存着淡淡的影像,只凭雷声滚滚。闪电如一柄利刃,在天与地之间随意切割。风的身影却分外诡异,从不显现真身,或许藏在雨中,或许藏在雷中,抑或利刃本是它的杰作。  这一切散去,我便一眼寻向厢房。  厢房是家中神圣所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刚出生不久,
期刊
周六早晨,母亲电话里说:“你要的蟹爪兰压活了,赶紧回家捧走吧!”  我愣了一下,才记起那天我陪母亲聊天,见窗台上那盆蟹爪兰长势很旺,便夸母亲会养花,又说学校食堂的窗台上也有这样一盆花,开得正盛,拥拥挤挤,一串接一串,色泽明亮,粉嘟嘟的,煞是好看。  母亲见我描述得绘声绘色,笑着说:“你稀罕这花啊!等咱家这盆花开了,一定更好看。不信我给你压几棵小苗,养几年试试。”  我点头答应:“蟹爪兰开花真好看,
期刊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