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姑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x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的孩子总喜欢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姑娘喊作姑姑。我也有一个姑姑,名叫小芳,就住在我家的西屋。
  从外观看,三间土房房脊高大规整挺拔,一扇房门立中间,两侧窗户擦得锃明瓦亮。我家住东屋,芳姑姑家和宝叔家住西屋,芳姑姑家在北炕,宝叔家住南炕。两家,不,三家共用中间的灶房。灶房两侧共四个灶台,我家用东侧的两个灶台,西侧两个灶台一个宝叔家用,一个芳姑姑家用。自打被划作富农成分没收家产后,芳姑姑的父亲就上吊自杀了。没多久,芳姑姑的母亲也哭瞎了眼睛,成了一个瞎老太太。我三岁时,芳姑姑和瞎老太太就搬进了西屋。
  财产被没收了,芳姑姑家只剩下两床被褥、几只盆碗和一面小圆镜子,再没有其他财产。母女俩在一起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可想而知。芳姑姑长得很漂亮,也爱打扮。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既要下地干农活,又要在家里洗衣做饭、照顾母亲,一天到晚忙里忙外没个消停。日子过得虽然很苦,芳姑姑却很要强,在生产队里,芳姑姑是一个好社员,无论分配她什么活儿,从不挑肥拣瘦,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女队长梁翠花脾气很古怪,对很多人都不理不睬,却独喜欢芳姑姑。她多次向队长老海叔推荐芳姑姑当记工员,怎奈那时不管干啥都要看成分,虽然老海叔对芳姑姑印象也不错,却不敢破例用人。对此,梁翠花对老海叔意见很大。但意见归意见,谁让当时的气候不允许呢,发了几次牢骚后,梁翠花也就只好作罢。在女社员里,芳姑姑挣的工分最多,每年,除了能给家里挣来三百多公斤粮食外,还能分到几十元的红。瞎老太太眼睛瞎,心里却跟明镜似的,经常当我祖母和我母亲的面夸芳姑姑,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芳姑姑很孝顺,每天做好了饭就先捞一碗稠的给瞎老太太端上去,自己却经常吃一些稀的。过年时,给瞎老太太吃的是饺子,自己吃的却是黏豆包。瞎老太太行动不便,每次上厕所,芳姑姑再怎么忙都要去搀扶,从没有过怨言。那年冬天,瞎老太太突然想吃豆腐,让芳姑姑去生产队捡块豆腐。精打细算的芳姑姑到下屋了一小碗黄豆,想了一下,又倒回半碗。半小碗黄豆只能换一块豆腐,一块豆腐也够两个人吃的,可芳姑姑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多吃一顿,只做了半块豆腐,剩下半块留着下一顿再给瞎老太太吃。豆腐用碗盛上来,瞎老太太吃了两口后,就用筷子试着夹芳姑姑的菜碗,一夹却感觉不对,急忙往嘴里送,这哪儿是豆腐啊,分明是萝卜干嘛。瞎老太太一下子明白过来,抱着芳姑姑就哭了起来。
  春天,芳姑姑总喜欢领着我去挖野菜。每见我的篮子里半是野菜半是野草,她就会咯咯地笑起来,一边帮我往外挑野草一边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识别野菜。夏天,芳姑姑经常到自家园子里给我摘黄瓜吃。芳姑姑喜欢唱歌,有时在家里总是小声哼唱那么几句,却从不敢当着外人唱。我跑到芳姑姑跟前:“芳姑姑唱得真好听,再唱一支吧。”这时,芳姑姑就笑盈盈地用手指轻轻刮一下我的鼻子:“不许胡说,我这哪儿是唱歌啊,我这是闲得无聊瞎哼哼,可不许和别人说。”说完又继续忙活,嘴里却依然哼唱着。我跑回屋内向母亲说:“芳姑姑在唱歌呢,你听。”说完就拉着母亲往外屋走。母亲笑了,大声向外屋喊:“小芳,你大点儿声唱吧,我给你保密。”芳姑姑走过来笑着冲我说:“不大点儿个人,就知道听人家唱歌,羞不羞呀?看你长大了咋娶媳妇。”说完,又咯咯地笑起来。
  一到春节前,大队就彩排秧歌,而每个生产队都要推选十几名男女青年参加。芳姑姑身材好,长相也俏丽,却因出身不好总扭不上秧歌。为这事,芳姑姑不知偷着哭了多少回。秧歌彩排到第七天,一名女队员不小心将腿扭伤了。大队长兼书记刘大背头这个上火啊,马上就要向公社领导汇报演出了,少了一个秧歌队员队形也不好看哪。他把老海叔叫到大队部:“老海,你再推荐一名女队员,最好一上来就能扭。”老海叔刚想说这事不好办,话到嘴边却又改口道:“没问题,包你满意。”一回到生产队,老海叔就让仓库保管员刘瘸子去通知芳姑姑參加扭秧歌。刘瘸子说:“小芳不是富农吗,咋能去扭呢?”老海叔一听就冲刘瘸子瞪起眼睛来:“你他妈的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她不能扭你能扭啊?”刘瘸子嘟囔着:“这话说的,我个瘸子能扭个啥呀。”说完,就一瘸一拐找芳姑姑去了。那年公社秧歌会演很成功,芳姑姑扭得最带劲儿,吸引了无数目光,大队秧歌队在全公社十六支秧歌队中也一举夺魁。刘大背头这个乐呀,喊过老海叔问:“这个姑娘是谁家的,以前咋没见你向大队推荐过?”老海叔支支吾吾不知咋回答,心中开始忐忑不安。果然不出老海叔所料,没过几天,刘大背头就知道了芳姑姑的富农出身。他又把老海叔喊到大队部,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一顿臭训后,没收了本该属于芳姑姑的那份扭秧歌补助。
  芳姑姑暗恋一个男知青,男知青是县里来的,戴着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母亲很想给两个人撮合,就让父亲找男知青询问,男知青也很喜欢芳姑姑。他向父亲表示,不在乎芳姑姑是农民,只要人本分勤快就成。母亲听了很高兴,就和芳姑姑说了。芳姑姑顿时欢天喜地笑意盈盈,就像小鸟出笼一样轻松快乐。可没过几天,芳姑姑却像患了场重病似的彻底没了精神。母亲询问因由,原来是男知青知道了芳姑姑的家庭出身,不愿意受牵连,更不愿意当上门女婿受拖累。那些天,我经常见芳姑姑以泪洗面。见她那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真想陪她大哭一场。
  忙完夏收后,康金井一个40多岁的老光棍来村里把芳姑姑和瞎老太太接走了。老光棍不在乎芳姑姑的家庭出身,也愿意侍候瞎老太太,为她养老送终。芳姑姑坐着老光棍赶来的马车,哭成了个泪人,她不想离开村西头,更不想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打那儿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芳姑姑。1993年李春波唱《小芳》时,我一下子想起了芳姑姑,顿时眼泪夺眶而出。芳姑姑,你还好吗?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大学毕业那年,被分配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山區中学教学,成家是我面临的问题,学校没有和我年龄相当的女教师,加之父母不愿意我在山区安家,要求我调到镇子里。听学校的老教师说,从乡下往镇子里调动,比登天都难,有的教师努力多年都不能成功,如果是两地分居,还可以借助这个理由调到镇子里。基于这种原因,母亲就托亲戚在镇子里给我介绍对象。  亲戚给我介绍的姑娘比我小两岁,姓石,她的父亲是镇子里的商业局局长,
期刊
我过去曾跟许多不同级别的首长同桌吃过饭,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的印象已经不深了,但跟开国少将李曼村在同一桌子吃饭的往事,却终生难忘。  那是1963年冬天,我们连队正在北京南苑机场参加建设一项国防工程。当时全军上下正在进行“反修”教育,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曼村少将带着牛荫西中校到我连队搞试点教育。当时47岁的李曼村将军穿着一件黄呢子大衣,他中等个头儿,圆脸庞,前额头有点儿谢顶,表情和蔼,讲起话来声音
期刊
高一那年,中秋节一大早,村里人正忙着准备过节的东西,我和同学方林和他哥哥方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从村里往罗田三里畈进发,准备贩柿子。方树大哥年龄比我们大,他已经结婚,刚刚做了父亲。  从我们村到团陂镇这一段,我们轻车熟路。过团陂镇往北,是华桂山,这是浠水北部最高的山,据说山名是唐明皇所赐。尤其是我们骑车沿土公路,上到某座山峰顶处的时候,再回头一望,更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山脚下整齐的稻田,是平铺的黄
期刊
静波和我是双城周家中学的初中同学、师范同学,让我一想起她就脸红的女同学。  1962年上半年,我因父亲的工作变动,初三上半学期转到本县兰棱中学就读。在周家中学读书时,我和静波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记得她和其他两名男同学曾表演过小评戏《人老心红》,以她的文艺天赋,优美甜润、韵味十足的大口落子唱腔和几近专业演员的形象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爱家的农村老大娘,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巧不成
期刊
退休之后,淡定闲坐,我喜欢听字正腔圆、宛转悠扬的豫剧、越调,也喜欢听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越剧、黄梅;还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更喜欢听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多》。  家乡人最喜欢看豫剧,那时不叫豫剧叫河南梆子。当时在睢(县)、杞(县)、民(权)一带,曾流传着“拆了屋子卖了梁,也要看看陈素真的《卖苗郎》”“不吃饭来不睡觉,也要看看陈素真的《三上轿》”“不讲吃来不讲穿,也要看看大猫的
期刊
“你从哪里来的?”  “我……大概是别的地方。”  “你从哪里来的?”  他的面目模糊,长着白瘢点的黑眼珠突然空翻,走到我身边时这么问道。他第二次陡然在“来”字上加重语气,我像是来历不明的人,无端地心惊肉跳起来。  我醒来时,才发现天色还在黑暗之中。我长久失眠,偶然撞入的梦乡,是一片荒野,一条灰头土脸的公路,一间灰头土脸的土屋,我孤独地站在土屋的前方,瞻望公路上的空阒。他不再问我的话,而是转身钻进
期刊
大雨滂沱之际,我立在堂屋的门口静静地看向院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雨,眼前茫茫一片,任何人、鸟、兽及机车的声音尽皆掩去,花、草、树木在洪流中仅存着淡淡的影像,只凭雷声滚滚。闪电如一柄利刃,在天与地之间随意切割。风的身影却分外诡异,从不显现真身,或许藏在雨中,或许藏在雷中,抑或利刃本是它的杰作。  这一切散去,我便一眼寻向厢房。  厢房是家中神圣所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刚出生不久,
期刊
周六早晨,母亲电话里说:“你要的蟹爪兰压活了,赶紧回家捧走吧!”  我愣了一下,才记起那天我陪母亲聊天,见窗台上那盆蟹爪兰长势很旺,便夸母亲会养花,又说学校食堂的窗台上也有这样一盆花,开得正盛,拥拥挤挤,一串接一串,色泽明亮,粉嘟嘟的,煞是好看。  母亲见我描述得绘声绘色,笑着说:“你稀罕这花啊!等咱家这盆花开了,一定更好看。不信我给你压几棵小苗,养几年试试。”  我点头答应:“蟹爪兰开花真好看,
期刊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
期刊
雪后的耒阳,连日晴好,阳光暖暖。正值春运高峰期,耒阳火车站,高铁西站,不堪重负的列车,牵动一节节乡愁,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城区各汽车站,人流涌动,潮水般淹没了一个“年”字。行色匆匆的游子,目光如思念的箭,射向故乡的方向。  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而卫计部门和计生协,正在开展“把健康带回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行动。春节,一个浓缩着团聚和欢庆的节日,望断了多少慈母的眼眸,又剥离了多少游子的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