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数乘除法是对整数乘除法的拓展延伸。“小数除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若能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正迁移,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精准把握知识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利用直观对比,切实提高学生小数除法的计算技能。
[关键词]小数;直观;核心;算法;整除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5-0
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依据对小数点的不同处置,分类讨论:一类为除数是整数,另一类为除数是小数。本文着重讨论第二类。教材中的6个例题各有侧重点,为了便于掌握,教材先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通过对比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但笔者认为,教材要求学生把千米改写成米,缺少现实情景做支撑,为此笔者重新做了编排。
师:将7支钢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怎么分?请列式。
师:如果是7元钱,又该怎么分?请列式。
(动画演示分的过程;教师板书:7÷2=3…1;7÷2=3.5)
师:同一个算式7÷2,为何在不同的情景下商也不同?
师:分钢笔,可以用带余除法解决,而分钱则用到新技能——小数除法来解决。本课主要学习小数除法,感受小数除法与带余除法的异同。(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评析:在学生的经验中,“除法”与“平均分”是一回事,学生知道“平均分”可能分完,也可能分不完。同时,学生又知道整钱可以化为零钱。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把经验迁移到对新知的学习中。)
(1) 研究算法,追问算理
师:如何用竖式展示把7元钱对半分的整个流程?
(学生尝试写竖式;小组探究竖式中各部分的指代意义)
师:你们列出的竖式都在余数1后加0,这是为什么?这样加0有道理吗?
师:商的数字5前的小数点指的是什么?
(教师演示标准竖式,并说明计算各数位数值时,暂不考虑小数点)
(评析:竖式中的“添0”就是“换钱”,就是将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也就是通过十进制数将高位数字化成低位数字,数字变大,就可以继续除。)
师:算式11÷4的意义是什么?
师:如何把11平分成4份呢?按照刚才学过的方法,试着列出11÷4的竖式。(学生独立思考,试写竖式)
师:为何要添两个0?
师:一遇到余数就添0,添0意味着什么?
师:比较7÷2与11÷4,找出它们的共性。
师:对比今天的小数除法与被除数末尾带零的除法的异同。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小数除法后,教师可借助几何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协助学生将平分过程与竖式对接,实现直观与算术的转接。)
师:请试算5÷25。(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师:现在有5、0.5和0.2三种结果,哪个是正确的?
师: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摆正位置。首先看5和25在竖式中的位置,哪个在算符之外哪个在算符之内?
师:同为整数相除的小数除法,5÷25这道题却很特殊,因为被除数比除数还要小。
师: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有何显著变化?
生1:商必为小数。
生2:商一定小于1 !因为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分1份。
师:试着算算。
(评析:学生学习小数除法时有两把秘钥,一是“个位剩余可以继续分”,剩余部分的商为小数;二是较小数除以较大数,商必为小数。)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新收获?
生3:学会如何将余数转译为小数商值。
生4:被除数小于除数时也可以除,用小数作商。
师:有新的疑问吗?
生5:一直加0,就能完全除尽吗?
生6:不一定,还有永远除不尽的。
生7:比如1÷3,怎么填0都不够,无穷无尽!
学生把“平均分”的经验迁移到小数除法中,对小数意义的认知就能迁移到小数的运算中。同时,本课利用三次直观的对比很好地攻克了“小数点处理”和“加0”这两个学习难点,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整数”“小数÷小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直观”能让学生快速算出结果,从而验证竖式结果。第一次“直观”是“分钢笔”和“分钱”,学生认识到余数可以继续化零。第二次“直观”是探究算术时借助方格图,将大格分为小格,将小格继续分为更小方格。第三次“直观”是计算(小数除以大数)时,首先判定结果取值区间,再理解平分流程。
“数”在“运算”中体现自身价值,对算法算理的分析离不开进制转化,但计数单位是抽象的,不易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识,教师需要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而“三次对比”恰好能做到这点:第一次是对比“7÷2”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认可余数可以再分;第二次是商值是整数与商值是小数的对比,整数末尾自带零和补充小数点后添零的形式与算法一样,因为小数的性质是可以在不改变大小的前提下无限“添0”,直到除尽为止,这不但揭示了无限转化计数单位的通则,又突顯了小数无限的扩展性;第三次是对比两种整数相除,一种是前项大于后项,另一种是前项小于后项,这次对比让学生发现商值为小数时可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进一步化解了处理“0”的难题。
综上所述,只有让每一个陌生的“荒地”都成为旧知识的“练兵场”,这些“荒地”才能变成吸引人不断开拓的新大陆。面对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抽丝剥茧,精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核心概念为辐射中心和基本纲领,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分步分层地设计教学环节和细节,对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技能才会大有帮助。
(责编 金 铃)
[关键词]小数;直观;核心;算法;整除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5-0
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依据对小数点的不同处置,分类讨论:一类为除数是整数,另一类为除数是小数。本文着重讨论第二类。教材中的6个例题各有侧重点,为了便于掌握,教材先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通过对比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但笔者认为,教材要求学生把千米改写成米,缺少现实情景做支撑,为此笔者重新做了编排。
一、情景对比引入,提出核心概念
师:将7支钢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怎么分?请列式。
师:如果是7元钱,又该怎么分?请列式。
(动画演示分的过程;教师板书:7÷2=3…1;7÷2=3.5)
师:同一个算式7÷2,为何在不同的情景下商也不同?
师:分钢笔,可以用带余除法解决,而分钱则用到新技能——小数除法来解决。本课主要学习小数除法,感受小数除法与带余除法的异同。(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评析:在学生的经验中,“除法”与“平均分”是一回事,学生知道“平均分”可能分完,也可能分不完。同时,学生又知道整钱可以化为零钱。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把经验迁移到对新知的学习中。)
(1) 研究算法,追问算理
师:如何用竖式展示把7元钱对半分的整个流程?
(学生尝试写竖式;小组探究竖式中各部分的指代意义)
师:你们列出的竖式都在余数1后加0,这是为什么?这样加0有道理吗?
师:商的数字5前的小数点指的是什么?
(教师演示标准竖式,并说明计算各数位数值时,暂不考虑小数点)
(评析:竖式中的“添0”就是“换钱”,就是将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也就是通过十进制数将高位数字化成低位数字,数字变大,就可以继续除。)
二、总结巩固算法,深明算理
师:算式11÷4的意义是什么?
师:如何把11平分成4份呢?按照刚才学过的方法,试着列出11÷4的竖式。(学生独立思考,试写竖式)
师:为何要添两个0?
师:一遇到余数就添0,添0意味着什么?
师:比较7÷2与11÷4,找出它们的共性。
师:对比今天的小数除法与被除数末尾带零的除法的异同。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小数除法后,教师可借助几何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协助学生将平分过程与竖式对接,实现直观与算术的转接。)
师:请试算5÷25。(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师:现在有5、0.5和0.2三种结果,哪个是正确的?
师: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摆正位置。首先看5和25在竖式中的位置,哪个在算符之外哪个在算符之内?
三、在对比巩固后补充算法,提出新质疑
师:同为整数相除的小数除法,5÷25这道题却很特殊,因为被除数比除数还要小。
师: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有何显著变化?
生1:商必为小数。
生2:商一定小于1 !因为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分1份。
师:试着算算。
(评析:学生学习小数除法时有两把秘钥,一是“个位剩余可以继续分”,剩余部分的商为小数;二是较小数除以较大数,商必为小数。)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新收获?
生3:学会如何将余数转译为小数商值。
生4:被除数小于除数时也可以除,用小数作商。
师:有新的疑问吗?
生5:一直加0,就能完全除尽吗?
生6:不一定,还有永远除不尽的。
生7:比如1÷3,怎么填0都不够,无穷无尽!
学生把“平均分”的经验迁移到小数除法中,对小数意义的认知就能迁移到小数的运算中。同时,本课利用三次直观的对比很好地攻克了“小数点处理”和“加0”这两个学习难点,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整数”“小数÷小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直观”能让学生快速算出结果,从而验证竖式结果。第一次“直观”是“分钢笔”和“分钱”,学生认识到余数可以继续化零。第二次“直观”是探究算术时借助方格图,将大格分为小格,将小格继续分为更小方格。第三次“直观”是计算(小数除以大数)时,首先判定结果取值区间,再理解平分流程。
“数”在“运算”中体现自身价值,对算法算理的分析离不开进制转化,但计数单位是抽象的,不易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识,教师需要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而“三次对比”恰好能做到这点:第一次是对比“7÷2”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认可余数可以再分;第二次是商值是整数与商值是小数的对比,整数末尾自带零和补充小数点后添零的形式与算法一样,因为小数的性质是可以在不改变大小的前提下无限“添0”,直到除尽为止,这不但揭示了无限转化计数单位的通则,又突顯了小数无限的扩展性;第三次是对比两种整数相除,一种是前项大于后项,另一种是前项小于后项,这次对比让学生发现商值为小数时可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进一步化解了处理“0”的难题。
综上所述,只有让每一个陌生的“荒地”都成为旧知识的“练兵场”,这些“荒地”才能变成吸引人不断开拓的新大陆。面对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抽丝剥茧,精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核心概念为辐射中心和基本纲领,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分步分层地设计教学环节和细节,对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技能才会大有帮助。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