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地教学。教师是深化课改精神,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思,提高教学质量的设计者和导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有先进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行启发式、研讨式和合作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更需师生共同构建互动的教学平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去运用呢?笔者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有以下启示:
一、采用自主开放式的形式读课文,使学生发掘潜能,形成良性循环
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自信心就随之增强了。学生读书时产生的心理能量转化为体态语言:边读,边理解,边想象,边表演。读书时可以摇头晃脑并伴之手势动作,如醉如痴,物我皆忘,这样可以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例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读完《背影》一文后,有的学生说:“我真的在那一瞬间看到了‘我’父亲真实的背影而流下了眼泪。”学生在读课文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角度,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各种各样的问题融入阅读中,情不自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下一步研讨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讲《绿色的蝈蝈》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前到田野庄稼地或山坡草丛中录下蝈蝈的叫声和活动实况,在教学导入时为学生播放录像,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启发问题:“蝈蝈可爱吗?它们的外表美不美?他们在谈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蝈蝈是娇美的女孩,绿色的天使,有的说蝈蝈透晶流莹,有的说蝈蝈是歌唱家、演奏家,有的说蝈蝈的叫声是窃窃私语,悄悄话,秋野恋歌……。通过意境创设,将课文的理解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教具将课文内容中描述性的文字转化成动感画面。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及课外知识的自觉积累情况。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质疑问难
语文课设悬置疑是一种教学艺术。“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很有道理。“须教有疑”即巧妙地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思考。而思考是学生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疑难智慧之路的桥梁。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在课文题目上设悬念质疑,能引导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课文中设悬质疑,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结尾设悬质疑,能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例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在课题上设悬念质疑:“你见过什么样的桥?你理想中的桥是什么样的?”在讲《社戏》时,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觉,在文中质疑:“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夜里的那么好?”在讲《山的那边》于结尾处发问:“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质疑问难,巧设悬念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揣摩、怀疑、期待。显然,是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迅速获取反馈信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要真正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就一定要树立正常的学生观,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融成一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完全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沉下去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浮”上来,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少一份畏惧,多一份亲近。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使语文课堂的情境异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自由奔放,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开发,就会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作者单位:332604江西省都昌县和合中学)
一、采用自主开放式的形式读课文,使学生发掘潜能,形成良性循环
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自信心就随之增强了。学生读书时产生的心理能量转化为体态语言:边读,边理解,边想象,边表演。读书时可以摇头晃脑并伴之手势动作,如醉如痴,物我皆忘,这样可以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例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读完《背影》一文后,有的学生说:“我真的在那一瞬间看到了‘我’父亲真实的背影而流下了眼泪。”学生在读课文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角度,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各种各样的问题融入阅读中,情不自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下一步研讨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讲《绿色的蝈蝈》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前到田野庄稼地或山坡草丛中录下蝈蝈的叫声和活动实况,在教学导入时为学生播放录像,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启发问题:“蝈蝈可爱吗?它们的外表美不美?他们在谈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蝈蝈是娇美的女孩,绿色的天使,有的说蝈蝈透晶流莹,有的说蝈蝈是歌唱家、演奏家,有的说蝈蝈的叫声是窃窃私语,悄悄话,秋野恋歌……。通过意境创设,将课文的理解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教具将课文内容中描述性的文字转化成动感画面。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及课外知识的自觉积累情况。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质疑问难
语文课设悬置疑是一种教学艺术。“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很有道理。“须教有疑”即巧妙地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思考。而思考是学生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疑难智慧之路的桥梁。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在课文题目上设悬念质疑,能引导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课文中设悬质疑,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结尾设悬质疑,能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例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在课题上设悬念质疑:“你见过什么样的桥?你理想中的桥是什么样的?”在讲《社戏》时,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觉,在文中质疑:“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夜里的那么好?”在讲《山的那边》于结尾处发问:“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质疑问难,巧设悬念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揣摩、怀疑、期待。显然,是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迅速获取反馈信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要真正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就一定要树立正常的学生观,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融成一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完全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沉下去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浮”上来,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少一份畏惧,多一份亲近。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使语文课堂的情境异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自由奔放,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开发,就会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作者单位:332604江西省都昌县和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