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展开与推进,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课程结构框架以及实施策略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已经逐渐显露出某种具有稳定性、风格化、流传性的内在共同基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大纲教材(以下简称为“大纲教材”),和本世纪初按照第八次课程改革理念编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以下简称为“课标教材”)的实验、使用和研究,这种共同的基质由于教材价值取向、内在特质的进一步规范与引导。愈益显现出其鲜明而稳定的特征,从而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思想内核与风格表征
以人为本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这一开放、开明的社会中所有领域的最终指向与价值指归。作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江苏,在每一具体领域中都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践行着这一理念。教育作为文化建构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显得更加举足轻重。那么,在这以人为本的时代大背景下,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了怎样的精神风貌与内在风骨呢?我们试图以江苏各区域、各层面的小学数学教学为考察对象,以两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撰与实验为潜在线索,以“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为切人口,就上述问题给出一个全面、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1.“儿童”、“数学学习”、“发展”: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思想内核。
儿童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个体自然成熟的基础之上,为此,数学教学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维护和引发他们的天性,促进其主动发展。“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建立在我们对儿童的再认识、再发现的基础上,意味着数学教学首先应该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并最终指向儿童的。
“为了儿童”阐明的是数学教学首先要确立一种儿童立场。数学教育教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以及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其最终实现的,还应该是作为人的“儿童”的充分、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成长。在数学教学中,儿童不是工具,不是手段,更不是载体,儿童自身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终价值。
“基于儿童”阐明的是数学教学应该真正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贴近儿童,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要,更要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与发展规律。基于儿童的数学教学,一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目标、手段、方法、价值调适到恰当高度的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现实水平作起点、以儿童未来的可能发展水平为方向的适切的数学教学。
“指向儿童”则对数学教学的内在价值做出了有意味的规定。首先,数学教学要指向儿童的学习态度,让儿童善于主动学习,建构并释放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其次,数学教学还要指向儿童的学习方法,让数学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模仿走向创造;再次,数学教学要指向儿童的学习能力,让儿童学会学习,在获得知识积累与方法启迪的同时,获得学习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数学教学还要指向儿童积极情感的生成,儿童数学学习固然需要付诸毅力与坚持。但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样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价值追求。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强调数学教学需要有鲜明而准确的学科性。数学学习固然存在与其他学科学习共通的成分。也包含着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但它又体现着自身鲜明的独特个性。尤其是,数学学习不是“数学内容”与“学习行为”的简单相加与拼接,数学教学需要展开数学内容、方法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数学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数学思维的特点、构成及其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数学教学更要准确阐释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真正发挥数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与精神对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实现数学学科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最终还应指向儿童的数学发展。发展不只是分数的简单提高,也不只是数学知识或方法的机械累积。通过数学学习,儿童的数学经验获得了怎样的丰富,儿童的数学素养获得了怎样的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因为数学学习又有了怎样的内在拓展,所有这一切,都应是数学教学深刻探索的严肃命题。此外,发展还应是主体内在的一种动态转变,这又必然要求数学教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事实上。这也是对数学教学“儿童立场”的一种必然呼应。一切教学行为的效度最终都需要在儿童学习活动的优劣中得以确认。因此,儿童学什么、怎么学、为何会这样学、还可以怎样学、学得怎么样,等等,自然就成为数学教学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当然,儿童、数学学习、发展这三者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完整而有意义的数学教学中,三者相互作用,并构成教学场域中的有机联系体——以儿童为主体、核心,以数学学习为平台、载体,以发展为意义、指归。“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实质上是以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为载体,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儿童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不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重要精神内核。
2.“三实”“三活”“三精”: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风格表征。
事实上,无论是从教学流派的组成元素,抑或是其内部特征来看,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其相对稳定的,具有某种独创性与独特区域特征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和方法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风格。“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江苏已经建构起了以“真实、朴实、扎实”为价值追求,以“活跃、活泼、灵活”为呈现方式,以“精细、精练、精致”为艺术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风貌,这些已经沉淀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最具独特性、也最具生命力的重要标杆,并在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界获得广泛认可。
三个“实”字,呈现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真正以学生的最终发展为价值指归,致力于建构以真实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实施、扎实的目标落实为价值追求的教学结构体系。真实是对数学教学内在规律的本质把握,是对虚假的拒绝;朴实是对数学教学形式与内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对“形式重于内容”的摈弃;扎实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准确的认识与到位的落实,扎实是对空泛和浮华的否定。真实、朴实、扎实最终汇合成数学教学促进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厚实”。
三个“活”字,描摹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为特征,着眼于刻画江苏小学数学课堂灵活的师生行为方式、活泼的师生精神状态以及活跃的师生思维过程。灵活、活泼、活跃,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彰显出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勃发的精神气质。
三个“精”字,则着力勾勒出基于精细的教学架构、精练的板块推进、精致的教学演绎三位一体的教学艺术 风骨。教学架构精细,指向教师对数学课堂整体结构的充分考虑与精心思索;板块推进精练,指向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当设置和教学节奏的明快组织;教学演绎精致,则指向教师对一切教学细节的精敲细打、精研细磨。
完美的课堂,是静与动的和谐统一、粗与细的辩证协调、开与合的交相更替,“三实”“三活”“三精”,正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对这一课堂境界的主动演绎与靠近。可以说,教学结构体系、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艺术风貌三者的有机融合,加之“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独特视角与立场,编织出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活中见实、活中显精”的丰富内涵与显著特征,使得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共性背后的独特魅力与个性风貌。
二、苏教版教材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载体
教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影响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也极其复杂、多样与流动不居,充满变数。其中,千百年来因区域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构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无疑是促成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最为内在、深刻,也最为持续、富有生命活力的要素。而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实验与推广,各级教研部门对区域教学活动的整体导向与规范,优秀学校、课题组等研究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示范与辐射,以及数以万计的智慧、踏实的江苏小学数学教育人日积月累的实践与探索,更是构成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其中,作为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与实施,对于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所起到的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众多因素所无法比拟与企及的。做出这样的判断,本身即与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自身的特点、在江苏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教材与教学流派之间所存在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1.从流派走向教材:教材建设中的文化渗透与观念继承。
教材建设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几十年数学教育实践所积累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自觉、理性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已经逐渐开始形成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乃至教学思想,必然会为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实验、完善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独特的团队构成:文化传承的前提。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编写人员的构成,复杂而具有特色。要说复杂,是因为其中既有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大学教授,有具备一定理论及教学经验的教学研究人员,更有大量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而要说特色,则是因为编写团队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均来自江苏本土。人无法脱离其本土的文化与传统而存在,因而在他们的身上,由于所受数学教育传统的影响,无疑都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江苏数学教育的文化印痕。反过来,当这一团队致力于进行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时,已经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各种文化印痕无疑又会通过某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释放并投射到具体的数学教材之中。从而,这种独特的团队构成,无形之中便在传统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与苏教版数学教材之间架起了一座观念、思想的桥梁,成为沟通两者的重要纽带。
(2)现代的编写理念:文化传承的基础。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团队中除了权威的数学教育学者以外,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无论是教材主编、副主编抑或是具体的编写人员,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这套教材在编写之初便具有了更加浓郁的“实践意味”。由于教材编写者曾经或当下都是优秀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因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能够以实践者的姿态,站在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立场上,细致体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努力将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并且,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由于其编写团队的实践经验,因而其在遵循一般的数学教学原理之外,更是对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有着某种入木三分的把握。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能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教师。这样的定位无疑使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一线教师的在场感”,恰是这种“在场感”使得教材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无缝对接与内在契合,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材编写时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育学育教”的朴素目标追求。而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育学育教”的目标追求,也是对数学教学应从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这一命题的不断打开与重新认识的必然结果。
2.从教材走向流派:流派生成中的实践规范与思想建构。
教材作为数学教育中诸多元素中的一个,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本身既与教材自身的功能相关,同时也与教材的价值取向、内在特质、结构线索等要素高度相关。
(1)从教材本身的功能看。
一个特定区域的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必然与生活在这一区域中数以万计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专业生存方式等直接相关。正是这些教师日积月累、勤勤恳恳、朴素执着的教学行为,描画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精神底色。或许,有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即每个个体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千人一面的课堂早已为我们所摈弃;或许,也有人会提及,教材只是个载体,具体的、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这些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种基本的现实,那就是,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视线真正触及每一个最为普通的数学教师。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真实的数学教学生活,那么,教材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在他们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就某一个个体而言,教学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创性的研究过程,但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教材更可能是他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而这,也恰是教材自身所理应具备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看,教材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影响着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因而,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对儿童、数学学习、发展的理念阐释,对“三实”“三活”“三精”的实践诉求,在数以千万计的日常数学课堂上静悄悄地传递着、渗透着,并发挥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力。
(2)从教材彰显的个性看。
苏教版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倡导的“师生在场”理念,无疑使得教材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遴选、教学情境的编制,尤其是教学线索的设计上,始终拥有一种“课堂现场感”。“课堂现场感”的本质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通透把握,是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看似静态的教材文本,其本身因为这种“课堂现场感”而获得了一种对话性与召唤性。沿着教材呈现的教学素材与线索,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 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而这种内在的统一,恰恰在实践范畴内极大地推动、释放了教材固有的规范与引导功能,从而使得教材从实验的最初阶段便获得了实验教师的普遍认同,为其最终对更为清晰、稳固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的实施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路径
那么,作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得以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因素,教材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并推动这一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呢?
1.懈读教材:汲取内隐其中的教学主张。
作为一套具有鲜明“实践意味”的数学教材。透过其整体的编排结构、线索和框架,以及其中每一个具体素材的选择、情境的营造,包括习题的处理与编排。我们都很容易把握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对具体教学活动的主张。与鲜活的教学活动中所折射出的明朗化的教学主张相比,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其所蕴含的教学主张通常会显得更加隐蔽,也更为内敛。但是,这种隐藏在具体文本中的教学主张,却并不是不可以解读的,更不是不可以把握与理解的。比如。倘若我们对课标教材作深入探究,便不难发现教材“育学育教”的鲜明主张。“育学育教”的“育学”,指的是教材要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育教”,指的是教材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努力在“育学”的过程中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为此,教材规划了合理的内容结构系统,凸显重要内容的核心地位;突出了数学结论形成过程,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重视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等。由此,解读教材的过程,便成了教师不断透析教材教学主张的过程,成为教材中静态的教学主张不断被激活、唤醒,并向着教师个体有机渗透、传递的过程。教材对于个体教学主张的影响,恰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并最终为教师所内化。
2.运用教材:生成可操作的方法系统。
教材静态的教学理念与主张,需要借助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得以活化,并转化为现实的教学价值。作为每一个独特的教学个体,这一转化过程必然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与创造性。事实上,这既是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内在规定,也是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给教师所留空间的一种必然体现。然而,在认同这些独特个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基于同一教材的教学个体会因为教材内在的规范性与约束性,而使得彼此的教学行为在呈现出多姿多彩风貌的同时,也必然地显现出极大的共同性与相似性。这一现象在常态的数学课堂中展现得尤为明显,即便在以教学研究与观摩为目的的研讨活动中。也有着颇为鲜明的表现。尤其是,在省内组织的各类“同课异构”的数学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发现,不同的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其基本的教学价值指向与目标设置,其内在的教学线索、框架与流程,包括其对数学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比如,如何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数学练习以促进知识巩固与技能形成等,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并与教材编排过程中所隐藏的相关理念与主张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即正是教材这一公共的教学平台的客观存在,才使得处于同一教材体系下的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与方法系统上获得了重要的同质化倾向,并使得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成为可能。
3.交流共生:成就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不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风格的某些独特侧面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身处同一文化领域,并在同一教材体系的影响与制约下,不同教师看似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背后,依然可以很明晰地把握住它们的共同特质与脉络。事实上,除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原因以外,同一区域的教师基于统一的实验教材平台,往往有更多开展教学交流与研讨的机会。类似的研讨活动,尽管并不会对各种风格本身孰优孰劣做出判断,但交流的过程,恰是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有效对话、碰撞、沟通的过程,也是大家各自取长补短的过程。毕竟,过于剑走偏锋、标新立异的教学风格并不会为更多数的教师所认同与接纳。从而,异质化的教学风格恰恰就会在这样的持续对话和研讨过程中,逐渐取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执其两端而取其中间的中庸线路,必将使得某种更加具有和谐感、更符合教材价值取向,也更具有江苏特色的以“三实”“三活”“三精”为标志,以“活中见实、活中显精”为内涵特征的教学风格,成为一种实际的教学主流。
四、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核心人物及研究共同体
团队性是教学流派的重要特征。江苏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根据分工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教材编写共同体、教学研究共同体和教学实践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各司其职,但共同的特点是,以“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为抓手,以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和深入。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材主编孙丽谷。江苏省教研室教研员、教材主编王林等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领军人物,更是苏教版教材研究共同体的思想领袖。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为核心的教材编写共同体,一直注意关注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潮流。把握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研究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材编写的创新和跨越。在孙丽谷、王林的带领下,一大批在省内外数学教育界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数学教育研究人员、特级教师不断加盟这一共同体,他们的参与为苏教版教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省、市、区(县)教研室教研员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则结合本区域数学教学的实际,努力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着力解决来自教材实验、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实、典型的问题,切实发挥了教学研究的指导和提升功能。其中,参与教材编写的凌国伟、沈重予、李继海、陈春圣、蒋康华、朱红伟、蔡宏圣、匡金龙、沈晓东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在他们的领衔之下,一大批有志于从事数学教学研究的老师们,就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实验等展开的研究,推动了本地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无疑为整个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最终建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学校广大数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则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又一重要组成。其中,像邱学华、盛大启、徐惠通、张兴华、翟裕康、华应龙、闫勤、徐 斌、王冬娟、周卫东、戴铜、许卫兵、王凌等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特级教师;像吴金根、周逸君、钱阳辉、魏洁、潘小福、李新、严育洪、王东敏等特级教师,贲友林、李继锋等优秀的青年教师,既是教材的编写者,又是教材的实践者,都是其中的核心代表。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材的实践与应用为平台,以儿童、数学学习、发展三大核心观念为出发点,以数学教育中最具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载体,既在各自的局部领域中做着相应的开掘与探索,同时又在教材编写团队的号召与率领下,围绕江苏数学教育的共同问题展开实践与探索。此外,以他们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团队等也以各种形式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圆心的开放型、辐射性研究群落。他们及其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恰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广泛形成与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当然,三个共同体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一方面,从显见的层面看,教材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编写者,致力于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探究教材的功能及其教学价值;研究者,致力于以教材为切入口,研究与数学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提升教材的实践价值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实践者,则以教材为实践载体,依托教材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三者以教材为纽带,共同致力于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各自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建构作出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从隐性的层面看,三个共同体之间还具有内在的共同价值取向、研究旨趣和文化追求。可以说,从更高的层面看,这三个共同体又构筑了一个更加上位的价值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最为重要的三根支柱。
令人欣喜的是,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重要载体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经验的不断积累、思考的不断自觉,已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教学主张,“三实”“三活”“三精”的风格特征。也越来越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自觉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追求,并内化为每一个教师个体稳定的、内在的教学框架与品格。事实上,在诸多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数学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上述特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者的认同与接纳。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的数学教学流派,已经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内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江苏基础教育重要的品牌之一。
(执笔:张齐华)
一、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思想内核与风格表征
以人为本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这一开放、开明的社会中所有领域的最终指向与价值指归。作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江苏,在每一具体领域中都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践行着这一理念。教育作为文化建构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显得更加举足轻重。那么,在这以人为本的时代大背景下,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了怎样的精神风貌与内在风骨呢?我们试图以江苏各区域、各层面的小学数学教学为考察对象,以两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撰与实验为潜在线索,以“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为切人口,就上述问题给出一个全面、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1.“儿童”、“数学学习”、“发展”: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思想内核。
儿童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个体自然成熟的基础之上,为此,数学教学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维护和引发他们的天性,促进其主动发展。“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建立在我们对儿童的再认识、再发现的基础上,意味着数学教学首先应该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并最终指向儿童的。
“为了儿童”阐明的是数学教学首先要确立一种儿童立场。数学教育教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以及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其最终实现的,还应该是作为人的“儿童”的充分、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成长。在数学教学中,儿童不是工具,不是手段,更不是载体,儿童自身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终价值。
“基于儿童”阐明的是数学教学应该真正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贴近儿童,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要,更要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与发展规律。基于儿童的数学教学,一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目标、手段、方法、价值调适到恰当高度的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现实水平作起点、以儿童未来的可能发展水平为方向的适切的数学教学。
“指向儿童”则对数学教学的内在价值做出了有意味的规定。首先,数学教学要指向儿童的学习态度,让儿童善于主动学习,建构并释放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其次,数学教学还要指向儿童的学习方法,让数学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模仿走向创造;再次,数学教学要指向儿童的学习能力,让儿童学会学习,在获得知识积累与方法启迪的同时,获得学习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数学教学还要指向儿童积极情感的生成,儿童数学学习固然需要付诸毅力与坚持。但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样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价值追求。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强调数学教学需要有鲜明而准确的学科性。数学学习固然存在与其他学科学习共通的成分。也包含着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但它又体现着自身鲜明的独特个性。尤其是,数学学习不是“数学内容”与“学习行为”的简单相加与拼接,数学教学需要展开数学内容、方法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数学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数学思维的特点、构成及其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数学教学更要准确阐释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真正发挥数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与精神对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实现数学学科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最终还应指向儿童的数学发展。发展不只是分数的简单提高,也不只是数学知识或方法的机械累积。通过数学学习,儿童的数学经验获得了怎样的丰富,儿童的数学素养获得了怎样的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因为数学学习又有了怎样的内在拓展,所有这一切,都应是数学教学深刻探索的严肃命题。此外,发展还应是主体内在的一种动态转变,这又必然要求数学教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事实上。这也是对数学教学“儿童立场”的一种必然呼应。一切教学行为的效度最终都需要在儿童学习活动的优劣中得以确认。因此,儿童学什么、怎么学、为何会这样学、还可以怎样学、学得怎么样,等等,自然就成为数学教学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当然,儿童、数学学习、发展这三者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完整而有意义的数学教学中,三者相互作用,并构成教学场域中的有机联系体——以儿童为主体、核心,以数学学习为平台、载体,以发展为意义、指归。“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实质上是以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为载体,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儿童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不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重要精神内核。
2.“三实”“三活”“三精”: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风格表征。
事实上,无论是从教学流派的组成元素,抑或是其内部特征来看,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其相对稳定的,具有某种独创性与独特区域特征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和方法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风格。“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江苏已经建构起了以“真实、朴实、扎实”为价值追求,以“活跃、活泼、灵活”为呈现方式,以“精细、精练、精致”为艺术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风貌,这些已经沉淀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最具独特性、也最具生命力的重要标杆,并在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界获得广泛认可。
三个“实”字,呈现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真正以学生的最终发展为价值指归,致力于建构以真实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实施、扎实的目标落实为价值追求的教学结构体系。真实是对数学教学内在规律的本质把握,是对虚假的拒绝;朴实是对数学教学形式与内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对“形式重于内容”的摈弃;扎实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准确的认识与到位的落实,扎实是对空泛和浮华的否定。真实、朴实、扎实最终汇合成数学教学促进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厚实”。
三个“活”字,描摹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为特征,着眼于刻画江苏小学数学课堂灵活的师生行为方式、活泼的师生精神状态以及活跃的师生思维过程。灵活、活泼、活跃,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彰显出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勃发的精神气质。
三个“精”字,则着力勾勒出基于精细的教学架构、精练的板块推进、精致的教学演绎三位一体的教学艺术 风骨。教学架构精细,指向教师对数学课堂整体结构的充分考虑与精心思索;板块推进精练,指向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当设置和教学节奏的明快组织;教学演绎精致,则指向教师对一切教学细节的精敲细打、精研细磨。
完美的课堂,是静与动的和谐统一、粗与细的辩证协调、开与合的交相更替,“三实”“三活”“三精”,正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对这一课堂境界的主动演绎与靠近。可以说,教学结构体系、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艺术风貌三者的有机融合,加之“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独特视角与立场,编织出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活中见实、活中显精”的丰富内涵与显著特征,使得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共性背后的独特魅力与个性风貌。
二、苏教版教材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载体
教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影响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也极其复杂、多样与流动不居,充满变数。其中,千百年来因区域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构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无疑是促成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最为内在、深刻,也最为持续、富有生命活力的要素。而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实验与推广,各级教研部门对区域教学活动的整体导向与规范,优秀学校、课题组等研究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示范与辐射,以及数以万计的智慧、踏实的江苏小学数学教育人日积月累的实践与探索,更是构成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其中,作为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与实施,对于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所起到的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众多因素所无法比拟与企及的。做出这样的判断,本身即与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自身的特点、在江苏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教材与教学流派之间所存在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1.从流派走向教材:教材建设中的文化渗透与观念继承。
教材建设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几十年数学教育实践所积累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自觉、理性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已经逐渐开始形成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乃至教学思想,必然会为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实验、完善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独特的团队构成:文化传承的前提。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编写人员的构成,复杂而具有特色。要说复杂,是因为其中既有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大学教授,有具备一定理论及教学经验的教学研究人员,更有大量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而要说特色,则是因为编写团队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均来自江苏本土。人无法脱离其本土的文化与传统而存在,因而在他们的身上,由于所受数学教育传统的影响,无疑都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江苏数学教育的文化印痕。反过来,当这一团队致力于进行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时,已经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各种文化印痕无疑又会通过某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释放并投射到具体的数学教材之中。从而,这种独特的团队构成,无形之中便在传统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与苏教版数学教材之间架起了一座观念、思想的桥梁,成为沟通两者的重要纽带。
(2)现代的编写理念:文化传承的基础。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团队中除了权威的数学教育学者以外,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无论是教材主编、副主编抑或是具体的编写人员,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这套教材在编写之初便具有了更加浓郁的“实践意味”。由于教材编写者曾经或当下都是优秀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因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能够以实践者的姿态,站在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立场上,细致体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努力将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并且,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由于其编写团队的实践经验,因而其在遵循一般的数学教学原理之外,更是对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有着某种入木三分的把握。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能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教师。这样的定位无疑使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一线教师的在场感”,恰是这种“在场感”使得教材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无缝对接与内在契合,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材编写时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育学育教”的朴素目标追求。而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育学育教”的目标追求,也是对数学教学应从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这一命题的不断打开与重新认识的必然结果。
2.从教材走向流派:流派生成中的实践规范与思想建构。
教材作为数学教育中诸多元素中的一个,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本身既与教材自身的功能相关,同时也与教材的价值取向、内在特质、结构线索等要素高度相关。
(1)从教材本身的功能看。
一个特定区域的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必然与生活在这一区域中数以万计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专业生存方式等直接相关。正是这些教师日积月累、勤勤恳恳、朴素执着的教学行为,描画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精神底色。或许,有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即每个个体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千人一面的课堂早已为我们所摈弃;或许,也有人会提及,教材只是个载体,具体的、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这些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种基本的现实,那就是,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视线真正触及每一个最为普通的数学教师。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真实的数学教学生活,那么,教材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在他们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就某一个个体而言,教学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创性的研究过程,但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教材更可能是他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而这,也恰是教材自身所理应具备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看,教材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影响着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因而,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对儿童、数学学习、发展的理念阐释,对“三实”“三活”“三精”的实践诉求,在数以千万计的日常数学课堂上静悄悄地传递着、渗透着,并发挥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力。
(2)从教材彰显的个性看。
苏教版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倡导的“师生在场”理念,无疑使得教材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遴选、教学情境的编制,尤其是教学线索的设计上,始终拥有一种“课堂现场感”。“课堂现场感”的本质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通透把握,是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看似静态的教材文本,其本身因为这种“课堂现场感”而获得了一种对话性与召唤性。沿着教材呈现的教学素材与线索,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 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而这种内在的统一,恰恰在实践范畴内极大地推动、释放了教材固有的规范与引导功能,从而使得教材从实验的最初阶段便获得了实验教师的普遍认同,为其最终对更为清晰、稳固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的实施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形成的重要路径
那么,作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得以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因素,教材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并推动这一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呢?
1.懈读教材:汲取内隐其中的教学主张。
作为一套具有鲜明“实践意味”的数学教材。透过其整体的编排结构、线索和框架,以及其中每一个具体素材的选择、情境的营造,包括习题的处理与编排。我们都很容易把握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对具体教学活动的主张。与鲜活的教学活动中所折射出的明朗化的教学主张相比,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其所蕴含的教学主张通常会显得更加隐蔽,也更为内敛。但是,这种隐藏在具体文本中的教学主张,却并不是不可以解读的,更不是不可以把握与理解的。比如。倘若我们对课标教材作深入探究,便不难发现教材“育学育教”的鲜明主张。“育学育教”的“育学”,指的是教材要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育教”,指的是教材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努力在“育学”的过程中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为此,教材规划了合理的内容结构系统,凸显重要内容的核心地位;突出了数学结论形成过程,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重视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等。由此,解读教材的过程,便成了教师不断透析教材教学主张的过程,成为教材中静态的教学主张不断被激活、唤醒,并向着教师个体有机渗透、传递的过程。教材对于个体教学主张的影响,恰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并最终为教师所内化。
2.运用教材:生成可操作的方法系统。
教材静态的教学理念与主张,需要借助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得以活化,并转化为现实的教学价值。作为每一个独特的教学个体,这一转化过程必然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与创造性。事实上,这既是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内在规定,也是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给教师所留空间的一种必然体现。然而,在认同这些独特个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基于同一教材的教学个体会因为教材内在的规范性与约束性,而使得彼此的教学行为在呈现出多姿多彩风貌的同时,也必然地显现出极大的共同性与相似性。这一现象在常态的数学课堂中展现得尤为明显,即便在以教学研究与观摩为目的的研讨活动中。也有着颇为鲜明的表现。尤其是,在省内组织的各类“同课异构”的数学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发现,不同的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其基本的教学价值指向与目标设置,其内在的教学线索、框架与流程,包括其对数学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比如,如何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数学练习以促进知识巩固与技能形成等,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并与教材编排过程中所隐藏的相关理念与主张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即正是教材这一公共的教学平台的客观存在,才使得处于同一教材体系下的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与方法系统上获得了重要的同质化倾向,并使得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成为可能。
3.交流共生:成就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不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风格的某些独特侧面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身处同一文化领域,并在同一教材体系的影响与制约下,不同教师看似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背后,依然可以很明晰地把握住它们的共同特质与脉络。事实上,除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原因以外,同一区域的教师基于统一的实验教材平台,往往有更多开展教学交流与研讨的机会。类似的研讨活动,尽管并不会对各种风格本身孰优孰劣做出判断,但交流的过程,恰是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有效对话、碰撞、沟通的过程,也是大家各自取长补短的过程。毕竟,过于剑走偏锋、标新立异的教学风格并不会为更多数的教师所认同与接纳。从而,异质化的教学风格恰恰就会在这样的持续对话和研讨过程中,逐渐取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执其两端而取其中间的中庸线路,必将使得某种更加具有和谐感、更符合教材价值取向,也更具有江苏特色的以“三实”“三活”“三精”为标志,以“活中见实、活中显精”为内涵特征的教学风格,成为一种实际的教学主流。
四、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核心人物及研究共同体
团队性是教学流派的重要特征。江苏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根据分工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教材编写共同体、教学研究共同体和教学实践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各司其职,但共同的特点是,以“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为抓手,以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和深入。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材主编孙丽谷。江苏省教研室教研员、教材主编王林等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领军人物,更是苏教版教材研究共同体的思想领袖。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为核心的教材编写共同体,一直注意关注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潮流。把握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研究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材编写的创新和跨越。在孙丽谷、王林的带领下,一大批在省内外数学教育界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数学教育研究人员、特级教师不断加盟这一共同体,他们的参与为苏教版教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省、市、区(县)教研室教研员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则结合本区域数学教学的实际,努力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着力解决来自教材实验、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实、典型的问题,切实发挥了教学研究的指导和提升功能。其中,参与教材编写的凌国伟、沈重予、李继海、陈春圣、蒋康华、朱红伟、蔡宏圣、匡金龙、沈晓东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在他们的领衔之下,一大批有志于从事数学教学研究的老师们,就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实验等展开的研究,推动了本地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无疑为整个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最终建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学校广大数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则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又一重要组成。其中,像邱学华、盛大启、徐惠通、张兴华、翟裕康、华应龙、闫勤、徐 斌、王冬娟、周卫东、戴铜、许卫兵、王凌等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特级教师;像吴金根、周逸君、钱阳辉、魏洁、潘小福、李新、严育洪、王东敏等特级教师,贲友林、李继锋等优秀的青年教师,既是教材的编写者,又是教材的实践者,都是其中的核心代表。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材的实践与应用为平台,以儿童、数学学习、发展三大核心观念为出发点,以数学教育中最具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载体,既在各自的局部领域中做着相应的开掘与探索,同时又在教材编写团队的号召与率领下,围绕江苏数学教育的共同问题展开实践与探索。此外,以他们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团队等也以各种形式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圆心的开放型、辐射性研究群落。他们及其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恰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广泛形成与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当然,三个共同体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一方面,从显见的层面看,教材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编写者,致力于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探究教材的功能及其教学价值;研究者,致力于以教材为切入口,研究与数学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提升教材的实践价值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实践者,则以教材为实践载体,依托教材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三者以教材为纽带,共同致力于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各自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建构作出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从隐性的层面看,三个共同体之间还具有内在的共同价值取向、研究旨趣和文化追求。可以说,从更高的层面看,这三个共同体又构筑了一个更加上位的价值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最为重要的三根支柱。
令人欣喜的是,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重要载体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经验的不断积累、思考的不断自觉,已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教学主张,“三实”“三活”“三精”的风格特征。也越来越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自觉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追求,并内化为每一个教师个体稳定的、内在的教学框架与品格。事实上,在诸多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数学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的上述特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者的认同与接纳。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的数学教学流派,已经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内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江苏基础教育重要的品牌之一。
(执笔:张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