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准确辨析从字入手的例证
苏科版的书、人教版的书,初中教材中均选了《陋室铭》。对“铭”的解释,都指出了“这种问体一般是用韵的”这一特征。有一年,又教《陋室铭》,忽然想到:“馨”,读作xīn;它和全文其他各句句末的字韵并不一致。请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系普通话读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好像屈原《涉江》中的“乱曰”,就好像司马迁《史记》篇目结局的“太史公曰”,又好像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所以从形式上看,从结构上看,我们可以不管“何陋之有”“有”的读音,“有”的韵母,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何以前面各句除“馨”外都用“ing”韵而此句此字的韵却独独是“in”?是古语音中“in”、 “ing”属同一系统?是刘禹锡家乡把“馨”字念
“xīng”,还是教材解释中“铭,这种问题一般是用韵的”而此句“不一般”、梦得先生无可奈何地载好多“ing”中夹了一个“in”?或者“馨”载当年就读“xīng”?
二、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几个问题
A、孔乙己的长衫
先生在《孔乙己》中是这样写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 脏”在前,“破”在后,而“似乎”后边却是“没有补”在前,“没有洗”在后。以前后一致的角度看,逻辑似乎有点紊乱。不知是先生当年的疏忽,还是先生另有深意?
B、“破帽遮颜”的“破”和“遮颜”
“破帽遮颜过闹市”是先生《自嘲》诗中颔联的上句。“破”者,近似于“烂”,“有孔”、“有洞”之谓也。那么,“破帽遮颜”,其实是“遮不严”的。改成“旧”字吧,读来破不顺口,又显得笔者胆大包天,不自量力。“谁的诗你都敢改?!”
C、《野草? 雪》中的“许多蜜蜂们”
先生的散文诗《雪》去却能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可是,人总感觉到:“们”本身就说明了“多”,这和前面的“许多”似给人一种啰嗦和重复之嫌。试看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中的几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D、《野草·立论》中“说真实”的那一个事例
《立论》讽刺了世故、圆滑、“骑墙派”,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使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又提示了“说真实的遭打”这样一种社会悲剧。然而,先生在匆忙中,用“这孩子将来要死”作为“说真实”的例证是多么的不合适啊。尽管“人固有一死”,尽管“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在小孩满月时说出来,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先生英灵在天的话,能否另换一例来证明“说真实”?
三、朱自清先生的《绿》及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佩弦先生的散文名作《绿》,文中有这样一句:“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后面好像缺点什么。倘若改成:“据说,这就是梅雨潭得名的原因了”,岂不完整、岂不完美?
“在烈日和暴雨下”,舒先生其实没一点儿责任。不过是人教版、苏教版的编辑们都以《骆驼祥子》中选了祥子烈日下拉车接着又在暴雨中拉车的那一段。《在烈日和暴雨下》是编者给加的标题。初教,认为标题加得极贴切,“烈日” 、“暴雨”;舒先生那段小说层次也极清,由“正在午后一点钟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一句划开。学着学着,教着教着,忽然想到:“在烈日和暴雨下”,从语法上,给人一种同时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感觉。在教学中,总是先写、先讲“在烈日下”,再写再讲“在暴雨下”,分清先后,以免造成错觉。人教版选朱德元帅的文章《母亲的回忆》,后来怕引起歧义,把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太好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怎么改?这还是一个问题。改成“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下”,改成“在烈日下,在暴雨下”,改成“在烈日下,在暴风雨中”,似乎都不好。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席在文中写到: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和泄气。”
后面在介绍东路军情况时,出现了这样一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为什么“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呢?我们不敢苛求一代伟人在战火纷飞中指挥若定奋笔疾书时还想得这么细致;我们只有向他老人家及其战友们奉献我们的敬仰、感谢与深切缅怀。
但问题毕竟出现了。我们不能阻止后人在宽松的环境下灵活的思维往这儿思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句,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答一句“这个地方的敌人在负隅顽抗”;幸好提问者没有追问。
我们这是奢想:假如当时能稍稍宽松一点儿,假如毛主席在当时或过后能念及这个问题,那该有多好啊!倘真能那样,“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结束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战士与苍蝇》。文中说“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发现了战士的缺点,嗡嗡嗡的飞来了。它们感觉到自己比战士还伟大,然而人们却认定——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在完美的苍蝇最多也不过是一只苍蝇。”
周作人先生说他爱苍蝇。
参考文献
[1] 鲁迅先生《野草》《彷徨》.
[2] 《鲁迅杂文选读》.
[3] 《鲁迅骂过的人》.
[4] 《骂过鲁迅的人》.
[5] 《周作人散文选》.
苏科版的书、人教版的书,初中教材中均选了《陋室铭》。对“铭”的解释,都指出了“这种问体一般是用韵的”这一特征。有一年,又教《陋室铭》,忽然想到:“馨”,读作xīn;它和全文其他各句句末的字韵并不一致。请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系普通话读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好像屈原《涉江》中的“乱曰”,就好像司马迁《史记》篇目结局的“太史公曰”,又好像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所以从形式上看,从结构上看,我们可以不管“何陋之有”“有”的读音,“有”的韵母,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何以前面各句除“馨”外都用“ing”韵而此句此字的韵却独独是“in”?是古语音中“in”、 “ing”属同一系统?是刘禹锡家乡把“馨”字念
“xīng”,还是教材解释中“铭,这种问题一般是用韵的”而此句“不一般”、梦得先生无可奈何地载好多“ing”中夹了一个“in”?或者“馨”载当年就读“xīng”?
二、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几个问题
A、孔乙己的长衫
先生在《孔乙己》中是这样写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 脏”在前,“破”在后,而“似乎”后边却是“没有补”在前,“没有洗”在后。以前后一致的角度看,逻辑似乎有点紊乱。不知是先生当年的疏忽,还是先生另有深意?
B、“破帽遮颜”的“破”和“遮颜”
“破帽遮颜过闹市”是先生《自嘲》诗中颔联的上句。“破”者,近似于“烂”,“有孔”、“有洞”之谓也。那么,“破帽遮颜”,其实是“遮不严”的。改成“旧”字吧,读来破不顺口,又显得笔者胆大包天,不自量力。“谁的诗你都敢改?!”
C、《野草? 雪》中的“许多蜜蜂们”
先生的散文诗《雪》去却能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可是,人总感觉到:“们”本身就说明了“多”,这和前面的“许多”似给人一种啰嗦和重复之嫌。试看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中的几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D、《野草·立论》中“说真实”的那一个事例
《立论》讽刺了世故、圆滑、“骑墙派”,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使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又提示了“说真实的遭打”这样一种社会悲剧。然而,先生在匆忙中,用“这孩子将来要死”作为“说真实”的例证是多么的不合适啊。尽管“人固有一死”,尽管“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在小孩满月时说出来,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先生英灵在天的话,能否另换一例来证明“说真实”?
三、朱自清先生的《绿》及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佩弦先生的散文名作《绿》,文中有这样一句:“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后面好像缺点什么。倘若改成:“据说,这就是梅雨潭得名的原因了”,岂不完整、岂不完美?
“在烈日和暴雨下”,舒先生其实没一点儿责任。不过是人教版、苏教版的编辑们都以《骆驼祥子》中选了祥子烈日下拉车接着又在暴雨中拉车的那一段。《在烈日和暴雨下》是编者给加的标题。初教,认为标题加得极贴切,“烈日” 、“暴雨”;舒先生那段小说层次也极清,由“正在午后一点钟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一句划开。学着学着,教着教着,忽然想到:“在烈日和暴雨下”,从语法上,给人一种同时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感觉。在教学中,总是先写、先讲“在烈日下”,再写再讲“在暴雨下”,分清先后,以免造成错觉。人教版选朱德元帅的文章《母亲的回忆》,后来怕引起歧义,把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太好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怎么改?这还是一个问题。改成“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下”,改成“在烈日下,在暴雨下”,改成“在烈日下,在暴风雨中”,似乎都不好。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席在文中写到: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和泄气。”
后面在介绍东路军情况时,出现了这样一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为什么“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呢?我们不敢苛求一代伟人在战火纷飞中指挥若定奋笔疾书时还想得这么细致;我们只有向他老人家及其战友们奉献我们的敬仰、感谢与深切缅怀。
但问题毕竟出现了。我们不能阻止后人在宽松的环境下灵活的思维往这儿思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句,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答一句“这个地方的敌人在负隅顽抗”;幸好提问者没有追问。
我们这是奢想:假如当时能稍稍宽松一点儿,假如毛主席在当时或过后能念及这个问题,那该有多好啊!倘真能那样,“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结束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战士与苍蝇》。文中说“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发现了战士的缺点,嗡嗡嗡的飞来了。它们感觉到自己比战士还伟大,然而人们却认定——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在完美的苍蝇最多也不过是一只苍蝇。”
周作人先生说他爱苍蝇。
参考文献
[1] 鲁迅先生《野草》《彷徨》.
[2] 《鲁迅杂文选读》.
[3] 《鲁迅骂过的人》.
[4] 《骂过鲁迅的人》.
[5] 《周作人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