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力量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网络的普及和渗透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带入到了信息化媒体时代,它正以碎片化、去中心化、即时交往性的特点融入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多,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从“互联网+”视域角度出发,探讨信息化的平台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价值以及指导路径,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多元化、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大学人才更好的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无论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选择就业,我国在推动大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结构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和求稳性的就业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此就业环境下,积极引入“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出客观、合理的就业信息是新时代市场发展下的重要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与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市场的就业环境逐步严峻,全国众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差的现状。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无为等观念过于求稳思想的影响,人们固守现状,“学而优则仕”的觀念十分强烈,致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规划都倾向于报考公务员,造成就业结构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渗入对于改善我国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来源于美国,最初是由帕森斯针对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随后罗杰斯和萨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实现了从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理论的转变,为发达地区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定义层面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以当前社会就业结构为背景,以大学生的个人意愿、特征及社会职业等需求作为参考基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筛选匹配的就业信息,调动就业积极性,为大学生选择职业、帮助就业的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步,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策略、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推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过度注重就业率,轻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受我国大学生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影响,我国各地区、各高校都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但都仅仅的停留在心理干预、宏观分析层面,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同时,一直以来高校的就业率始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部分高校以提高就业率为根本目的开展就业辅导工作,而忽视学生对个性追求和专业特长,就业辅导工作也不能从实际需要上发挥作用。并且就业率是为切实解决学生合理的就业问题,若忽视了学生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契合度,高校所实施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如同空壳,也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业指导就丧失了其真实价值。
2.倾向于就业压力转移,就业质量逐年降低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结合自身对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最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从现阶段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就业策略上深受传统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笼统式的态势之下,甚至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脱节、与行业市场环境张割裂的一种状态。高校在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偏向于引导学生从竞争压力大的岗位向竞争压力小的岗位的思想阵地转移,导致学生盲目跟从市场规划,以好就业、好择业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向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势与职业向往,长此以往会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在工作初期会出现烦躁甚至跳槽等问题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就业信息多元化,增强就业指导的立体效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我国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都带来了众多便利与机遇。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可以通过便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客观的、及时的、全面的就业信息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实情,打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安稳的公务员行业的就业心理,积极通过现实的就业现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潮流为我国的市场发展注入了活水,各类新兴产业纷纷涌起,不仅为大学生做出了基本的就业引导,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实现就业结构的立体效果。
(二)有助于客观分析市场环境,调整大学生就业结构
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客观化、及时化的特点,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如采取设立就业数据采集平台、更新就业指导数据统计、进行合理化的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的客观分析,以最具有实效性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有价值的就业指导,及时调整大学生传统的就业理念,避免学生“一头热”的就业心态,缓解大学生扎堆考公务员的就业态势,实现互联网信息资源向实际就业导向的转换,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结构。
(三)有助于及时洞察行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再停留于片面化、传统化、落后化的局势下,实现了从传统路径向现代路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合理可靠的就业信息,实现良好的就业目标。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老师更倾向于如何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即实现就业人群从密集区向松散区转移,竞争岗向冷门岗转移。同时就业信息相对闭塞迟缓,并未紧跟时代的变换趋势和发展步伐,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达到契合,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在互联网等多媒体设备的有效结合下,可以通过准确的就业现状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新颖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分析
(一)增强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化分析处理已经成为當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切入口。在“互联网+”视域下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优化路径必须切实增强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统计的功能,积极整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媒介,提升“互联网+”就业帮扶渠道的有效性。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改善我国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工作应该转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观念,实现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就业指导微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等途径为学生传达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有效的引入翻转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市场行业实情,深刻的研究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路径。
(二)增强互动交流体验,构建就业指导资源平台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迎来了新机遇,但海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广告也会使尚未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产生徘徊和焦虑。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应该充分增强师生就业指导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就业观念的交换和反思。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实现对多元化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就业指导资源平台中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注重对当前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解读,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当前各岗位的就业压力指数以及不同行业对专业要求的条件和限制。最后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就业偏好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实际价值。
(三)丰富就业指导实践,营造“互联网+”就业教学氛围
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教学内容而言虽然是辅助教学课程,但对于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毕业生群体能够充分结合个人偏好和市场就业结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岗位,更是为了培养毕业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择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应注重丰富就业指导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面试技巧,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就也认知,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指导。
四、结语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行下,我国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与融入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投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出现,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的选择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无论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选择就业,我国在推动大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结构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和求稳性的就业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此就业环境下,积极引入“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出客观、合理的就业信息是新时代市场发展下的重要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与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市场的就业环境逐步严峻,全国众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差的现状。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无为等观念过于求稳思想的影响,人们固守现状,“学而优则仕”的觀念十分强烈,致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规划都倾向于报考公务员,造成就业结构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渗入对于改善我国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来源于美国,最初是由帕森斯针对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随后罗杰斯和萨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实现了从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理论的转变,为发达地区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定义层面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以当前社会就业结构为背景,以大学生的个人意愿、特征及社会职业等需求作为参考基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筛选匹配的就业信息,调动就业积极性,为大学生选择职业、帮助就业的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步,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策略、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推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过度注重就业率,轻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受我国大学生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影响,我国各地区、各高校都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但都仅仅的停留在心理干预、宏观分析层面,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同时,一直以来高校的就业率始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部分高校以提高就业率为根本目的开展就业辅导工作,而忽视学生对个性追求和专业特长,就业辅导工作也不能从实际需要上发挥作用。并且就业率是为切实解决学生合理的就业问题,若忽视了学生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契合度,高校所实施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如同空壳,也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业指导就丧失了其真实价值。
2.倾向于就业压力转移,就业质量逐年降低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结合自身对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最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从现阶段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就业策略上深受传统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笼统式的态势之下,甚至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脱节、与行业市场环境张割裂的一种状态。高校在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偏向于引导学生从竞争压力大的岗位向竞争压力小的岗位的思想阵地转移,导致学生盲目跟从市场规划,以好就业、好择业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向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势与职业向往,长此以往会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在工作初期会出现烦躁甚至跳槽等问题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就业信息多元化,增强就业指导的立体效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我国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都带来了众多便利与机遇。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可以通过便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客观的、及时的、全面的就业信息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实情,打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安稳的公务员行业的就业心理,积极通过现实的就业现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潮流为我国的市场发展注入了活水,各类新兴产业纷纷涌起,不仅为大学生做出了基本的就业引导,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实现就业结构的立体效果。
(二)有助于客观分析市场环境,调整大学生就业结构
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客观化、及时化的特点,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如采取设立就业数据采集平台、更新就业指导数据统计、进行合理化的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的客观分析,以最具有实效性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有价值的就业指导,及时调整大学生传统的就业理念,避免学生“一头热”的就业心态,缓解大学生扎堆考公务员的就业态势,实现互联网信息资源向实际就业导向的转换,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结构。
(三)有助于及时洞察行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再停留于片面化、传统化、落后化的局势下,实现了从传统路径向现代路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合理可靠的就业信息,实现良好的就业目标。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老师更倾向于如何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即实现就业人群从密集区向松散区转移,竞争岗向冷门岗转移。同时就业信息相对闭塞迟缓,并未紧跟时代的变换趋势和发展步伐,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达到契合,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在互联网等多媒体设备的有效结合下,可以通过准确的就业现状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新颖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分析
(一)增强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化分析处理已经成为當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切入口。在“互联网+”视域下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优化路径必须切实增强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统计的功能,积极整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媒介,提升“互联网+”就业帮扶渠道的有效性。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改善我国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工作应该转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观念,实现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就业指导微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等途径为学生传达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有效的引入翻转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市场行业实情,深刻的研究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路径。
(二)增强互动交流体验,构建就业指导资源平台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迎来了新机遇,但海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广告也会使尚未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产生徘徊和焦虑。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应该充分增强师生就业指导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就业观念的交换和反思。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实现对多元化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就业指导资源平台中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注重对当前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解读,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当前各岗位的就业压力指数以及不同行业对专业要求的条件和限制。最后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就业偏好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实际价值。
(三)丰富就业指导实践,营造“互联网+”就业教学氛围
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教学内容而言虽然是辅助教学课程,但对于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毕业生群体能够充分结合个人偏好和市场就业结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岗位,更是为了培养毕业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择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应注重丰富就业指导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面试技巧,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就也认知,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指导。
四、结语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行下,我国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与融入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投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出现,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的选择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