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构途径 深化模型思想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取材生活,唤醒储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建模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这一过程。依据建模的方向,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快速激活已有生活经验的情境来切入。通过取材生活这一建构途径,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快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学片段1】
  师:最近,老师在练习写毛笔字,请你们帮老师选一选——哪一句诗的书写你比较欣赏?为什么?
  生:第四句,因为书写时,每两个字之间的书写距离相等!比较美观!
  师: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作间距。那么第四句诗有几个这样的间距?
  生:4个!
  师: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只有敬亭山”有多少个字?间隔数是多少?看来啊,5个字,4个间距长度要一样的才美观!谢谢你们!
  模型准备阶段,选取的建模题材,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提炼”做准备。并且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经历提炼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让学生产生建模的需要。上述片段通过学生比较诗句书法的过程,无形中渗透了间距、间隔数等相关知识,为模型的建立做前期准备。
  二、化繁为简,初始模型
  化繁为简是指将复杂问題看成简单的问题,在简单的问题中探究发现规律,再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给予学生化繁为简的探究意识,比单纯告知他们应该怎么研究更有效。“植树问题”教材给定的素材是“总长100米的小路”,那么在建立“两端都要栽”的数学模型时,大数据是不方便展开探究的,笔者尝试通过化繁为简来建构初始模型,方便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学片段2】
  1. 设疑:为了美化环境,校长想在学校操场边植树。有一条100米长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栽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出示主题图)
  ①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②什么是两端都要栽?什么是一边栽树?③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觉得还需要什么条件?④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2. 猜测:学校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①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可以通过画一画的方法来验证!(课件展示如何画,规范画法)
  ②100米有点长,画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什么好的研究策略?
  课件出示——研究策略: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师:这个策略叫作化繁为简!(板书)
  ③根据这个研究策略,你想怎么研究这道题?
  预设:我们先在10、20、30米的路上栽一栽,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④现在让我们运用这个策略,一起来研究!
  设计此环节时,笔者先通过演示线段图: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让学生感受到100米太长了,促使其交流研究策略,明确“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一建构途径。随之介绍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然后追问学生:“通过这种途径,你想怎么解决这道植树问题?”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将100米缩短研究。
  三、数形结合,明晰模型
  数学模型的建构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直观到理性提炼简化的过程。教学中如能打通数与形之间的通道,以形表模、以模辅形,相辅相成,将有助于学生明晰数学模型。因此数形结合未尝不是一条良好的建构途径。下文教学片段3通过数形结合这一建构途径,让学生合理分配間距、间隔数与棵数,无形中渗透了总长、间距、间隔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比较:①总长、间距、间隔数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建立起两端都要栽的数学模型。
  【教学片段3】
  活动一:填一填
  100米太长了,先试一试10米、20米、30米……看看有什么发现!
  两端都要载
  观察表格:
  ①总长、间距、间隔数,三者有什么关系?
  ②树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有一定的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学习经验。新版教材将“植树问题”从四年级下册调整至五年级上册,也反映出该知识点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与较深的探究空间。这就需要执教者为学生制订操作性比较强的学习方案。通过数形结合这一建构途径,让他们自主探究,明晰数学模型。
  四、举例模仿,深化模型
  模仿并不是盲目地模仿,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模仿,而应在更高阶的层面——方法、结构与思想上去模仿。通过举例模仿这一建构途径,进行自主建构变式模型。如教学“两端都不栽”时,笔者认为基于前面“两端都要栽”的探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建模经验,这时可以放手让他们依据刚才的建模方法,也采用化繁为简的学习策略,自定总长进行研究,自主建构“两端都不栽”的数学模型。
  【教学片段4】
  活动二:举例模仿
  两端都不栽
  观察表格:
  ①你举的数据是什么?
  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探究前,教师得先帮助学生梳理“两端都要栽”的建模方法与步骤,再放手让他们根据这些建模方法、步骤,通过举例模仿这一建构途径,自主建构“两端都不栽”的数学模型。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通过辨析两种模型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植树问题的两种模型。
  五、联系生活,拓展模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建模活动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模型应用中,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简单套用模型的横向层面,而应进一步纵向深化、内化模型,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设计的练习应有变式、有层次,并且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师生共同建立“两端都要栽”的模型后,即可让学生解决教材主题图中的问题:“一条100米长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而在建立起“两端都不栽”的数学模型后可完成练习“学校新、旧两栋教学楼之间的一条小路距离300米,校长计划在小路的两边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在建立起“只栽一端”的模型后可完成练习:①厦门brt快3线,从火车站到洪文站一共有6个站,平均两个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从火车站到洪文站大约多少千米?②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与“植树问题”相似的问题吗?通过及时巩固、变式练习、拓展应用等注入生活元素的练习,达到联系生活,拓展模型的目的。
  数学建模是一个交互的、层层递进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明晰各阶段学生建模的受阻点,确立教师的帮扶点。聚焦模型建构的几个有效途径,策划有效的建构方案,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同时,体验到建模过程所带来的乐趣,保持对数学知识的向往。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自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正式提出“教学模式”一词以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一直伴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便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师专业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专业自觉行为,历史上的教育名家基本上都有自己在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或造诣,如赫尔巴
期刊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遵循客观规律,采取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投入,达到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三层含义: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的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有效率,即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要符合经济、节约、高效原则;有效益,即教学活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发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
期刊
人们常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笔者从教近三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切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特殊。一个好教师一生可以成就几千个孩子的幸福人生;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一生将耽误几千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新入职教师刚“入行”不容易,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容不得你慢慢成长,所以希望新入职教师能用心工作,快速成长。  一、爱你职业,不忘初心  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你想幸福一天吗?——带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以“语用”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走出教材的编排格局,跳出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各自为政的局限,整合单元教学资源,既注意内容的理解,也突出语言的训练,做到“言意兼得”,走向以“‘语用’核心”为统领的单元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
期刊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学生主要经历“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探究交流→总结提升”的探究学习历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疑释惑,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协作性、共生性不断提升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结合“鸡兔同笼”一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几个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环节一: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常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新生事物、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高效的教学手段,促成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小学高年级学生
期刊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陈国安博士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心理学》是我写的序言。那是1994年,他刚刚留校在苏州大学中文系做秘书,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  虽然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他对学问浓浓的兴趣和驾驭文字的功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不久,他又送来一篇关于蒙学研究的长长的论文。论文对中国古代蒙学的源流、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他在职攻读学位,从硕士、博士一直
期刊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往往要在某个话题的指引下,通过种种活动的参与、体验,感悟生命,融入社会,从而不断地锻炼其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力。为此,笔者常常思考:如何在一个个区域话题内,让学生在搜寻资料、探究社会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对自己成长的社会性要求?苦思冥想之际,蓦然醒悟:何不以汉字最富有艺术的表意功能,来替代枯燥的机理性讲解呢?于是,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汉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上第94至95页。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一一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解决问
期刊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2016年2月,《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教育研究国际化是提升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教育的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尤为重要。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