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花雪月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昌族的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有明显的父系色彩,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男女青年大多自由恋爱,但是若要正式结婚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最最可爱的是,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阿昌族的三万多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汉文和傣文。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尤以“户撒刀”、又称“阿昌刀”最为著名。
  与大多数的阿昌族青年男女一样,李中显和林秋水是在赶街时互相认识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相识了,相互带着满心的欢喜,他先开口:
  “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
  她呢,羞涩而大胆地回答:“林秋水,我的名字不好听。”最初的羞涩褪去了,阿昌族姑娘的明朗爽落便显露出来。她凝眸细细打量,心中喜爱上了这个俊朗的后生,就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我听听!”
  


  她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他的名字。阿昌族是严禁同姓通婚的。
  “李中显”,他答道。
  幸好不同姓,她心里高兴了,便一时无话。他就找话讲:“有亲人家,买得什么好东西?”
  她笑眯眯地回答:“穷人家的姑娘,什么也买不起!”他说:“哎呀,你真是千张嘴万句话,见到我们穷人呀,装得比穷人还要穷。”
  姑娘说:“真人面前不说假,假人面前不说真,我对你说什么假话呀。”他乘机提议: “你要把我当真人的话,今天我送你回家行吗?”见姑娘没拒绝,他便吹着三叶箫跟在她后边,一同去她家的寨子。
  晚上12点,李中显约来几个朋友一起到林秋水家。对着紧闭的大门,他吹起了葫芦箫(阿昌族小伙子谈恋爱,白天吹三叶箫,晚上吹葫芦箫)。一听到箫声,知道是他来了,她立刻梳妆打扮,然后躲进灶房。妈妈听到箫声,点亮堂屋里的灯,连忙扫地、烧火,打开大门让小伙子们进家来坐,并说:“今晚在我家向火吧!”他有礼貌地点点头。为了让已进屋休息的长辈们睡好觉,小伙子们在半小时内暂时都不说话。半个钟头一过,李中显马上小声地跟躲在灶房里装着做家务的林秋水对起歌来。
  他唱道:“我远路当做近路走,一心想见你的面,只听山歌不见人,单面向火心头冷。”她接着唱道:“我人丑难见灯光,对面向火就怕哥吃一惊。”唱完,她提着板凳走出灶房,到火塘旁边小伙子对面坐下。他喜上眉头:“不是吃一惊,倒是乐开怀,今晚得把妹的山歌听,好比上天得见天星,好比下海得吃海参。”接着继续对歌直到天亮,他才回家去。
  俩人感情深些了,他不再拽着同伴打掩护,而是单独到她家去串,也按照阿昌族的习惯聘媒前往说亲。然而,通往幸福之路出现了荆棘,他遭到女方父母的谢绝。不过两人的心意是不会因为这样的小小挫折而改变的,何况这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前辈们已经做过无数例成功的榜样:他们俩人,只消私下约定时间地点,由他前来抢亲就大功告成了。
  


  约定的日期到了,他约集了十几位平时相好的伙伴来到她村外,私下里埋伏好。她估计,这时意中人已前来“接”她,便借故来到村外约定地点。这时,隐藏起来的小伙子们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不由分说地上前将她抬起便走,
  她并不惊慌,心里还偷偷开心着,但为了表示是被“抢”走的,于是只好高声呼救,意思意思。父母和村里人听到呼救声,仓促赶来,发现抢婚的人不仅个个精明强悍,而且人数众多,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将女儿抢回,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叫骂几声。村里人呢,为了表示对女方父母的同情,虚张声势地追赶一段路。而抢亲的队伍,此时保护着她,渐行渐远,扬长而去……
  当然,抢了人就可以举行婚礼。她一进男方家的门,鞭炮就开始响起来了,祝贺抢亲成功和婚礼开始。举行完拜堂仪式,包上高包头,林秋水意识到自己已经算是结婚了,任何人再无权把她娶走,喜悦的泪水淌了下来。
  当天晚上,新郎李中显唯恐她家里来人质询或找麻烦,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悄悄地领着她到离家较远的亲戚家躲避,直到她家父母被迫同意这桩亲事为止,才一起回来。
  回来后,他们回她家补办婚礼手续,送去聘金彩礼和嫁妆等,双方也就既往不咎、互相往来、亲密无间,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段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似的。
  


  李中显与林秋水的恋爱婚姻只是个别现象,多数你侬我侬的阿昌族情侣都会获得双方父母同意,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结婚仪式“接姑娘”。
其他文献
位于湖南隆回县偏远的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婚俗。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许,就因为这寨子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闪动在那绿意葱茏的山野,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们便誉其为“花瑶”了。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韵味万千。从恋爱、订婚到成亲,经历一连串情节,如对山歌、情歌、请媒人过“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拦门酒和迎宾酒、送亲抬
期刊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
期刊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
期刊
春秋五十载,塞上越千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让人们将贫困、落后、闭塞的宁夏从记忆中抹去,五十年的峥嵘岁月让有“西部缩影”之称的宁夏以崭新的形象步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初的摇篮之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时值宁夏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特地推出玄《黄落夏》篇,穿过宁夏、甘肃、内蒙所寻访的西夏残痕,向读者清晰这片土地的历史……       1997年的春天,我带着一家人开车到昌平
期刊
景颇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干脱总”,意为串姑娘。但结婚须由父母包办。景颇族的小伙子对姑娘表达爱意时,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树叶信”,即捎给姑娘一截用树叶包扎的树根、一瓣大蒜、一根火柴和几颗辣椒。“树叶信”的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有许多话要对她讲: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考虑俩人的事情,辣椒表示男方爱慕之情的热烈,火柴说明男方态度的坚决。女方如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
期刊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见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稀疏。  独龙族无本民族文字,言传身教,传承文明,久而久之,因循而来的习俗不仅为外人所不解,对本民族中的一些人也成了困惑
期刊
从勐海县城出发,走上一条新修的沙石路驶向布朗山乡,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原始大森林。野栗树、野棕树、野藤都趋向路面伸展着,仿佛是要把道路阻断。成片的野橡胶林则静静地为我们指路,让我们莫要在路边的哈尼族或拉祜族村寨留连。  这是一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边地山区,地处西双版纳州西部,西南与缅甸交界,名字叫布朗山。勐龙坝子的人,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矗立在勐海县西南面的大山,布朗山也是一个乡,这里聚居着最后的布朗
期刊
羌族婚俗古朴,整个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时间。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是“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青年恋爱后,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家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
期刊
德昂族的婚礼,要请全寨的人来做客。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请宾客畅饮,新郎则给每桌的客人磕头,接受宾客的祝福。饭后,新郎和新娘挎着盛有草烟、芦子、沙基、石灰盒的筒帕,分别在自家的客房里,挨个向男女伙伴们传烟。这时,无论把烟传给谁,对方都不会轻易去接,而是用优雅动听的歌声,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如何结识又是如何相爱的。歌声中,一问一答,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肯接烟。  迎亲和送亲都在夜间进行。到晚上11点左
期刊
佤族的婚俗,女子一般从夫而居,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