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得舅舅同意的婚姻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诺族是一个从母系氏族社会跨越到父母家庭社会才一百多年历史的民族。族名的全称叫“基诺洛克”,翻译成汉语就是“舅舅的后代”。母系氏族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孩子只知妈妈、舅舅而不知父亲,舅舅在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威望。现在基诺族青年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婚前有性行为发生也是家人允许的。但年轻人要和谁订亲结婚,得征得舅舅的同意。这恐怕是该民族传统,最明显的一点。
  在西双版纳三十多年,对基诺族的文化习俗知之不多。2006年1月9日,我拍摄了基诺山乡曼伞寨一个婚礼。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基诺族的婚礼。这些年来,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快速地向现代文明、现代方式演变。除傣族外,其他民族要不是过节,就很难看到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过去民间流传的土歌土调在年轻人中失传;传统的起房盖屋在一些村寨已被现有的现代建筑式样取代。但令我欣慰的是,我参加的这次婚礼,除结婚礼服是现代的外,整个过程,还能看到基诺族传统的东西。我将他拍摄下来、记录下来。我相信,要不了多少年,这样的场景恐怕见不到了。
  


  我参加婚礼的这对新郎新娘都是基诺乡曼伞村的人,男的叫周包,女的叫泼西。我们从三十多公里外的景洪赶到寨子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先去的是男方周包家,只见男方家门前的树林下,帮忙的人正在进行杀牛杀猪的最后扫尾工作;竹楼的阳台上,十来个男人剁肉切肉忙个不停;楼下临时支了几口铁锅,蒸饭煮肉热气腾腾;旁边还有几堆火塘,妇女们顶着烟薰火热,用竹片夹着猪肉牛肉在烧烤。楼梯口旁摆放着一张木桌,桌子脚的一侧立着一幅新郎新娘的婚纱照片。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站在桌前,桌面上一个塑料茶盘装满了糖果香烟。有参加婚礼的客人到来,他们就负责收记礼金礼品,同时给每一个客人递上几个糖果,点上一支香烟,和城里人时兴的婚礼程序有些相同。所不同的是新郎新娘不在场。
  参加婚礼的绝大多数是本寨子的人和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基本上都还穿着基诺族服装。十点钟,所杀的猪牛收拾结束。司仪选了不同部位的一些肉和一些蔬菜,穿挂在一根竹杆上,由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扛着向新娘家走去,说这是送给娘家的菜礼。这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中还是鲜见。好在新郎新娘两家相距也就半里,我们就跟随拍摄。路上,抬菜礼的小伙子说:“我们两个今天是一定要喝醉酒了。送菜礼的人一到娘家,第一件事就是要代表男方的父母、亲戚喝敬酒。过一会饭菜做好后,还要送一次熟菜礼,同样要接受敬酒。我们去的人少,一人敬你一杯你就受不了。”到了娘家,专门有人来接礼。接礼的人要对菜礼“评头论足”一番,说“少……”,“肉不好……”,反正要让送礼者难堪一下,喝了敬酒还要喝罚酒。男方家招待饭菜一做好,首先要每样肉选一点,由四个小伙子每人端一碗先送给娘家父母、亲戚品尝。熟菜礼没有送出去,男方家的宴席就不能开始。如果男方家的熟菜礼没有送到,女方家的宴席也不能动筷。当男方家的熟菜礼送到女方家时,我们看到,楼上楼下几十张餐桌坐满了翘首以待的客人。男方家的礼菜一到,大家欢呼鼓掌。楼上客厅正中一桌就是女方家的父母和主要的亲戚。送礼的人走到他们桌前说到,“请亲家们尝尝,如果做不好,今后就劳你家的姑娘操持。”完了就把菜放在桌上,并将随身带来的酒给每个人倒上。女方家的人把酒喝了,每人给送礼者敬上一杯。待这桌人人敬完了,其他桌的人纷纷涌上来敬酒。一阵热闹下来,真把几个送礼的年轻人灌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北。基诺族婚礼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女方家接到男方家送的肉菜礼后,不仅要“指责”男方家的礼“小气”,还要派出专门的讨礼队伍到男方家要礼。要礼的人全都是妇女,她们每人背着一个基诺族的大土布挎包。到了男方家,就径直奔向储藏室。男方家的人也早有准备,派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守在门口坚决不让她们进去,而是一个一个地分给。女方家的抢礼人则论理多要,不给就往里硬冲。守礼的小伙子则奋力挡在门上,不让防线冲垮。这样一攻一守几次,守礼者又给抢礼者一些礼品,直到来抢礼的人包包塞满。听说过去的礼品有大米、棉花、野味干巴之类,现在变成了毛巾、糖果、香烟、啤酒……,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早早就作了准备,是一定要送给女方家的,用抢的形式表现,无非是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
  


  基诺族结婚还有一个有趣的程序,就是新娘要到晚上才能送到男方家。中午和下午都男女方家招待亲朋好友。男方家的迎亲队伍在天黑前去到女方家。待女方家的客人都吃好了饭,新郎新娘向女方的父母行跪拜大礼后,娶亲的人在楼下点燃火把,照着新郎新娘走下竹楼。迎新送亲的人举着火把,抬着背着嫁妆,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到了新郎家后,青年男女在男方家载歌载舞表示祝福,直至深夜。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
  基诺族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硕竹楼了。
  

其他文献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
期刊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
期刊
春秋五十载,塞上越千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让人们将贫困、落后、闭塞的宁夏从记忆中抹去,五十年的峥嵘岁月让有“西部缩影”之称的宁夏以崭新的形象步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初的摇篮之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时值宁夏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特地推出玄《黄落夏》篇,穿过宁夏、甘肃、内蒙所寻访的西夏残痕,向读者清晰这片土地的历史……       1997年的春天,我带着一家人开车到昌平
期刊
景颇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干脱总”,意为串姑娘。但结婚须由父母包办。景颇族的小伙子对姑娘表达爱意时,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树叶信”,即捎给姑娘一截用树叶包扎的树根、一瓣大蒜、一根火柴和几颗辣椒。“树叶信”的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有许多话要对她讲: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考虑俩人的事情,辣椒表示男方爱慕之情的热烈,火柴说明男方态度的坚决。女方如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
期刊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见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稀疏。  独龙族无本民族文字,言传身教,传承文明,久而久之,因循而来的习俗不仅为外人所不解,对本民族中的一些人也成了困惑
期刊
从勐海县城出发,走上一条新修的沙石路驶向布朗山乡,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原始大森林。野栗树、野棕树、野藤都趋向路面伸展着,仿佛是要把道路阻断。成片的野橡胶林则静静地为我们指路,让我们莫要在路边的哈尼族或拉祜族村寨留连。  这是一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边地山区,地处西双版纳州西部,西南与缅甸交界,名字叫布朗山。勐龙坝子的人,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矗立在勐海县西南面的大山,布朗山也是一个乡,这里聚居着最后的布朗
期刊
羌族婚俗古朴,整个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时间。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是“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青年恋爱后,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家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
期刊
德昂族的婚礼,要请全寨的人来做客。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请宾客畅饮,新郎则给每桌的客人磕头,接受宾客的祝福。饭后,新郎和新娘挎着盛有草烟、芦子、沙基、石灰盒的筒帕,分别在自家的客房里,挨个向男女伙伴们传烟。这时,无论把烟传给谁,对方都不会轻易去接,而是用优雅动听的歌声,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如何结识又是如何相爱的。歌声中,一问一答,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肯接烟。  迎亲和送亲都在夜间进行。到晚上11点左
期刊
佤族的婚俗,女子一般从夫而居,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
期刊
阿昌族的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有明显的父系色彩,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男女青年大多自由恋爱,但是若要正式结婚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最最可爱的是,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