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现状
绿色产业作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六大接续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实现了从低位起步向高位跨越的历史性突破,绿色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由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千家万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标志产品由A级绿色食品向与国际接轨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转变。目前全区获得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到117个,是1999年的36倍,其中有机食品111个,位居全省前列。基地建设由分散粗放向更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转变。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在新林建成了近亿袋省级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岭南、大杨树农工商公司创建了80万亩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整体环评认定面积6363万亩,其中耕地170万亩、林地5000万亩、草原878万亩、水面315万亩。产业化经营由利益联结向更高层次的契约联结和资本联结转变。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家,非公有制企业73家;从事种植业生产企业4家,养殖业生产企业6家,食用菌生产企业42家,野生浆果生产企业24家。产品开发由初级自发向市场引导的系列化和品牌化转变。目前,已形成12大系列399个品种,品牌效益日益显现。“北奇神”、“丽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已形成区内市场20处、国内经销场所126处、国外经销场所28处的营销网络,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价值取向由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转变。2008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1.7%,是1999年的16倍。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万人。“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明显加强,全社会保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地委、行署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行政资源整合和深化改革力度,于2009年5月,将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地区北药办、北奇神集团三个单位机构整合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处,为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促进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战略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兴安岭林业集团绿色产业发展处将秉承“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中保护”的产业发展之路,依托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和资源、政策、区位四大优势,立足资源、环境两个优势,以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为战略重点,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以做实做精有机种植、食用菌、野生浆果、特色养殖、北药五大基地为主攻方向,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促进大兴安岭绿色产业快发展、大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四大优势
优势之一——政策优势。10年来,大兴安岭一直享受着国家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示范保护区建设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7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又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定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为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优势之二——资源优势。大兴安岭是全国、全省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森林总蓄积占全国的4.2%,占全省的33.8%,森林覆盖率达到78.9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林下植物资源种类和储量位居全省第二位,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储量丰富。水资源总量名列全省第三位,水域面积315万亩。气候资源独特,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零下两度。耕地有机质含量高,农作物生长能力强,病虫害发生率低,适宜发展冷凉型绿色有机农业。
优势之三——环境优势。大兴安岭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不足7人。无任何工业污染,环境维持在良好的自然原始状态,是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之一。大兴安岭地区年生态效益价值达1080亿元,其中: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780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达300亿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优势之四——区位优势。大兴安岭与俄罗斯边境线长795.1公里,现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一个临时过货通道,特别是随着漠河机场的通航,洛古河界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大兴安岭地区将成为我国又一条欧亚大“动脉”,必将为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事业打开新的“绿色通道”。
三、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五大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带、示范区,逐步形成以有机种植为基础、以有机食用菌为重点、以野生浆(坚)果为主攻、以特色养殖为突破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格局。
1、 加强有机种植业基地建设
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气候冷凉的特点,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有机豆类、优质小麦为主的生态种植业,逐步形成以岭南、呼玛县为基本区域的生态农业种植带。
大力发展马铃薯,重点建设1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实施品质带动战略,保护和提高现有种薯质量,加强种源保护及良种培育,加大优质高产种薯研发和快速繁育力度,培植适应不同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种薯,建立马铃薯种薯输出机制,利用现有的科技和市场优势,推广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和规范栽培模式,提高马铃薯种薯供给量和知名度。加快发展15万亩有机商品薯生产基地,实施“内涵挖潜、扩大再生产”战略,确定核心种植区、基础区、示范区、辐射区,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规程,适时播种,推进机械化大垄栽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增加单产保总产,提高马铃薯商品量,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闻名的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
突破发展有机大豆、芸豆,重点建设30万亩国家级有机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20万亩有机芸豆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省级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区、6万亩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基地。要选用适期成熟的优良品种,适时早播,防止越区种植,推广应用有机农业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常年促早熟措施,提高产量,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豆类生产基地。
稳步发展优质小麦,重点建设3万亩省级有机小麦科技示范区和6万亩有机小麦科技示范基地。要选用耐低温、抗涝旱、抗高寒新品种,推广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垄作栽培、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扩大有机农业技术标准推广应用覆盖面和现代化机耙机播面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提高产能,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知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采取生态、生物综合配套组装的技术措施,实施水利化工程、农机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程等保障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和截流沟、排水沟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农药残留,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核心区、养殖园、种植采果园、旅游观光园“一区三园”的生态农业功能,力争建设成为寒温带生态农业示范区。
结合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高标准建设漠河北极村高寒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建设百瓜、百菜、葡萄、小浆果、野花示范园,引进现代化自控连动节能温室,提高建设标准,力争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浆果采摘、野花观赏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寒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有机种植业基地建设,要坚持试点先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大力推广和开发有机食品生产要素。要建立投入品控制体系。加强有机生产资料研究和开发,为加快有机种植基地建设提供基础保证。实行投入品公告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完善生物用药用肥措施。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秸秆还田,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从源头上把好安全质量关。要建立产地环境体系。完善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有机食品标准和环境要求,实行规模化和清洁化种植,为高产稳产、持续增产创造条件。要建立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设计基地分布图,设置基地标识牌,实行微机化和网络化管理,制定科学轮作和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管理制度。要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完善地、县、乡、村、户五级产地环境、投入品控制、生产管理体系全过程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资料准确、翔实、齐全。要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加强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支撑,加大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服务主体培训力度,将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其掌握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在加快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中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
2、 加强有机食用菌业基地建设
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在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有机食用菌业,不断提高黑木耳质量,加快猴头菇、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名贵优良菌种研究选育,科学采摘毛尖蘑、榛蘑,促进稀奇、特优食用菌稳定发展。
以呼中区、新林区、塔河县为基本区域,围绕建设大兴安岭区域性食用菌园区,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有机黑木耳,建设5000万袋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和黑木耳出口基地,全区有机黑木耳养殖稳定在5亿袋以内。
发展有机黑木耳。要加强菌种管理。充分利用大兴安岭野生黑木耳种源品质极佳的优势,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研发适合地域特点的优良菌种,驯化筛选本地品种,实现菌种地产化,重点养殖区域要建立2级菌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主栽品种统一到3—4个以内。制定《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面实行黑木耳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逐步形成全区统一的黑木耳产品,打造大兴安岭黑木耳地域品牌。要加强规范化养殖。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从环境条件、栽培季节、培养料配制、拌料装袋、灭杂菌接种、菌丝培养、栽培场地、生长管理、采收储藏全过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大兴安岭黑木耳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制定养殖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生产。要加强循环发展。有效保护全区现有可利用“三剩”林木资源,拓宽周边林区林木资源供应渠道,培育后续资源和科学开发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水源工程、绿化工程建设,加快废弃物的二次和多次循环转化,制定科学预防措施,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验和监测,防止污染环境。要加强技术服务。建立科技服务网络,推进科研院所与生产单位直接对接,重点养殖区域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队伍,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黑木耳整体养殖水平,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生产格局。
3、加强野生浆(坚)果业基地建设
要坚持人工繁育栽培和野生保护并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突出发展蓝莓、红豆,建设人工栽培和规范化野生植物采集经营基地。
以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漠河县为野生浆果生态保护示范带,重点建设大兴安岭10万亩野生蓝莓、红豆生态保护基地;以加林局、十八站林业局、新林区为野生浆果人工栽培驯化带,重点建设20万亩蓝莓人工栽培基地。加强本地蓝莓、红豆人工栽培及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加大野生蓝莓人工栽培品种的改良驯化力度,力争驯化出3至4个人工栽培的优良品种。完善引进适合本地蓝莓品种的人工栽培、瓶苗生根、组培扩繁及配套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示范,推广科学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采取平茬、补种等措施恢复和增加种群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红豆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
以呼玛河两岸的塔河县、呼玛县、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和岭南适宜种植区为五味子野生保护和人工选育驯化带,扩大标准化采集和人工种植,重点加快10万亩北五味子等种植基地建设,加强本地野生北五味子栽培种苗的选育和驯化,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进行良种种苗引进培育和人工北五味子种植,研究原生态穴状高产栽培技术,先行利用野生种源和苗木建立1万亩的北五味子种植试验基地,逐步扩大种植基地和抚育面积。以呼中区为基本区域,重点建设偃松子保护和采集基地。
发展野生浆果,实现林下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区域性保护。认真落实《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域,确定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对天然野生浆果进行集约化经营,杜绝“资源无主、谁采谁有”的现象。要加大科学性采收力度。严格规范采摘工具,科学确定采摘时间,合理划定采摘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摘,严禁掠夺式采收。要严格市场交易秩序。在各县、区、林业局和乡镇场址建立集中的林下资源交易市场或临时交易摊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抢资源的无序行为和违法行为。尽快形成以野生浆果采集为基础,以种苗繁育种植为主导,以人工补种为补充的野生浆果网络基地,由限制原果出区向原果不出区的目标转变。
4、加快特色养殖业基地建设
要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协调发展养殖业,重点抓好以下特色养殖基地建设。
以呼玛河流域为基本区域,加快发展珍稀冷水鱼增殖和养殖。重点建设国家农业部呼玛河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呼玛宽河水库特种鱼类繁育养殖基地,加大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资源的人工放流增殖力度,辐射带动周边以冷水鱼类为主的增殖和养殖生产,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和优势的冷水性鱼类。充分发挥宽河水库可控力强的核心区优势,发展特种鱼类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推广渔业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带动呼玛河周边流域发展特种鱼类养殖和大中型水域网箱养鱼生产,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最具特色的珍稀冷水鱼增殖和养殖基地。
以韩家园林业局、新林区为基本区域,稳步发展鹿养殖。重点建设标准化鹿养殖基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采取舍饲、半舍饲、仿自然放养综合配套组装生态养殖模式,以建设标准化鹿养殖小区为载体,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产仔率和成活率,扩大鹿养殖规模,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品质最优的寒温带茸鹿养殖基地和全国优良马鹿引种集散地。
以岭南、呼玛县、加格达奇区为基本区域,强势发展大宗畜禽养殖。重点建设规模化兴安肉牛、肉羊基地和牧业小区,加快6.7万公顷天然草场改良和1.2万公顷牧草种植进程,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品种改良,推行规范化饲养管理及生产方式,推广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和商品率。
以加格达奇区、加林局为基本区域,大力发展蜜蜂、柞蚕养殖。重点建设蜜质优良的区域性蜜蜂养殖基地,提高“蜂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类蜂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强蜂场、蜂种引进培育、蜂群管理、蜂产品生产、保管运输等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全区性蜜蜂养殖基地。要加快生态柞蚕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生态柞蚕养殖规模。
以松岭区、加林局为基本区域,快速发展特种森林养殖。重点建设森林猪、森林鸭、森林鸡规模化养殖基地。采取野生放养与自然成长相结合饲养方式和复合生态模式,加强自然水域、野生食源保护和开发,扩繁种群和提高商品量,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经济森林畜禽养殖科技示范区和种源集散地。
推进特色养殖业基地建设。要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实行品种选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推进养殖品种优良化,建立地方品种保种基地,加快良种扩繁速度,提高生产用种自给率。积极引进特色原种,提高良种覆盖率。要实施载体建设工程。在原生态较好的地域,大力开展生态型草原、水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满足特色养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力扶持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发展,推行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养殖模式,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实施体系控制工程。健全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疫情监测、预防屏障体系,完善疫病防治制度,落实综合防治措施。要实施安全工程。完善管理规定及技术规范,争取国际认证和提高绿色特色养殖产品认证率,加强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管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特色养殖产品生产标准,推行生产基地认证和HACCP、ISO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5、加速北药基地建设
以跃进苗圃(北天原公司)和十八站苗圃为基础,作为北药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以岭南、沿江开展集约种植为主,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林管护,大力发展林药兼作生产模式,使每个县区局都成为各有特色的药材种植区。积极引进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要普及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药材种植基地。根据市场调查,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重点推荐种植五味子、防风、柴胡、龙胆草、黄芩等品种。
(1)种植基地建设。一是以跃进苗圃和十八站苗圃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二是在岭南选择建设一处北药种植示范基地,并以项目建设争取资金,争取在近年通过GAP认证,从而带动岭南区域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三是在加林局建设野生苍术、黄芩、白藓皮大宗药材管护生产基地。在韩局、呼玛、十八站、塔河建立野生五味子管护生产基地,不断扩大人工促进抚育面积。
(2)药食用真菌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呼中、呼玛、塔河县、加区,加大药食用真菌基地建设力度,试验推广灵芝、猪苓等药用真菌栽培技术。重点扶持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繁育中心,进行药食用真菌良种选育,培育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的栽培菌种。
(3)药用动物养殖基地建设。立足大兴安岭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食物资源,大力发展适于大兴安岭地区养殖的药用动物,建立符合GAP要求的药用动物养殖生产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动物药材生产的产业化。
鹿业养殖。重点扶持新林局、韩家园局、加区 ,按GAP标准基地要求,发展药用动物养殖业。借鉴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引进优良品种,防止种群退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鹿的品质和产品质量。
林蛙养殖。以韩家园为重点区域,进行林蛙实验性养殖及产品开发。
(4)北药山野资源采集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地区的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北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加格达奇区、韩家园和松岭区主要以黄芪、防风、桔梗、白藓、苍术、龙胆、柴胡、金莲花等大宗药材采集区。在黑龙江和呼玛河流域为五味子采集区。岭北主要为草苁蓉、灵芝、猪苓采集区。年均采集量2000吨左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处)
绿色产业作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六大接续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实现了从低位起步向高位跨越的历史性突破,绿色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由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千家万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标志产品由A级绿色食品向与国际接轨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转变。目前全区获得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到117个,是1999年的36倍,其中有机食品111个,位居全省前列。基地建设由分散粗放向更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转变。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在新林建成了近亿袋省级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岭南、大杨树农工商公司创建了80万亩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整体环评认定面积6363万亩,其中耕地170万亩、林地5000万亩、草原878万亩、水面315万亩。产业化经营由利益联结向更高层次的契约联结和资本联结转变。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家,非公有制企业73家;从事种植业生产企业4家,养殖业生产企业6家,食用菌生产企业42家,野生浆果生产企业24家。产品开发由初级自发向市场引导的系列化和品牌化转变。目前,已形成12大系列399个品种,品牌效益日益显现。“北奇神”、“丽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已形成区内市场20处、国内经销场所126处、国外经销场所28处的营销网络,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价值取向由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转变。2008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1.7%,是1999年的16倍。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万人。“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明显加强,全社会保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地委、行署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行政资源整合和深化改革力度,于2009年5月,将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地区北药办、北奇神集团三个单位机构整合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处,为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促进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战略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兴安岭林业集团绿色产业发展处将秉承“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中保护”的产业发展之路,依托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和资源、政策、区位四大优势,立足资源、环境两个优势,以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为战略重点,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以做实做精有机种植、食用菌、野生浆果、特色养殖、北药五大基地为主攻方向,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促进大兴安岭绿色产业快发展、大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四大优势
优势之一——政策优势。10年来,大兴安岭一直享受着国家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示范保护区建设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7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又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定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为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优势之二——资源优势。大兴安岭是全国、全省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森林总蓄积占全国的4.2%,占全省的33.8%,森林覆盖率达到78.9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林下植物资源种类和储量位居全省第二位,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储量丰富。水资源总量名列全省第三位,水域面积315万亩。气候资源独特,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零下两度。耕地有机质含量高,农作物生长能力强,病虫害发生率低,适宜发展冷凉型绿色有机农业。
优势之三——环境优势。大兴安岭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不足7人。无任何工业污染,环境维持在良好的自然原始状态,是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之一。大兴安岭地区年生态效益价值达1080亿元,其中: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780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达300亿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优势之四——区位优势。大兴安岭与俄罗斯边境线长795.1公里,现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一个临时过货通道,特别是随着漠河机场的通航,洛古河界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大兴安岭地区将成为我国又一条欧亚大“动脉”,必将为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事业打开新的“绿色通道”。
三、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五大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带、示范区,逐步形成以有机种植为基础、以有机食用菌为重点、以野生浆(坚)果为主攻、以特色养殖为突破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格局。
1、 加强有机种植业基地建设
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气候冷凉的特点,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有机豆类、优质小麦为主的生态种植业,逐步形成以岭南、呼玛县为基本区域的生态农业种植带。
大力发展马铃薯,重点建设1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实施品质带动战略,保护和提高现有种薯质量,加强种源保护及良种培育,加大优质高产种薯研发和快速繁育力度,培植适应不同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种薯,建立马铃薯种薯输出机制,利用现有的科技和市场优势,推广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和规范栽培模式,提高马铃薯种薯供给量和知名度。加快发展15万亩有机商品薯生产基地,实施“内涵挖潜、扩大再生产”战略,确定核心种植区、基础区、示范区、辐射区,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规程,适时播种,推进机械化大垄栽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增加单产保总产,提高马铃薯商品量,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闻名的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
突破发展有机大豆、芸豆,重点建设30万亩国家级有机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20万亩有机芸豆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省级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区、6万亩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基地。要选用适期成熟的优良品种,适时早播,防止越区种植,推广应用有机农业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常年促早熟措施,提高产量,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豆类生产基地。
稳步发展优质小麦,重点建设3万亩省级有机小麦科技示范区和6万亩有机小麦科技示范基地。要选用耐低温、抗涝旱、抗高寒新品种,推广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垄作栽培、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扩大有机农业技术标准推广应用覆盖面和现代化机耙机播面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提高产能,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知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采取生态、生物综合配套组装的技术措施,实施水利化工程、农机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程等保障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和截流沟、排水沟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农药残留,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核心区、养殖园、种植采果园、旅游观光园“一区三园”的生态农业功能,力争建设成为寒温带生态农业示范区。
结合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高标准建设漠河北极村高寒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建设百瓜、百菜、葡萄、小浆果、野花示范园,引进现代化自控连动节能温室,提高建设标准,力争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浆果采摘、野花观赏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寒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有机种植业基地建设,要坚持试点先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大力推广和开发有机食品生产要素。要建立投入品控制体系。加强有机生产资料研究和开发,为加快有机种植基地建设提供基础保证。实行投入品公告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完善生物用药用肥措施。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秸秆还田,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从源头上把好安全质量关。要建立产地环境体系。完善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有机食品标准和环境要求,实行规模化和清洁化种植,为高产稳产、持续增产创造条件。要建立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设计基地分布图,设置基地标识牌,实行微机化和网络化管理,制定科学轮作和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管理制度。要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完善地、县、乡、村、户五级产地环境、投入品控制、生产管理体系全过程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资料准确、翔实、齐全。要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加强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支撑,加大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服务主体培训力度,将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其掌握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在加快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中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
2、 加强有机食用菌业基地建设
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在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有机食用菌业,不断提高黑木耳质量,加快猴头菇、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名贵优良菌种研究选育,科学采摘毛尖蘑、榛蘑,促进稀奇、特优食用菌稳定发展。
以呼中区、新林区、塔河县为基本区域,围绕建设大兴安岭区域性食用菌园区,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有机黑木耳,建设5000万袋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和黑木耳出口基地,全区有机黑木耳养殖稳定在5亿袋以内。
发展有机黑木耳。要加强菌种管理。充分利用大兴安岭野生黑木耳种源品质极佳的优势,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研发适合地域特点的优良菌种,驯化筛选本地品种,实现菌种地产化,重点养殖区域要建立2级菌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主栽品种统一到3—4个以内。制定《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面实行黑木耳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逐步形成全区统一的黑木耳产品,打造大兴安岭黑木耳地域品牌。要加强规范化养殖。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从环境条件、栽培季节、培养料配制、拌料装袋、灭杂菌接种、菌丝培养、栽培场地、生长管理、采收储藏全过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大兴安岭黑木耳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制定养殖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生产。要加强循环发展。有效保护全区现有可利用“三剩”林木资源,拓宽周边林区林木资源供应渠道,培育后续资源和科学开发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水源工程、绿化工程建设,加快废弃物的二次和多次循环转化,制定科学预防措施,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验和监测,防止污染环境。要加强技术服务。建立科技服务网络,推进科研院所与生产单位直接对接,重点养殖区域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队伍,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黑木耳整体养殖水平,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生产格局。
3、加强野生浆(坚)果业基地建设
要坚持人工繁育栽培和野生保护并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突出发展蓝莓、红豆,建设人工栽培和规范化野生植物采集经营基地。
以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漠河县为野生浆果生态保护示范带,重点建设大兴安岭10万亩野生蓝莓、红豆生态保护基地;以加林局、十八站林业局、新林区为野生浆果人工栽培驯化带,重点建设20万亩蓝莓人工栽培基地。加强本地蓝莓、红豆人工栽培及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加大野生蓝莓人工栽培品种的改良驯化力度,力争驯化出3至4个人工栽培的优良品种。完善引进适合本地蓝莓品种的人工栽培、瓶苗生根、组培扩繁及配套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示范,推广科学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采取平茬、补种等措施恢复和增加种群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红豆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
以呼玛河两岸的塔河县、呼玛县、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和岭南适宜种植区为五味子野生保护和人工选育驯化带,扩大标准化采集和人工种植,重点加快10万亩北五味子等种植基地建设,加强本地野生北五味子栽培种苗的选育和驯化,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进行良种种苗引进培育和人工北五味子种植,研究原生态穴状高产栽培技术,先行利用野生种源和苗木建立1万亩的北五味子种植试验基地,逐步扩大种植基地和抚育面积。以呼中区为基本区域,重点建设偃松子保护和采集基地。
发展野生浆果,实现林下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区域性保护。认真落实《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域,确定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对天然野生浆果进行集约化经营,杜绝“资源无主、谁采谁有”的现象。要加大科学性采收力度。严格规范采摘工具,科学确定采摘时间,合理划定采摘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摘,严禁掠夺式采收。要严格市场交易秩序。在各县、区、林业局和乡镇场址建立集中的林下资源交易市场或临时交易摊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抢资源的无序行为和违法行为。尽快形成以野生浆果采集为基础,以种苗繁育种植为主导,以人工补种为补充的野生浆果网络基地,由限制原果出区向原果不出区的目标转变。
4、加快特色养殖业基地建设
要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协调发展养殖业,重点抓好以下特色养殖基地建设。
以呼玛河流域为基本区域,加快发展珍稀冷水鱼增殖和养殖。重点建设国家农业部呼玛河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呼玛宽河水库特种鱼类繁育养殖基地,加大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资源的人工放流增殖力度,辐射带动周边以冷水鱼类为主的增殖和养殖生产,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和优势的冷水性鱼类。充分发挥宽河水库可控力强的核心区优势,发展特种鱼类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推广渔业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带动呼玛河周边流域发展特种鱼类养殖和大中型水域网箱养鱼生产,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最具特色的珍稀冷水鱼增殖和养殖基地。
以韩家园林业局、新林区为基本区域,稳步发展鹿养殖。重点建设标准化鹿养殖基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采取舍饲、半舍饲、仿自然放养综合配套组装生态养殖模式,以建设标准化鹿养殖小区为载体,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产仔率和成活率,扩大鹿养殖规模,力争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全国品质最优的寒温带茸鹿养殖基地和全国优良马鹿引种集散地。
以岭南、呼玛县、加格达奇区为基本区域,强势发展大宗畜禽养殖。重点建设规模化兴安肉牛、肉羊基地和牧业小区,加快6.7万公顷天然草场改良和1.2万公顷牧草种植进程,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品种改良,推行规范化饲养管理及生产方式,推广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和商品率。
以加格达奇区、加林局为基本区域,大力发展蜜蜂、柞蚕养殖。重点建设蜜质优良的区域性蜜蜂养殖基地,提高“蜂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类蜂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强蜂场、蜂种引进培育、蜂群管理、蜂产品生产、保管运输等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全区性蜜蜂养殖基地。要加快生态柞蚕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生态柞蚕养殖规模。
以松岭区、加林局为基本区域,快速发展特种森林养殖。重点建设森林猪、森林鸭、森林鸡规模化养殖基地。采取野生放养与自然成长相结合饲养方式和复合生态模式,加强自然水域、野生食源保护和开发,扩繁种群和提高商品量,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经济森林畜禽养殖科技示范区和种源集散地。
推进特色养殖业基地建设。要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实行品种选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推进养殖品种优良化,建立地方品种保种基地,加快良种扩繁速度,提高生产用种自给率。积极引进特色原种,提高良种覆盖率。要实施载体建设工程。在原生态较好的地域,大力开展生态型草原、水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满足特色养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力扶持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发展,推行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养殖模式,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实施体系控制工程。健全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疫情监测、预防屏障体系,完善疫病防治制度,落实综合防治措施。要实施安全工程。完善管理规定及技术规范,争取国际认证和提高绿色特色养殖产品认证率,加强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管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特色养殖产品生产标准,推行生产基地认证和HACCP、ISO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5、加速北药基地建设
以跃进苗圃(北天原公司)和十八站苗圃为基础,作为北药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以岭南、沿江开展集约种植为主,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林管护,大力发展林药兼作生产模式,使每个县区局都成为各有特色的药材种植区。积极引进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要普及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药材种植基地。根据市场调查,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重点推荐种植五味子、防风、柴胡、龙胆草、黄芩等品种。
(1)种植基地建设。一是以跃进苗圃和十八站苗圃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二是在岭南选择建设一处北药种植示范基地,并以项目建设争取资金,争取在近年通过GAP认证,从而带动岭南区域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三是在加林局建设野生苍术、黄芩、白藓皮大宗药材管护生产基地。在韩局、呼玛、十八站、塔河建立野生五味子管护生产基地,不断扩大人工促进抚育面积。
(2)药食用真菌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呼中、呼玛、塔河县、加区,加大药食用真菌基地建设力度,试验推广灵芝、猪苓等药用真菌栽培技术。重点扶持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繁育中心,进行药食用真菌良种选育,培育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的栽培菌种。
(3)药用动物养殖基地建设。立足大兴安岭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食物资源,大力发展适于大兴安岭地区养殖的药用动物,建立符合GAP要求的药用动物养殖生产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动物药材生产的产业化。
鹿业养殖。重点扶持新林局、韩家园局、加区 ,按GAP标准基地要求,发展药用动物养殖业。借鉴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引进优良品种,防止种群退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鹿的品质和产品质量。
林蛙养殖。以韩家园为重点区域,进行林蛙实验性养殖及产品开发。
(4)北药山野资源采集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地区的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北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加格达奇区、韩家园和松岭区主要以黄芪、防风、桔梗、白藓、苍术、龙胆、柴胡、金莲花等大宗药材采集区。在黑龙江和呼玛河流域为五味子采集区。岭北主要为草苁蓉、灵芝、猪苓采集区。年均采集量2000吨左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