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在崞县中学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运中,北崞中。”崞县中学素以善育英才闻名全省。该校始建于1931年8月,共有房舍106间,首任校长郭荫楠,课程设置修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音体、图画、手工等。整个学校教学业务直接受教育厅领导,但为了保证生源质量,新生入学考试的命题、阅卷、录取等皆由学校办理,政府不予参与。1924年夏,余振(李毓珍)于大同兰池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关心国事,广泛地与进步学生交朋友。1925年,上海“五四惨案”发生,消息传来,群情大愤。他当即参加由进步学生组织的“五四惨案后援会”。不久,“后援会”收到太原山西国立图书馆馆长柯璜托人送来的“沪案讲演稿五种”,其内容为《敬告山西同胞急起救援沪案》、《吾国对英日历来外交之失败》、《端午节为御敌救国之纪念日》、《反抗英日帝国主义》、《对英单独宣战之我见》。不久,学校放暑假,余振就拿着这些宣传品,和同学们一块上山下乡,走村串巷,到处演讲,以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同年8月,余振听说崞县中学有人组织地下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不久,经人介绍,他参加了这个组织。一天,他在篮球场碰见同班同学冯汉英,也想把他介绍进来。不想,冯听完他的叙述,说:“你参加的国民党是右派国民党,而我要参加左派国民党。”余振大惑不解:“国民党还有左右之分?”冯遂给他讲了半天什么是左派,什么是右派。临分手,冯从怀中掏出一本《极乐世界》的书,要他仔细阅读。《极乐世界》是描写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小说,作者也许属于无政府主义者,写得非常吸引人,非常精彩。余振看得津津有味,非常入迷。看完后,二次去找冯汉英,未等冯开口,他就激动地说:“君言不谬,共产主义是比三民主义好,它更彻底。”就这样,在冯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共产党。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冯汉英就是崞县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余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共产主义理想极为信仰。一次,他从几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几张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的几张像片,他嫌像片小,不过瘾,就向同学们借来铅笔,按比例画了三幅较大的,挂在学校的自学室内,供同学们瞻仰。后来,学校放假,他怕画像丢失,就将他们带回东社,挂在家中,每天同学来访,他就给他们介绍共产主义思想。后来学校开学时,他又带回崞中,依旧挂在自学室。同学们都说:“李毓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像,走到哪,就挂到哪。
  1926年上半年,崞县中学的共产党员奉上级指示,都参加了那个国民党临时党部,至此县党部成员增加到2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十几人,国民党员十几人。刚开始,国共双方相安无事,后来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激烈,他们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开始。当时,崞中的共产党员加上国民党左派,要比右派的势力强一些,所以在选举县党部的干部时,总是余振这一方的人来担任常务、组织、宣传等工作。
  1926年7月,北阀战争爆发。不到半年时间,北阀军就以破竹之势,先后攻下了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全部或一部。余振等进步同学闻讯后欢喜雀跃,他专门找了一张大画纸,按比例画了一幅长1.5米、宽1米的中国地图,他有感于当时的祖国积弱不振,内忧外患,战火频繁,特意在上面写了“中华次殖民地地图”八字,以示愤郁。他还将该地图挂在自己的寝室内,每晚下课回来,就和同学们围聚在地图前,东瞧西看,比比划划,看北伐军打下了哪些城市,并用红笔在上面标个圆圈。
  时局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1926年10月,汪精卫、胡汉民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后,握有兵权的蒋介石的总司令部赖在南昌,不去武汉,分裂的局势已见端倪。后来,蒋介石由南昌去了南京,国共两党自此分裂。不久,崞县中学的国共两党也由怒目而视、破口大骂,进入“全武行”。每次打架,总要把教室内的板凳弄坏几个。一次,余振等共产党员在崞县城外的北桥河开会,一个国民党右派分子前来窥探,他们发觉后气愤至极,一起跑上去将他抓住,痛打一顿后扔进河里。
  1927年上半年,国共两党斗争进入白热化。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大肆缉捕、镇压、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这时,北洋军阀的命运已经结束,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见风使舵,越来越明显地倾向蒋介石。不久,他挂起青天白日旗,明确表态:支持南京政府,反对武汉政府。与此同时,崞县中学内部国共两党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同年7月,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做出清党的决定,通令全国实行。他们把当时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统统污蔑为“跨党分子”,信口雌黄地说他们窃取了国民党的党权,破坏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阎锡山紧步蒋介石的后尘,在太原也成立了山西省清党委员会,对革命志士大打出手。不久,他们就派毕业于太原第一师范的王之瑞到崞县,组织崞县清党委员会,该会一成立就宣布接收崞县临时党部,并对进步学生横加指责,余振等人的革命工作进入了更加艰难困苦的阶段。
  1927年暑假,余振正在东社家中阅读“独秀文存”,忽见东社小学教员张化之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来,一见面就气喘吁吁地说:“毓珍,不好了,你们要来抓你!”余振抓住他的胳膊,急切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张顾不得喝水,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原来,崞县清党委员会成立后,对崞县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极为反感,于是借口余振画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像,画“中华次殖民地地图”,殴打国民党右派分子,且在平时信口乱说,讥讽老师,决定利用暑假各学生分散居住之特点,对他实行突然抓捕。张化之不仅与余振二哥是同学,而且与余振本人也十分友善。他曾以国民党东社区党部代表的名义参加了这次会议,所以一开完会就急匆匆赶回东社来通知余振。还告诉余振,住在崞县城内的王镜常和县城附近的张国权最先闻讯,已经去县清党委员会自首。现在他们正前往上阳武、神山村去抓捕李山楼、贾荣宗,说不定很快就要来东社。余振闻言,大惊失色,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当儿,从门外急匆匆又走进一人,举目一看,原来是二哥李结珍。李结珍当时正在太原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在太原他亲眼目睹了阎锡山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的情形,听说三弟也是共产党,怕他受害,急忙赶回来探望。三人经过密商后决定,余振本人立即动身去距此五里的枣坡村他岳丈家躲藏,张化之二返崞县城,看有没有什么动静,以便待机设法挽救。张去县城没几天就返回枣坡村,面带喜色地告诉余振,崞中校方、崞县政府、崞县清党委员会三方又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已经作出新决定,不再逮捕他们,只是将他们从国民党内开除出去,仅保留崞县中学籍。他又说:崞县清党委员会所发的逮捕令,遭到崞中校方及地方绅士的极力反对。至此,这场不虞之灾才化险为夷,余振等人虚惊一场。
  
  二
  
  余振在崞县中学读书期间,不仅认真广泛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先辈的著作,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自己所学的功课也抓得很紧。在所有的课目当中,他除了对数学、物理、化学不感兴趣外,对别的科目都十分喜欢,尤其是历史、国文。中国文化自古文史不分,也许是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极浓,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文学翻译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自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他平时的言行中,常常马列主义不离口,马列著作不离手。他的这些叛逆举动,自然会引起一些思想陈腐、因循守旧的老师的反感。余振所在班级的国文老师,前后换过四个,其中有一个姓姚的老师,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却喜欢附庸风雅,在他的寝室内,长年摆着一架古琴。学生们见他半年也不弹一次,上面布满了灰尘,就故意挑逗他说:“听说姚老师琴艺不错,今天可否让我们开开眼,一饱耳福?”姓姚的老师面红耳赤,支吾支吾地说:“今天不能弹,琴弦断了几根。”学生们听了都暗自窃笑。
  当时做作文挺随便,老师不出题目,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大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位姓袁的老师阅后大为恼火,认为是离经叛道,便在文尾批道:“马克思不是上帝,唯物史观不是圣经,该学生思想激进”云云。因为他平时在课堂上爱讲《史记》,余振就在他的批语后针锋相对地批道:“司马迁不是上帝,史记不是圣经,该老师思想陈腐”云云。还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直言不讳地宣称:班级上没一个好老师,希望能有个好老师来指导学生。那个姓姚的老师,平时最爱讲法国柏格森的唯心主义哲学,他阅后大为不满,挥动朱笔批道:“你这就是唯心。”余振复批道:“我觉得我的心不值一唯。”从这两件趣事不难看出,少年余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识。
  (责编岩春)
  
其他文献
天下名山僧占多。  游历名山,寻访古刹,是许多人的乐趣。但仅仅止于一般的观赏,“游于目而未人于心”,时日既久,便会如过眼烟云,无复忆念。但世上之事偏偏也有例外。一次不经意间的游玩、一个不为人知的偏僻地方、一座被人遗忘的古寺庙,竟能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事情过去许久仍记忆犹新。就在荒疏、僻陋的原平市长梁沟镇贾庄村,在苍老废弃的洪福寺,我像考古学家那样找古碑、寻古迹、访老人,眼观耳录,笔抄心记,留下了几页
期刊
山西商人在张家口贸易活动,历经明、清到民国,达二百余年,先后开设大小店铺千余家,除经营大宗商品的店铺外,还有多家当铺。如榆次车辋村常家在张家口开的店铺有50多家,经销的商品上至茶叶和绸缎,下至油盐和葱蒜,几乎无所不包。开当铺也是晋商生财之道。  旧社会的当铺,也称“典当”、“质库”、“长生库”、“解库”、“质肆”、“押店”等。它专以“济民”为招牌,行牟利之实。  过去有句俗语:穷人离不开当铺。老百
期刊
无论是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来的和平环境里,被誉为山西省“将军县”的原平市(旧称崞县),素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人民群众卫国参军蔚然成风,这已是我国现代史上千真万确的事实。最近,当地又有这方面的珍贵文物证件被发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山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挥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王震、赵尔陆等将领分别在山西崞县(今原平市)
期刊
刘伯承元帅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九死一生,其中最危险、最艰苦的一次,莫过于1942年夏季太行区的反“扫荡”作战——1.5万日军将我700余人合围于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方圆不足10公里的石城、和峪、黄花、黄贝坪、黄岩、杨家庄、王家庄地域,夜间敌我相距几十米,连胡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巧妙地跳出敌人合围圈,粉碎了日军“C号作战计划”。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中国
期刊
万泉者,旧万泉县也。解放后万泉、荣河两县合并,称万荣县,万泉遂专指旧城关一带,即万泉乡,旧县治亦可称万泉村矣。按《通志》:后魏(北魏)道武天锡元年(公元404年),赫连勃勃东侵河外,里人薛通率族人千人筑堡自固,周围五里十三步,因名薛通城。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因之创为县治,历代沿之无改。1951年,迁县治于新城(今称解店镇)城内村,为与新城对应,故将旧县治所在之万泉村定名为古城。在整
期刊
一    赵政民、穆雯瑛主任大鉴:  接李蓼源先生函,嘱以《山西文献》与《文史月刊》交换,至为欣感。自元月1日出刊之《山西文献》起,按期陆续寄上。本社地址“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256号12楼”。  兹先寄上第59和60期《文献》各一册。另包付邮。  《山西文献》每年二期,今已30年,由同乡义务供稿,编后发行,印刷等费由同乡乐捐,为寓台及海外同乡之精神食粮,青年乡亲藉以认识三晋,不忘故乡。谨先申谢,敬
期刊
一    [唁电]山西太原东缉虎营35号山西《文史月刊》编辑部赵政民先生: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徐士瑚(云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2月28日18时45分在京逝世,享年96岁。告别仪式定于2003年1月5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特此讣闻。北方交通大学徐士瑚教授治丧办公室,电话010—51688159。    二    [唁电]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徐士瑚教授治丧办公
期刊
陈光,原名陈世椿,1905年2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0岁时入学读过3年私塾,14岁弃学务农。1926年,北伐军人湘,宜章县成立了农民协会,陈光参加了农民运动并成为本乡农协委员。次年底,经当地地下党员陈东日、陈俊介绍,陈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期刊
董耀斌,男,38岁,土地评估师,山西芮城县大禹地价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经理。  大禹地价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土地估价师协会会员单位和运城市从事土地评估业务的中介机构之一,具有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的土地评估资质。现有员工15人,其中A级土地估价师2人,B级土地估价师4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名。该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规范操作,恪守信誉”的宗旨,高效运作,优质服务,累计完成评估项目200余项,评
期刊
从《甲申三百年祭》谈起    甲申之年,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郭沫若在60年前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同时也会想起毛泽东如何格外看重这篇史论,把它确定为当时延安整风学习文件——这段不寻常而又意义深远的历史。  1941年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本文以丰富的史料揭露了明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朝廷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隶属于延安府辖区的李自成、张献忠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