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运中,北崞中。”崞县中学素以善育英才闻名全省。该校始建于1931年8月,共有房舍106间,首任校长郭荫楠,课程设置修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音体、图画、手工等。整个学校教学业务直接受教育厅领导,但为了保证生源质量,新生入学考试的命题、阅卷、录取等皆由学校办理,政府不予参与。1924年夏,余振(李毓珍)于大同兰池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关心国事,广泛地与进步学生交朋友。1925年,上海“五四惨案”发生,消息传来,群情大愤。他当即参加由进步学生组织的“五四惨案后援会”。不久,“后援会”收到太原山西国立图书馆馆长柯璜托人送来的“沪案讲演稿五种”,其内容为《敬告山西同胞急起救援沪案》、《吾国对英日历来外交之失败》、《端午节为御敌救国之纪念日》、《反抗英日帝国主义》、《对英单独宣战之我见》。不久,学校放暑假,余振就拿着这些宣传品,和同学们一块上山下乡,走村串巷,到处演讲,以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同年8月,余振听说崞县中学有人组织地下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不久,经人介绍,他参加了这个组织。一天,他在篮球场碰见同班同学冯汉英,也想把他介绍进来。不想,冯听完他的叙述,说:“你参加的国民党是右派国民党,而我要参加左派国民党。”余振大惑不解:“国民党还有左右之分?”冯遂给他讲了半天什么是左派,什么是右派。临分手,冯从怀中掏出一本《极乐世界》的书,要他仔细阅读。《极乐世界》是描写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小说,作者也许属于无政府主义者,写得非常吸引人,非常精彩。余振看得津津有味,非常入迷。看完后,二次去找冯汉英,未等冯开口,他就激动地说:“君言不谬,共产主义是比三民主义好,它更彻底。”就这样,在冯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共产党。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冯汉英就是崞县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余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共产主义理想极为信仰。一次,他从几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几张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的几张像片,他嫌像片小,不过瘾,就向同学们借来铅笔,按比例画了三幅较大的,挂在学校的自学室内,供同学们瞻仰。后来,学校放假,他怕画像丢失,就将他们带回东社,挂在家中,每天同学来访,他就给他们介绍共产主义思想。后来学校开学时,他又带回崞中,依旧挂在自学室。同学们都说:“李毓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像,走到哪,就挂到哪。
1926年上半年,崞县中学的共产党员奉上级指示,都参加了那个国民党临时党部,至此县党部成员增加到2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十几人,国民党员十几人。刚开始,国共双方相安无事,后来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激烈,他们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开始。当时,崞中的共产党员加上国民党左派,要比右派的势力强一些,所以在选举县党部的干部时,总是余振这一方的人来担任常务、组织、宣传等工作。
1926年7月,北阀战争爆发。不到半年时间,北阀军就以破竹之势,先后攻下了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全部或一部。余振等进步同学闻讯后欢喜雀跃,他专门找了一张大画纸,按比例画了一幅长1.5米、宽1米的中国地图,他有感于当时的祖国积弱不振,内忧外患,战火频繁,特意在上面写了“中华次殖民地地图”八字,以示愤郁。他还将该地图挂在自己的寝室内,每晚下课回来,就和同学们围聚在地图前,东瞧西看,比比划划,看北伐军打下了哪些城市,并用红笔在上面标个圆圈。
时局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1926年10月,汪精卫、胡汉民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后,握有兵权的蒋介石的总司令部赖在南昌,不去武汉,分裂的局势已见端倪。后来,蒋介石由南昌去了南京,国共两党自此分裂。不久,崞县中学的国共两党也由怒目而视、破口大骂,进入“全武行”。每次打架,总要把教室内的板凳弄坏几个。一次,余振等共产党员在崞县城外的北桥河开会,一个国民党右派分子前来窥探,他们发觉后气愤至极,一起跑上去将他抓住,痛打一顿后扔进河里。
1927年上半年,国共两党斗争进入白热化。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大肆缉捕、镇压、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这时,北洋军阀的命运已经结束,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见风使舵,越来越明显地倾向蒋介石。不久,他挂起青天白日旗,明确表态:支持南京政府,反对武汉政府。与此同时,崞县中学内部国共两党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同年7月,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做出清党的决定,通令全国实行。他们把当时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统统污蔑为“跨党分子”,信口雌黄地说他们窃取了国民党的党权,破坏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阎锡山紧步蒋介石的后尘,在太原也成立了山西省清党委员会,对革命志士大打出手。不久,他们就派毕业于太原第一师范的王之瑞到崞县,组织崞县清党委员会,该会一成立就宣布接收崞县临时党部,并对进步学生横加指责,余振等人的革命工作进入了更加艰难困苦的阶段。
1927年暑假,余振正在东社家中阅读“独秀文存”,忽见东社小学教员张化之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来,一见面就气喘吁吁地说:“毓珍,不好了,你们要来抓你!”余振抓住他的胳膊,急切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张顾不得喝水,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原来,崞县清党委员会成立后,对崞县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极为反感,于是借口余振画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像,画“中华次殖民地地图”,殴打国民党右派分子,且在平时信口乱说,讥讽老师,决定利用暑假各学生分散居住之特点,对他实行突然抓捕。张化之不仅与余振二哥是同学,而且与余振本人也十分友善。他曾以国民党东社区党部代表的名义参加了这次会议,所以一开完会就急匆匆赶回东社来通知余振。还告诉余振,住在崞县城内的王镜常和县城附近的张国权最先闻讯,已经去县清党委员会自首。现在他们正前往上阳武、神山村去抓捕李山楼、贾荣宗,说不定很快就要来东社。余振闻言,大惊失色,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当儿,从门外急匆匆又走进一人,举目一看,原来是二哥李结珍。李结珍当时正在太原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在太原他亲眼目睹了阎锡山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的情形,听说三弟也是共产党,怕他受害,急忙赶回来探望。三人经过密商后决定,余振本人立即动身去距此五里的枣坡村他岳丈家躲藏,张化之二返崞县城,看有没有什么动静,以便待机设法挽救。张去县城没几天就返回枣坡村,面带喜色地告诉余振,崞中校方、崞县政府、崞县清党委员会三方又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已经作出新决定,不再逮捕他们,只是将他们从国民党内开除出去,仅保留崞县中学籍。他又说:崞县清党委员会所发的逮捕令,遭到崞中校方及地方绅士的极力反对。至此,这场不虞之灾才化险为夷,余振等人虚惊一场。
二
余振在崞县中学读书期间,不仅认真广泛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先辈的著作,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自己所学的功课也抓得很紧。在所有的课目当中,他除了对数学、物理、化学不感兴趣外,对别的科目都十分喜欢,尤其是历史、国文。中国文化自古文史不分,也许是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极浓,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文学翻译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自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他平时的言行中,常常马列主义不离口,马列著作不离手。他的这些叛逆举动,自然会引起一些思想陈腐、因循守旧的老师的反感。余振所在班级的国文老师,前后换过四个,其中有一个姓姚的老师,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却喜欢附庸风雅,在他的寝室内,长年摆着一架古琴。学生们见他半年也不弹一次,上面布满了灰尘,就故意挑逗他说:“听说姚老师琴艺不错,今天可否让我们开开眼,一饱耳福?”姓姚的老师面红耳赤,支吾支吾地说:“今天不能弹,琴弦断了几根。”学生们听了都暗自窃笑。
当时做作文挺随便,老师不出题目,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大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位姓袁的老师阅后大为恼火,认为是离经叛道,便在文尾批道:“马克思不是上帝,唯物史观不是圣经,该学生思想激进”云云。因为他平时在课堂上爱讲《史记》,余振就在他的批语后针锋相对地批道:“司马迁不是上帝,史记不是圣经,该老师思想陈腐”云云。还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直言不讳地宣称:班级上没一个好老师,希望能有个好老师来指导学生。那个姓姚的老师,平时最爱讲法国柏格森的唯心主义哲学,他阅后大为不满,挥动朱笔批道:“你这就是唯心。”余振复批道:“我觉得我的心不值一唯。”从这两件趣事不难看出,少年余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识。
(责编岩春)
“南运中,北崞中。”崞县中学素以善育英才闻名全省。该校始建于1931年8月,共有房舍106间,首任校长郭荫楠,课程设置修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音体、图画、手工等。整个学校教学业务直接受教育厅领导,但为了保证生源质量,新生入学考试的命题、阅卷、录取等皆由学校办理,政府不予参与。1924年夏,余振(李毓珍)于大同兰池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关心国事,广泛地与进步学生交朋友。1925年,上海“五四惨案”发生,消息传来,群情大愤。他当即参加由进步学生组织的“五四惨案后援会”。不久,“后援会”收到太原山西国立图书馆馆长柯璜托人送来的“沪案讲演稿五种”,其内容为《敬告山西同胞急起救援沪案》、《吾国对英日历来外交之失败》、《端午节为御敌救国之纪念日》、《反抗英日帝国主义》、《对英单独宣战之我见》。不久,学校放暑假,余振就拿着这些宣传品,和同学们一块上山下乡,走村串巷,到处演讲,以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同年8月,余振听说崞县中学有人组织地下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不久,经人介绍,他参加了这个组织。一天,他在篮球场碰见同班同学冯汉英,也想把他介绍进来。不想,冯听完他的叙述,说:“你参加的国民党是右派国民党,而我要参加左派国民党。”余振大惑不解:“国民党还有左右之分?”冯遂给他讲了半天什么是左派,什么是右派。临分手,冯从怀中掏出一本《极乐世界》的书,要他仔细阅读。《极乐世界》是描写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小说,作者也许属于无政府主义者,写得非常吸引人,非常精彩。余振看得津津有味,非常入迷。看完后,二次去找冯汉英,未等冯开口,他就激动地说:“君言不谬,共产主义是比三民主义好,它更彻底。”就这样,在冯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共产党。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冯汉英就是崞县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余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共产主义理想极为信仰。一次,他从几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几张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的几张像片,他嫌像片小,不过瘾,就向同学们借来铅笔,按比例画了三幅较大的,挂在学校的自学室内,供同学们瞻仰。后来,学校放假,他怕画像丢失,就将他们带回东社,挂在家中,每天同学来访,他就给他们介绍共产主义思想。后来学校开学时,他又带回崞中,依旧挂在自学室。同学们都说:“李毓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像,走到哪,就挂到哪。
1926年上半年,崞县中学的共产党员奉上级指示,都参加了那个国民党临时党部,至此县党部成员增加到2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十几人,国民党员十几人。刚开始,国共双方相安无事,后来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激烈,他们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开始。当时,崞中的共产党员加上国民党左派,要比右派的势力强一些,所以在选举县党部的干部时,总是余振这一方的人来担任常务、组织、宣传等工作。
1926年7月,北阀战争爆发。不到半年时间,北阀军就以破竹之势,先后攻下了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全部或一部。余振等进步同学闻讯后欢喜雀跃,他专门找了一张大画纸,按比例画了一幅长1.5米、宽1米的中国地图,他有感于当时的祖国积弱不振,内忧外患,战火频繁,特意在上面写了“中华次殖民地地图”八字,以示愤郁。他还将该地图挂在自己的寝室内,每晚下课回来,就和同学们围聚在地图前,东瞧西看,比比划划,看北伐军打下了哪些城市,并用红笔在上面标个圆圈。
时局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1926年10月,汪精卫、胡汉民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后,握有兵权的蒋介石的总司令部赖在南昌,不去武汉,分裂的局势已见端倪。后来,蒋介石由南昌去了南京,国共两党自此分裂。不久,崞县中学的国共两党也由怒目而视、破口大骂,进入“全武行”。每次打架,总要把教室内的板凳弄坏几个。一次,余振等共产党员在崞县城外的北桥河开会,一个国民党右派分子前来窥探,他们发觉后气愤至极,一起跑上去将他抓住,痛打一顿后扔进河里。
1927年上半年,国共两党斗争进入白热化。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大肆缉捕、镇压、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这时,北洋军阀的命运已经结束,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见风使舵,越来越明显地倾向蒋介石。不久,他挂起青天白日旗,明确表态:支持南京政府,反对武汉政府。与此同时,崞县中学内部国共两党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同年7月,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做出清党的决定,通令全国实行。他们把当时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统统污蔑为“跨党分子”,信口雌黄地说他们窃取了国民党的党权,破坏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阎锡山紧步蒋介石的后尘,在太原也成立了山西省清党委员会,对革命志士大打出手。不久,他们就派毕业于太原第一师范的王之瑞到崞县,组织崞县清党委员会,该会一成立就宣布接收崞县临时党部,并对进步学生横加指责,余振等人的革命工作进入了更加艰难困苦的阶段。
1927年暑假,余振正在东社家中阅读“独秀文存”,忽见东社小学教员张化之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来,一见面就气喘吁吁地说:“毓珍,不好了,你们要来抓你!”余振抓住他的胳膊,急切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张顾不得喝水,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原来,崞县清党委员会成立后,对崞县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极为反感,于是借口余振画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像,画“中华次殖民地地图”,殴打国民党右派分子,且在平时信口乱说,讥讽老师,决定利用暑假各学生分散居住之特点,对他实行突然抓捕。张化之不仅与余振二哥是同学,而且与余振本人也十分友善。他曾以国民党东社区党部代表的名义参加了这次会议,所以一开完会就急匆匆赶回东社来通知余振。还告诉余振,住在崞县城内的王镜常和县城附近的张国权最先闻讯,已经去县清党委员会自首。现在他们正前往上阳武、神山村去抓捕李山楼、贾荣宗,说不定很快就要来东社。余振闻言,大惊失色,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当儿,从门外急匆匆又走进一人,举目一看,原来是二哥李结珍。李结珍当时正在太原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在太原他亲眼目睹了阎锡山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的情形,听说三弟也是共产党,怕他受害,急忙赶回来探望。三人经过密商后决定,余振本人立即动身去距此五里的枣坡村他岳丈家躲藏,张化之二返崞县城,看有没有什么动静,以便待机设法挽救。张去县城没几天就返回枣坡村,面带喜色地告诉余振,崞中校方、崞县政府、崞县清党委员会三方又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已经作出新决定,不再逮捕他们,只是将他们从国民党内开除出去,仅保留崞县中学籍。他又说:崞县清党委员会所发的逮捕令,遭到崞中校方及地方绅士的极力反对。至此,这场不虞之灾才化险为夷,余振等人虚惊一场。
二
余振在崞县中学读书期间,不仅认真广泛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先辈的著作,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自己所学的功课也抓得很紧。在所有的课目当中,他除了对数学、物理、化学不感兴趣外,对别的科目都十分喜欢,尤其是历史、国文。中国文化自古文史不分,也许是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极浓,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文学翻译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自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他平时的言行中,常常马列主义不离口,马列著作不离手。他的这些叛逆举动,自然会引起一些思想陈腐、因循守旧的老师的反感。余振所在班级的国文老师,前后换过四个,其中有一个姓姚的老师,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却喜欢附庸风雅,在他的寝室内,长年摆着一架古琴。学生们见他半年也不弹一次,上面布满了灰尘,就故意挑逗他说:“听说姚老师琴艺不错,今天可否让我们开开眼,一饱耳福?”姓姚的老师面红耳赤,支吾支吾地说:“今天不能弹,琴弦断了几根。”学生们听了都暗自窃笑。
当时做作文挺随便,老师不出题目,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大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位姓袁的老师阅后大为恼火,认为是离经叛道,便在文尾批道:“马克思不是上帝,唯物史观不是圣经,该学生思想激进”云云。因为他平时在课堂上爱讲《史记》,余振就在他的批语后针锋相对地批道:“司马迁不是上帝,史记不是圣经,该老师思想陈腐”云云。还有一次,余振在作文中直言不讳地宣称:班级上没一个好老师,希望能有个好老师来指导学生。那个姓姚的老师,平时最爱讲法国柏格森的唯心主义哲学,他阅后大为不满,挥动朱笔批道:“你这就是唯心。”余振复批道:“我觉得我的心不值一唯。”从这两件趣事不难看出,少年余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识。
(责编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