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技能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首要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无疑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它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导入技能的含义
教学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历史课导入技能的应用
根据涉及教学内容的范围大小,导入可分为:课程导入、单元导入和课时导入。
1、课程导入。它属于整个课程的导入,亦称导言课、绪论课。历史课本导言课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之火,为新的学习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2、单元导入。一个新单元学习之前的导言。
3、课时导入。指一堂课的“导语”。课时导入导入技能应用于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在变换讲授主题时、在课堂讨论开始之前、在放映幻灯片、录像片和电影片断之前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历史课导入技能应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够起到渗透主题,交代背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运用导入具有多层级的功能:从学生认识规律看,有再现、联结功能: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有指向、提示功能;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看有收心、激情、启思功能。
四、历史课课时导入技能的类型
1、不同教学方式的导入。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一种导入。直接导入有多种方式:
①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以先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导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②通过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习这堂课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在高中使用尚好,但对初中学生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
(2)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导入。
①教师用讲述法总结上一节课的旧知识而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十分自然、贴切,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作好了铺垫,“从已知推出未知” 的一种导入。
②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也可作为导语的材料,如历史与语文、地理、化学等的联系。例如讲《王安石变法》时的导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作。
③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法也可以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这种提问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式的导入,环环相扣,自然易懂,一问一答,教、学融洽。
④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法,还可以是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有机联系中导入。这种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又加深了对中外历史横向联系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3)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教师若能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运用悬念导入技能,教师要问到“点”子上,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提悬念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
(4)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看影视片段或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
①文物导入。导入不必非用真品,可用复制品或自制教具替代。
②幻灯导入。这种方式的导入,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生”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导入。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2.不同教学内容的导入 。
(1)生活导入。 所谓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学生,多少已积累了生活上的各种经验,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仅是肤浅的体验。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2)故事导入。
“故事”,这里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神话及民间传说等。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味的故事,有的早已家喻户晓,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民间传说等也能揭示若干历史真相,可以作为史实的旁证。运用它们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不少故事、神话及民间传说,带有文学渲染的成分,甚至是虚构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撷取其精华,剔除其离奇的成分加以运用,才会起到理想的导入效果。
至于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也可作为导入的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导入“班超通西域”;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用“破釜沉舟”导入“项羽起义”;用“闻鸡起舞”导入“祖逖北伐”;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上述众多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究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3)诗文导入。
这是指利用相关诗词、历史资料、历史小说以及历史评论文字等,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式。中国传统的诗文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景,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①利用能够反映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②历史性文字材料的运用,使导入更具魅力。
③历史谜语、寓言的运用较为适宜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而又恰当地用于导入新课,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对于传统文化之一的对联,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时事导入。
时事,就是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报上刊登的新闻。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包括新闻)导入,不仅赋予“古”以时代感和亲切感,而且会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今”与“古”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此外,诸如考古新发现、重大的纪念日或节日,新近放映的历史题材影视片等等,都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导入的信息材料。
要想运用好时事导入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用心观察、积累,善于捕捉新鲜信息,善于联想,而且还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追求、爱好兴趣、不同时候的不同热门话题等等。
(5)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6)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7)风土人情导入。
各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往往由该国一定的历史所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适当引入风土人情的介绍,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乡是学生生息养育的地方,一提起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学生虽未必耳熟能详,但都会倍感亲切,所以,用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激发乡情,导入新课,人情人理,很能引起学生兴趣。
当然,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除了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引入新课外,有时也可尝试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如通过艺术欣赏、材料分析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几种导入技能的综合运用。
五、历史课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
导入的基本技巧是:贵在方法之妙,妙在语言之精,精在时间之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无论选用何种导入法,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性和针对性。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趣味性和兴趣性。导语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量力性和启发性。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应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实验为基础,引入新知识、新观点,使设问或讲述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4)双向性。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5)时间性。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6)关联性。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导入的内容应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参考资料:
[1]《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技能》——《吉林教育》;2011年02期。
[2]《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锦州教育网;2005年08月
[3]《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年01期。
一、导入技能的含义
教学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历史课导入技能的应用
根据涉及教学内容的范围大小,导入可分为:课程导入、单元导入和课时导入。
1、课程导入。它属于整个课程的导入,亦称导言课、绪论课。历史课本导言课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之火,为新的学习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2、单元导入。一个新单元学习之前的导言。
3、课时导入。指一堂课的“导语”。课时导入导入技能应用于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在变换讲授主题时、在课堂讨论开始之前、在放映幻灯片、录像片和电影片断之前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历史课导入技能应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够起到渗透主题,交代背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运用导入具有多层级的功能:从学生认识规律看,有再现、联结功能: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有指向、提示功能;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看有收心、激情、启思功能。
四、历史课课时导入技能的类型
1、不同教学方式的导入。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一种导入。直接导入有多种方式:
①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以先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导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②通过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习这堂课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在高中使用尚好,但对初中学生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
(2)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导入。
①教师用讲述法总结上一节课的旧知识而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十分自然、贴切,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作好了铺垫,“从已知推出未知” 的一种导入。
②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也可作为导语的材料,如历史与语文、地理、化学等的联系。例如讲《王安石变法》时的导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作。
③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法也可以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这种提问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式的导入,环环相扣,自然易懂,一问一答,教、学融洽。
④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法,还可以是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有机联系中导入。这种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又加深了对中外历史横向联系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3)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教师若能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运用悬念导入技能,教师要问到“点”子上,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提悬念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
(4)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看影视片段或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
①文物导入。导入不必非用真品,可用复制品或自制教具替代。
②幻灯导入。这种方式的导入,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生”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导入。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2.不同教学内容的导入 。
(1)生活导入。 所谓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学生,多少已积累了生活上的各种经验,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仅是肤浅的体验。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2)故事导入。
“故事”,这里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神话及民间传说等。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味的故事,有的早已家喻户晓,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民间传说等也能揭示若干历史真相,可以作为史实的旁证。运用它们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不少故事、神话及民间传说,带有文学渲染的成分,甚至是虚构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撷取其精华,剔除其离奇的成分加以运用,才会起到理想的导入效果。
至于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也可作为导入的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导入“班超通西域”;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用“破釜沉舟”导入“项羽起义”;用“闻鸡起舞”导入“祖逖北伐”;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上述众多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究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3)诗文导入。
这是指利用相关诗词、历史资料、历史小说以及历史评论文字等,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式。中国传统的诗文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景,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①利用能够反映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②历史性文字材料的运用,使导入更具魅力。
③历史谜语、寓言的运用较为适宜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而又恰当地用于导入新课,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对于传统文化之一的对联,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时事导入。
时事,就是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报上刊登的新闻。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包括新闻)导入,不仅赋予“古”以时代感和亲切感,而且会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今”与“古”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此外,诸如考古新发现、重大的纪念日或节日,新近放映的历史题材影视片等等,都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导入的信息材料。
要想运用好时事导入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用心观察、积累,善于捕捉新鲜信息,善于联想,而且还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追求、爱好兴趣、不同时候的不同热门话题等等。
(5)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6)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7)风土人情导入。
各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往往由该国一定的历史所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适当引入风土人情的介绍,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乡是学生生息养育的地方,一提起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学生虽未必耳熟能详,但都会倍感亲切,所以,用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激发乡情,导入新课,人情人理,很能引起学生兴趣。
当然,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除了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引入新课外,有时也可尝试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如通过艺术欣赏、材料分析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几种导入技能的综合运用。
五、历史课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
导入的基本技巧是:贵在方法之妙,妙在语言之精,精在时间之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无论选用何种导入法,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性和针对性。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趣味性和兴趣性。导语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量力性和启发性。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应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实验为基础,引入新知识、新观点,使设问或讲述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4)双向性。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5)时间性。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6)关联性。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导入的内容应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参考资料:
[1]《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技能》——《吉林教育》;2011年02期。
[2]《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锦州教育网;2005年08月
[3]《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