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1 注重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让我们顿时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42-125、268+98等习题。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日记:那天,妈妈买了两条大黄瓜,做凉拌黄瓜丝。妈妈看我没事做,就给我出了一道题:这条黄瓜能切成几片,要切几刀?我一听乐了,妈妈又要对我的学习做一次“考察”了,不过这难不倒我。根据我所学的知识,因为黄瓜约3.6分米,每片约2毫米,那么共可切360÷2=180片,要切180-1=179刀,我兴冲冲的告诉妈妈,可妈妈说我不对,还说我忽略了她切的方法。经妈妈一点拨,我就明白了。妈妈切的方法是斜切的,头尾各去掉一块,而且那两块太厚不能算片,那么切的片数就不应该是180了,应用总长减去两头被切掉的两块的长度,然后再除以每片的厚度。而切的刀数是包括头尾这两刀的。根据头尾两块长约5毫米,可知共切了(360-5×2)÷2=172(片),共切了172-1+2=173刀。妈妈笑笑对我说,运用知识不能只套公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边说妈妈边夹了一片黄瓜给我吃。
可见,让数学在学生们眼中更广泛地联系现实生活,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更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动手中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真正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 巧妙置疑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教一年级时,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把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给他们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
1 注重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让我们顿时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42-125、268+98等习题。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日记:那天,妈妈买了两条大黄瓜,做凉拌黄瓜丝。妈妈看我没事做,就给我出了一道题:这条黄瓜能切成几片,要切几刀?我一听乐了,妈妈又要对我的学习做一次“考察”了,不过这难不倒我。根据我所学的知识,因为黄瓜约3.6分米,每片约2毫米,那么共可切360÷2=180片,要切180-1=179刀,我兴冲冲的告诉妈妈,可妈妈说我不对,还说我忽略了她切的方法。经妈妈一点拨,我就明白了。妈妈切的方法是斜切的,头尾各去掉一块,而且那两块太厚不能算片,那么切的片数就不应该是180了,应用总长减去两头被切掉的两块的长度,然后再除以每片的厚度。而切的刀数是包括头尾这两刀的。根据头尾两块长约5毫米,可知共切了(360-5×2)÷2=172(片),共切了172-1+2=173刀。妈妈笑笑对我说,运用知识不能只套公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边说妈妈边夹了一片黄瓜给我吃。
可见,让数学在学生们眼中更广泛地联系现实生活,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更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动手中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真正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 巧妙置疑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教一年级时,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把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给他们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