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让学生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等过程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解题策略;怎样解题;分析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確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学生充分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一、在新知探究中形成策略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才能获取新知识。
【教学片段1】师(出示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一些桃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生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第1天摘1个,那么第2天就摘6个,第3天就摘11个,第4天就摘16个……
师:这位同学用举例的方法为我们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是只有这一个条件能解决问题吗?(不能)你能补充其他条件吗?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完善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后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教师让学生经历从不完整的题目到完整的题目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沟通条件和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方法中比较解题策略的异同点。
二、在自我反思中体会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弄清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帮助他们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片段2】师(出示题目: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皮球现在在哪里?你能读懂“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吗?
生1:皮球原来在16米的高处,第1次的下落高度为16米,弹起的高度为8米;第2次的下落高度为8米,弹起的高度为4米;第3次的下落高度为4米,所以弹起的高度为2米;第4次的下落高度为2米,所以弹起的高度为1米。
生2:第3次弹起的高度是16-8-4-2=2米,第4次弹起的高度是2-1=1米。
师:这两位同学清晰地展示了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条件“从16米的高处落下”开始想,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谁的一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供了一道与之前的题目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明白,虽然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只要读一读条件,想一想条件之间的联系,顺着条件往下想也是同样能解决问题。
三、在综合作业中巩固策略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后为了达到启发、联想、类比、迁移、巩固等目的而设置的,它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和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片段3】师:请完成数学课本第73页的第3、4、5题(题目略)。
生1:我来讲讲第3题,我是先画18个圆圈表示18个小朋友,然后从左往右找到芳芳,再从右往左找到兵兵,最后数出芳芳和兵兵之间的人数。
生2:我来说第4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其中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计算出白地砖有15×8=120块,再根据条件“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计算出花地砖有120-70=50块。
……
师:大家都讲得非常精彩,从题目中的条件出发,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学生在完成综合作业中应用了本节课“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了学习的模板。
总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责编 童 夏)
[关键词]解题策略;怎样解题;分析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確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学生充分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一、在新知探究中形成策略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才能获取新知识。
【教学片段1】师(出示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一些桃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生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第1天摘1个,那么第2天就摘6个,第3天就摘11个,第4天就摘16个……
师:这位同学用举例的方法为我们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是只有这一个条件能解决问题吗?(不能)你能补充其他条件吗?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完善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后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教师让学生经历从不完整的题目到完整的题目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沟通条件和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方法中比较解题策略的异同点。
二、在自我反思中体会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弄清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帮助他们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片段2】师(出示题目: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皮球现在在哪里?你能读懂“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吗?
生1:皮球原来在16米的高处,第1次的下落高度为16米,弹起的高度为8米;第2次的下落高度为8米,弹起的高度为4米;第3次的下落高度为4米,所以弹起的高度为2米;第4次的下落高度为2米,所以弹起的高度为1米。
生2:第3次弹起的高度是16-8-4-2=2米,第4次弹起的高度是2-1=1米。
师:这两位同学清晰地展示了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条件“从16米的高处落下”开始想,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谁的一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供了一道与之前的题目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明白,虽然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只要读一读条件,想一想条件之间的联系,顺着条件往下想也是同样能解决问题。
三、在综合作业中巩固策略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后为了达到启发、联想、类比、迁移、巩固等目的而设置的,它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和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片段3】师:请完成数学课本第73页的第3、4、5题(题目略)。
生1:我来讲讲第3题,我是先画18个圆圈表示18个小朋友,然后从左往右找到芳芳,再从右往左找到兵兵,最后数出芳芳和兵兵之间的人数。
生2:我来说第4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其中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计算出白地砖有15×8=120块,再根据条件“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计算出花地砖有120-70=50块。
……
师:大家都讲得非常精彩,从题目中的条件出发,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学生在完成综合作业中应用了本节课“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了学习的模板。
总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