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根植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本文在分析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凉州贤孝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49-03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石羊河中游绿洲的武威,历史文化悠久,自汉至唐,为中西交通咽喉,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城市所在地凉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是清代长城乡洪水村一位姓盛的落地秀才。一说是由汉苏武所创。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又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其内容或讲典故、或颂功德,人物上至帝王将相、英雄贤明,下至孝子贤孙、才子佳人,寓隐惩恶扬善,喻时劝世,故名“贤孝”。从事贤孝演唱的职业艺人多为盲人,其中又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拜师学艺,学成后便走街串巷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凉州贤孝演唱形式也很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方式偶尔有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在2005年3月26日也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其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详细的界定。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和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经济价值的依附性,文化价值的潜藏性,存在状态的稀缺性和区域特色的排他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全球化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加上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低级趣味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徐嵩龄指出,原真性是现代遗产保护科学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由于非遗的存在形态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最终便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地方风情,只有在本地域文化土壤的孕育下才能显示出其生机和活力。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特色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先天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市场中进行政府引导开发式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市场经济很好的结合,使其在经济价值的开发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命,拓宽其发展空间。
  就凉州贤孝的开发与保护而言,可以开办地区文化旅游刊物,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制作播映文化旅游栏目,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在全国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开展凉州贤孝说唱艺术比赛,寻找潜在传承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使其摆脱濒临灭绝的窘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
  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演唱,凉州贤孝需要借助市场这个最有力的推广载体与传播空间来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而打造地区特色文化。
  凉州贤孝经济价值的开发,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省内外成功的做法:第一,借鉴一些地方举办文化节的形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一系列活动;第二,开展跨市甚至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附以现场表演及比赛,设计符合特色的吉祥物,开展宣传,提高知名度;第三,结合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在当地开办凉州贤孝主题馆。民众、游客可以亲身体会,也可拜师学艺。
  凉州贤孝经济价值的开发,需要比较规范的绩效评价机制。对积极开发保护且效果良好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奖励,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保护不力的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外,对传承人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其多组织开展下乡巡演活动,扩大其影响面和受益面。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发挥文化本位优势,拓展文化资源范围。经济发展的过程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牵引经济”的文化大兴盛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社会物质实践的抽象、间接的作用将逐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对凉州贤孝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机制,能够拓展其影响范围。在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武威地区有文化本位的优势,可以在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过程中,结合市场开发,进一步提高凉州贤孝的知名度和经济价值。
  其二,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拥有的。凉州贤孝的主要生存土壤就是凉州城乡,只有用地道的武威方言演唱出来才能展现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要抓住其具有区域特色这一优势,发挥要素禀赋作用,使之向商品化、资本化转变。让贤孝艺术有效的融入武威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借以打造文化品牌和凉州新的文化城市名片。
  其三,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文化产业经济。武威地区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景观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开发利用始终停留在只注意旅游的物质层面,而没有借以突出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更没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立足于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在国内外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河北平泉县凭借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建立起一系列文化工业园区,形成了35个总投资85.5亿元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项目。再如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通过昆曲和旅游完美结合,打造了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国外如希腊也特别重视,通过商业化和旅游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相关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商业炒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重视不够,群众保护意识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害的原因调查中,主要原因是群众保护意识不强,占39.02%,其次是新型潮流文化的冲击,占34.15%,政府保护力度不够占18.70%,其他占8.31%。由此得知,我国普通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停留在民间部分群众的个人爱好,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只是在文化领域,对其经济价值缺乏到位的认识。
  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政府不断呼吁鼓励保护传承与开发,将一批老艺人评定为省级、市级文化传承人,但除部分艺人和爱好者有浓厚的兴趣之外,大多数民众只是当作消遣娱乐的业余活动,从而导致开发力量不够、开发效果不佳的状态。有学者表示,“不少依然鲜活于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力度较小,传承、保护机制不健全
  调查资料显示,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中,资金缺乏因素占16.12%,认识程度不高因素占15.64%,缺乏有效保护机制、传承老龄化无继承人因素均占14.69%,这说明凉州贤孝在保护利用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着缺乏专项资金和缺乏有效传承保护机制的双重困难。地方政府虽加强了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表现在其保护投资仅是对老艺人的生活补助,而没有确立专项资金,也没有组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继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调查中也得到同样的结论,有77%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很有必要,只有19%的人认为立法没有必要,4%的人认为立不立法无所谓。因此,从民众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持。武威市针对凉州贤孝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这势必会影响到凉州贤孝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缺少科学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各地政策的人事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往往可能造成盲目开发,甚至不考虑其地域的特色性和原真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般的市场要素考虑其增值,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其经济价值。凉州贤孝的开发保护缺少科学的规划,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其经济价值的利用仅停留在录制唱片、录像等低层次的市场运作,而尚未将贤孝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使其与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因此凉州贤孝的保护效果甚微。调查数据显示,56%的人认为近几年凉州贤孝保护效果一般。因此必须加强凉州贤孝传承和开发的科学规划。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大众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即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满足民众各种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民众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凉州贤孝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仅仅靠武威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专项基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以充分的资金支持。进而从多方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工作,比如加强宣传工作、创办专门的培训机构、对自主学习和教授老艺人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各种组织表演活动等。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地方政府也应当顺应趋势,积极修订出相关法规和条例,以保证凉州贤孝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范下进行。
  (三)坚持市场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域性,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凉州贤孝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本位优势,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在确保其良性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挖掘其经济价值潜能。比如通过主题茶馆或咖啡馆、吉祥物纪念品等多种形式,把凉州贤孝打造成一个重点文化产业品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武威地区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学规划,实现与旅游良性互动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良好运行,在规划时要注重整体性、多样性、地域性和发展性。要一切从武威地区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整合,确保在保护中继承,在保护中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并努力使凉州贤孝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不断有鲜活的血液注入。
  有学者指出,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本质上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它具有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凉州地区有丰富的旅游景观,所以应当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赢,必须尊重、保护其特殊性即原真性,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努力实现凉州贤孝完整保护的同时,要敢于树立市场化发展的思路,科学合理的通过市场化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将文化特色转化成区域经济优势,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实现其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钱雪峰.多措并举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2).
  [2]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4).
  [3]王秀梅.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1).
  [5]高寿福.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之我鉴[J].延边党校学报,2008,(6).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10-17.
  [7]冯骥才,王耀华.文化遗产:呼唤科学的保护——委员、专家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政协,2007,(9).
其他文献
武夷山  武夷山是“中国四大世界双遗”之一,其他三个是黄山、泰山、乐山大佛。这里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朱熹书院。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14岁丧父后随母亲来到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并在这里讲学,开设学堂。书院里还有朱熹和学生蜡像,学生坐在下面专心听课,先生站在台上,手持书卷,仿佛正在讲授他的朱式理学,其中大概还有他的三寸金莲之说吧。  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是“四大双遗”中最为自然、人工痕迹最少的,无论爬山
期刊
由于有着生于斯、长于斯、啼于斯、歌于斯的总角记忆和缱绻乡情,我一直对抒写关中,特别是故乡渭北高原一带风土民俗的文字格外留意。自己也差强人意地写过一些。这大概也就是《左传》上所说的那种“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的情愫吧。  故乡风高土厚之淳朴,民俗歌谣之优美,乐善仗义之慷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往往被赞为一块古风犹存的土地。从唐代韩琮《骆谷晚望》诗中“秦川如画渭如丝”的诗句到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
期刊
2013年10月下旬,受韩国庆尚北道邀请,我有幸考察新罗故地,并参加庆尚北道、《庆北时报》主办,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承办,韩国海洋财团、韩国海洋大学、庆州市协办的“海洋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  为拓展丝绸之路文化,庆尚北道成立专门办事机构——“韩国丝绸之路项目部”,负责人是金南镒先生。2013年7月,我们在兰州大学举办的“敦煌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相识,新罗故地见面,很高兴。寒暄几句,他就满
期刊
酒文化  图/赵时铭
期刊
我听到关于邓团子先生最多的四个字是“团子大姐”,这是故乡甘肃天水的亲人对她的敬称。2013年8月22日,“团子大姐”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她的逝去,对于故乡天水是静默的,在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内地,人们对邓团子先生的哀悼是默默的怀念,正如她从北京出生到离去,对内地亲人们的思念,也是矗立在窗前,安静地向远方望去,看远处淡蓝色的天空……  邓团子先生是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女儿。1924年10月,冯玉祥
期刊
[摘要]基于对今雷台内汉墓封土情况的考察以及清代武威人段永恩有关灵钧台诗文的研究,本文认为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最初应只是台下几座汉代砖室墓的封土。至后世,或于不知情的情况下,此墓封土又被重新加筑,从而形成今日所见之高台。后因其上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被称作“雷台”。作为一座汉代墓葬封土,雷台与张茂所筑灵钧台没有任何联系。因此,雷台不是前凉张茂所筑的灵钧台。  [关键词]雷台;前凉灵钧台;张茂;汉墓封
期刊
[摘要]祭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取访谈和调查的方式,结合康乐及周边地区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活动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间祭祀;传统文化;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47-02  一、祭祀概说  祭祀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可分为祭神和祭祖。祭祀是华夏典礼的
期刊
[摘要]作为一份贴近生活和百姓的杂志,《读者》在内容取材、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变革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是同步的。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以《编读往来》栏目为个案,讨论自创刊以来《编读往来》栏目的内容变迁与受众价值取向之间交流互动的情况,以此透视《读者》内容变迁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双向影响。  [关键词]《读者》;内容变迁;受众;价值取向;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1906年8月22日  昨夜,气温2℃,结冰了,也起风了。大雪很快就会开始卷起灰尘并刮起阵阵狂风。我们的马中有五匹在夜间逃出了牧场。经过三个小时的追寻之后,我们也只能找到两匹。我放马队离去,自己却留在通木伦山脚下,在蒙古包中被冻僵了。  3点钟时,马匹最终都被找到了。马队和马达汉从清早起就出发了。我向哈桑·伯克告别,并向他献上了一件吉尔吉斯族外套。瓦阳于中午登程,以在需要时为钟表上发条。努埃特和我
期刊
广袤的亚洲大地,孕育了人类伟大文明的3/4。  21世纪的亚洲,焕然一新,再次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受瞩目的地带。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亚洲发出的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全新的国际贸易大思路,这是今日中国对古代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