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在此,本文从“融入游戏化教学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贴近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性的情境”三方面,探讨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策略,以期真正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游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49
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当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从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过去教师急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数学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比较单调、枯燥,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生活、实践活动等来创设丰富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使其积极参与课堂。
一、融入游戏化教学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年纪还小,从他们的兴趣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对于游戏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性。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兴趣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充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游戏的时间,避免因为一整节课都在玩游戏而影响了知识的讲解,避免导致游戏情境流于形式。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们编号,然后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移动,如教师可以说“1号不动,3号在1号的东边,2号在4号的东偏南……”,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移动,最后全班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图案。这样的游戏可以促使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也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所有学生都要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由此就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效地实现了“寓教于乐”。又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掷骰子”的游戏,让学生两两一组,看谁能够掷出更大的点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掷骰子”的规律,结合实际的游戏过程理解“可能性”的相关概念。
二、贴近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都是较为抽象的。而结合生活化情境的开展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固定思维,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而且实际的生活中总是蕴含着众多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小学数学和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巩固自身的知识,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具备超高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例”这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五十米跑”这一生活实例去让学生思考: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在五十米跑中一个人用的时间越短,那么他的速度就越快,相反,用的时间长则速度慢。这样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更为清晰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教师单纯地去讲解“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效果更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又如,在教学“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出生活化的问题:餐桌、转盘、轮子、镜子、钟表、光盘……如果我们想求它们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性的情境
一般来说,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如果只是采用课本上的术语去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难以有较清楚的认知,这样就不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鉴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更为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展动手实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它们的一些特点的基礎上来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比较费时费力,按照固化的思维去将六个面拼接起来,比较费劲且可能拼不成功,而有的学生可以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而高效率地完成。对此,为了充分促使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合作性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可以培养一定的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他们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情境,保证学生可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青.关于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开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124.
[2]陈雪玲.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学周刊,2017(17):122-12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游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49
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当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从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过去教师急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数学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比较单调、枯燥,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生活、实践活动等来创设丰富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使其积极参与课堂。
一、融入游戏化教学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年纪还小,从他们的兴趣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对于游戏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性。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兴趣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充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游戏的时间,避免因为一整节课都在玩游戏而影响了知识的讲解,避免导致游戏情境流于形式。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们编号,然后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移动,如教师可以说“1号不动,3号在1号的东边,2号在4号的东偏南……”,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移动,最后全班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图案。这样的游戏可以促使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也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所有学生都要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由此就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效地实现了“寓教于乐”。又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掷骰子”的游戏,让学生两两一组,看谁能够掷出更大的点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掷骰子”的规律,结合实际的游戏过程理解“可能性”的相关概念。
二、贴近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都是较为抽象的。而结合生活化情境的开展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固定思维,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而且实际的生活中总是蕴含着众多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小学数学和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巩固自身的知识,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具备超高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例”这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五十米跑”这一生活实例去让学生思考: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在五十米跑中一个人用的时间越短,那么他的速度就越快,相反,用的时间长则速度慢。这样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更为清晰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教师单纯地去讲解“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效果更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又如,在教学“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出生活化的问题:餐桌、转盘、轮子、镜子、钟表、光盘……如果我们想求它们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性的情境
一般来说,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如果只是采用课本上的术语去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难以有较清楚的认知,这样就不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鉴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更为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展动手实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它们的一些特点的基礎上来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比较费时费力,按照固化的思维去将六个面拼接起来,比较费劲且可能拼不成功,而有的学生可以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而高效率地完成。对此,为了充分促使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合作性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可以培养一定的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他们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情境,保证学生可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青.关于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开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124.
[2]陈雪玲.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学周刊,2017(1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