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这句话: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处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
我寻觅到的那片丛林便是教师队伍,那个高高的枝头便是一方小小的讲台。时光悄悄流逝,《木兰诗》正在继续进行,自己觉得昨天、今天、很多天的课堂还是笑声不断、生动有趣的。也许真是自己觉得,依旧还是那几个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学生也希望快乐的学习,但是他们配合老师带动课堂气氛、制造快乐的方式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诙谐、幽默,不能从对课文深层的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问题到底在哪儿?我的课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不想责怪学生,他们毕竟是孩子,也许他们也有所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不想发火、抱怨,我不想课堂就此陷入悲哀的轮回。可是,我的的确确也被伤了心。听写作弊、三分之一的人周末不背书、三分之二的人默写《木兰诗》的注释都会出错、课堂上的死寂等状况,这一切都重重地击打我的心。我在反思:说实话,在学生心里,到底有多少人重视语文,如果做个调查,我相信事实应该是惨不忍睹的,这也是长期困扰语文老师的问题。教学是双边活动,激发兴趣,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师生感受快乐,享受幸福,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语文课就应该变成理想中的熏陶思想和洗礼精神的殿堂,应该成为生命与生命相互影响的心灵家园。
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教学改革等,都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自觉学习、学会学习、高效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互助、积极展示、大胆质疑”。总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正在变得个性、智能和生态。在新技术背景下,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互动教与学的应用研究探索,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和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决定把《木兰诗》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准备应用微课的形式,希望课堂教学能充满活力。
课前,向学生介绍微课应用学习的网站,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开心,眼里流露出热切的盼望。经过课前的铺垫,上课时学生对木兰熟悉了解了,然而争议来了:有学生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有学生提出异议,于是正反双方展开了辩论。辩论到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在激烈的辩论中,还带出了几个问题: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中的错误。我把问题留作他们的课后练习,让探究延续到课外。
在分析写作特色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作者为什么不重点写木兰战场的英勇杀敌呢?
有学生提出,如果重点写木兰征战的过程,诗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大家齐心协力创作起来:呼呼复呼呼,木兰当月练。不闻机杼声,惟闻鸡鸣声。长矛光闪闪,短剑轻出鞘。夏练三伏天,冬练冰雪寒。可汗大点兵,木兰狂欣喜。辞别爷娘去,速到黑山头。行军若飞度,万里如眼前。骑马战场上,杀敌如乱麻,东城杀贼寇,西市捣老巢,南山擒敌首,北河断粮草……学生边写边改,兴致勃勃,那股兴奋劲旺盛得如盛开的向日葵。经过对比,他们明白了:木兰虽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一个女孩子,诗歌的详略安排,是为了更多地展示木兰奇女子的一面。
我也被他们感染得兴奋异常,加入了他们创作的队伍。大家对自己的作品赞叹不已,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打印,有人负责保存,第二天还在孜孜不倦地修改。课堂一改往常的沉寂、冷清,焕发了勃勃生机,师生都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我继续尝试着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努力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立足三个改变:一是“师长”变“学长”,二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室”变“学室”。
利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打造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解决具体问题。既然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就要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收获。同时,微课可以让学生尝到合作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团队的作用,并体会到为团队作贡献的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有思考、有质疑、有探究、有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一言以蔽之,把机会交给学生。
用创新去唤起课堂的生命力,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不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老师最要紧的任务,是教学生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知识丛林,然后让他们选微课这一高枝,彻底把课堂搞活,使学生真正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
我寻觅到的那片丛林便是教师队伍,那个高高的枝头便是一方小小的讲台。时光悄悄流逝,《木兰诗》正在继续进行,自己觉得昨天、今天、很多天的课堂还是笑声不断、生动有趣的。也许真是自己觉得,依旧还是那几个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学生也希望快乐的学习,但是他们配合老师带动课堂气氛、制造快乐的方式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诙谐、幽默,不能从对课文深层的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问题到底在哪儿?我的课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不想责怪学生,他们毕竟是孩子,也许他们也有所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不想发火、抱怨,我不想课堂就此陷入悲哀的轮回。可是,我的的确确也被伤了心。听写作弊、三分之一的人周末不背书、三分之二的人默写《木兰诗》的注释都会出错、课堂上的死寂等状况,这一切都重重地击打我的心。我在反思:说实话,在学生心里,到底有多少人重视语文,如果做个调查,我相信事实应该是惨不忍睹的,这也是长期困扰语文老师的问题。教学是双边活动,激发兴趣,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师生感受快乐,享受幸福,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语文课就应该变成理想中的熏陶思想和洗礼精神的殿堂,应该成为生命与生命相互影响的心灵家园。
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教学改革等,都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自觉学习、学会学习、高效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互助、积极展示、大胆质疑”。总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正在变得个性、智能和生态。在新技术背景下,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互动教与学的应用研究探索,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和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决定把《木兰诗》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准备应用微课的形式,希望课堂教学能充满活力。
课前,向学生介绍微课应用学习的网站,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开心,眼里流露出热切的盼望。经过课前的铺垫,上课时学生对木兰熟悉了解了,然而争议来了:有学生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有学生提出异议,于是正反双方展开了辩论。辩论到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在激烈的辩论中,还带出了几个问题: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中的错误。我把问题留作他们的课后练习,让探究延续到课外。
在分析写作特色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作者为什么不重点写木兰战场的英勇杀敌呢?
有学生提出,如果重点写木兰征战的过程,诗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大家齐心协力创作起来:呼呼复呼呼,木兰当月练。不闻机杼声,惟闻鸡鸣声。长矛光闪闪,短剑轻出鞘。夏练三伏天,冬练冰雪寒。可汗大点兵,木兰狂欣喜。辞别爷娘去,速到黑山头。行军若飞度,万里如眼前。骑马战场上,杀敌如乱麻,东城杀贼寇,西市捣老巢,南山擒敌首,北河断粮草……学生边写边改,兴致勃勃,那股兴奋劲旺盛得如盛开的向日葵。经过对比,他们明白了:木兰虽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一个女孩子,诗歌的详略安排,是为了更多地展示木兰奇女子的一面。
我也被他们感染得兴奋异常,加入了他们创作的队伍。大家对自己的作品赞叹不已,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打印,有人负责保存,第二天还在孜孜不倦地修改。课堂一改往常的沉寂、冷清,焕发了勃勃生机,师生都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我继续尝试着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努力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立足三个改变:一是“师长”变“学长”,二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室”变“学室”。
利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打造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解决具体问题。既然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就要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收获。同时,微课可以让学生尝到合作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团队的作用,并体会到为团队作贡献的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有思考、有质疑、有探究、有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一言以蔽之,把机会交给学生。
用创新去唤起课堂的生命力,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不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老师最要紧的任务,是教学生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知识丛林,然后让他们选微课这一高枝,彻底把课堂搞活,使学生真正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