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胡瑞涛(1988.07-), 男,汉族,籍贯:河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翟龄浩(1986.07–),男,汉族,籍贯:山东,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李方华(1986.12-), 男,汉族,籍贯:河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摘要:从《红高粱》、到《秋菊打官司》、再到《英雄》、《十面埋伏》四次冲击奥斯卡未果的张艺谋一直没有停止追求他的奥斯卡之梦,斥资6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费劲了老谋子的心血,但是这一次让满怀期待的他又一次铩羽而归。这位电影大师的作品在国内饱受关注,上座率极高,但是在好莱坞为何总是得不到认可,我们不禁要问张艺谋的“小金人”之路是否越走越远了,他后期的电影之路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到底症结在哪。
关键词:张艺谋;奥斯卡;中国电影
《金陵十三钗》从筹备到上映各个阶段可谓是精益求精。巨额的投资、演员的精挑细选、逼真的战争特效、精致的服装等等都是其吸引眼球的卖点,并且从摄影到美工,从表演到编导,影片运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好莱坞A级巨制靠拢,看起来活脱像是美国大片。同样跟他竞争的伊朗作品《一次离别》,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没有过多的技巧,甚至在电影中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在不停的争吵和家庭琐事中完成了电影的拍摄,我们不禁要问,是张艺谋错了还是奥斯卡评委们错了,其实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内因分析。
影片在题材上选择的是战争题材,通过战争表现人性,作品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放在好莱坞的舞台上无疑是不明智的,总所周知好莱坞是大片云集之地,树立了无数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战争啟示录》、《拯救大兵瑞恩》、《辛格勒的名单》等等,都是里程碑之作,看起来无法超越,如果张艺谋在冲击最佳外语片奖选择战争题材就一定要做出突破,对前人的经典作出挑战,但是可惜的是《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过多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突破,这样就很难让苛刻的投票人选择它,如果选择了它无疑是好莱坞战争片题材的一种倒退。
电影在结构设置上,节奏存在断点,前半部分战争和后半部分脱节。电影开篇就是激烈的对战场面,画面处理和音响效果都非常有气势,子弹穿过皮肉,鲜血喷涌,典型的好莱坞式的视听设计都可看出张艺谋对票房和奖项的良苦用心。在开篇激战后,影片开始进入主题,女学生、传教士,还有秦淮女,展开几方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但是反观前部分的战争镜头和后半部分的人性表现会发现缺少过渡和衔接,激烈的战争场面显得有些刻意,像是为了商业票房而生硬加入的噱头,为最后故事高潮的推进没有明显的意义,人性主题的展现完全通过后半部分的感情戏份来表现,在节奏和情节推进的角度来看处理的欠妥当。
影片情节设计感太重,套路明显,缺乏电影或者事件本质的质朴。优秀电影的细节和情节的表现应该由内而外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安排,《十三钗》的情节处理有些过于夸张和宏大,情节是影片的看点也是最带领观众一步步深入剧情的线索,如果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觉导演在刻意在往某个方向引导的话心里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反观《十三钗》里的情节的设计感过于强烈,好像如同导演自己设计的情节一般,没有过多的自然流露,像是一部商业品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把观众当做玩偶一般,按着既定的套路,没有创新,似乎结局已经在人们心中,反而由于这种刻意的情节设计,把故事本身的感人的、无私的,人性善的一面弱化了,观众好像在看一场戏,而忽视了这个事件本身的魅力,这种人性由内而外的表现和细腻的感情在刻意的设计下显得暗淡无光。相比之下《一次离别》风格独特,充满矛盾冲突和本国神秘感,与好莱坞不同,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感情含蓄朴实,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细腻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外因分析。
奥斯卡的游戏规则。张艺谋坦言在拍摄《十三钗》时不了解奥斯卡的规则,无论他说的是真是假在现在看来事实确实是这样。近些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致透露了这样的讯息:以微小的事件出发,在人与人的矛盾冲突间展现一幅社会全景图。奥斯卡还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就是英语的台词量不能超过总台词量的30%,显然从这点看来《十三钗》没有按照奥斯卡的游戏规则来。
中美宗教、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宗教意识和观念跟美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有着强烈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中国就相对淡化,首先,《金陵十三钗》中的神父是重要的角色,影片多次通过情节的安排表现神父的戏谑的一面,这是有违西方宗教信仰的,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其次,在影片中后部,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当学生们知道第二天要去给日本人唱歌的本质后想集体自杀,天主教教徒自杀要受到谴责和天主的惩罚,是不能升入天堂的,这样自杀的做法是不符合最基本的宗教原则。其三,从接受主义美学观的角度来看,《金陵十三钗》是根本打动不了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他们会以一个敌对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来思考剧情,这样就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观众,还可能出现抵触的心理。所以说不同国家历史和文化对电影认识不同,日本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充满的各种情绪的,对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观众来说是不可能完全体会这种感情的,从而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对《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的反思。
张艺谋在奥斯卡失败其实并不用放在心上,他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响还是首屈一指的,没有在奥斯卡得奖也并不代表他在中国的地位下降,奥斯卡本来就是一个娱乐和艺术的中和品,事实就摆在那里,张艺谋其实犯不着对奥斯卡太过认真,这不代表电影的最高评价标准,而是一个电影人聚会的娱乐盛宴。
张艺谋应该寻找自己本国的文化根基,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改变自己。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甚至可以想象到美版的《金陵十三钗》,却绝想象不到美版《霸王别姬》或者《大红灯笼高高挂》,因为后二者直指我们的社会文化根基。”我深深的思考着张艺谋为什么一直想要追随奥斯卡的脚步,得到奥斯卡的承认比得到自己国家观众的承认还要好吗。其实回顾经典的中国电影都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取向,张艺谋前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文化担当意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大师应有的水平,《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电影里体现的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发现自己国家即使技术不行,经济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电影也是可以站在世界的高峰的,但是现在的张艺谋越来越不自信,文化的根基一再被他自己否认,其实反观《金陵十三钗》在奥斯卡失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张艺谋的文化主动权的丧失是否会惊醒他,会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思想,到底是该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才是正确的,他也在这个时代中,不可能超出这个时代看得那么透彻,我们也期待着张艺谋未来的电影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东西,展现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意识,也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对他苛求的太多是因为对他的期望很高,在一次一次批评和建议的背后是希望他拍出能真正能代表自己高度的中国电影。(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电影审美价值标准终极命题的美学分析.艺术百家.2009.03
[2]任素华.张艺谋商业电影解读[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3]孙中田.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1期
翟龄浩(1986.07–),男,汉族,籍贯:山东,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李方华(1986.12-), 男,汉族,籍贯:河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摘要:从《红高粱》、到《秋菊打官司》、再到《英雄》、《十面埋伏》四次冲击奥斯卡未果的张艺谋一直没有停止追求他的奥斯卡之梦,斥资6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费劲了老谋子的心血,但是这一次让满怀期待的他又一次铩羽而归。这位电影大师的作品在国内饱受关注,上座率极高,但是在好莱坞为何总是得不到认可,我们不禁要问张艺谋的“小金人”之路是否越走越远了,他后期的电影之路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到底症结在哪。
关键词:张艺谋;奥斯卡;中国电影
《金陵十三钗》从筹备到上映各个阶段可谓是精益求精。巨额的投资、演员的精挑细选、逼真的战争特效、精致的服装等等都是其吸引眼球的卖点,并且从摄影到美工,从表演到编导,影片运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好莱坞A级巨制靠拢,看起来活脱像是美国大片。同样跟他竞争的伊朗作品《一次离别》,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没有过多的技巧,甚至在电影中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在不停的争吵和家庭琐事中完成了电影的拍摄,我们不禁要问,是张艺谋错了还是奥斯卡评委们错了,其实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内因分析。
影片在题材上选择的是战争题材,通过战争表现人性,作品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放在好莱坞的舞台上无疑是不明智的,总所周知好莱坞是大片云集之地,树立了无数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战争啟示录》、《拯救大兵瑞恩》、《辛格勒的名单》等等,都是里程碑之作,看起来无法超越,如果张艺谋在冲击最佳外语片奖选择战争题材就一定要做出突破,对前人的经典作出挑战,但是可惜的是《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过多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突破,这样就很难让苛刻的投票人选择它,如果选择了它无疑是好莱坞战争片题材的一种倒退。
电影在结构设置上,节奏存在断点,前半部分战争和后半部分脱节。电影开篇就是激烈的对战场面,画面处理和音响效果都非常有气势,子弹穿过皮肉,鲜血喷涌,典型的好莱坞式的视听设计都可看出张艺谋对票房和奖项的良苦用心。在开篇激战后,影片开始进入主题,女学生、传教士,还有秦淮女,展开几方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但是反观前部分的战争镜头和后半部分的人性表现会发现缺少过渡和衔接,激烈的战争场面显得有些刻意,像是为了商业票房而生硬加入的噱头,为最后故事高潮的推进没有明显的意义,人性主题的展现完全通过后半部分的感情戏份来表现,在节奏和情节推进的角度来看处理的欠妥当。
影片情节设计感太重,套路明显,缺乏电影或者事件本质的质朴。优秀电影的细节和情节的表现应该由内而外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安排,《十三钗》的情节处理有些过于夸张和宏大,情节是影片的看点也是最带领观众一步步深入剧情的线索,如果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觉导演在刻意在往某个方向引导的话心里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反观《十三钗》里的情节的设计感过于强烈,好像如同导演自己设计的情节一般,没有过多的自然流露,像是一部商业品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把观众当做玩偶一般,按着既定的套路,没有创新,似乎结局已经在人们心中,反而由于这种刻意的情节设计,把故事本身的感人的、无私的,人性善的一面弱化了,观众好像在看一场戏,而忽视了这个事件本身的魅力,这种人性由内而外的表现和细腻的感情在刻意的设计下显得暗淡无光。相比之下《一次离别》风格独特,充满矛盾冲突和本国神秘感,与好莱坞不同,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感情含蓄朴实,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细腻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外因分析。
奥斯卡的游戏规则。张艺谋坦言在拍摄《十三钗》时不了解奥斯卡的规则,无论他说的是真是假在现在看来事实确实是这样。近些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致透露了这样的讯息:以微小的事件出发,在人与人的矛盾冲突间展现一幅社会全景图。奥斯卡还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就是英语的台词量不能超过总台词量的30%,显然从这点看来《十三钗》没有按照奥斯卡的游戏规则来。
中美宗教、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宗教意识和观念跟美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有着强烈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中国就相对淡化,首先,《金陵十三钗》中的神父是重要的角色,影片多次通过情节的安排表现神父的戏谑的一面,这是有违西方宗教信仰的,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其次,在影片中后部,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当学生们知道第二天要去给日本人唱歌的本质后想集体自杀,天主教教徒自杀要受到谴责和天主的惩罚,是不能升入天堂的,这样自杀的做法是不符合最基本的宗教原则。其三,从接受主义美学观的角度来看,《金陵十三钗》是根本打动不了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他们会以一个敌对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来思考剧情,这样就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观众,还可能出现抵触的心理。所以说不同国家历史和文化对电影认识不同,日本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充满的各种情绪的,对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观众来说是不可能完全体会这种感情的,从而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对《金陵十三钗》“冲奥”失败的反思。
张艺谋在奥斯卡失败其实并不用放在心上,他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响还是首屈一指的,没有在奥斯卡得奖也并不代表他在中国的地位下降,奥斯卡本来就是一个娱乐和艺术的中和品,事实就摆在那里,张艺谋其实犯不着对奥斯卡太过认真,这不代表电影的最高评价标准,而是一个电影人聚会的娱乐盛宴。
张艺谋应该寻找自己本国的文化根基,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改变自己。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甚至可以想象到美版的《金陵十三钗》,却绝想象不到美版《霸王别姬》或者《大红灯笼高高挂》,因为后二者直指我们的社会文化根基。”我深深的思考着张艺谋为什么一直想要追随奥斯卡的脚步,得到奥斯卡的承认比得到自己国家观众的承认还要好吗。其实回顾经典的中国电影都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取向,张艺谋前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文化担当意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大师应有的水平,《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电影里体现的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发现自己国家即使技术不行,经济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电影也是可以站在世界的高峰的,但是现在的张艺谋越来越不自信,文化的根基一再被他自己否认,其实反观《金陵十三钗》在奥斯卡失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张艺谋的文化主动权的丧失是否会惊醒他,会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思想,到底是该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才是正确的,他也在这个时代中,不可能超出这个时代看得那么透彻,我们也期待着张艺谋未来的电影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东西,展现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意识,也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对他苛求的太多是因为对他的期望很高,在一次一次批评和建议的背后是希望他拍出能真正能代表自己高度的中国电影。(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电影审美价值标准终极命题的美学分析.艺术百家.2009.03
[2]任素华.张艺谋商业电影解读[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3]孙中田.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