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游戏中快乐成长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推荐理由: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如是;而当孩子在聆听并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亦或投入地把玩着小“乐器”的时候,亦如是。我想这就是音乐的趣味和价值所在。可是,当我们将音乐作为幼儿集体活动的元素时,被设计后的活动还存在这样的趣味和价值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用音乐激发儿童“生命的灵性”和“精神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有趣的问题,它吸引着多少教师为之探求。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幼儿园——游府西街幼儿园,从1987年开始就追随着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不断深入地进行着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她们让我们看到了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曙光。
  
  繁简之间的循环上升
  周 瑾
  
  双圈大8字交换朋友引出的问题
  2007年5月9日
  今天,我在教研活动中教授大班双圈集体舞《逗牛》时,备受打击。本来在设计时觉得不是太难的圈外的小朋友用右手拉右斜方圈内下一个朋友的交换舞伴方法,实际上很多孩子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这种方法只要有一个孩子觉得困难,活动就难以进行。我在补救中也很痛苦,由于内外圈孩子的行走方向不同,在帮他们找朋友时,我需要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最后不仅时间拖得很长,幼儿也始终无法自己完成交换舞伴的任务。
  在专家和老师们的分析中,我才意识到活动中的这种队形变换是非常难的,每一个孩子面对的变换方式、空间移动都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孩子们会觉得困难重重。同时这也背离了集体舞需要大家在互动、配合中感受快乐的活动目的。因此队形的变化设计要简单、要适合大部分孩子的发展需要。
  
  策略:单圈两两结伴交换,使用标记明确交换方向
  2007年5月10日
  “砍砍砍”!怎样把《逗牛》的队形由繁变简,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原来的双圈,里外圈的幼儿队形变换中有不同的任务,面对面做不同方向的动作使孩子们相互干扰,过难的队形变换严重影响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游戏的体验。A老师建议:双圈,一个圈移动,一个圈固定,这样会简单一些。B老师不赞同:内外圈做不同的事。需要用不同的角色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圈上的任务,本来游戏就已经有两个角色了,再加一个有点画蛇添足,孩子更不容易绕清楚。不过,这样的队形变化难度是不是适合大班的孩子,需要试过后才知道。
  今天,我带领了14名大班孩子试用新的单圈交换舞伴的方法。幼儿手拉手站成一个圈,然后两两结伴,在圆圈上面对面站好,右手相握,顺着右臂的方向交换位置。幼儿看完我和一个小朋友的示范,就开始和同伴进行“拉拉手,换朋友”的练习。幼儿A伸出右手,她的朋友幼儿B伸出和她同侧的左手,结果两人无法交换位置。幼儿C和他的朋友拉对了手,但是不知道从朋友的右侧还是左侧交换,看来方向是幼儿学习的难点。记得在大班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中,教师用手套做标记,帮助幼儿理清舞蹈的方向,那么我也可以试一试给每个孩子的右手戴上腕带的标记,来解决问题。
  
  思考:循序渐进学习队形变换
  2007年5月16日
  回想几次的执教,我发现集体舞《逗牛》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固定位置到圈上移动”的原则。教师一开始是让幼儿面对圆心,盘腿坐在圈上,学习舞蹈的元素动作。然后一人与圈上坐着的小朋友互动,玩丢手绢的游戏。接着,圈上两人结伴学习交往的上肢动作。最后,才是在圈上结伴交换舞伴游戏。我把一个完整的集体舞分成了元素动作学习、游戏规则学习、结伴方法学习和在圆圈上的移动与换位学习几个层次。难点被分散到每个环节中,使幼儿的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逗牛》这首音乐选编自周杰伦的《牛仔很忙》,教学设计是我们幼儿园教研组的共同成果。后来我们又专门进行了一次《逗牛》的教师集体舞培训,老师们玩得都很兴奋,感觉这种牛仔逗牛的游戏情境、单圈舞的设计和音乐都很匹配,建议在孩子学会游戏舞蹈后,引导他们相互“逗”起来。在圆圈上,小朋友可以扮演小牛,和自己的好朋友顶一顶牛角,然后模仿小牛的动作和同伴交换位置。与此同时,小牛们还要注意与走过的牛仔交流,使角色活动更加深入,趣味性更强。我觉得在幼儿完全学会舞蹈后,还可以再增加队形变化的难度,单圈变为双圈,使舞蹈游戏更加复杂,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更深的体验……
  跟我们过去研讨的每一个活动一样,结束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如此循环上升,幼儿和教师都可以获得不断成长的幸福体验。
  
  “升级”与“嫁接”
  禹心悦
  
  2009年10月22日
  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三四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乐曲的整体风格,而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细致地感受音乐呢?思索了许久,又与幼儿园团队里的老师们碰撞后,终于初步设计了一个小班集体活动教案《欢乐的鼓》,希望通过身体的律动游戏来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乐曲的结构。
  活动目标定了两个:在初步感知音乐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故事线索,对应感知乐曲的AB两段;通过拍击身体不同部位,进一步体验乐曲的欢乐情绪。
  首先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听话鼓和调皮鼓》,帮助幼儿有线索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知道听话的鼓和调皮的鼓各自不同的特点,即听话的鼓很乖,我们可以双手轮流一下一下轻轻地拍击它;而调皮的鼓最爱和我们躲猫猫,我们首先要知道它躲在哪里,然后双手同时重拍3下。这样的动作设计既可以帮助幼儿感知乐曲段落。还为下面的游戏环节做了一些铺垫。
  接下来,我让幼儿找一找我们的身体哪些地方像小鼓。可以敲一敲?“脚面”“小脸”“膝盖”“肚子”“屁股”“背”“肩膀”……
  最后,游戏时幼儿先说一个身体部位做“听话的鼓”,随着A段音乐双手轮流轻拍。当B段音乐出现时。老师即兴说出一个身体部位,幼儿快速反应找到对应部位双手拍击……
  活动结束了,反思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在故事引导、游戏参与中确实更细致地感知了乐曲的结构,体验了轻快、活泼的乐曲风格。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最近常常引导老师们将游戏“升级”和“降级”,如何让这个音乐游戏也可以升级呢,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建议我参考其他年龄段的集体舞音乐游戏设计,将游戏的难度提升,增加认知挑战!
  
  2009年10月25日
  今天带孩子餐后散步,经过大班。看见他们正在三三两两地结伴玩《捉蜻蜓》的游戏,一个幼儿撑开手掌做“网”,另一个幼儿伸出一根手指做“蜻蜓”,儿歌结束时“蜻蜓逃”“网儿捉”……哎!《欢乐的鼓》是不是也可以分角色结伴游戏呢!
  
  2009年10月26日
  “思想的火花总是在交流中产生的!”今天我把自己“分角色结伴游戏”的想法告诉了幼儿园团队中的老师,她们鼓励我试一试。但随着玩法的升级,可能不适合在小班年龄段进行,而应选择在大班。
  
  2009年10月28日
  大班试教《欢乐的鼓》。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活 动目标定为:
  1 在熟悉乐曲旋律结构的基础之上,学习两两结伴集体舞。
  2 根据方位、动物形象等线索,进行鼓造型的创编。
  3 探索双圈换朋友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在试教中我首先引导幼儿复习律动《欢乐的鼓》,通过身体律动游戏帮助幼儿巩固AB两段不同的节奏型。然后老师扮演击鼓人角色,幼儿扮演各种造型的鼓随乐律动。当幼儿有了造型经验后引导幼儿由单圈变双圈分角色(里圈做鼓,外圈做击鼓人)律动。在经过了造型、分角色、结伴等环节后,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讨论双圈换朋友的方法。双圈换朋友的设计既满足了大班幼儿渴望交往的愿望,又使得游戏可以循环往复地玩下去。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有两个难点:A段“在一个乐句中幼儿圈上逆时针换一个朋友”是对外圈扮演“鼓手”幼儿的挑战,B段“创编不同的鼓造型”是对里圈扮演“鼓”幼儿的挑战。而因为大班幼儿在以往的集体舞活动中已经有了一些换朋友的经验,因此这个环节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困难。问题最大的是幼儿“鼓”的造型动作基本上都是:单调的鼓面方位的变化:上肢动作,几乎没有下肢的参与。老师多次追问:“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鼓造型?”既没有让孩子的造型更丰富。也让本该充满乐趣的创编造型活动变得乏味。沮丧中……
  
  2009年11月1日
  反思昨天的活动,孩子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说明孩子对这个动作造型创编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设置,重点帮助幼儿丰富“鼓”造型。
  1 幼儿迁移原有经验随乐创编鼓造型。
  ☆现在我是小鼓槌,谁来做鼓?怎么做?(请幼儿示范)真是一面听话的鼓。
  ☆当听到我的口令“变”时,你们要摆出不同的鼓造型。
  2 丰富幼儿鼓造型。
  ☆观察老师的“鼓”造型,说一说老师变成了什么样子的“鼓”。
  ☆引导幼儿说一说小动物的“鼓”可以怎样变?植物可以变“鼓”吗?(个别幼儿创编)
  ☆全体幼儿自由造型,老师观察并让孩子说一说你变的是什么“鼓”?鼓面在哪里?
  ☆教师小结“鼓”造型:有的鼓面在上面,有的在下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鼓面一正一反……有的鼓面变成了像老虎的爪子,有的鼓面变成了花瓣,有的鼓面变成了挂衣架的钩子……
  通过以上环节的调整,幼儿在今天的活动中造型确实丰富了许多。两天的活动过程也带给我一些启发:“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要有中生有”。在创造性思考中,如何引导幼儿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造型创编,老师就需要给孩子提供线索。可以从种类上启发,如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生活用品的造型;可以从结构上启发,如高低、大小、前后、上下、正反、软硬……还可以提供高级榜样(雕塑、舞蹈造型等),或让幼儿相互观摩启发……把看见的“嫁接”在自己的造型上,这也是一种创造!
  
  挑战激发游戏乐趣
  陈薇薇
  
  2010年1月7日
  在幼儿园年级组共同开发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一位老师在网页上搜到一首儿歌——《炒豆豆》,内容是这样的:大拇哥来倒香油,二贤弟来炒豆豆,三舅娘,撤点赫,四阿妹来加点醋,五小弟来尝一口,嗯,酸溜溜。刚开始,大家被儿歌朗朗上口的节奏吸引,觉得把它创编为一个手指游戏歌,带小班的孩子玩挺好。于是大家为这首儿歌配上了动作。
  “大拇哥来”,伸出右手大拇指,左手手掌置于胸前:“倒香油”,将右手大拇指在左手心中点三下。
  “二贤弟来”,右手拇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炒豆豆”,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来回做三次炒菜的动作。
  “三舅娘”,右手拇指与中指捏在一起;“撒点盐”,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做捏搓的动作。
  “四阿妹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捏在一起;“加点醋”,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做画圈的动作。
  “五小弟来”,右手拇指与小指捏在一起;“尝一日”,右手继续保持动作,并放到嘴边做尝一口的动作。
  “嗯”,右手手掌放在左手手掌中,皱着眉头摇摇头。
  “酸溜溜”,在最后一个“溜”字上,左手迅速握住,右手则快速挣逃出来。
  由于游戏非常简单,孩子们一学就会,而且百玩不厌。在教学中,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个游戏哪里好玩?”有的孩子回答:“抓得好玩。”有的孩子说:“三舅娘好玩。”
  于是我归纳出这样两点:孩子们首先喜欢的是最后左手抓右手带来的紧张、刺激感;其次喜欢的是游戏中陌生的称呼,这些城市里孩子很少接触到的东西,让孩子们很有新鲜感。
  
  2010年1月10日
  在幼儿园的教科研活动中,我们请全园老师来玩这个手指游戏。有老师提议,改成两个人玩,有交流以后游戏会更加好玩。在设计之初,我们仅仅考虑到小班上学期的孩子在合作上存在困难,所以定位成一人玩的游戏。在老师们的探讨下,我们将游戏玩法改变为:两个人相对而坐,一个人伸出手掌做锅,另一个人做炒豆豆的动作。因为有了两个人的逗乐、挣逃,游戏变得更加有趣。
  在研讨中,许卓娅老师建议大家考虑《炒豆豆》这个游戏可以怎样再增加难度,增加挑战。于是我想到了:刚才是单手玩的,现在可不可以双手玩?有老师提问:是一个人双手都做锅,还是一只手做锅,一只手做炒豆豆动作?许卓娅老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设计上的难度层次问题,双手同时做同样的动作和双手同时做不同动作哪个更难?”我说:“许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这个游戏不仅仅在小班可以玩,到中大班也可以不断增加难度进行游戏。”许老师说:“可以这样理解呀,一个游戏的玩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加法和做减法,加法和减法的依据就是你班级孩子的发展状况。”接下来。全园老师们分别尝试了两种玩法,都觉得最难的那种玩法对人的注意分配的挑战更大,适合于大班孩子玩,而中班幼儿则可以尝试单手合作和双手做同样动作的合作。
  
  2010年1月20日
  在前几天的亲子活动中,我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起了这个游戏,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可是仅仅局限于让家长带自己的孩子玩游戏,家长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其他家长之间缺乏交流。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游戏形式,请所有游戏者围坐成一个大圆,圆上每个人都用右手做炒豆豆的动作,左手做锅。结果这个游戏给家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天过后还有家长对我说:“陈老师,幼儿园游戏设计真的很好。你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游戏的有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手指游戏,在专家的指导和大家的思考下,可以变为一个在各年龄段都玩得很好的游戏。从中,我也得到不少启示:
  1 在游戏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找到游戏的起点(最简单的游戏状态),也要找到游戏的终点(能力范围内最复杂的游戏状态),在此中间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灵活截取需要的阶段,使得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   2 互动与挑战永远是幼儿游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幼儿快乐成长的有效契机。
  
  加入乐器,挽救游戏
  付海霞
  
  2010年6月3日
  一直以来老师们都觉得幼儿园现有音乐游戏与幼儿生活经验脱离,很多教学情境都是成人自己想象出来,并没有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缺少趣味性、游戏性,幼儿探索空间少且难以理解;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力投人很大,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因此,近期我们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老师们挖掘了很多民间体育游戏和孩子喜欢的老游戏,运用在音乐游戏中。这次我也想尝试一下,于是找来一段音乐,发现节奏明确,其中A段音乐稍快,B段音乐稍慢,感觉和孩子以往玩的抢椅子游戏音乐很像,不过这段音乐结构简单,AB段不断重复,解决了以往抢椅子游戏中不能连续玩即每玩一次都要停一段的问题。根据这段音乐的特点,我设计了开火车争座位的游戏,同时增加带头人角色,要求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做带头人带领其他小朋友做不一样的“库、库、库企企”的节奏动作,并用这个动作开火车。
  游戏定下来后。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合作试玩了几次,发现游戏好玩,和音乐结合得也好,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时间长了,就感觉有点疲劳,逐渐失去游戏兴趣。
  幼儿园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碰撞,大家一起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让教学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而不是在低潮中草草了事。有老师提议:孩子对乐器很感兴趣。只要有空余时间都会拿着乐器敲敲打打。加上这段音乐B段“库、库、库企企”的节奏明确,“X X XXX”节奏型又很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地方加入乐器演奏一定会吸引孩子的兴趣。
  
  2010年6月5日
  今天我执教了打击乐游戏《库企企》,发现孩子非常感兴趣,活动结束后孩子还争着说“老师,还要玩,还要玩”。我很高兴,但同时也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游戏中,记住自己的创编动作,避免别人的干扰,或在别人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变化出自己的动作,是游戏的另一个挑战。怎样帮助孩子阻断动力定型,快速转换角色,创编出更丰富的动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午教研活动中,全园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仔细分析了乐曲的结构特点,最后我们尝试采用两种方法帮助孩子转换角色:一、在乐句最后设置语言指令。采用与音乐节奏相符合的语言指令“大家准备好,火车就要开”,提醒幼儿提前想好动作;二、帮助幼儿储备一个动作,在前面的执教环节,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去创编动作,互相启发,目的就是让幼儿储备一个动作,在这个动作的基础上创编,就容易多了。
  
  2010年6月12日
  重新调整后再次执教打击乐游戏《库企企》时,孩子转换角色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还创编出了很多动作。有模仿小动物的、有拍身体各个部位的,有小树、小花等各种植物的,个别孩子还想出了用两个动作组合来表现节奏型。这次教学设计的过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1,团队的力量。良好的同伴互助能够帮助年轻教师更快地获得专业理念与能力,使年轻教师在学习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2,孩子的力量。其实整个过程是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设计灵感。正因为孩子和这个团队在一步步地启发我,才使我不断地重新思考。并通过一次次的调整使活动更适合孩子。
  在音乐游戏中加入乐器演奏的元素是我们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打破了以往打击乐研究的模式,使游戏、乐器、音乐三者相结合,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更加注重了音乐本身传递给人身心的愉悦性,真正实现“游戏音乐,快乐成长”的指导思想。
其他文献
我园设计和组织了一个由教师、家长和律师三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教师和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幼儿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事故。  一、策划缘起  幼儿体育是事故易发的活动。一旦出现幼儿人身伤害事故,家长总是一味地责怪教师,甚至对体育活动抱有戒备的心态。青年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安全责任意识缺失,忽视安全教育;另一种是过于害怕安全责任,谈事故色变,甚至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消极防范,减少孩子活动。不管
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建于1933年。该园以严谨实干的教科研风格在广东幼教界闻名,目前是广州市《纲要》试点园、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及广州市示范性幼儿园。从该园先后走出了广东省幼教界第一位特级教师游丽斯、广州市越秀区第一位优秀教师潘念恩、全国优秀幼儿教师聂苓等。    刘南,出生于70年代,1993年从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进人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任教。  从教不久,刘南便在越秀区乃至广州市崭露头
我园是一所体艺特色幼儿园,由于占地面积小、活动空间少,因此我们一直非常主重幼儿运动空间和运动区域的创设和利用。通过地面发散、立体开发、空中延伸、共享互动等方式,充分挖掘园内资源,激发幼儿运动兴趣。  一、地面发散  小空间的幼儿园寸土寸金。我们开发园内角角落落,使之成为功能迥异的运动区域。教职工们去溪中搬来大大小小的石头,去乡下买来棕榈树、小圆木……大家齐动手,埋石头、竖木头、排棕榈、铺地垫……统
那条细细弯弯的临河小路上,铺满了朝阳,轻轻的风在身前身后徘徊。很慢很慢地走着,仿佛听见身旁那些树的低语挽留。河里传来轻微的一声响动,似乎是耐不住寂寞的某条鱼,被长风的弦、阳光的钩给钓了出来,又挣脱而去。  转头去看,水面只余笑纹,却瞥见肩上端然坐着一朵落花。便停下脚步,那朵花安静地坐着,旁边的树上花开正盛,这一朵却告诉了我春天将尽的消息。它是怎样从树上,从繁多的花朵中,翩然而下,趁着风在远处溜号,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有一位名叫麦德卢的画家,虽然他每天努力地学习创作,但画画的水平却一直徘徊不前。一气之下,麦德盧在威尼斯的一家画廊开始摹拟造假世界名画,以此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  一天,麦德卢正在仿画一幅名为《提水人》的画作,这幅画的原作者为西班牙著名的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那天,当麦德卢将画中那位提水的女人画出来后,他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建议道:“那只水桶很重,女人的身体应该再倾斜一些才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儿童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教育建议。教师要在幼儿艺术活动中体现《指南》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持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现以中班美术教学活动“花纸帕”为例,剖析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对“花纸帕”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与建议  1.活动目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目标:理解和认识对
我园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时,往往会先组织1个~2个与研讨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游戏,拉开教研活动的序幕;再聚焦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研讨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观点;还关注教研成果的实践验证,使教研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教师的成长。现以“微戏”主题教研活动为例对我园的教研过程加以说明与分析。  一、教研活动的背景  幼儿戏剧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园教师已熟悉以特定故事为蓝本创作剧本,架构半开放
班上的孩子正在开展主题活动“自然现象”,他们兴趣浓厚,很多孩子都有种植的经验,知道绿色植物的种植特点。渐渐地,孩子们的兴趣落在了讨论如何表征“绿叶的生长”上。“阳光很强,叶子很容易枯萎,所以浇水要在很早的时候。”“叶子需要每天浇水,阳光能给叶子能量。”“叶子能把汽车的污气变成氧气。”于是,教师即时生成活动——“绿叶的生长”,并就此在各个学习中心同步进行这一主题活动。幼儿首先来到民间游戏中心的刺绣区
幼儿每天离园前有一段等待家长来接的时间,一些晚走的孩子往往非常失落。在这里我们搜集整理并设计了一些合适的小游戏,希望孩子在离园的时光里也能快乐,并希望对老师们开展这一时段的工作有所帮助。    开心动物园(小中班)    游戏目标:  1 学习一边拍节奏一边说出动物园里的动物名称。  2 大胆模仿动物的动作。    游戏形式:  集体或小组进行。    游戏规则:  1 轮流说出动物园里的动物名称
赵寄石(192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顾问、南京如意幼儿园名誉园长、赵氏幼儿教育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赵寄石教授1940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师幼师科,1948年~1952年留学美国,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攻读托儿教育硕士课程。1952年~1993年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南京师范大学项目的日常工作,多次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