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个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它能够正确处理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它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我们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育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拘一格培养各种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使每一个人都能成才。运用在课堂教学上,是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各种不同层次基础、各种不同类型、各种不同性格特征等学生问题,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1 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出发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于化学学习准备,即化学学习的基础,从知识基础上看:有了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小学的自然、初二的物理等,在学习了这些必要基础知识;从年龄上看,学生达到初三后,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飞跃,已具备了学习初中化学的所需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从初三年级开设化学课程。学习了部分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学习无机化学知识之后,安排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等等。同时考虑到学生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有不同情况,因而重视学生的学习知识基础,从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实际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的因材施教手段,综合考虑每个年龄阶段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动力结构,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影响,有利于生理器官和功能的发展,使新的化学学习有高的学习效率,取得成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机、兴趣、情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的学生培养起来才能有前途。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例如: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的求知欲望。所以非智力因素与化学学习密不可分,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 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法。
2.2.1 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讲评课,第一堂学生实验课。二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课外化学活动小组,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知识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技能,扩大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
2.2.2 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
2.2.3 对带有实验性质的习题,用实验去说理。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离开了物质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学习会遇到困难,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诸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动力、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因此,教学中要不怕麻烦,想方设法,多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除了增补可行的实验和边讲边实验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变革实验习题,从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2.2.4 正确处理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辨证关系,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 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有机统一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3.1 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渗透,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1.1 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火药、瓷器的国家,战国时期兴起的炼丹术;商代能制造出精美无比的青铜器;春秋晚期开始炼钢;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石油、煤、天然气的国家。
3.1.2 紧扣教材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化学史上的成就,结合“原子结构”教学,介绍自1964年以来我国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并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结合“从矿石中冶炼金属”的教学可介绍新中国建立后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史等等。
3.1.3 有的放矢向学生介绍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钨、锑、钼等稀有金属储量占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食盐、煤炭、石油资源和多种贵重金属。在介绍合理利用资源时要强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
3.2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3.2.1 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观点的认识。通过讲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气体的扩散,液体的蒸发,固体的溶解,溶液的导电等向学生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不断运动的。
3.2.2 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通过讲解化学变化中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化合物中的正价与负价;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与排斥等等都体现了化学学科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3.2.3 加深学生对“量变到质变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形式”的认识。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学化学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不胜枚举。如H2O和H2O2,C2H4与C2H6,O2与O3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原子个数不同,就形成了二种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
1 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出发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于化学学习准备,即化学学习的基础,从知识基础上看:有了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小学的自然、初二的物理等,在学习了这些必要基础知识;从年龄上看,学生达到初三后,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飞跃,已具备了学习初中化学的所需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从初三年级开设化学课程。学习了部分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学习无机化学知识之后,安排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等等。同时考虑到学生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有不同情况,因而重视学生的学习知识基础,从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实际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的因材施教手段,综合考虑每个年龄阶段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动力结构,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影响,有利于生理器官和功能的发展,使新的化学学习有高的学习效率,取得成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机、兴趣、情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的学生培养起来才能有前途。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例如: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的求知欲望。所以非智力因素与化学学习密不可分,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 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法。
2.2.1 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讲评课,第一堂学生实验课。二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课外化学活动小组,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知识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技能,扩大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
2.2.2 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
2.2.3 对带有实验性质的习题,用实验去说理。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离开了物质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学习会遇到困难,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诸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动力、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因此,教学中要不怕麻烦,想方设法,多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除了增补可行的实验和边讲边实验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变革实验习题,从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2.2.4 正确处理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辨证关系,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 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有机统一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3.1 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渗透,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1.1 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火药、瓷器的国家,战国时期兴起的炼丹术;商代能制造出精美无比的青铜器;春秋晚期开始炼钢;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石油、煤、天然气的国家。
3.1.2 紧扣教材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化学史上的成就,结合“原子结构”教学,介绍自1964年以来我国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并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结合“从矿石中冶炼金属”的教学可介绍新中国建立后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史等等。
3.1.3 有的放矢向学生介绍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钨、锑、钼等稀有金属储量占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食盐、煤炭、石油资源和多种贵重金属。在介绍合理利用资源时要强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
3.2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3.2.1 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观点的认识。通过讲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气体的扩散,液体的蒸发,固体的溶解,溶液的导电等向学生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不断运动的。
3.2.2 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通过讲解化学变化中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化合物中的正价与负价;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与排斥等等都体现了化学学科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3.2.3 加深学生对“量变到质变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形式”的认识。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学化学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不胜枚举。如H2O和H2O2,C2H4与C2H6,O2与O3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原子个数不同,就形成了二种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