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辑录的古诗,都是我国历代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古诗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的好教材。古诗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孩子的背诵与默写,要走出那种“孩子只要会背诵、默写就是学好了”的认识误区。
1要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古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悠久,从心底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喜欢上学习古诗。到了中年级,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古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外,还可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感兴趣。到了高年级,对作者的了解可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诗情画意,还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百利而无一害。
2要读准字音
古诗教学以“读”为本,读准是学习古诗的最基本的要求。要让“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高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就那么几个字的诗做到读准字音并不困难”;学生们也常常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过于自信,认为“古诗就那么几个字我早就提前读了,有的还能背下来”。于是在以往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我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尽管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要借助注音、字典、注释读准字音,但是孩子们仍不重视,随便读读就纷纷举手要求起来诵读。检查结果常常是生字的音读得准,多音字的读音则时有错误发生,而跷舌音则几乎都没读准。当孩子们的错读形成定势时,纠正起来便既费时又费力了。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跷不跷舌没关系,反正大家都听得懂,我已读习惯了改不过来”,久而久之学生还真的形成了习惯,变得无所谓了。教师也为了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而不得降低要求,这样读准字音的要求就如同虚设。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的继续发生,我在读准字音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措施。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我在提出读准字音的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作业:①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水间(jiānjiàn);数(shùshǔ);重(chóng zhòng)山;照我还(huán huái);泊船(bó pō)。②找出诗中的跷舌音和后鼻音,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试读环节就读准了字音,节省了纠错的时间,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准字音的要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3要理解诗意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诗意时,教师要重视点拨,引导。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这样进行点拨:
师:诗中提到了三个地名你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生:京口、瓜洲、钟山。
师:京口、瓜洲、钟山各在什么位置?
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京口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师:“间”是什么意思?“一水”指什么?
生:“间”是隔开的意思,这里的“一水”是指长江水。
师:你们能用简笔画来表示它们的地理关系吗?
生:可以。
师:“泊船”是什么意思?
生: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泊船瓜洲”呢?
生:在瓜洲停船靠岸。
师:请你们说说这三个地方与诗人的关系好吗?
生:诗人现在正在瓜洲,瓜洲的对岸是京口,京口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钟山是诗人的家乡。
师:那你们说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什么意思。
生:从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那他这句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瓜洲到他家很近。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侯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4要展开想象
古诗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面意思,而重在引导学生潜心入境,对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进行想象。只有当符号似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想诗人所想、愁诗人所愁、感诗人所感……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绘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兴趣的好方法。
1要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古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悠久,从心底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喜欢上学习古诗。到了中年级,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古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外,还可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感兴趣。到了高年级,对作者的了解可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诗情画意,还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百利而无一害。
2要读准字音
古诗教学以“读”为本,读准是学习古诗的最基本的要求。要让“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高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就那么几个字的诗做到读准字音并不困难”;学生们也常常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过于自信,认为“古诗就那么几个字我早就提前读了,有的还能背下来”。于是在以往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我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尽管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要借助注音、字典、注释读准字音,但是孩子们仍不重视,随便读读就纷纷举手要求起来诵读。检查结果常常是生字的音读得准,多音字的读音则时有错误发生,而跷舌音则几乎都没读准。当孩子们的错读形成定势时,纠正起来便既费时又费力了。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跷不跷舌没关系,反正大家都听得懂,我已读习惯了改不过来”,久而久之学生还真的形成了习惯,变得无所谓了。教师也为了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而不得降低要求,这样读准字音的要求就如同虚设。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的继续发生,我在读准字音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措施。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我在提出读准字音的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作业:①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水间(jiānjiàn);数(shùshǔ);重(chóng zhòng)山;照我还(huán huái);泊船(bó pō)。②找出诗中的跷舌音和后鼻音,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试读环节就读准了字音,节省了纠错的时间,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准字音的要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3要理解诗意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诗意时,教师要重视点拨,引导。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这样进行点拨:
师:诗中提到了三个地名你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生:京口、瓜洲、钟山。
师:京口、瓜洲、钟山各在什么位置?
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京口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师:“间”是什么意思?“一水”指什么?
生:“间”是隔开的意思,这里的“一水”是指长江水。
师:你们能用简笔画来表示它们的地理关系吗?
生:可以。
师:“泊船”是什么意思?
生: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泊船瓜洲”呢?
生:在瓜洲停船靠岸。
师:请你们说说这三个地方与诗人的关系好吗?
生:诗人现在正在瓜洲,瓜洲的对岸是京口,京口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钟山是诗人的家乡。
师:那你们说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什么意思。
生:从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那他这句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瓜洲到他家很近。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侯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4要展开想象
古诗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面意思,而重在引导学生潜心入境,对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进行想象。只有当符号似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想诗人所想、愁诗人所愁、感诗人所感……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绘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兴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