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弯野山红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贡山下,邵国强请我们喝野生的手工茶。沸水注入玻璃杯,阳羡茶的叶片在汤中慢慢舒展,空气中开始飘漾略含甜味的醇香。未上口,我已陶醉在这茶的色香形态中。轻抿一口,邵国强见我点头称许,像孩子般笑了。他说这茶长在廿三弯上,无污染,无公害。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
  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23道之字形马踏脚印。后人依印筑路,俗称廿三弯。迷人的传说和山上美丽的茶园,让我对那里充满向往。第二天我们随邵国强上山,而他就是廿三弯邵坞村人
  我与邵国强同车,一路听他说廿三弯:“山顶原本有个境会亭,唐代常州湖州两太守每逢茶季在此办茶宴品茶斗茶,白居易为此还写过诗。”
  自居易时任苏州剌史,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曾被许多人传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让我意外惊喜的是,白居易诗中情景此刻居然离我这么近。“那境会亭还在吗?”邵国强说:“早不在了。”言语中透着惋惜。
  进邵坞村时,见一牌坊,上书“境会胜迹”,可见邵国强所言不虚。群山环抱的邵坞,漫山遍野长满毛竹,满目翠色。据说宜兴在选择竹海景点时,这里曾是候选地之一,后因村路太窄,交通、停车不便,才未被选中。邵国强说:“幸亏未被选中,这里还有原汁原味在。村里环境太好了,连泉水都是甜的。如果被选中,村民都要搬走。我们都不愿搬出去。”
  邵国强在自己家门口停下车,我们向山里走去。山脚下两棵合抱粗的银杏树足有百年树龄,一泓水潭澄澈发亮。大小不一的石块筑成的山道,不但曲折蜿蜒高低不平,而且因为一场夜雨,湿润润地很滑。山路陡峭,没登几弯我就汗流浃背。所幸新陈代谢,我吸入的全是满山弥漫的负氧离子,十分舒坦。
  山路过半,有歇脚亭,稍作休息,我一口气登上山脊。
  站在山脊,看这里的风光,令人迷醉。近处有青苔、蕨草、翠竹、山石、寺庙,远眺见峰丘起伏、连岗接坡、竹海无边、层峦叠翠。我不由想,难怪这里的茶被陆羽、卢仝誉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难怪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文豪都为这里的茶留下了美丽诗句。
  山上有丛丛茶树,唐朝被列为贡茶的“阳羡紫笋”就产自周围。邵国强的茶园还要往上走。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沿途所见花草树木,“这叶子是用来做乌米饭的,这叶子是用来包粽子的,这是紫藤树,这是映山红……过去映山红满山遍野,真是漂亮,现在已少了。”言语中满含他对山上一草一木的深情。
  邵国强很小就跟妈妈做茶,妈妈揉不动了,就说“儿子啊,你来帮我揉几下。”那时他才六七岁。他爷爷在的时候,山上有八十多亩茶园,后来没人管理,渐渐荒芜。2000年,他从济南回家乡,看到茶园杂草丛生,觉得可惜,硬是用锄头铁搭重新垦地种了三十多亩茶树。之后,他父亲去世,最亲的亲人走了,他有三年在感情上走不出来。他决定不再外出,他说“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他要守望家园。
  终于见到了邵国强的茶园。“这是‘浙农139’,这是我刚从安吉引进的‘白叶1号’……”邵国强介绍他的茶树种类,像介绍他的孩子。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十来亩野茶,一种叫“鸠坑种”的老茶树,传说是鸠把茶籽带到山坑中的。正因为是野生,这些茶树长得不很规则,叶色也比较深郁。高大的松树一棵棵间隔着站立,为茶树遮蔽风雨和日光。茶园田陇遍是落叶,呈褐黄色,有的已腐烂。邵国强说,他们不用施肥,这松叶、竹叶就是最好的肥料。
  正是采茶季节,有茶农在茶树丛中俯仰采摘。茶农是邵坞村村民,有的还与邵国强沾亲带故,是他母亲临时请的。他母亲这几天在山上为茶农做饭煮菜。正聊着,邵母提着一篮刚从地里挖来的当地称“黄芽头”的新鲜嫩笋向我们走来,她那双手像老树皮一样饱含风霜。
  婉言谢绝了邵母的挽留,下山在邵国强家里小憩。他为每人泡了一杯我们前一天喝过的野生手工红茶,汤色还是那么澄清透亮,茶味还是那么甘醇芳香。邵国强说那是他昨夜做的。他说这茶采摘后,经晾晒,然后人工揉捻至指缝渗汁水,再用布包着,棉被焐着,放在枕边人工发酵,直至飘出茶香,取出再在日光下自然晾晒烘干。邵国强说:“你喝这茶,是不是有一种儿时的记忆?”
  寻找儿时的记忆、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守望家园。我望着瘦瘦高高的邵国强,有点感动。我问这茶有什么名字吗?他说没有,“我就叫它廿三弯野山红吧。”
其他文献
春暖时杏花繁茂,安徽池州的杏花坛一场茶会正在进行,祭周文王的礼仪毕,杯盏中响起的注水声与诗经的诵读声交汇,让人忘记是哪一个年岁。  这一年的冬天,峨眉山顶刚下了几场雪,山下的寺观, “云茶会”在引罄的清音中启幕,人们用心布置了精美茶席,近百个茶人身披斗篷,安静冲泡品饮。  这是新时期的茶会,每一年,国内这样的茶会会有数十场。  中国的茶融入了千年的道统,茶会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人们所推崇的寂静优雅之
期刊
翌日前参加了一场美丽的茶会。茶会设置在美术馆内,陈设既现代又古朴,茶人来往不绝。几十桌茶席的陈设也是各有千秋,美不可方物。形式上有单人席,联席等多种形式。内容上有一组韩国茶席,一组日本煎茶道,一组日本抹茶道,再加若干组中国茶席。还有香道等等。在这些非常美的席上,我看到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的体现。一个茶席中,既有紫砂壶,又有陶瓷杯。有日本回流的杯子,也有韩国带来的拼布。更有较多的老器,非古物不能压阵。 
期刊
一个“赶”字,道尽了爱茶人的兴奋和辛酸,也宣告了荼业复兴或茶文化复兴时代真的到来了。  当我们还沉浸在“山间铃响马帮来”那悠扬而空旷的马铃声时,各路豪车的鸣笛声已将茶山往日的宁静震得粉碎,又是一年春茶到!  三月是茶农一年的期盼,三月也是爱茶人一年的盛会。这两片古老而又神奇的树叶把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连在了一起,他们共同为它欢喜为它忧愁,为它奔波为它癫狂,年复一年无怨无悔。  山野赶街风雅会  赶街是
期刊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疏野》  中国人虽然在唐代就组合了茶道一词,不过当时并没什么高深的含义,最多也就是指煮茶程序和方法而已,绝对与形而上没有瓜葛。到了日本,这茶道二字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泡茶成了在家禅,并借宋代中国圜悟和尚之口,提出茶禅一味的口号,并进而总结出了和清
期刊
娇嫩绿芽轻舒展,漫山青翠逼人眼。又到一年春茶上市时,满山冒绿芽的茶树和成群的采茶女绘就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春景图。今年,安溪倡导转变茶叶营销策略,从“走出去”推介办活动、设网点为主,变为以“请进来”实地参观、体验营销为主,吸引全国各地爱茶人蜂拥而至。  祥华、龙涓、西坪、感德、芦田、桃舟等地合作社、茶庄园、生态茶园,来自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踏青赏茶山、学制茶、购茶叶,忙得不亦乐乎。  创兴合作社学制茶苦
期刊
茶会是为饮茶而准备的。  饮茶是茶会的重要目的。一碗完美的茶汤,一场悦心悦目的盛会,是茶会的重要内容与终极意义。  如果举办茶会的指向为“茶”本身,就需要有好茶。让人们喝到最美的茶汤,必定少不了合适的器具,洁净甘美的水和一个善于泡茶的席主。  到底什么样的茶才算是茶会上的好茶?这就要根据时节、茶会的形式与约定、饮茶人的特性来设定。比如,春意生发时,就很适合喝一道生普,晴阳天气时选择喝一道岩茶,阴冷
期刊
立夏后未几,一行十几人的队伍随南京老崔茶馆的老崔行往余杭径山。当天雨水连绵,褪去此前的高温乍现,一路叶嫩花娇,清新如洗,恍惚间夏虽至而春未归。猜想山间春迟,径山之中必是春意正盛,一年内可经两春,不由窃喜。当然,此去最大期待是“径山茶宴”,千年前禅茶礼仪再度重现,着实心驰神往。  好山好水显好品  行至径山镇时已是下午时分,雨未停天未暗。车在竹林间穿梭,空气中的含氧量与负离子量骤然上升,摇下车窗,把
期刊
自中国人开始饮茶之始,茶會便应运而生。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茶会古时又名“茶宴”、 “汤社”,最早可上溯至东晋时期。茶作为一道饮品,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样,茶会作为中国式聚会的一种方式,也记录着中国人的交际与生活,反映深刻的时代与人文背景。亦如本刊专栏作者沈学政老师所说“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  如何去理解茶会的“功能性”,它有酒会、宴会等聚会相仿的功能,却有它们不具
期刊
当今的茶会,已经成为茶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茶会的组织,又多以茶席的形式和面目出现。好看、靓丽的茶席布置,几乎雷同,多是席主表情严肃,插一枝花,一壶五杯,刻意模仿的痕迹明显。千篇一律的茶会、茶席、雅集,让参与者失去了新鲜感以后,渐渐地审美疲劳,让人感觉茶席的存在变成了形式主义,以至于感觉刻意、刻板、耗时、费力,背离了自在愉悦喝茶的初衷。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究其本质,还是我们缺乏对茶席设计
期刊
茶会的主题与形式固然是多样的,但作为以茶为名之雅聚必有其基本原则。然而,观照近年来兴起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茶会,有一些已经偏离了茶会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各种问题。大略说之,有以下几点。  其一,喧宾夺主,不知茶味。茶会当然需要营造喝茶的环境,或者说品茗空间。挂画、插花、焚香、抚琴等游艺项目的设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陪衬效果。但茶会的不二主角一定是茶,泡茶以及茶汤才是茶会的灵魂,品茗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茶席的布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