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贡山下,邵国强请我们喝野生的手工茶。沸水注入玻璃杯,阳羡茶的叶片在汤中慢慢舒展,空气中开始飘漾略含甜味的醇香。未上口,我已陶醉在这茶的色香形态中。轻抿一口,邵国强见我点头称许,像孩子般笑了。他说这茶长在廿三弯上,无污染,无公害。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
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23道之字形马踏脚印。后人依印筑路,俗称廿三弯。迷人的传说和山上美丽的茶园,让我对那里充满向往。第二天我们随邵国强上山,而他就是廿三弯邵坞村人
我与邵国强同车,一路听他说廿三弯:“山顶原本有个境会亭,唐代常州湖州两太守每逢茶季在此办茶宴品茶斗茶,白居易为此还写过诗。”
自居易时任苏州剌史,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曾被许多人传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让我意外惊喜的是,白居易诗中情景此刻居然离我这么近。“那境会亭还在吗?”邵国强说:“早不在了。”言语中透着惋惜。
进邵坞村时,见一牌坊,上书“境会胜迹”,可见邵国强所言不虚。群山环抱的邵坞,漫山遍野长满毛竹,满目翠色。据说宜兴在选择竹海景点时,这里曾是候选地之一,后因村路太窄,交通、停车不便,才未被选中。邵国强说:“幸亏未被选中,这里还有原汁原味在。村里环境太好了,连泉水都是甜的。如果被选中,村民都要搬走。我们都不愿搬出去。”
邵国强在自己家门口停下车,我们向山里走去。山脚下两棵合抱粗的银杏树足有百年树龄,一泓水潭澄澈发亮。大小不一的石块筑成的山道,不但曲折蜿蜒高低不平,而且因为一场夜雨,湿润润地很滑。山路陡峭,没登几弯我就汗流浃背。所幸新陈代谢,我吸入的全是满山弥漫的负氧离子,十分舒坦。
山路过半,有歇脚亭,稍作休息,我一口气登上山脊。
站在山脊,看这里的风光,令人迷醉。近处有青苔、蕨草、翠竹、山石、寺庙,远眺见峰丘起伏、连岗接坡、竹海无边、层峦叠翠。我不由想,难怪这里的茶被陆羽、卢仝誉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难怪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文豪都为这里的茶留下了美丽诗句。
山上有丛丛茶树,唐朝被列为贡茶的“阳羡紫笋”就产自周围。邵国强的茶园还要往上走。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沿途所见花草树木,“这叶子是用来做乌米饭的,这叶子是用来包粽子的,这是紫藤树,这是映山红……过去映山红满山遍野,真是漂亮,现在已少了。”言语中满含他对山上一草一木的深情。
邵国强很小就跟妈妈做茶,妈妈揉不动了,就说“儿子啊,你来帮我揉几下。”那时他才六七岁。他爷爷在的时候,山上有八十多亩茶园,后来没人管理,渐渐荒芜。2000年,他从济南回家乡,看到茶园杂草丛生,觉得可惜,硬是用锄头铁搭重新垦地种了三十多亩茶树。之后,他父亲去世,最亲的亲人走了,他有三年在感情上走不出来。他决定不再外出,他说“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他要守望家园。
终于见到了邵国强的茶园。“这是‘浙农139’,这是我刚从安吉引进的‘白叶1号’……”邵国强介绍他的茶树种类,像介绍他的孩子。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十来亩野茶,一种叫“鸠坑种”的老茶树,传说是鸠把茶籽带到山坑中的。正因为是野生,这些茶树长得不很规则,叶色也比较深郁。高大的松树一棵棵间隔着站立,为茶树遮蔽风雨和日光。茶园田陇遍是落叶,呈褐黄色,有的已腐烂。邵国强说,他们不用施肥,这松叶、竹叶就是最好的肥料。
正是采茶季节,有茶农在茶树丛中俯仰采摘。茶农是邵坞村村民,有的还与邵国强沾亲带故,是他母亲临时请的。他母亲这几天在山上为茶农做饭煮菜。正聊着,邵母提着一篮刚从地里挖来的当地称“黄芽头”的新鲜嫩笋向我们走来,她那双手像老树皮一样饱含风霜。
婉言谢绝了邵母的挽留,下山在邵国强家里小憩。他为每人泡了一杯我们前一天喝过的野生手工红茶,汤色还是那么澄清透亮,茶味还是那么甘醇芳香。邵国强说那是他昨夜做的。他说这茶采摘后,经晾晒,然后人工揉捻至指缝渗汁水,再用布包着,棉被焐着,放在枕边人工发酵,直至飘出茶香,取出再在日光下自然晾晒烘干。邵国强说:“你喝这茶,是不是有一种儿时的记忆?”
寻找儿时的记忆、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守望家园。我望着瘦瘦高高的邵国强,有点感动。我问这茶有什么名字吗?他说没有,“我就叫它廿三弯野山红吧。”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
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23道之字形马踏脚印。后人依印筑路,俗称廿三弯。迷人的传说和山上美丽的茶园,让我对那里充满向往。第二天我们随邵国强上山,而他就是廿三弯邵坞村人
我与邵国强同车,一路听他说廿三弯:“山顶原本有个境会亭,唐代常州湖州两太守每逢茶季在此办茶宴品茶斗茶,白居易为此还写过诗。”
自居易时任苏州剌史,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曾被许多人传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让我意外惊喜的是,白居易诗中情景此刻居然离我这么近。“那境会亭还在吗?”邵国强说:“早不在了。”言语中透着惋惜。
进邵坞村时,见一牌坊,上书“境会胜迹”,可见邵国强所言不虚。群山环抱的邵坞,漫山遍野长满毛竹,满目翠色。据说宜兴在选择竹海景点时,这里曾是候选地之一,后因村路太窄,交通、停车不便,才未被选中。邵国强说:“幸亏未被选中,这里还有原汁原味在。村里环境太好了,连泉水都是甜的。如果被选中,村民都要搬走。我们都不愿搬出去。”
邵国强在自己家门口停下车,我们向山里走去。山脚下两棵合抱粗的银杏树足有百年树龄,一泓水潭澄澈发亮。大小不一的石块筑成的山道,不但曲折蜿蜒高低不平,而且因为一场夜雨,湿润润地很滑。山路陡峭,没登几弯我就汗流浃背。所幸新陈代谢,我吸入的全是满山弥漫的负氧离子,十分舒坦。
山路过半,有歇脚亭,稍作休息,我一口气登上山脊。
站在山脊,看这里的风光,令人迷醉。近处有青苔、蕨草、翠竹、山石、寺庙,远眺见峰丘起伏、连岗接坡、竹海无边、层峦叠翠。我不由想,难怪这里的茶被陆羽、卢仝誉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难怪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文豪都为这里的茶留下了美丽诗句。
山上有丛丛茶树,唐朝被列为贡茶的“阳羡紫笋”就产自周围。邵国强的茶园还要往上走。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沿途所见花草树木,“这叶子是用来做乌米饭的,这叶子是用来包粽子的,这是紫藤树,这是映山红……过去映山红满山遍野,真是漂亮,现在已少了。”言语中满含他对山上一草一木的深情。
邵国强很小就跟妈妈做茶,妈妈揉不动了,就说“儿子啊,你来帮我揉几下。”那时他才六七岁。他爷爷在的时候,山上有八十多亩茶园,后来没人管理,渐渐荒芜。2000年,他从济南回家乡,看到茶园杂草丛生,觉得可惜,硬是用锄头铁搭重新垦地种了三十多亩茶树。之后,他父亲去世,最亲的亲人走了,他有三年在感情上走不出来。他决定不再外出,他说“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他要守望家园。
终于见到了邵国强的茶园。“这是‘浙农139’,这是我刚从安吉引进的‘白叶1号’……”邵国强介绍他的茶树种类,像介绍他的孩子。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十来亩野茶,一种叫“鸠坑种”的老茶树,传说是鸠把茶籽带到山坑中的。正因为是野生,这些茶树长得不很规则,叶色也比较深郁。高大的松树一棵棵间隔着站立,为茶树遮蔽风雨和日光。茶园田陇遍是落叶,呈褐黄色,有的已腐烂。邵国强说,他们不用施肥,这松叶、竹叶就是最好的肥料。
正是采茶季节,有茶农在茶树丛中俯仰采摘。茶农是邵坞村村民,有的还与邵国强沾亲带故,是他母亲临时请的。他母亲这几天在山上为茶农做饭煮菜。正聊着,邵母提着一篮刚从地里挖来的当地称“黄芽头”的新鲜嫩笋向我们走来,她那双手像老树皮一样饱含风霜。
婉言谢绝了邵母的挽留,下山在邵国强家里小憩。他为每人泡了一杯我们前一天喝过的野生手工红茶,汤色还是那么澄清透亮,茶味还是那么甘醇芳香。邵国强说那是他昨夜做的。他说这茶采摘后,经晾晒,然后人工揉捻至指缝渗汁水,再用布包着,棉被焐着,放在枕边人工发酵,直至飘出茶香,取出再在日光下自然晾晒烘干。邵国强说:“你喝这茶,是不是有一种儿时的记忆?”
寻找儿时的记忆、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守望家园。我望着瘦瘦高高的邵国强,有点感动。我问这茶有什么名字吗?他说没有,“我就叫它廿三弯野山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