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的茶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会的主题与形式固然是多样的,但作为以茶为名之雅聚必有其基本原则。然而,观照近年来兴起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茶会,有一些已经偏离了茶会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各种问题。大略说之,有以下几点。
  其一,喧宾夺主,不知茶味。茶会当然需要营造喝茶的环境,或者说品茗空间。挂画、插花、焚香、抚琴等游艺项目的设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陪衬效果。但茶会的不二主角一定是茶,泡茶以及茶汤才是茶会的灵魂,品茗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茶席的布排与点缀都是为了泡好一杯茶而存在。泡出好的茶汤,与会者喝出茶味,茶会才名至实归,其他的陪衬也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有些茶会,焚香、抚琴、歌舞等等轮番登场,与会者们的注意力一直在茶汤之外,司茶者也不能安心泡好一盏茶。这样的茶会已然成了文艺演出,茶倒成了配角。不是说茶会的布置非要有古之四艺不可,重点是它们只是营造一个茶会的“舞台”,而舞台上的主角是茶。如果茶会上一切外在陪衬都不在的时候,茶,一人担当,这才是对司茶人真正的考验,他(她)的气场与瀹茶的功力才得以真正展现,品茶者也才能感受到一盏茶的张力,这样的聚会才能称之为茶会。
  其二,近于表演,参与度低。茶艺或茶道表演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要注意一切的表演都应当以引导参与者进入茶境为目的,而不能仅仅流于耳目之娱。好的茶道表演能够借由司茶者营造的气韵与气场引领茶会参与者体悟茶道精神。而拙劣的、徒有其形的表演只会引导初入茶境者误入歧途,而不知茶之本为何。
  当前基于茶席的茶会是主流,舞台式的表演多为人所诟病。但茶席有时又流于另一种的表演:水必亲取山泉,火必风炉烧炭,器若不能古旧则上不了台面,服饰不能飘逸则无法泡茶矣,如是等等。古为今用本来是好的,但我们须知思古之幽情、茶道之精神是什么,不能仅仅依葫芦画瓢,把茶会办成古茶器的博览会,办成茶人服装的展示会,办成徒有其表的舞台剧。有个有趣的段子说:先前无茶不茶,后来无器不茶,无水不茶,再后来无琴不茶,无茶人服(含围巾)不茶。佳器、好水、琴乐、服饰本都是雅的,可是一场茶会如果仅在这些方面用力,离茶就远了。有朋友说,有道者倒茶即为茶道,否则只是倒茶。茶会的司茶者们如果不在瀹茶能力和自身修养上下功夫,而一味觅古器、插名花、披长袍、默不作声故作高深,没有饱满的茶汤,终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上述茶会的形式对于初次参与的朋友或许是极具吸引力的,但一次两次的新鲜感过后便索然无味了。其原因在于这些形式稀释了茶味,不能让参与者通过茶汤得到心灵的滋养,还在于茶会上大家的参与度过低,他们只能做一个身在局外的看客而不能真正融入茶会,融入茶味。先前蔡荣章先生提倡的“无我茶会”其实是个极好的人人参与的茶會形式,或许是因为其过于“简陋”而被“高古”的茶人们渐渐遗忘了。其三,装神弄鬼,流于玄虚。茶文化本来是很实在的,它以泡茶为基点而生发到人格修养上。历史上也确确实实有过以茶来修道、悟道而有大境界的,尤其在佛教、道教的修行上。他们常年瀹茶、饮茶,借茶而彰显心性,自然有所体悟。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怕难以成就。借茶修心性,未尝不可以作为茶会的目的。然而,当下有的茶会组织者本身并无修行,只是打着“茶修”的旗号,带领一众无知青年“参禅打坐” “冥思苦想”,饱喝七碗, “打通任督二脉”,终只是个“茶囊饭袋”。笔者曾见有某著名茶人披头散发闭目跌坐被信众抬入茶会现场,大批信徒虔诚地罗列两旁,迎奉“甘露”。这样的茶会,一派乌烟瘴气,离茶的清净自然何止十万八千里,怕是皎然、卢仝也要退避三舍了。
  茶会要务实,这个“实”,就是安安静静地喝茶,实实在在地体验。不在茶上多下基本功夫,年轻茶人切不可口口“安住当下”.声声“吃茶放下”。什么都没拿起来,放什么下?茶会的组织者,更应慎提“茶修”,在组织年轻茶人参加茶会时,要引导以正见,不能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即便自己在“玄虚”上有所体悟,也不宜贸然示之青年,须知他们尚无基础,仍需踏实渐进。
  其四,缺少新意,形式单一。茶会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国内茶人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许多成果。然而,举目一看,不管是空间设计、茶席布排、场景点缀、茶会仪轨大多趋于雷同,不外乎布茶席、打香篆、插瓶花、弹古琴……时间一长,难免审美疲劳。时代在变,我们的茶会是否一定得在山野古寺?一定得汉服唐装?当代茶人能否找到当代茶会的时代符号?茶是极包容的,我们可以有极为传统的寺院茶会,也可以探索具有现代感的都市茶会:我们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我们可以弹古琴吹尺八为什么就不能弹钢琴拉小提琴?总的来说,当前茶会所完成的仅仅是重现古人茶会的语言系统。我们能否在承继古人精神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茶会语言?只要我们把握住茶的自然清和、包容并蓄,探索更为新颖的茶会形式,或许更有益于沉浮当下的我们。
其他文献
5月10日,“茶馆转型升级研讨会暨全国百佳茶馆走进中国白茶之乡——福鼎”活动举办次日,为让与会嘉宾深入了解福鼎白茶、了解品品香,品品香组织来宾们走进品品香、福鼎太姥山参观考察。  中国白茶之乡福鼎,传承古老文化,经多年努力,已拥有茶园面积21万亩。2014年茶叶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白茶产量0.78万吨。茶叶总产值28亿元,茶叶加工企业600余家,创办营销网点2000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万
期刊
春暖时杏花繁茂,安徽池州的杏花坛一场茶会正在进行,祭周文王的礼仪毕,杯盏中响起的注水声与诗经的诵读声交汇,让人忘记是哪一个年岁。  这一年的冬天,峨眉山顶刚下了几场雪,山下的寺观, “云茶会”在引罄的清音中启幕,人们用心布置了精美茶席,近百个茶人身披斗篷,安静冲泡品饮。  这是新时期的茶会,每一年,国内这样的茶会会有数十场。  中国的茶融入了千年的道统,茶会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人们所推崇的寂静优雅之
期刊
翌日前参加了一场美丽的茶会。茶会设置在美术馆内,陈设既现代又古朴,茶人来往不绝。几十桌茶席的陈设也是各有千秋,美不可方物。形式上有单人席,联席等多种形式。内容上有一组韩国茶席,一组日本煎茶道,一组日本抹茶道,再加若干组中国茶席。还有香道等等。在这些非常美的席上,我看到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的体现。一个茶席中,既有紫砂壶,又有陶瓷杯。有日本回流的杯子,也有韩国带来的拼布。更有较多的老器,非古物不能压阵。 
期刊
一个“赶”字,道尽了爱茶人的兴奋和辛酸,也宣告了荼业复兴或茶文化复兴时代真的到来了。  当我们还沉浸在“山间铃响马帮来”那悠扬而空旷的马铃声时,各路豪车的鸣笛声已将茶山往日的宁静震得粉碎,又是一年春茶到!  三月是茶农一年的期盼,三月也是爱茶人一年的盛会。这两片古老而又神奇的树叶把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连在了一起,他们共同为它欢喜为它忧愁,为它奔波为它癫狂,年复一年无怨无悔。  山野赶街风雅会  赶街是
期刊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疏野》  中国人虽然在唐代就组合了茶道一词,不过当时并没什么高深的含义,最多也就是指煮茶程序和方法而已,绝对与形而上没有瓜葛。到了日本,这茶道二字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泡茶成了在家禅,并借宋代中国圜悟和尚之口,提出茶禅一味的口号,并进而总结出了和清
期刊
娇嫩绿芽轻舒展,漫山青翠逼人眼。又到一年春茶上市时,满山冒绿芽的茶树和成群的采茶女绘就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春景图。今年,安溪倡导转变茶叶营销策略,从“走出去”推介办活动、设网点为主,变为以“请进来”实地参观、体验营销为主,吸引全国各地爱茶人蜂拥而至。  祥华、龙涓、西坪、感德、芦田、桃舟等地合作社、茶庄园、生态茶园,来自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踏青赏茶山、学制茶、购茶叶,忙得不亦乐乎。  创兴合作社学制茶苦
期刊
茶会是为饮茶而准备的。  饮茶是茶会的重要目的。一碗完美的茶汤,一场悦心悦目的盛会,是茶会的重要内容与终极意义。  如果举办茶会的指向为“茶”本身,就需要有好茶。让人们喝到最美的茶汤,必定少不了合适的器具,洁净甘美的水和一个善于泡茶的席主。  到底什么样的茶才算是茶会上的好茶?这就要根据时节、茶会的形式与约定、饮茶人的特性来设定。比如,春意生发时,就很适合喝一道生普,晴阳天气时选择喝一道岩茶,阴冷
期刊
立夏后未几,一行十几人的队伍随南京老崔茶馆的老崔行往余杭径山。当天雨水连绵,褪去此前的高温乍现,一路叶嫩花娇,清新如洗,恍惚间夏虽至而春未归。猜想山间春迟,径山之中必是春意正盛,一年内可经两春,不由窃喜。当然,此去最大期待是“径山茶宴”,千年前禅茶礼仪再度重现,着实心驰神往。  好山好水显好品  行至径山镇时已是下午时分,雨未停天未暗。车在竹林间穿梭,空气中的含氧量与负离子量骤然上升,摇下车窗,把
期刊
自中国人开始饮茶之始,茶會便应运而生。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茶会古时又名“茶宴”、 “汤社”,最早可上溯至东晋时期。茶作为一道饮品,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样,茶会作为中国式聚会的一种方式,也记录着中国人的交际与生活,反映深刻的时代与人文背景。亦如本刊专栏作者沈学政老师所说“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  如何去理解茶会的“功能性”,它有酒会、宴会等聚会相仿的功能,却有它们不具
期刊
当今的茶会,已经成为茶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茶会的组织,又多以茶席的形式和面目出现。好看、靓丽的茶席布置,几乎雷同,多是席主表情严肃,插一枝花,一壶五杯,刻意模仿的痕迹明显。千篇一律的茶会、茶席、雅集,让参与者失去了新鲜感以后,渐渐地审美疲劳,让人感觉茶席的存在变成了形式主义,以至于感觉刻意、刻板、耗时、费力,背离了自在愉悦喝茶的初衷。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究其本质,还是我们缺乏对茶席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