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地主


  国庆去了一趟西藏,不是坐飞机去的,也不是乘火车,而是驱车走川藏线。据说这条线最为险阻,但风景也是最美的。按丁总的话说,走川藏线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对我来说更如此,第一次进藏就摊上了这样的机会,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兴奋之余也有点担心。组织者王总说,这条线已不比当年,好走多了,一概水泥路面。况且开车的小黄在西藏当了十三年的运输兵,专跑这条线。有了这些保证我也就放心了。准备好药品、氧气罐、羽绒服,最主要的是准备好照相机,我们便出发了。
  起点成都,两车九人。一辆丰田霸道,一辆本田轿车。小黄开丰田,载了丁总、我、彦颉和天天。本田轿车上则坐了王总、罗莹和王总生意上的两个朋友:齐总和小梁。预计三天达到拉萨,最多四天,完了我们还可以前往尼泊尔,出境旅游。全程(成都至拉萨)两千四百公里,每天八百或六百公里,时间足够,甚至绰绰有余。
  可第一天就遇上了麻烦,碰上了国庆大塞车,有消息从前方传来,堵了十几公里。好在我们不着急,悠悠闲闲地在成都吃了午饭,靠近傍晚才出发。
  一路还算畅行,可到了雅安速度就变慢了。雅安城里全是车,车冲同一方向,喇叭声声,情况大为不妙。据说前面的隧道已经塞死了。王总当机立断,停车住店吃饭。当我们在酒楼上把杯换盏之际,看见下面泥泞的街上已乱作一团。
  王总说,我们是经常在路上走的人,知道利害,这会儿他们想住下都没地方了。并说,明天要早起,天不亮出发。这帮家伙还没睡醒,我们已经开出去很远了。
  饭后,几位老总找了间茶房斗地主,剩下的人旁观。他们斗得如此投入,心无旁骛,再不提什么川藏线。就好像川藏之行只是一个借口,其目的就是在路上斗地主。
  这一点在其后的几天里越发明显,因为我们屡屡碰见交通管制、限行、单边放车,泥石流和塌方,每当动弹不得时老总们便斗地主。在饭馆斗、旅店斗、车里斗、路边斗,随时随地。如果没有斗地主真的不知道怎么挨过川藏线。斗时忘忧,即使驱车向前时也议论不休。也难怪,几个生意上的伙伴,本来就交情有限,路途又漫漫无期,没啥好谈的,惟有斗地主是正道。
  三个老总是一桌,后来,三个级别不够的又开一桌。小黄、小梁和罗莹亦斗得不亦乐乎。另有三人不赌,包括我,不免十分无聊。
  有一次一位老总说漏了嘴,说不会斗地主或者不爱斗地主的人很无趣。这话似曾相识,不禁让我想起一些爱喝酒的朋友,他们说不喝酒或者不喜欢喝酒的人很无趣,甚至不可交。于是我开始学着喝点酒。没想到开川藏线不能喝酒,但却碰上了斗地主。我真的无话可说。

彩虹、风雪


  第二天凌晨起身,吃了豆浆、包子便出发了。沿途路边停满了车,皆是那些没有找到旅店的人,在车上委屈过夜。我们超越过去,逐渐来到开阔之地,天也渐渐地亮了。在一处风景尤佳的地方我们停车,下来拍照、上厕所。面对逐渐雄浑起来的大山大水,我不禁感慨:这才是世界呀!就好像我以前所在的世界并非是世界,只不过是一些小地方。
  那天我们过泸定、康定,穿越折多山口。当时接到南京朋友打来的电话,问我有没有高原反应。我感觉了一下,还行。当时的海拔已是4000米以上,我以为就可以这么糊弄过去了。
  小车在前,和我们拉开了距离。因为山边的一道彩虹,我們耽搁下来。那彩虹实在是太美了,沿着山脊向下弯去,而且幅度极宽。丁总说,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彩虹,以前去西藏见到的彩虹都是凌空穿越的,从没见过贴着山体的,与山的色彩浑然一体。
  自然又是下车拍照,拍单独的彩虹、与彩虹合影……都自诩是有福之人,前途也将顺风顺水。那还用说吗?彩虹在藏区是不一样的景观,不仅多见,也与宗教信仰有关:某某活佛出世、某某法会盛典皆有彩虹现身。当真无彩虹不成盛宴。
  终于赶上了前面的小车,说起遭遇彩虹一事,小车上的人说,他们也见到了,而且不止一条,是三条彩虹,有照片为证。但在那些照片中怎么看也不像是三条独立的彩虹,不过是一条彩虹的三种影像,或三个侧面。总之我们全都看见了彩虹,也都收入数码相机中了。
  这一天跑得不算短,直到雅安才住宿。依然是车满为患,好容易找到一家条件极差的旅店,凑合半宿,仍然决定第二天早起赶路。睡前老总们照例又是斗地主。
  第二天上路,天空久久不亮,等稍亮时我们已来到雪山上。不是那种永久性积雪的雪山,而是正刮着漫天风雪的雪山。两边山峦皆白,中间一条隐约的黑线竟是公路。
  这地方一派隆冬景象,行人裹着皮大衣,背负行囊,走得极慢,就像在爬。远处山道上的大货车队也像一条慢慢爬行的虫子。小黄开得小心翼翼,车窗外牦牛、羊群以及式样古朴的藏房飞速地滑过去。我们对着车窗猛拍一气。在一处开阔地,停下车来又是一通狂拍。
  回南京后将照片输入电脑,当数这一段拍得最好,或者最为特别。所有的照片看上去都是黑白的,大山大水、风雪云影,像极了传统的水墨画。有色彩也是淡淡的,像印染而非着色。山峦轮廓和下面的村落都被黑线勾勒得清晰分明……不仅像水墨,而且像黄宾虹老年眼疾以后的水墨。
  这样的藏区照片我以前从没见过,不是蓝天、白云、雪峰、碧绿的海子,色彩强烈,而是黑白无彩或是淡彩,灰暗诡异。但开阔纵深的气象是一致的。加上大雪飞舞、车行甚疾,运动产生的概括之感跃然纸上。
  彩虹、风雪,两大具有西藏特色的景物我们全都领略了,虽然还没有抵达西藏,只是川藏地区。往前走还不知道要美成啥样呢。行路至此,我已经有了不虚此行的感慨,如果这时往回走我觉得也值了。可我们并没有往回,而是继续前行,于是就“好景不再”啦。

高原反应


  我开始高原反应是在理塘到巴塘这段,头疼、胸闷,伴有强烈的恶心之感。一开始也不觉得是高原反应,还以为是晕车,毕竟坐车时间太长了。小时候我就有晕车的毛病,二十多年前去九寨沟还吐得一塌糊涂,大概四十岁以后晕车的症状就自行消失了。没想到这会儿又来了。   天天也晕车,但她吃了晕车药,此刻像没事人一样,于是我就更加断定本人的反应是晕车而不是身处高原。向天天要了晕车药,当即服下,恶心的感觉不仅没有减轻,反倒越发严重起来。
  午饭是又辣又油的川菜,飘荡着高原地区特有的腥膻气味,我几乎没吃什么。饭后上车,继续前进,风景越来越美,但在我的眼中却越发黯淡。在一处高山绝顶,两块镜子似的湖泊出现在前方,映出远处的雪山。大家纷纷下车拍照,我自待在车上不动,与剧烈的恶心搏斗着。
  拍照者归来,越野启动,未开出百米,我已忍无可忍,示意彦颉给我塑料袋,同时用手打开了车门。但再快也没有呕吐物来得快,它从胃底翻出,如水枪一般地喷射在车门边,一半吐在车外,一半吐在车内我的鞋子上。车急速刹住,大家围了上来,又是拍背,又是用矿泉水冲洗脚垫,再用餐巾纸擦拭。
  “吐了就好……”“没关系,没关系……”后一句话说的是车。
  自此以后的两天,我几乎一言不发,苦着一张脸。两天滴米未进,连烟也没有抽一口。考虑到我的烟瘾之大,连烟都不能抽了(一想到抽烟就恶心),我觉得我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两天来惟一服下的东西就是药丸,晕车药和止疼片,外加几口溫开水。
  茫康那夜甚是煎熬,我没去吃饭也没脱衣服拉上被子就睡下了。一阵阵寒颤,那冷意就像针尖似的从体内骨头里向外刺出。实际上我也睡不着,酸疼纠结,躺也不是靠着也不是,于是就去卫生间里走动。卫生间的插座上彦颉的手机在充电。她的充电器坏了,是个万能充电器,充电时绿光频闪,一明一灭。我不禁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如同身处鬼蜮。当时连死的心都有。
  第二天,在邦达吃晚饭的时候我又吐了一次。因为在车上时彦颉一直在问我想吃点什么,我突然想到葡萄。晚饭前一盆洗好的葡萄就端了上来,我小心翼翼十分勉强地吃了两粒冷葡萄,然而不妙,我快速走到门外。里面的伙伴们正谈笑风生,斗地主不亦乐乎,我却在门外悄悄地吐了个痛快。
  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吐的,不过两粒葡萄,一些水和药。好在这次没有在人前,也没有吐在车上。
  一行九人,只有我的反应如此剧烈,真让人自卑啊。好在可以自我安慰。据说身体好的人高原反应通常强烈,反倒是身体差的、平时不怎么样的没有高原反应。我肯定是这些人中身体最好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自此以后大家都开始夸奖我的身体,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一个迷信,说是开车进藏,由于从低到高,可以逐渐适应,反应起来不会那么明显。但他们忘记了晕车。在车厢里东摇西晃,从早到晚,不晕也晕。晕车加上高原反应其严重程度足以抵消逐渐适应带来的益处。况且四川境内就有多个四五千米以上的山口,反倒是接近拉萨时地势平坦,海拔也就两三千米。

虚惊


  川藏线以险阻闻名,临行前王总保证说,至少现在都是水泥路面了。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的路段不仅没有水泥,连沙子都没有,纯粹的烂泥路。凹凸不平,布满水坑,一二十公里的路要走上四五个小时。那些大货车或者军用运输车过沟下坎,摇摇欲坠。我们的本田轿车底盘低,有的地方人得下来走,这一走就上不去了。一来得不时地下来,二来走的速度明显要高于坐车,活动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一天傍晚,已进入藏区腹地,路况越发糟糕。路边不时有藏族小孩对着车辆敬礼。据小黄说,这是地震之后为报答全国人民及时救灾,藏族孩子养成的新习惯。我们一路感慨,然后就到了一个地方,一群孩子蜂拥而至,既不敬礼,也不避让,见车就往上冲。
  孩子们拍打车窗,神情甚是惶急。揿下车窗后一只只小脏手便伸了进来。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果、沙琪玛递到小手上,居然不要。“钱!钱!钱!……”他们要的是钱。
  小黄示意我们不理,同时使劲猛按喇叭。孩子们有的扒在车上,有的拦着车头,小黄和我们连声呵斥。到底是藏区孩子,天性淳朴,竟然被吓住了,我们这才得以脱身。
  一路上碰到过几次,都是一般的要钱法。有的孩子还故意将牛群赶上公路,用来阻拦车辆继续前进。
  孩子要钱的时候,大人则在一边旁观,表情高深莫测。小黄说,当年他轧死了一只鸡,当地人和他们算账:鸡要生蛋,蛋又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要生蛋孵小鸡……整个没完没了。
  “要是轧伤了孩子,那还了得?”小黄说。
  我们在邦达吃了晚饭之后,继续前行,前往八宿。
  好一段山路,由于连日干旱,尘土飞扬,车灯照耀之处一片灰白,扬扬洒洒,犹如幕布一般(前面的本田疾行造成的)。除此之外天黑地黑,那山就像是粉末造就的。我们就在这脆弱不堪诡异异常的山中糊里糊涂地爬上爬下,两辆孤独的汽车(包括里面的人)就像是被世人抛弃了。
  我虽然晕得一塌糊涂,昏昏欲睡,但不敢真睡,生怕一旦睡着,这车就会翻下去。途中休息,丁总换了小黄。他的想法大概和我一样,命运最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但由于开车的是丁总,而非专跑川藏线的老兵,我的担忧更甚。
  果不其然,身后一阵喇叭猛响,只听小黄在副驾上说:“快让!快让!”
  丁总将车让到路边,一辆越野车擦着我们的车疾驶而过。丁总说:“我没有听见。”他的左耳先天性失聪,这我是知道的。
  话音未落,那越野已在前方约三十米处刹住,车灯照耀下一个藏族汉子跳下车来。他弯要在路边捡了一块大石头(足有排球大小),提着就奔了过来。我心里想:坏了,碰见抢劫的了。
  汉子走到丁总那侧,猛敲车窗,不过用的是拳头而非石头。小黄、丁总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扎西德勒!……”他们没敢打开车窗。
  后来前面的车上又下来两个人,将那汉子劝回去了。再看车牌是一辆重庆车,可下来的司机分明是藏民。据小黄分析,那司机是重庆人雇的,因为不敢开当地的山路。他如此狂怒也是故意做给重庆人看的,好和他们讨价还价。
  总算到了八宿,那是我们此行住过的最好的旅馆。八宿海拔又低,我觉得自己的高原反应好多了。在前台登记住宿时,我竟然和另一帮也来投宿的游客聊了起来。谈及途中遭遇,对方说,那还算好的了。这一段路晚上真有抢劫的,骑摩托车的大人,故意制造路障。岂止要钱,还抢人呢!上个月就有一个案子,一个男的为保护自己的女友脑袋上挨了一枪。   看着三位如花似玉的女性同伴,我不禁觉得后怕。

限行


  照例是早起,海吃一番后向波密方向进发(我还是不能吃,海吃的是他们)。天高云淡,沿途植被丰富,路面状况也好,兴奋的心情自不待言。我们预计将前面损失的时间补回来,计划一直开到林芝,可车到然乌又出现了状况。
  这回并非任何自然或人为的危险,而是前方设卡限行。栏杆处的木牌上贴了一张大幅布告,由于前方修路,早六点到晚十一点机动车限行。我们到达时,哨卡这边的路边停满了车。我想这下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不然,此时方显出了几位老总的能量。
  丁总、王总开始拨打手机。齐总说:“你们先打,解决不了我再打。”每位老总的路径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个管用的吧?两位老总在小镇上打手机,啊啊呀呀喊个不停,倒也不是天生的气魄,而是信号问题。
  老总们打手机的时候,我们这些不够级别的凑在哨所这边的小屋前,看战士在一只铁炉子上烤面饼。我们试着和他们搭话,嘘寒问暖,如果具体执行任务的战士同意放行,也就不用动用上层关系了。面对困境,我们也想做出自己的贡献,但谈何容易。
  战士们倒也淳朴,不似内地公务人员有一张官司脸,言语也和蔼。最后我们居然可以进到小屋里与其共话家常了。但放行的事却没门,对此战士们报以愧疚的微笑。
  最后还是老总这头告捷,关系自上而下一直通到了乡政府。乡长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挂完电话小战士就喜滋滋地放我们过去了。其它车辆想跟进,但被及时阻止了。
  过了关卡,这段路格外赏心悦目,自然风光不说,还因为没有其它车辆。独享的感觉的确让人陶醉,这条路就像是你家的,一眨眼的工夫就走完了。并不是你家小,而是前面又有卡。这回的卡不比上回,是工程队设的,旁边的大锅里正熬着沥青,马上就要施工。此路不通是事实,并非是放着好路不让走。老总们仍然不服气,习惯性地掏出手机,但此地完全没信号,这才明白是天意。
  继续前进的念头彻底断了,于是只有往回走。自然不用那么着急了,反正天黑以后才会放行,我们有的是时间。一帮人在自家的花园里,体会起天高地阔的感觉来,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拍,一路玩。还深入到附近的海子边上,树林里以及村子上,整个下湖地区都玩遍了。直到这时大家才想起,一路上都顾着赶路,还没有实实在在地玩上一回。这么一想玩耍的劲头就更足了。
  碰见两个衣饰斑斓的藏族姑娘,我们围上去,又是拍照,又是让人家往家里带(未果)。临别的时候硬是塞给人家大把钱。
  直到玩累了,我们这才驾车回到了哨卡的栏杆里。照例又是吃饭,饭后六人两桌斗地主,另三人去车上睡觉。
  睡足了下车转悠,卡子里的车已排成长龙。什么型号式样的车都有,竟然当中还夹着拖拉机。那拖拉机的拖斗里站着两头瘦弱的牦牛,低着头,一动不动,皮毛极其肮脏,都结成了块。只是忽闪着人一样的漆黑的大眼睛,就像什么都知道似的,看着让人莫名地可怜。
  它们就这么站着,就像站了有一百年了。谁又有这样的耐心?在这动物的躯壳下面等待已成为天职。
  晚上八点而不是十一点,哨所前的栏杆抬起,终于放行了。看来老总们的关系还是起了作用。其它车辆也沾光,大家一股脑地冲进黑暗中。

陷车


  旧小说里描写赶路,常用“晓行夜宿”一言以蔽之。川藏线由于路况原因,晓行夜宿是根本不可能的,白天走夜里也得走,而且走夜路的时候多。
  在然乌停滞一天后,晚八点放行,于是大家(车队)一股脑地冲进黑暗中,开着贼亮的车灯,犹如困兽出笼圆睁双眼。你超我赶,喇叭声声,着实热闹。但不久,就拉开了距离,唯有两边黑咕隆咚的山野,前方一条发白的山路,孤独和寂静再次袭来。然后看到极远的地方有鬼火般的亮点,乃是对面山腰上的来车。有来车就好,说明路是通的。会车时强光大闪呼啸而过,随后就又堕入黑暗静谧里了。
  小黄大谈开夜车的经验。月黑风高山路崎岖,这种时候最好不要当头车领跑,那样做十分危险。话虽这么说,但这会儿不当头车都不行。前方车辆的尾灯早已消失不见,我们两辆车也算一支车队,总得有打头的吧?小黄当仁不让,开得又快又稳。
  到波密时与后面小车联系,商量是否住店。王总执意赶路,说到八一镇歇息。主要理由是罗莹得赶明天下午林芝的飞机回成都,由于路上耽搁她已经超假。看着波密宽敞的街道、雨夜里格外美丽的灯光,我们只好忍痛割爱了,又一头向黑暗中扎去。
  前方的车更少,因为司机大多已经在波密住下。幸好路况还凑合,但越走越觉得哪里不对劲。渐渐地有了一些烂泥路,或者似路非路的地段。小黄一路判断,总算大致没错。天黑地黑又无路牌,也没个人问,此时,司机的直觉非常重要。
  又来到一个诡异的地方,前面发白的路面似乎中断了。右側响起哗哗的流水声,有一大片碎石铺陈。左边则黑黢黢的不知深浅。小黄判断应该往右,通过那些石头就可以接上公路了(他大概认为石头是塌方所致),于是一打方向盘,越野车向右前方猛冲。
  丁总还在说:“上面好像不是路。”这时小黄的蛮劲上来了,也不理会,只管冲刺。只听水响、车响、石头响,马达轰鸣,我们的车陷住了。小黄打开车门,跳下去,车灯的照耀下只见他不断地弯腰抬臂,向水里扔石头。
  我们也打开车门,哪里有路?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浪花跳跃、水流哗啦,下面除了流水就是石头。只好心一横,跳将下去,趟水摸石头来到车前面。原来小黄扔石头是想筑坝,挡住山上下来的河水。这怎么可能呢?
  丁总提醒说,这车可以四轮驱动。于是小黄返回车上四轮驱动,无果。他们在车上摆弄的时候,我领着两个女孩接过小黄的工作继续扔石头。自然没用,小的石头立马就被水带走了,大的根本搬不动。但扔石头给了我们也在帮忙的感觉,并且我发现,本人的高原反应因此彻底消失了。
  这时王总他们的小车也到了,留下齐总看车,其余三人都跑了过来。大山雨夜,按说是静则生灵的好时光,可这厢却喧哗不已,为了盖住流水声大家不得不扯着嗓子喊叫,商量对策。插不上嘴的如我,就只有扔石头,也没有人顾得上制止。一道雪亮的车灯下,三五个身影弯腰、搬运、抛扔,重复再三,犹如放电影,内容乃是原始人类的生活。后来小黄又上去倒车,一帮人在王总的指挥下一二一地推车,仍然无果。   直到這时也没有放弃前往八一的念头。最后的决定是小黄、小梁留下,等待救援,其他人上本田小车,继续前进。
  我们接到命令,带上必要物品去路边的小车上集合。就像逃难一样,姑娘们去车上收拾行装,下面的人一个劲地催促:快点,都什么时候啦,把钱包、证件带上就行啦……
  然后大家互相搀扶着,越过石头、流水和黑暗,走向路边的小车。回头再看时,只见巨大的黑色山影下一道忽闪的光线始终亮着,那便是我们陷车的地方。流水声也远去了,静谧再次降临,甚至能听见沙啦的雨声。不禁有了生离死别的感觉。

走断崖


  一辆小本田上坐了七人。王总驾车,副驾上坐着丁总,抱着天天,后排上坐了罗莹、齐总、我和彦颉。彦颉基本上坐在我腿上。
  超员不说,三位老总不是大胖子也是富态之人,吨位不凡,一个顶俩。那本田开起来直向下陷,底盘似乎紧贴着地面。山路崎岖,天昏地暗,还小雨霏霏的,我们左摇右晃地向前驶去。好在王总开得很稳,也慢,这是由路况也是由“车况”决定的。刚陷了一辆车,且前途莫测,因此大意不得。
  一面开车,几位老总一面打电话和外界联系,有的打到了成都,有的打到了北京,最后还是当地的119管用,波密武警答应施以援手,去拉那辆陷住的丰田。
  一头搞定,转而专心对付眼前的困境。那路是越来越难走了,由于下雨和山上滚下的石块,基本上和烂泥路无异。我们得不时地下车,搬走路上的石头,小车小心翼翼地涉水绕坑而过。
  借着有限的车灯观察,这儿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一侧的山势千钧压顶,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路宽只有三四米,最窄的地方不过两三米。在一处凹进去的崖壁前,恐怖达到了极限。我们一边走山上一边掉石头。我们一边搬石头一边有石头从上面落下来。而且那段路不见尽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悬崖边沿竖着一些小木棍,木棍之间拉着细绳,绳子上挂了一些三角小旗,背景则是一团漆黑的深渊。阴风吹拂,小旗微微而动,与其说是警戒标志不如说画出了生死界线,看了让人毛骨悚然。此时雨越下越大,随时都有大塌方的可能,大家一言不发,只管搬石头,推下悬崖。石头落下去连个声音都没有。一头一脸的水珠,也不知道是雨水、汗水抑或是泪水。事到如今没有人不后悔的,但后悔也来不及了。
  然后就来了那辆车,从前面恍恍惚惚地开过来,车窗外耷拉着一只手。那手向我们摇了又摇。错车后,来车便在我们的后面停下了,但没熄火。齐总跑过去询问前面的路况,答曰:塌方了,已经埋了一辆车。路自然是彻底断了。于是我们只好往回开,但掉头不得,只有慢慢倒行。依然是一边捡石头一边倒行(车),总算退出高危地段,可以掉头了。
  经过协商,我和齐总上了陌生人的车,我们的车跟随在后,开回波密。
  陌生人开的也是一辆丰田越野,两男一女,都是年轻人。一路上,没开车的小伙子看见来车都会把手伸向窗外,招呼对方停车,并告知前方塌方。有的司机听其劝告,立马掉头,有的则警惕性倍增,反倒加大油门飞驰而过。我们只有为其惋惜,为其担忧不停。
  途经陷车的地方,乱石河滩上已不是一道车灯,而是两道。救援的武警已经赶到了,正在拉车。稍稍交代了几句后,我们便率先前往波密寻找旅店。
  终于又看见了波密宽敞的街道、雨夜中格外美丽的灯光,我们获救了。兴奋的心情自不待言。在城里最好的宾馆住下,叫醒值班员,第一件事就是要电吹风。然后每人带着一只电吹风回到宾馆房间,吹了一夜的鞋子、裤子、上衣、内衣,甚至内裤。入睡时天几乎亮了。
  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拉开窗帘,阳光直晃眼睛,风景如画,如巨幅图画镶嵌于墙,真是美不胜收啊。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我们命中注定是要在波密过夜的。罗莹赶飞机的计划自然是泡汤了,于是她放松下来,其他人也跟着放松了。

通麦天险


  夜宿波密那天,靠近中午才起床,一来由于半夜才睡,二来,前面塌方,疏通道路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我们悠悠闲闲地在宾馆附近的一家馆子大吃一顿肥肠粉,至此我已完全没有了高原反应。饭后嘴一抹,大家上车前往市里,目标武警部队,我们前去表达感谢。
  王总连夜写了一封感谢信,所有的人都签了名,并留了电话和各自的地址。丰田车上有几箱泸州老窖,本来打算路上喝的,一直没有机会,这会儿派上了用场。取出一箱,王总亲自抱着,连同感谢信一起交到武警指导员的手上。对方也不推辞,立马集合部队。在后院里战士们站了两排,约有二三十人。我们也加入进去,和战士们合影留恋。完了仍未解散,我们撤出,王总、丁总致辞。
  二位老总都是见过世面的,尤其是丁总,手下的员工有五六万人,面对二三十人自然是小意思。只见丁总大手挥挥,话语铿锵,真的像大首长亲临基层,把旁边的指导员都看傻了。我们亦然。这以后,我们就改口叫丁总“丁军长”了。
  丁军长率领我们上车,摇手作别。路经昨天陷车的地方,一声号令,大家纷纷下车,一通猛拍留影。经过断崖的时候亦然。由于此刻是白天,晴空万里,光照奇好,危险的地形看得更加分明了,不禁一阵阵后怕。
  总算过了断崖,路面渐渐平整,可前方再次出现限行。左侧的无名河上架着一座铁桥,那铁桥不堪重负,每次只能过一辆车,并且车在桥上开得很慢,犹如爬行一般。货车是一次一辆,其它车种勉强能上两辆。一趟放完再放一趟。此刻放行的是来车,去车只有在路边歇着,长长的一溜不见首尾。
  有司机前往哨卡提意见,为什么不能两头放?来车放半小时,去车放半小时,如此才算公平。虽公平但并不合理,因为桥那边并非一马平川,山路险峻,与来车相会万一卡住,那就彻底歇菜了。于是整个下午我们就看那铁桥,看上面慢慢爬行的车辆,看对面山道上的车队(等着上桥)。那车队亦没完没了,看着真让人绝望啊。
  老总们自然又是斗地主,但没有在车里斗,而是去了车队前端哨卡旁边的小亭子里。那儿有几把塑料椅子,边上还有一个锅炉,可供应热水。于是老总们斗得更心安理得,身后还围了两圈人旁观——都是从路边的车上下来的。
  直到天完全黑透,这边总算放行。过桥不难,只是慢点而已。过了铁桥,山路崎岖险峻异常,小黄说,这是通麦天险,在川藏线上是有名的。果不其然,大伙儿开得小心翼翼,车距也无法拉大,碰上对面来车还得后退避让。若是一辆车卡住,后面七八辆车上的司机都会下去,跑过去查看情况,帮忙疏导。苦了我们的小本田,夹在高大威猛的货车和越野车中间,犹如一只小甲虫,扁着肚子摇摇晃晃地向前挪动,看着就悬。
  除了驾车的王总,小车上所有的人都挤到丰田越野上来了。此刻这车上坐了八人,自然是互相叠摞,但比起昨夜七人挤本田来还是宽敞许多。齐总坐在车门边,他不时下车,带着小梁去前面疏导陷住的汽车。后来齐总、小梁干脆不上来了,路畅时就走一截,卡住时就指挥人家倒车。最后的消息是,齐总他们不再上车了,他们上了一辆西藏人开的皮卡,在前面开道。
  折腾了三四个小时,路况逐渐好转。车与车之间拉大了距离,车速也变快了。罗莹回到了王总的车上,但齐总、小梁坚持不归。两车之间电话联系,大家开玩笑说,齐总、小梁被当地人带走了,下次再见着时大概在山上放牦牛吧?或者在山谷里种青稞。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后记


  这组短文写于2010年,本来是准备接着往下写的,因故戛然而止。走川藏线主要是受何小竹的长篇小说《藏地白日梦》的蛊惑,后来才知道,他根本没有走过走这条线。可见虚构的魅力之大。近十年过去了,川藏线自然已今非昔比,但文学永存,可望这组纪实游记也能具有星点这方面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一  寄尘轩里蹩进来一个闲人,背着手滴溜溜乱转,眼睛却朝着茶台边对坐着喝茶的两位,嘴里直嚷嚷:“哎哟,小朱老板啊,你店里这些货色还属我卖给你的这支翎管好吧!这灯光一照就完全够得上羊脂级啦!啊?哈哈……”咋咋呼呼的,纯属没话找话。这店铺面积不过十几个平方,狭长的一条,坐东朝西,初夏的血红落晖正好漾满店堂,把人脸都镀成了枣红色。当着人家顾客的面,来这么一手,明摆着是上门撬客户嘛,小朱仰起关二爷般的脸,
期刊
午后突然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快递员打来的,说有一箱快递放在了门卫室要抓紧去拿,貌似有什么东西坏了,一股味儿,箱子也因小雨潮湿了。我一听就知道,是母亲又寄蔬菜来跟我分享丰产的成果了,于是思绪飘向了远方的家乡和那一年四季生机勃勃丰收满满的小院。  我从幼年到上高中之前一直和父母住在小镇医院的家属区内,我家有一个红砖墙围起来的小院子,这院子就像我家的小型农场和田地,种花种菜养猫
期刊
“我的影片是我终身漫长而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费德里科·费里尼第一场  对于这件事,镇上的人已经说什么的都有了……董夫人告诉我们,牌坊建起来的彼时,天气略有阴晦。她不想再多说什么。就在这平常的一天,北方溽热的夏季,一个史料研究员躲在第三资料室一张缺角的桌上做着日常的研究工作。  我想象着他翻动书页的动作和神态——  这个人慢慢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向四周。  房间静谧而幽深。他不知道同事何时
期刊
火车  陈燃坐过很多次火车。她去过的地方不多,也不远,从南京到景山,从景山到南京。五六小时车程,总能在抵达疲乏边界之前到站。每每钻进车厢,总有一团浓郁的烟气扑面而来,将她包裹,空气凝滞不动,异常沉闷。在车厢连接处站着吸烟的人,他们彻夜未眠,吞吐着浊味和倦怠。落座后,面对陌生的人群,她总觉得这里与记忆中遗落的世界更近些。  邻座叔嫂延续着陆上的规矩,各尽地主之谊,热络招待,帮她把行李箱塞进座下,背包
期刊
《卡斯特桥市市长》  【英】托马斯·哈代 张玲 张扬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3月,定价:17.00元  刘心武导读: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受家庭影响喜欢阅读,喜欢读文学书,喜欢读小说,喜欢读长篇小说,喜欢读翻译过来的外国长篇小说。有天我得到一本英国小说,小说开头写一对夫妻在田野上行走,丈夫是个打草工人,背着打草工具,他的妻子与他并肩行走,怀里抱着一个女婴,他们走啊走啊,走到一个露天集市。在
期刊
在七月的一个下午,我邀请复旦大学的张怡微老师来学校给我们的本科生做了一场关于散文写作的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她认为散文是不能虚构的,散文的创作过程,“是接受生活给你的答案”。她还提到作家王安忆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散文的长文,其中有一段我也非常喜欢:“散文在语言上没有虚构的权利,它必须实话实说。看起来它是没有限制的,然而,所有的限制其实都是形式,一旦失去限制,也就失去了形式。失去了形式
期刊
十兄弟  我还没有坐上酒席,  人已经少了很多个,他们散落各地。  那桌告别的酒席  每个人的生命中只出现一次——  在出门娶亲的前夜,  一桌特设的酒席像轮渡码头,  新郎端起酒杯敬向在座的九位未婚兄弟,  九位兄弟随即斟满他的杯子。  烟火爬满墙壁,熏黑了房梁,  酒融入血,而沸腾的情感  最终冷却成墙脚的残雪。  这桌酒席消失多年,  离乡的人们搭上天际的航班。  酒瓶空空,风吹过院子空旷的
期刊
主持人点评  瑠歌是年青一代的诗人,具有对语言的超常敏感,但所写绝不“清新可爱”。就写作资源论,瑠歌的来源复杂,却能为一己所用,整合成某种特异的、多触角和触点的风格。同时,瑠歌的写作也不失力度和野心,气象不凡;其叛逆之姿和青春能量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某种建设性,这和瑠歌的际遇及努力都不无关系。  ——韩东  无 题  一种淡淡的恶心感  不断从人流  和人流的声音里  涌出  我是否  成为  好的诗
期刊
王菲菲想着无论如何也要见医生一面,不是以看病的形式,而是能在医院之外见。她最初问我该如何约医生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她的意思是要约他,但又不让他误会是有别的意思。我给建议时,措辞尽力避免表露出这事还可以有别的意思,以免显得我对人家的事有过分八卦的关心,再有她之前找我倾诉,多是人家追她她避之不及这类的事。  她两个月前体检查出自己生病,紧急做了个手术。她一开始只对我说过她出院那天加了医生的微信,经常线
期刊
今天又到了艾迪莎来家里打扫卫生的日子了,今天是她来打扫的最后一天。差五分钟十点,门铃响起来。我匆忙照了照镜子,小跑着拿起门口的话筒。像往常一样,话筒里传来略微嘶哑的声音:“艾迪莎。”我按下开门键,放下话筒,打开房门。艾迪莎常常来得早,她的这个习惯让W忍无可忍。W向来有这怪癖,对待时间守时得不得了,早一分钟到他都觉得没准备好——我也不知道他要准备什么,或许是得准备好被打扰吧。艾迪莎的提前按门铃,让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