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来自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特殊儿童,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排挤、欺负、歧视。让这部分儿童回归常态的班级生活中,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让这些特殊儿童在班级中接受被关注、被认同,他们在班级中的“异常表现”往往能得到改善,最终让这些特别的个体不再特别。
关键词:多角度观察 进步点 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来自家庭的压力、内心困扰,让许多适龄儿童身体、心理出现了不良症状。他们在就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良症状。此时,相较于班级同伴,他们无异于是特殊的个体,受到来自各方的排挤、欺负、歧视。而这些被大家认为是特殊的儿童往往也会做出影响班级常规管理、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情况。如何让这部分儿童回归常态的班级生活中,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如果这些儿童在班级中有了被关注、被认同的感受,情况往往能得到改善,最终让这些特别的个体不再特别。
一、多角度观察,为举措做准备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强大压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再行为、思想、态度上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特殊儿童的身心不良症状大多不是突然爆发的,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在实施措施前,应当多关注儿童各方面情况后再对症下药。比如他们上课的状态、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入手。他们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不爱听课,喜欢做自己的事,或者当遇到兴奋点时就会比其他同学做出更夸张的举动;在与同学相处中,他们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他人“越线”,喜欢其他同学听从他的安排要求,如果无法达到,可能就会和同学产生摩擦;在与老师相处时,他们表现出自动屏蔽,不愿与老师交流,认为老师就是会批评责罚他们,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替他们说话。
从儿童家庭的状态进行关注,比如他们和父母的相处、和邻居的相处、父母实际状态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这些特别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相处呈现两个极端,要么父母十分溺爱,孩子就是家里的“宝贝”,要么父母十分严厉,孩子稍有过错就会成为父母的“沙包”;他们和邻居的相处也会呈现两个极端,要么因为这个孩子十分有“领导力”,让邻居小朋友佩服,要么这个孩子没有得到邻居认可,格格不入,成为大人小孩儿眼中的问题人物。
我曾中途接班,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那时的他已经是班级中的“问题人物”了。种种表现令老师头疼,令同学家长恼火,我努力着,试图开启让他回归班级的大门。
通过了解观察,我掌握了一些他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此前他曾被诊断为抽动症、狂躁型行为能力障碍。每天在班级中的状态不是睡觉,就是捣乱。老师和家长用了各种办法都收效甚微,迫不得已,他回家治疗,离开了学校。由于长期这种状态,到四年级的时候,虽然能靠药物控制病症,但想要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他已经很难被班级小伙伴接纳。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班级中的孩子在面对他时,很团结一致地孤立他、歧视他,甚至用武力镇压他。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班级中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帮派”,在小团体中因为他的问题暴发冲突,更可怕的是有时小冲突会演变成家长参与的“大斗争”。
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有点活泼好动,常常是班级活动中的主力選手,有点沉稳内敛,遇到状况发生常常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的精明灵动,一点就通,不过犯个错也会让人猝不及防;有的纯朴天真,感觉还没长大,常常遇到芝麻大小的问题就不知所措。而有病症的他无疑成为了最特别的人了。
通过对他家庭的了解,我发现了这个家庭并不 “温馨”,甚至在我看来这是个一团糟的家庭。当孩子在学校犯错后,父亲会狠狠地收拾他,采用以暴制暴的办法;母亲则一味保护,采用“慈母护子”的方式打圆场。后来,因为他在学校闯的祸实在太多了,父亲干脆不再过问,任由他发展。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的七零八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想要改变确实有点难。
二、多方面支持,为回归打基础
要让这个特别的孩子融入到班集体中,我需要解决的首先是班级凝聚力的建立,在班级中形成正能量;其次让这个孩子本身增强回归的意识,自己想回到班级,得到大家的认可,有归属感,觉得班级中的每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家人;接着,在孩子们中间帮他找朋友,让他感受到来自伙伴的温暖,主动愿意和同学来往;最后,在活动中鼓励他积极参加,让自己树立信心,让同学发现他的改变。
1.老师肯定进步点
亮出班主任的“牌”,主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是我们班的孩子,应该在这个班级中生活学习。此时班主任站出来,无疑是在班级中树立了一个方向标,让孩子们知道老师的态度,不要去排挤、孤立他,这为后面的回归之路做好铺垫。
2.自己生成回归愿
距离产生美,在刚开始他回来时,我并不急于马上要求他回归班级,而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渗透给他“你看,你也可以做到的,是不是?”这样的鼓励,让他主动的想要参与班级的活动中,有想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自己心中产生想回顾班集体的心,增强内驱力。
3.伙伴安排成“团伙”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是自己想就能控制自己的。他们需要别人的提醒,但是老师不会随时都在他的身边。此时,我便通过前期的观察,帮他找朋友。选择朋友的条件与众不同:首先,这个朋友必须是经常欺负他的人;其次,这个朋友一定要有正义感,当别人欺负他,或者他欺负别人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
在成立帮扶小“团伙”后,曾经那些经常欺负他的孩子,现在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管教小老师,帮助他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大家接收他。
4.活动实践立形象
随着儿童不断长大,他们形成越来越多样的人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和同龄人建立的关系在而的生活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同学们会参与许多活动。顾拜旦说体育让人类之间更加团结。我也牢牢抓住这一点,为他的回归创造条件。就拿拔河来说吧,这是运动会上同学们最喜欢的项目,以前的他没有参加的机会,就是到操场观看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如今,我要打破这个魔咒,让他也参与其中。赛后大家庆祝胜利时,大家根本没有排挤他,与他照样相互拥抱击肘庆祝。回家后,他好兴奋地告诉父母“我终于和大家一起拔河了啦!”
此后每次班级活动他都有参与,无论是运动会、合唱比赛还是国旗下主题展示。他一定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得到任务,积极参与进来的。在他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的同时,父母之前对学校的态度,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也渐进融入到了班集体中来。
关键词:多角度观察 进步点 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来自家庭的压力、内心困扰,让许多适龄儿童身体、心理出现了不良症状。他们在就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良症状。此时,相较于班级同伴,他们无异于是特殊的个体,受到来自各方的排挤、欺负、歧视。而这些被大家认为是特殊的儿童往往也会做出影响班级常规管理、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情况。如何让这部分儿童回归常态的班级生活中,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如果这些儿童在班级中有了被关注、被认同的感受,情况往往能得到改善,最终让这些特别的个体不再特别。
一、多角度观察,为举措做准备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强大压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再行为、思想、态度上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特殊儿童的身心不良症状大多不是突然爆发的,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在实施措施前,应当多关注儿童各方面情况后再对症下药。比如他们上课的状态、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入手。他们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不爱听课,喜欢做自己的事,或者当遇到兴奋点时就会比其他同学做出更夸张的举动;在与同学相处中,他们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他人“越线”,喜欢其他同学听从他的安排要求,如果无法达到,可能就会和同学产生摩擦;在与老师相处时,他们表现出自动屏蔽,不愿与老师交流,认为老师就是会批评责罚他们,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替他们说话。
从儿童家庭的状态进行关注,比如他们和父母的相处、和邻居的相处、父母实际状态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这些特别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相处呈现两个极端,要么父母十分溺爱,孩子就是家里的“宝贝”,要么父母十分严厉,孩子稍有过错就会成为父母的“沙包”;他们和邻居的相处也会呈现两个极端,要么因为这个孩子十分有“领导力”,让邻居小朋友佩服,要么这个孩子没有得到邻居认可,格格不入,成为大人小孩儿眼中的问题人物。
我曾中途接班,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那时的他已经是班级中的“问题人物”了。种种表现令老师头疼,令同学家长恼火,我努力着,试图开启让他回归班级的大门。
通过了解观察,我掌握了一些他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此前他曾被诊断为抽动症、狂躁型行为能力障碍。每天在班级中的状态不是睡觉,就是捣乱。老师和家长用了各种办法都收效甚微,迫不得已,他回家治疗,离开了学校。由于长期这种状态,到四年级的时候,虽然能靠药物控制病症,但想要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他已经很难被班级小伙伴接纳。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班级中的孩子在面对他时,很团结一致地孤立他、歧视他,甚至用武力镇压他。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班级中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帮派”,在小团体中因为他的问题暴发冲突,更可怕的是有时小冲突会演变成家长参与的“大斗争”。
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有点活泼好动,常常是班级活动中的主力選手,有点沉稳内敛,遇到状况发生常常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的精明灵动,一点就通,不过犯个错也会让人猝不及防;有的纯朴天真,感觉还没长大,常常遇到芝麻大小的问题就不知所措。而有病症的他无疑成为了最特别的人了。
通过对他家庭的了解,我发现了这个家庭并不 “温馨”,甚至在我看来这是个一团糟的家庭。当孩子在学校犯错后,父亲会狠狠地收拾他,采用以暴制暴的办法;母亲则一味保护,采用“慈母护子”的方式打圆场。后来,因为他在学校闯的祸实在太多了,父亲干脆不再过问,任由他发展。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的七零八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想要改变确实有点难。
二、多方面支持,为回归打基础
要让这个特别的孩子融入到班集体中,我需要解决的首先是班级凝聚力的建立,在班级中形成正能量;其次让这个孩子本身增强回归的意识,自己想回到班级,得到大家的认可,有归属感,觉得班级中的每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家人;接着,在孩子们中间帮他找朋友,让他感受到来自伙伴的温暖,主动愿意和同学来往;最后,在活动中鼓励他积极参加,让自己树立信心,让同学发现他的改变。
1.老师肯定进步点
亮出班主任的“牌”,主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是我们班的孩子,应该在这个班级中生活学习。此时班主任站出来,无疑是在班级中树立了一个方向标,让孩子们知道老师的态度,不要去排挤、孤立他,这为后面的回归之路做好铺垫。
2.自己生成回归愿
距离产生美,在刚开始他回来时,我并不急于马上要求他回归班级,而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渗透给他“你看,你也可以做到的,是不是?”这样的鼓励,让他主动的想要参与班级的活动中,有想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自己心中产生想回顾班集体的心,增强内驱力。
3.伙伴安排成“团伙”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是自己想就能控制自己的。他们需要别人的提醒,但是老师不会随时都在他的身边。此时,我便通过前期的观察,帮他找朋友。选择朋友的条件与众不同:首先,这个朋友必须是经常欺负他的人;其次,这个朋友一定要有正义感,当别人欺负他,或者他欺负别人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
在成立帮扶小“团伙”后,曾经那些经常欺负他的孩子,现在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管教小老师,帮助他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大家接收他。
4.活动实践立形象
随着儿童不断长大,他们形成越来越多样的人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和同龄人建立的关系在而的生活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同学们会参与许多活动。顾拜旦说体育让人类之间更加团结。我也牢牢抓住这一点,为他的回归创造条件。就拿拔河来说吧,这是运动会上同学们最喜欢的项目,以前的他没有参加的机会,就是到操场观看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如今,我要打破这个魔咒,让他也参与其中。赛后大家庆祝胜利时,大家根本没有排挤他,与他照样相互拥抱击肘庆祝。回家后,他好兴奋地告诉父母“我终于和大家一起拔河了啦!”
此后每次班级活动他都有参与,无论是运动会、合唱比赛还是国旗下主题展示。他一定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得到任务,积极参与进来的。在他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的同时,父母之前对学校的态度,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也渐进融入到了班集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