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太极拳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运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在青少年中普及太极拳有利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身体素质和心理、品德素质的提高出发,论述推广普及太极拳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从自身实践出发,阐述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太极拳教学。
[关 键 词] 太极拳;核心素养;松静;松空;松无
[中图分类号] G85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138-02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同时其所倡导的“中正安舒,心静体松”“道不止练其形,要通达其理”等富含人生哲理,十分有益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一、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青少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是一个伴随青少年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在青少年中开展太极拳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拳来源于太极哲理的本体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这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庄思想相一致。太极拳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美学、养生学、气功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既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对人体运动规律在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是“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等东方文化的精华体现。青少年通过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太极拳蕴含着道家的健身观和丰富的“和谐”文化,能够使人身心合一,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厚德载物等民族精神。太极拳在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礼、孝、义”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当前,青少年学生大多数长期缺乏锻炼,甚至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身体素质差是通病。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协调,不仅可以锻炼肌肉、舒筋活络,还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1.练习太极拳,讲求“松”,要求全身放松,使身体处于一种放松柔软的状态,全身的放松有利于使人的呼吸变得更加自然顺畅,甚至有利于促进气血的流通,具有强身健体祛病的功效。
2.練习太极拳,讲求“静”,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要求在稳静的基础上带动,动中带静,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从而“心安则虚则道自来”,所以习练太极拳,身体虽然在动,但内心是安静的,身心是放松的,习练后会愉悦身心,减轻压力,从而消除疲劳,稳定心智,促进血液流动,加快新陈代谢。
3.练习太极拳,讲求“以意带动”,要求由意念带动全身运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身体的各个部位及神经的协调,从而实现动作的连贯性。所以练习太极拳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及抑制过程得到协调。
4.练习太极拳,讲求“意守丹田”,要求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从而达到内气与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游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
(三)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1.太极拳动中求静,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静”,要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修练太极拳时,既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于“意”上,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长期坚持练习,能抑制浮躁,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济,呼吸协调,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抖擞,自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无疑对精神不振、行动散漫、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正面的帮助,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2.太极拳中正安舒,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空”,要求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当前青少年学生很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强、群体意识弱、个性鲜明、社会协调和沟通能力均较弱等现象。而太极拳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要求动作松柔虚化,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求静,处处讲究自然,动作、呼吸没有牵强之处,无拘无束,长期练习,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心态,培养一种虚怀若谷、恬淡无欲的心态,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尊重和理解他人,这样就可以升华人和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3.太极拳淡泊明志,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无”,要求练习太极拳要具有忘我无私的品格,它不但是技击功夫,也是修德功夫,使太极拳从“拳”上升到“道”。太极拳的“无”不但使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进入—层境界,而且使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和精神陶冶方面都享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穷乐趣。同时,太极拳看似简单,轻柔舒展,实际修炼起来却是需要一定恒心和毅力,是一种考验,腰酸背痛是常事,坚持练习太极拳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太极拳可使学生体会做人要正派、不走歪路的道理,培养学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使之逐步抛弃自卑感,确立自信心,增强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三、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太极拳
太极拳虽有万般好处,但现实中在学校推广甚少,其原因有二:一是大众的误解,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不适合青少年;二是太极拳练习的难度较大,看似缓慢轻柔,实际练习起来对腰、膝等关节就是一种考验,初练者常全身酸痛,难以坚持。另外,太极拳讲究恒心,需要长期修习,这对活泼好动的学生也是一大考验。为了顺利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太极拳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太极拳发展至今分为主要的五个传统流派,分别是陈氏、杨氏、武氏、孙氏和吴氏。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等,可谓种类繁多。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的,即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最终确定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二十四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从汲取杨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二十四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包含了太极拳的精髓,既对练习者身心起到锻炼作用,又相对较为简单易学。因此,笔者将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二)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青少年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如动作协调性好、竞争意识强等。因此,笔者从开始实践太极拳教学以来,就十分注重教学组织工作和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注意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一而终,长期教学。太极拳练习要取得效果,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修习过程才能体现功用。因此,笔者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开展太极拳教学,坚持到毕业,实现不间断教学。一年级主要抓教与学,二年级主要抓巩固练习,而后逐步将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的热身运动,从而实现太极拳教学的长期化和常态化。通过两年半到三年的教学与练习,相信在学生时代大部分学生都已能熟练演练太极拳,部分学生甚至可达到形神兼备,修习太极拳的效果也已逐步得到体现,多数学生也形成修习太极拳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其次,注意强度,循序渐进式教学。二十四式太极拳看似简单,实际修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常会浑身酸痛,特别是膝关节处更是痛得难受。教学之初,学生因为演绎太极拳形态很美,又新鲜,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但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因身体酸痛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因此,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进度和练习的强度,以每课时教学1~2个动作为宜,课间辅之以一些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二十四式的教学。实践证明,太极拳初学时身体会有酸痛等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种不适就会慢慢消失,相反会因练习的熟练程度提高,动作日益熟练柔美,学生会越来越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再次,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不单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好太极拳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充分重视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上课时,笔者先是动作示范,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而后学生练习,即时纠正错误动作。练习一段时间后,笔者就将学生每六人分成一组,挑选一名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互相讨论、互相纠正,实现小组合作性学习。几课时下来,再举行一次小组间的比赛,开展互评。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好表現又争强好胜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高,动作掌握也快。
(三)重视评价的科学性,开展多种形式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十分关键。在太极拳教学中,笔者采用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模式,注重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组内自评,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观摩,互相评价、讨论;开展小组互评,小组间互相观摩,互相指出缺点,共同讨论动作要领,最后才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练习太极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齐.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科教学(体育),2013(7).
[2]付荣.太极拳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可行性及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5).
[3]王彬燕.太极拳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
◎编辑 郑晓燕
①本文系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普及太极拳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编号:2020ZJ0070)的研究成果。
[关 键 词] 太极拳;核心素养;松静;松空;松无
[中图分类号] G85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138-02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同时其所倡导的“中正安舒,心静体松”“道不止练其形,要通达其理”等富含人生哲理,十分有益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一、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青少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是一个伴随青少年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在青少年中开展太极拳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拳来源于太极哲理的本体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这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庄思想相一致。太极拳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美学、养生学、气功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既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对人体运动规律在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是“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等东方文化的精华体现。青少年通过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太极拳蕴含着道家的健身观和丰富的“和谐”文化,能够使人身心合一,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厚德载物等民族精神。太极拳在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礼、孝、义”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当前,青少年学生大多数长期缺乏锻炼,甚至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身体素质差是通病。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协调,不仅可以锻炼肌肉、舒筋活络,还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1.练习太极拳,讲求“松”,要求全身放松,使身体处于一种放松柔软的状态,全身的放松有利于使人的呼吸变得更加自然顺畅,甚至有利于促进气血的流通,具有强身健体祛病的功效。
2.練习太极拳,讲求“静”,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要求在稳静的基础上带动,动中带静,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从而“心安则虚则道自来”,所以习练太极拳,身体虽然在动,但内心是安静的,身心是放松的,习练后会愉悦身心,减轻压力,从而消除疲劳,稳定心智,促进血液流动,加快新陈代谢。
3.练习太极拳,讲求“以意带动”,要求由意念带动全身运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身体的各个部位及神经的协调,从而实现动作的连贯性。所以练习太极拳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及抑制过程得到协调。
4.练习太极拳,讲求“意守丹田”,要求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从而达到内气与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游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
(三)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1.太极拳动中求静,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静”,要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修练太极拳时,既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于“意”上,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长期坚持练习,能抑制浮躁,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济,呼吸协调,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抖擞,自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无疑对精神不振、行动散漫、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正面的帮助,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2.太极拳中正安舒,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空”,要求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当前青少年学生很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强、群体意识弱、个性鲜明、社会协调和沟通能力均较弱等现象。而太极拳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要求动作松柔虚化,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求静,处处讲究自然,动作、呼吸没有牵强之处,无拘无束,长期练习,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心态,培养一种虚怀若谷、恬淡无欲的心态,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尊重和理解他人,这样就可以升华人和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3.太极拳淡泊明志,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练习太极拳讲求“松无”,要求练习太极拳要具有忘我无私的品格,它不但是技击功夫,也是修德功夫,使太极拳从“拳”上升到“道”。太极拳的“无”不但使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进入—层境界,而且使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和精神陶冶方面都享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穷乐趣。同时,太极拳看似简单,轻柔舒展,实际修炼起来却是需要一定恒心和毅力,是一种考验,腰酸背痛是常事,坚持练习太极拳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太极拳可使学生体会做人要正派、不走歪路的道理,培养学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使之逐步抛弃自卑感,确立自信心,增强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三、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太极拳
太极拳虽有万般好处,但现实中在学校推广甚少,其原因有二:一是大众的误解,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不适合青少年;二是太极拳练习的难度较大,看似缓慢轻柔,实际练习起来对腰、膝等关节就是一种考验,初练者常全身酸痛,难以坚持。另外,太极拳讲究恒心,需要长期修习,这对活泼好动的学生也是一大考验。为了顺利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太极拳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太极拳发展至今分为主要的五个传统流派,分别是陈氏、杨氏、武氏、孙氏和吴氏。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等,可谓种类繁多。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的,即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最终确定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二十四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从汲取杨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二十四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包含了太极拳的精髓,既对练习者身心起到锻炼作用,又相对较为简单易学。因此,笔者将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二)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青少年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如动作协调性好、竞争意识强等。因此,笔者从开始实践太极拳教学以来,就十分注重教学组织工作和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注意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一而终,长期教学。太极拳练习要取得效果,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修习过程才能体现功用。因此,笔者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开展太极拳教学,坚持到毕业,实现不间断教学。一年级主要抓教与学,二年级主要抓巩固练习,而后逐步将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的热身运动,从而实现太极拳教学的长期化和常态化。通过两年半到三年的教学与练习,相信在学生时代大部分学生都已能熟练演练太极拳,部分学生甚至可达到形神兼备,修习太极拳的效果也已逐步得到体现,多数学生也形成修习太极拳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其次,注意强度,循序渐进式教学。二十四式太极拳看似简单,实际修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常会浑身酸痛,特别是膝关节处更是痛得难受。教学之初,学生因为演绎太极拳形态很美,又新鲜,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但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因身体酸痛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因此,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进度和练习的强度,以每课时教学1~2个动作为宜,课间辅之以一些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二十四式的教学。实践证明,太极拳初学时身体会有酸痛等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种不适就会慢慢消失,相反会因练习的熟练程度提高,动作日益熟练柔美,学生会越来越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再次,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不单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好太极拳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充分重视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上课时,笔者先是动作示范,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而后学生练习,即时纠正错误动作。练习一段时间后,笔者就将学生每六人分成一组,挑选一名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互相讨论、互相纠正,实现小组合作性学习。几课时下来,再举行一次小组间的比赛,开展互评。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好表現又争强好胜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高,动作掌握也快。
(三)重视评价的科学性,开展多种形式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十分关键。在太极拳教学中,笔者采用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模式,注重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组内自评,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观摩,互相评价、讨论;开展小组互评,小组间互相观摩,互相指出缺点,共同讨论动作要领,最后才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练习太极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齐.阳光体育下邯郸市属中学太极拳进校园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科教学(体育),2013(7).
[2]付荣.太极拳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可行性及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5).
[3]王彬燕.太极拳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
◎编辑 郑晓燕
①本文系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普及太极拳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编号:2020ZJ00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