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中的人均GDP趋同的分析,从1994年到2014年,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人均GDP的σ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皖江城市带的地理位置不同,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收敛
一、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假说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结论。其含义是指在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各个经济单位,其期初的静态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实证分析中,对该假说的检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s趋同,绝对b趋同,β趋同和俱乐部趋同。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最发达的东部区域,对其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可以根据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促进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安徽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趋同假说及其检验方法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则根据实证分析,总结皖江城市带经济收敛的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假说及其检验方法
1.σ趋同及其检验
σ趋同最接近人们对经济增长趋同的直观理解,是指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小,一般用不同地区的对数形式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来衡量。在实证分析中,对σ趋同常用的检验方程为:
2.绝对β趋同
绝对β趋同含义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增长率。对绝对β趋同的检验方法基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β系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证分析中一般采用Barro & Sala-I-Matin (1991) 发展的Baumol 模型,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方程: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1.从1994年到2014年,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人均GDP在整个时期内的σ趋同,但在某些年份,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段,可能存在短暂的σ趋同。不过,到了本世纪初,皖江城市带的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出现了扩大的现象。
2.从整个时间跨度上看,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趋同。如果按照σ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分时间段面板数据回归,则在1994年到1998年出现过短暂的人均GDP的绝对β趋同。从本世纪初开始,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则出现了人均GDP增长的分异现象,此分析结果同σ趋同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3.运用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运用面板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当引入控制变量工业化水平后,虽然工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得出皖江城市带人均GDP增长的条件β趋同。
4.为了验证皖江城市带人均GDP增长的俱乐部趋同,采用乘法模型的方法引入了虚拟变量DUM。引入该虚拟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总体显著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的人均GDP增长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即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为代表的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在皖江城市带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安庆、滁州、宣城和池州等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在每个俱乐部内部,存在显著的绝对β趋同。
以上分析表明,最近20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不均衡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四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区内其他城市,正在以传统的产业优势和更加临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率先发展。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其制造业已经大规模对外转移,皖江城市带中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比安庆、滁州、宣城和池州等地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使得这四个城市的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在进入本世纪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荣兆梓,胡艳.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95-126.
[2] 荣兆梓. 论芜湖跨江发展 [J]. 安徽大学学报,2011(05):137-142.
[3] 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7-439.
[4] 杨桂元,高艳.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 [J]. 统计信息论坛,2007(03):49-53.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收敛
一、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假说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结论。其含义是指在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各个经济单位,其期初的静态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实证分析中,对该假说的检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s趋同,绝对b趋同,β趋同和俱乐部趋同。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最发达的东部区域,对其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可以根据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促进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安徽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趋同假说及其检验方法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则根据实证分析,总结皖江城市带经济收敛的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假说及其检验方法
1.σ趋同及其检验
σ趋同最接近人们对经济增长趋同的直观理解,是指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小,一般用不同地区的对数形式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来衡量。在实证分析中,对σ趋同常用的检验方程为:
2.绝对β趋同
绝对β趋同含义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增长率。对绝对β趋同的检验方法基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β系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证分析中一般采用Barro & Sala-I-Matin (1991) 发展的Baumol 模型,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方程: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1.从1994年到2014年,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人均GDP在整个时期内的σ趋同,但在某些年份,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段,可能存在短暂的σ趋同。不过,到了本世纪初,皖江城市带的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出现了扩大的现象。
2.从整个时间跨度上看,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趋同。如果按照σ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分时间段面板数据回归,则在1994年到1998年出现过短暂的人均GDP的绝对β趋同。从本世纪初开始,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则出现了人均GDP增长的分异现象,此分析结果同σ趋同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3.运用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运用面板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当引入控制变量工业化水平后,虽然工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得出皖江城市带人均GDP增长的条件β趋同。
4.为了验证皖江城市带人均GDP增长的俱乐部趋同,采用乘法模型的方法引入了虚拟变量DUM。引入该虚拟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总体显著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的人均GDP增长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即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为代表的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在皖江城市带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安庆、滁州、宣城和池州等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在每个俱乐部内部,存在显著的绝对β趋同。
以上分析表明,最近20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不均衡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四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区内其他城市,正在以传统的产业优势和更加临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率先发展。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其制造业已经大规模对外转移,皖江城市带中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比安庆、滁州、宣城和池州等地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使得这四个城市的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在进入本世纪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荣兆梓,胡艳.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95-126.
[2] 荣兆梓. 论芜湖跨江发展 [J]. 安徽大学学报,2011(05):137-142.
[3] 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7-439.
[4] 杨桂元,高艳.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 [J]. 统计信息论坛,2007(0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