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茂名市广播电视台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 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强势媒体,面对新媒体浪潮的不断冲击,唯有提高节目质量才能持续地赢得观众的喜爱,而节目拍摄与编辑是保障节目质量的基础,因此本文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编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居于传统垄断地位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空前挑战,无处不在的新媒体让受众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信息。为了应对激烈的传媒竞争,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但最根本出路还是为观众提供更有价值、更高质量的节目,而要做到这一点,节目的拍摄与编辑是基础,因此本文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电视新闻拍摄的原则、必备意识与觉悟
1.慎守四项原则,展现新闻力量
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并不在于拍摄方法方面的多大差别,而是要遵守一些必备的原则[1]:
(1)纪实性原则。新闻的生命在于求真务实。新闻报道与娱乐节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必须靠事实说话,原汁原味才是新闻生命力所在,所以拍摄人员必须把事物本来面目呈现给观众,任何添油加醋、弄虚作假行为都有悖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例如某些拍摄人员为了营造农民对典型代表的感激情绪,特意让老农不停抽烟和呛出眼泪,以表现其热泪盈眶的画面[2],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新闻纪实性的原则。
(2)时效性原则。新闻报道必须是最近发生的事物,以前发生过的事物即使再有意义,也是旧闻,所以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灵魂。在各种媒介激烈竞争的今天,时效性更是电视新闻拍摄的根本所在。而且时效性也是新闻人政治责任感的体现,抗震救灾、突发事件的报道,时间意味着生命。为了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拍摄人员必须与时间赛跑,借助电视传输技术,通过现场直播、实时连线、屏幕飞字等方式把最新讯息呈现给观众。
(3)客观性原则。电视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来呈现事件的全貌,这正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所在。我们知道要反映事件全貌,就不能只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拍摄,因为那样得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会让观众扭曲对事件的认识,所以拍摄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多个景别进行拍摄,以全景呈现新闻事件。同时还应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起来,在摄制画面时同步录制现场音效,以其独有的写真形式记述现场发生的事件,观众通过记者的摄像机全面审视事件的原貌,这正是电视新闻的传播特征与真实可信感染力的源泉。
(4)一次性原则。其他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画面效果不理想可以从头再来,但新闻事件是一次性的,错过了就不能重头再拍,而且新闻事件具有偶发性特点,有许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面对转瞬即逝的事件,记者必须以其职业敏感即时决定拍摄角度、内容、侧重点,这也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魅力所在,不是所有人,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拍出好的新闻画面。
2.电视新闻拍摄的必备意识
(1)编辑意识。即使不是无剪辑拍摄,拍摄人员也要具备编辑意识,因为必须考虑到后期编辑的需要,保持镜头成组的连续性和画面衔接[3]。例如有些新闻文稿长,画面短,编辑人员添加解说词后发现画面少了,此时编辑人员只能配上重复镜头“填空”,画面完整性被破坏了。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拍摄人员就要事先想好画面衔接、场景转换、段落构成等要求。
(2)新闻意识。新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是新闻直觉与新闻思维的总和。新闻拍摄必须具备战术思想,知道从哪里拍起,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当然要做好这些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所以这种意识必须有。例如汽车展销会开幕,现场挤满了各种人员——专业的、业余的,长枪短炮重重包围,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了解领导的行进路线及主要参观点,这样在关键位置占领有利地形,领导来临时,当其他人还在忙于取景的时候,拍摄人员已完成该点的拍摄,向下一个拍摄点出发了。
(3)细节意识。能不能拍摄到有价值的画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细节决定的,所以拍摄人员必须精于观察,敏于细节。例如《焦点访谈》一期《棉区采访记》节目拍摄过程中,采访一个非法棉花采购加工窝点时,记者询问一位还没来得及撤走的女工,这里是不是棉花采购加工点,她回答不知道,这时候镜头推到她的头上,那里粘有棉花,这个镜头的拍摄就反映了摄像记者的细节意识。
3.电视新闻拍摄的觉悟
很多新闻拍摄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开始拍摄时因为不断掌握新的拍摄技巧而窃喜,但随着拍摄路数的增多,突然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掉进了窠臼之中,每一次拍摄都按部就班,慢慢就失去了拍摄的热情。其实,掌握拍摄技巧并不难,也不值得欣喜,因为此时也不过“井底之蛙”,充其量就是一桶水,与大海相比微不足道。而掌握了足够多的技巧,就是“式”——一招一式的“式”。显然,光有“式”是不够的,终有一天被自己的“式”作茧自缚,落入俗套中而难以自拔。跳出“式”,进化到新闻整体的“势”,那就是脱胎换骨了,进入新的境界。就像庖丁解牛所寓意那样,开始时只看到整头牛,三年后看不到全牛了,透过皮、毛就能见到骨骼和肌理的走向,刀游刃有余地进入骨骼缝隙,这就是进入了“势”境界。“式”有千招万式,而“势”只有一理。获得“式”靠悟,从一次次的拍摄经历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悟出一招一式。取得“势”靠觉,经过千百回的求证探索,霎那间醍醐灌顶[4]。电视新闻拍摄的“式”无非是推拉摇移跟的运用、画面的构图、拍摄角度的选取、光与色彩的应用、光圈与景深的选择、场景的切换、镜头的组接、蒙太奇手法应用等技巧。电视新闻拍摄的“势”是一种拍摄更加自由、主题更加鲜明的创作,观众能从新闻画面中充分感受新闻的力量。由“式”到“势”不是积累时间多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工匠也不见得能变为大师,要成为大师必须用心体悟,独立思考,当达到拍摄自由创作的境界时,就离“势”不远了。
二、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1.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拍摄人员拍摄的各组镜头中表现新闻主题的就是主体画面,编辑时就要通过镜头运动、景别变化和构图差别来突出主体画面,从而主题鲜明地表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拍摄人员在拍摄过程中抓住了主体画面,也拍摄了客体或陪体,但因为取景问题或构图不当,主体模糊或没有入境,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就要剔除不当画面或重新排序,力求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组接流畅,逻辑合理
影像组接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契合时序逻辑、选择适当镜头长度、与轴向规律一致、保持流畅镜头衔接、注重转场技巧等[5]。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必须保证画面逻辑的合理性。与照片不同,电视新闻中的单个画面意义是不完整的,需要依赖其他镜头才能组成完整的叙事片段。例如按时序逻辑编辑是根据事件演变过程进行组接,就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为了不破坏视觉的连续性,要求衔接过程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当衔接有问题时,可加转场,这样就保持了整体逻辑性。把单独、零散的分解动作重新组合成连续的整体称为蒙太奇,電视新闻中常采用叙事蒙太奇,可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关系进行重组。
3.音画统一,字画协调
电视新闻一般由画面、声音和文字三部分组成,三者结合有助于电视新闻的表现。为了烘托气氛,还可在适当位置加上背景音乐,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声画结合有四种形式,它们是声画统一、声出画到、画出声随和声画对位。声画统一即声音与画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声出画到与画出声随,分别是声音先到和画面先到。声画对位,声音与画面对列,两者按各自规律表达,再有机结合。字幕用于解说、提示作用,字体规格、色彩选用、风格方式等都应与画面协调统一。
4.立足受众,手段多样
电视新闻应利用和构建受众语境,这样受众更容易接受节目内容。利用受众语境可从三个方面[6]实现意图定点,一是组织与受众语境相符的新闻报道;二是让新闻传播与受众外部语境一致;三是主动构建受众媒介语境。此外,还应在编辑手段上实现多样化,如采用艺术手法、改变编排手法、借助图片等。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主流新闻媒体面对巨大挑战,要发挥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作用,就必须增强电视画面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拍出效果更佳的镜头,编辑创作手法也要不断升华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蓄瑞,祝勇.如何让画面更出彩——浅谈电视新闻拍摄的四种必备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5(7):125,127.
[2]郭宏.央视《新闻调查》的采访拍摄与编辑制作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143-144.
[3]高海宁.电视新闻拍摄的“势”与“式”[J].新闻记者,2010(06):70-71.
[4]吴国英.电视新闻应镜头成组并重视画面间的逻辑关系[J].采写编,2014(2):29-30.
[5]姜纯.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技巧[J].新媒体研究,2015,1(15):75-76.
[6]戴蔚.电视新闻编辑意图表意的符号学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3-18.
摘 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强势媒体,面对新媒体浪潮的不断冲击,唯有提高节目质量才能持续地赢得观众的喜爱,而节目拍摄与编辑是保障节目质量的基础,因此本文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编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居于传统垄断地位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空前挑战,无处不在的新媒体让受众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信息。为了应对激烈的传媒竞争,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但最根本出路还是为观众提供更有价值、更高质量的节目,而要做到这一点,节目的拍摄与编辑是基础,因此本文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电视新闻拍摄的原则、必备意识与觉悟
1.慎守四项原则,展现新闻力量
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并不在于拍摄方法方面的多大差别,而是要遵守一些必备的原则[1]:
(1)纪实性原则。新闻的生命在于求真务实。新闻报道与娱乐节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必须靠事实说话,原汁原味才是新闻生命力所在,所以拍摄人员必须把事物本来面目呈现给观众,任何添油加醋、弄虚作假行为都有悖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例如某些拍摄人员为了营造农民对典型代表的感激情绪,特意让老农不停抽烟和呛出眼泪,以表现其热泪盈眶的画面[2],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新闻纪实性的原则。
(2)时效性原则。新闻报道必须是最近发生的事物,以前发生过的事物即使再有意义,也是旧闻,所以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灵魂。在各种媒介激烈竞争的今天,时效性更是电视新闻拍摄的根本所在。而且时效性也是新闻人政治责任感的体现,抗震救灾、突发事件的报道,时间意味着生命。为了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拍摄人员必须与时间赛跑,借助电视传输技术,通过现场直播、实时连线、屏幕飞字等方式把最新讯息呈现给观众。
(3)客观性原则。电视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来呈现事件的全貌,这正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所在。我们知道要反映事件全貌,就不能只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拍摄,因为那样得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会让观众扭曲对事件的认识,所以拍摄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多个景别进行拍摄,以全景呈现新闻事件。同时还应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起来,在摄制画面时同步录制现场音效,以其独有的写真形式记述现场发生的事件,观众通过记者的摄像机全面审视事件的原貌,这正是电视新闻的传播特征与真实可信感染力的源泉。
(4)一次性原则。其他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画面效果不理想可以从头再来,但新闻事件是一次性的,错过了就不能重头再拍,而且新闻事件具有偶发性特点,有许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面对转瞬即逝的事件,记者必须以其职业敏感即时决定拍摄角度、内容、侧重点,这也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魅力所在,不是所有人,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拍出好的新闻画面。
2.电视新闻拍摄的必备意识
(1)编辑意识。即使不是无剪辑拍摄,拍摄人员也要具备编辑意识,因为必须考虑到后期编辑的需要,保持镜头成组的连续性和画面衔接[3]。例如有些新闻文稿长,画面短,编辑人员添加解说词后发现画面少了,此时编辑人员只能配上重复镜头“填空”,画面完整性被破坏了。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拍摄人员就要事先想好画面衔接、场景转换、段落构成等要求。
(2)新闻意识。新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是新闻直觉与新闻思维的总和。新闻拍摄必须具备战术思想,知道从哪里拍起,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当然要做好这些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所以这种意识必须有。例如汽车展销会开幕,现场挤满了各种人员——专业的、业余的,长枪短炮重重包围,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了解领导的行进路线及主要参观点,这样在关键位置占领有利地形,领导来临时,当其他人还在忙于取景的时候,拍摄人员已完成该点的拍摄,向下一个拍摄点出发了。
(3)细节意识。能不能拍摄到有价值的画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细节决定的,所以拍摄人员必须精于观察,敏于细节。例如《焦点访谈》一期《棉区采访记》节目拍摄过程中,采访一个非法棉花采购加工窝点时,记者询问一位还没来得及撤走的女工,这里是不是棉花采购加工点,她回答不知道,这时候镜头推到她的头上,那里粘有棉花,这个镜头的拍摄就反映了摄像记者的细节意识。
3.电视新闻拍摄的觉悟
很多新闻拍摄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开始拍摄时因为不断掌握新的拍摄技巧而窃喜,但随着拍摄路数的增多,突然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掉进了窠臼之中,每一次拍摄都按部就班,慢慢就失去了拍摄的热情。其实,掌握拍摄技巧并不难,也不值得欣喜,因为此时也不过“井底之蛙”,充其量就是一桶水,与大海相比微不足道。而掌握了足够多的技巧,就是“式”——一招一式的“式”。显然,光有“式”是不够的,终有一天被自己的“式”作茧自缚,落入俗套中而难以自拔。跳出“式”,进化到新闻整体的“势”,那就是脱胎换骨了,进入新的境界。就像庖丁解牛所寓意那样,开始时只看到整头牛,三年后看不到全牛了,透过皮、毛就能见到骨骼和肌理的走向,刀游刃有余地进入骨骼缝隙,这就是进入了“势”境界。“式”有千招万式,而“势”只有一理。获得“式”靠悟,从一次次的拍摄经历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悟出一招一式。取得“势”靠觉,经过千百回的求证探索,霎那间醍醐灌顶[4]。电视新闻拍摄的“式”无非是推拉摇移跟的运用、画面的构图、拍摄角度的选取、光与色彩的应用、光圈与景深的选择、场景的切换、镜头的组接、蒙太奇手法应用等技巧。电视新闻拍摄的“势”是一种拍摄更加自由、主题更加鲜明的创作,观众能从新闻画面中充分感受新闻的力量。由“式”到“势”不是积累时间多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工匠也不见得能变为大师,要成为大师必须用心体悟,独立思考,当达到拍摄自由创作的境界时,就离“势”不远了。
二、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1.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拍摄人员拍摄的各组镜头中表现新闻主题的就是主体画面,编辑时就要通过镜头运动、景别变化和构图差别来突出主体画面,从而主题鲜明地表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拍摄人员在拍摄过程中抓住了主体画面,也拍摄了客体或陪体,但因为取景问题或构图不当,主体模糊或没有入境,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就要剔除不当画面或重新排序,力求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组接流畅,逻辑合理
影像组接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契合时序逻辑、选择适当镜头长度、与轴向规律一致、保持流畅镜头衔接、注重转场技巧等[5]。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必须保证画面逻辑的合理性。与照片不同,电视新闻中的单个画面意义是不完整的,需要依赖其他镜头才能组成完整的叙事片段。例如按时序逻辑编辑是根据事件演变过程进行组接,就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为了不破坏视觉的连续性,要求衔接过程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当衔接有问题时,可加转场,这样就保持了整体逻辑性。把单独、零散的分解动作重新组合成连续的整体称为蒙太奇,電视新闻中常采用叙事蒙太奇,可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关系进行重组。
3.音画统一,字画协调
电视新闻一般由画面、声音和文字三部分组成,三者结合有助于电视新闻的表现。为了烘托气氛,还可在适当位置加上背景音乐,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声画结合有四种形式,它们是声画统一、声出画到、画出声随和声画对位。声画统一即声音与画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声出画到与画出声随,分别是声音先到和画面先到。声画对位,声音与画面对列,两者按各自规律表达,再有机结合。字幕用于解说、提示作用,字体规格、色彩选用、风格方式等都应与画面协调统一。
4.立足受众,手段多样
电视新闻应利用和构建受众语境,这样受众更容易接受节目内容。利用受众语境可从三个方面[6]实现意图定点,一是组织与受众语境相符的新闻报道;二是让新闻传播与受众外部语境一致;三是主动构建受众媒介语境。此外,还应在编辑手段上实现多样化,如采用艺术手法、改变编排手法、借助图片等。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主流新闻媒体面对巨大挑战,要发挥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作用,就必须增强电视画面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拍出效果更佳的镜头,编辑创作手法也要不断升华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蓄瑞,祝勇.如何让画面更出彩——浅谈电视新闻拍摄的四种必备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5(7):125,127.
[2]郭宏.央视《新闻调查》的采访拍摄与编辑制作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143-144.
[3]高海宁.电视新闻拍摄的“势”与“式”[J].新闻记者,2010(06):70-71.
[4]吴国英.电视新闻应镜头成组并重视画面间的逻辑关系[J].采写编,2014(2):29-30.
[5]姜纯.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技巧[J].新媒体研究,2015,1(15):75-76.
[6]戴蔚.电视新闻编辑意图表意的符号学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