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亚投行自被提出以来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伴随着亚投行成立的背后,是不同大国对于国际体系的衡量与博弈。本文以新现实主义作为视角,阐述了不同国家对亚投行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 亚投行 新现实主义 国际格局
作者简介:周南,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法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083-0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经济危机,信息革命的扩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国际体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亚投行的成立,可以看做是新世纪中国致力于改变国际格局的一大作为。通过运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国在亚投行背后的博弈。
一、新现实主义观点
新现实主义理论,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学说,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互相对立的关系所组成,这是国际系统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新现实主义不再像现实主义一样强调“权力”和“利益”,而是更关注“均势”和“世界秩序”。同时,新现实主义重点关注的是国际体系,致力于从国际体系层次来探索国际政治的本质,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单元之间的政治关系。新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认为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其次,国家是基本单位;最后,对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体系结构。
二、亚投行的源起与发展
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即AIIB)是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在中方的积极牵线与推动之下,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对于区域内的国家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域外西方国家的兴趣。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之后,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土耳其、韩国、巴西、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宣布加入亚投行。截止到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其意向创始国已扩容至57个国家,范围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
正如其名称所言,亚投行的重点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地区的基础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收入流不确定等原因,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有难度,因此亚投行的成立 可以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巨大缺失,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促进区域内经济建设与发展。
三、新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亚投行事件
亚投行的筹建与成立对亚洲区域内国家以及参加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秩序和大国关系起着微妙的作用,极大可能会导致全球的经济乃至政治权力分配得到进一步的分化重组,呈现出新的面貌。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来,中国与其他参与国在亚投行筹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中国:发展实力,改变国际体系
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要行为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美国主导的一超多强,到如今的多极化世界,自身的实力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巨大的变化。中国作为国家行为主体,不论是早期选择与苏联结盟,或者是之后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需要考虑的核心的问题。在国家实力逐渐强大之后,这种安全不再以简单的主权安全、国土安全的形式出现,更多的体现在了政治、经济、文化这种软实力领域。亚投行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国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项对策,在经济领域推动了自身和周围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周边其他国家的示好。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家会致力于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扩张来改变国际体系,直至这种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现在的国际体系仍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很多领域,美国的“老大”地位不可动摇,中国想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所作为。亚投行的成功无疑标志着中国对外政策的一种新型转轨。在以往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国都是作为一个参与国加入国际机构之中,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无论是亚开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在美日等国家的主导之下并不肯给其他国家更多的话语权。因此,隨着中国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筹建自身主导的国际机构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二)参与国:获取利益,维系均势
1.域内国家——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
目前,亚投行的参与国多为亚洲及其周边国家。在2014年10月于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时,首批意向创始国包括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以及除印尼之外的东盟所有成员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亚洲国家对于亚投行的态度十分积极踊跃,这也反应了一种趋势,也顺应了亚洲发展的新需求。随着亚洲地区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版图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亚洲国家虽多为储蓄大国,但却没能将储蓄用在自身急迫的改善基础设施工程上。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较弱,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亚投行的成立正迎合了这一时期的迫切需要,正在迅速发展的亚洲各国更希望在这种关键时期能“分一杯羹”,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 2.欧盟四大国——顺应国际格局的发展:
亚洲国家积极参与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等欧洲国家也随后竞相加入到了亚投行中。英、法、德、意等国作为欧洲的大国,在亚投行成立问题上表现出了异常的积极。2015年3月12号,英国财政部宣布已经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继英国之后,德、法、意三国也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
在新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以简单的战争为手段,而是更多的运用其他经济文化等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英、法、德、意等国而言,在欧洲经济如此低迷的时刻,迫切需要加入亚投行与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亚投行的任务主要是为亚洲各国基础建设提供融资,欧洲各国加入亚投行可以帮助欧洲企业争取到各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振兴欧洲的经济。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欧洲国家只有加入到亚投行才可以参与规则制定,争夺其中的话语权。
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即获得相对利益。欧盟四国加入亚投行反映了其对于自身经济发展考量的同时,也反映出对于美国主导的旧国际金融秩序的不满。以英国为例,其外交路线一直以来都是以利益为核心,务实而又灵活。伊拉克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开始考虑向多极世界的转型,“英美特殊关系”也开始有所冷却,因此加入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无疑是一种合作共赢,而非“零和游戏”。
3.美日:被动面对国际形势的转变:
在这次亚投行的筹建过程中,美、日两国明显成为了“不合群的小伙伴”。自2013年亚投行筹建计划被提出以来,美国一直费尽心思阻止其盟友和其他国家的加入。然而,两年间美国的盟友却纷纷“倒戈”,向亚投行计划示好甚至提出加入申请。这意味着由美国主导的七国集团(G7)中,只剩日本和美国仍在硬扛。
盟友们的离去让美国和日本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中。美国在亚投行上所做出的反应也大有原因。从利益和权力的角度而言,美国总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干涉国际事务,以自身利益為原点,缺乏对于其盟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权衡。而亚投行的成立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关于制度和规则的争夺赛,即一次对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的挑战,争的正是中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在结构和相互依存层次上,美国一方面担忧亚投行的成立会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发现不少自己的传统盟国已经“倒戈”到亚投行的“怀抱”中,打乱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布局。所以这种局面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的。
然而,亚投行作为一家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正好迎合了大部分国家的需要,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亚投行的倡议不断被炒热、加入国家数量不断增多,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纷纷指责美国政府一开始对于亚投行的错误态度。面对亚投行成立的大势所趋,美国政府终于改变态度,不再一昧蛮横的指责或者阻止同伴参加亚投行,而是对亚投行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同时防止中国挑战由美欧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利用现有的机构展开与亚投行的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四、结语
亚投行之所以能吸引了各方关注,究其原因是其背后体现了一种大国博弈。这使得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地推动国际体系的变化。各国争相加入亚投行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国际上对于国家间、区域间合作的重视。不同于现实主义简单的对于权力的追逐,亚投行的背后更反映了一种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倾向,即权力是政治的工具和手段,国家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有一定的合作,国家间的合作也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亚投行在各方的积极回应下也形势一片大好。虽然亚投行目前收到了较好的反响,各方机制也逐渐健全,但谁也不能预估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毕竟,在一个随时会被改变的国际体系之中,任何国家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改变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美]沃尔兹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苏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重要性剖析.中国经贸.2015(10).
[4]于爽.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中国经贸.2015(15).
关键词 亚投行 新现实主义 国际格局
作者简介:周南,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法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083-0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经济危机,信息革命的扩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国际体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亚投行的成立,可以看做是新世纪中国致力于改变国际格局的一大作为。通过运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国在亚投行背后的博弈。
一、新现实主义观点
新现实主义理论,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学说,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互相对立的关系所组成,这是国际系统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新现实主义不再像现实主义一样强调“权力”和“利益”,而是更关注“均势”和“世界秩序”。同时,新现实主义重点关注的是国际体系,致力于从国际体系层次来探索国际政治的本质,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单元之间的政治关系。新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认为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其次,国家是基本单位;最后,对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体系结构。
二、亚投行的源起与发展
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即AIIB)是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在中方的积极牵线与推动之下,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对于区域内的国家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域外西方国家的兴趣。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之后,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土耳其、韩国、巴西、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宣布加入亚投行。截止到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其意向创始国已扩容至57个国家,范围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
正如其名称所言,亚投行的重点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地区的基础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收入流不确定等原因,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有难度,因此亚投行的成立 可以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巨大缺失,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促进区域内经济建设与发展。
三、新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亚投行事件
亚投行的筹建与成立对亚洲区域内国家以及参加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秩序和大国关系起着微妙的作用,极大可能会导致全球的经济乃至政治权力分配得到进一步的分化重组,呈现出新的面貌。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来,中国与其他参与国在亚投行筹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中国:发展实力,改变国际体系
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要行为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美国主导的一超多强,到如今的多极化世界,自身的实力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巨大的变化。中国作为国家行为主体,不论是早期选择与苏联结盟,或者是之后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需要考虑的核心的问题。在国家实力逐渐强大之后,这种安全不再以简单的主权安全、国土安全的形式出现,更多的体现在了政治、经济、文化这种软实力领域。亚投行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国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项对策,在经济领域推动了自身和周围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周边其他国家的示好。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家会致力于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扩张来改变国际体系,直至这种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现在的国际体系仍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很多领域,美国的“老大”地位不可动摇,中国想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所作为。亚投行的成功无疑标志着中国对外政策的一种新型转轨。在以往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国都是作为一个参与国加入国际机构之中,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无论是亚开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在美日等国家的主导之下并不肯给其他国家更多的话语权。因此,隨着中国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筹建自身主导的国际机构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二)参与国:获取利益,维系均势
1.域内国家——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
目前,亚投行的参与国多为亚洲及其周边国家。在2014年10月于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时,首批意向创始国包括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以及除印尼之外的东盟所有成员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亚洲国家对于亚投行的态度十分积极踊跃,这也反应了一种趋势,也顺应了亚洲发展的新需求。随着亚洲地区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版图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亚洲国家虽多为储蓄大国,但却没能将储蓄用在自身急迫的改善基础设施工程上。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较弱,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亚投行的成立正迎合了这一时期的迫切需要,正在迅速发展的亚洲各国更希望在这种关键时期能“分一杯羹”,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 2.欧盟四大国——顺应国际格局的发展:
亚洲国家积极参与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等欧洲国家也随后竞相加入到了亚投行中。英、法、德、意等国作为欧洲的大国,在亚投行成立问题上表现出了异常的积极。2015年3月12号,英国财政部宣布已经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继英国之后,德、法、意三国也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
在新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以简单的战争为手段,而是更多的运用其他经济文化等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英、法、德、意等国而言,在欧洲经济如此低迷的时刻,迫切需要加入亚投行与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亚投行的任务主要是为亚洲各国基础建设提供融资,欧洲各国加入亚投行可以帮助欧洲企业争取到各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振兴欧洲的经济。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欧洲国家只有加入到亚投行才可以参与规则制定,争夺其中的话语权。
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即获得相对利益。欧盟四国加入亚投行反映了其对于自身经济发展考量的同时,也反映出对于美国主导的旧国际金融秩序的不满。以英国为例,其外交路线一直以来都是以利益为核心,务实而又灵活。伊拉克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开始考虑向多极世界的转型,“英美特殊关系”也开始有所冷却,因此加入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无疑是一种合作共赢,而非“零和游戏”。
3.美日:被动面对国际形势的转变:
在这次亚投行的筹建过程中,美、日两国明显成为了“不合群的小伙伴”。自2013年亚投行筹建计划被提出以来,美国一直费尽心思阻止其盟友和其他国家的加入。然而,两年间美国的盟友却纷纷“倒戈”,向亚投行计划示好甚至提出加入申请。这意味着由美国主导的七国集团(G7)中,只剩日本和美国仍在硬扛。
盟友们的离去让美国和日本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中。美国在亚投行上所做出的反应也大有原因。从利益和权力的角度而言,美国总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干涉国际事务,以自身利益為原点,缺乏对于其盟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权衡。而亚投行的成立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关于制度和规则的争夺赛,即一次对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的挑战,争的正是中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在结构和相互依存层次上,美国一方面担忧亚投行的成立会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发现不少自己的传统盟国已经“倒戈”到亚投行的“怀抱”中,打乱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布局。所以这种局面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的。
然而,亚投行作为一家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正好迎合了大部分国家的需要,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亚投行的倡议不断被炒热、加入国家数量不断增多,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纷纷指责美国政府一开始对于亚投行的错误态度。面对亚投行成立的大势所趋,美国政府终于改变态度,不再一昧蛮横的指责或者阻止同伴参加亚投行,而是对亚投行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同时防止中国挑战由美欧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利用现有的机构展开与亚投行的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四、结语
亚投行之所以能吸引了各方关注,究其原因是其背后体现了一种大国博弈。这使得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地推动国际体系的变化。各国争相加入亚投行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国际上对于国家间、区域间合作的重视。不同于现实主义简单的对于权力的追逐,亚投行的背后更反映了一种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倾向,即权力是政治的工具和手段,国家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有一定的合作,国家间的合作也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亚投行在各方的积极回应下也形势一片大好。虽然亚投行目前收到了较好的反响,各方机制也逐渐健全,但谁也不能预估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毕竟,在一个随时会被改变的国际体系之中,任何国家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改变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美]沃尔兹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苏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重要性剖析.中国经贸.2015(10).
[4]于爽.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中国经贸.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