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纵观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高考、中考仍以分数为衡量的杠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可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和学的效益不高。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结合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需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教的有效性,教师教的有效性得以落实,学生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施;其次要解决学生学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虑。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实效。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果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施教之后,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能实现预期学习目标,从而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生成,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建构等内容,也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发展。
“有效”,它不同于生产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所有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的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第三,教学的过程中全体学生要有实质性的参与;第四,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五,学生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有效学习的特征,经过我们几年的研究,探索了实施有效学习的策略:
1. 识字教学中的有效学习策略
(1)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提前打好识字基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大有好处。低年级一般以归类识字、集中识字为主,可结合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识字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2)中高年级阅读前归类识字,除在识字时见面,到课文时再次出现,所以巩固率高。所用教学时间,只是分散识字的十分之三左右,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归类识字更能促进学生识记效果。
根据生字归类方法,同册生字分为:按偏旁归类的生字、用熟字或熟字偏旁带出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教学时,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分组操作——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分组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小组内再分工到个人,每个人在生字表中找出带偏旁的生字。
合作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生字表,逐个汇报所找出的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交流汇报:小组指定人员在全班交流,按偏旁类型进行汇报,同时要总结出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恰当评价。
2. 阅读教学的有效学习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在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经过研究,我们探索出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为:
激发兴趣,生成需求。文本中有许多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挖掘这些因素,了解学习小组内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了解文本价值的欲望,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生成学习的需要。
师生筛选,归纳目标。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成员提出问题,各小组归纳梳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筛选学习目标。这样既能让小组成员主动学习,又能激发他们的贡献意识,培养奉献精神。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确立学习目标以后,让学习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实行个性化的思考、感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巡视、指导,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疑难时,教师也应该相机引导。
合作讨论,教师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个人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一人汇报,其他人补充。在交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讨论,既要恰当引导,又要避免权威式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共同成长。
交流反思,教师归纳。小组内交流讨论以后,每个小组可指定人员在全班汇报交流,对于同样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对于组际间的不同见解,每一小组要认真倾听,注重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学会甄别。在各个小组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同时要评价各小组合作情况,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保证全体成员实质性的参与。
课外延伸,教师引导。课外延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只是学习的凭借,教师应该首先挖掘文本自身的课外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的一切学习资源,在给予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联结。
3. 习作教学中的有效学习策略
操作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在积蓄素材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实施:“分工搜集→合作交流→梳理讨论→提炼素材”的操作策略;在习作过程中,我们实施:“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组内自发合作,陈述意见→组内自觉合作,全面思考→组员自我反思,评议修改”的操作策略。
操作要求:
①保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课堂上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②科学分组,确定合理的小组目标。研究证明,小组如何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影响。分组的方法和依据灵活多变:考虑到每组中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能力混合分组法和能力一致分组法;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差异,可以采用类似的兴趣(看法)混合或一致进行分组。当然也可以视环境、内容和情况进行随机分组。
③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作文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的效果。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好胜心强,哪一组也不甘落后,为了比其他组写得更好,组内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与鼓励。每一位组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思维的火花会不断闪现。由于大家都关注自己组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因此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习作活动。习作完成以后,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引导组内互改。
4. 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学习策略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如下:
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习策略具体阐述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激趣,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学习目标,教师组织调控,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再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在汇报时不只是汇报成果,还应汇报获取成果的策略,教师进行总结提升,归纳出一般的课外学习的有效策略。学生对照自己的策略自我反思,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生成新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在成果呈现时,教师再评价激励,同时总结,引导学生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策略,让不同的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具有个性化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批准号:D200302088】“小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果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施教之后,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能实现预期学习目标,从而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生成,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建构等内容,也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发展。
“有效”,它不同于生产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所有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的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第三,教学的过程中全体学生要有实质性的参与;第四,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五,学生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有效学习的特征,经过我们几年的研究,探索了实施有效学习的策略:
1. 识字教学中的有效学习策略
(1)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提前打好识字基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大有好处。低年级一般以归类识字、集中识字为主,可结合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识字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2)中高年级阅读前归类识字,除在识字时见面,到课文时再次出现,所以巩固率高。所用教学时间,只是分散识字的十分之三左右,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归类识字更能促进学生识记效果。
根据生字归类方法,同册生字分为:按偏旁归类的生字、用熟字或熟字偏旁带出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教学时,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分组操作——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分组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小组内再分工到个人,每个人在生字表中找出带偏旁的生字。
合作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生字表,逐个汇报所找出的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交流汇报:小组指定人员在全班交流,按偏旁类型进行汇报,同时要总结出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恰当评价。
2. 阅读教学的有效学习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在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经过研究,我们探索出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为:
激发兴趣,生成需求。文本中有许多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挖掘这些因素,了解学习小组内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了解文本价值的欲望,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生成学习的需要。
师生筛选,归纳目标。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成员提出问题,各小组归纳梳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筛选学习目标。这样既能让小组成员主动学习,又能激发他们的贡献意识,培养奉献精神。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确立学习目标以后,让学习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实行个性化的思考、感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巡视、指导,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疑难时,教师也应该相机引导。
合作讨论,教师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个人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一人汇报,其他人补充。在交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讨论,既要恰当引导,又要避免权威式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共同成长。
交流反思,教师归纳。小组内交流讨论以后,每个小组可指定人员在全班汇报交流,对于同样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对于组际间的不同见解,每一小组要认真倾听,注重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学会甄别。在各个小组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同时要评价各小组合作情况,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保证全体成员实质性的参与。
课外延伸,教师引导。课外延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只是学习的凭借,教师应该首先挖掘文本自身的课外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的一切学习资源,在给予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联结。
3. 习作教学中的有效学习策略
操作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在积蓄素材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实施:“分工搜集→合作交流→梳理讨论→提炼素材”的操作策略;在习作过程中,我们实施:“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组内自发合作,陈述意见→组内自觉合作,全面思考→组员自我反思,评议修改”的操作策略。
操作要求:
①保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课堂上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②科学分组,确定合理的小组目标。研究证明,小组如何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影响。分组的方法和依据灵活多变:考虑到每组中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能力混合分组法和能力一致分组法;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差异,可以采用类似的兴趣(看法)混合或一致进行分组。当然也可以视环境、内容和情况进行随机分组。
③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作文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的效果。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好胜心强,哪一组也不甘落后,为了比其他组写得更好,组内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与鼓励。每一位组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思维的火花会不断闪现。由于大家都关注自己组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因此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习作活动。习作完成以后,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引导组内互改。
4. 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学习策略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如下:

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习策略具体阐述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激趣,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学习目标,教师组织调控,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再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在汇报时不只是汇报成果,还应汇报获取成果的策略,教师进行总结提升,归纳出一般的课外学习的有效策略。学生对照自己的策略自我反思,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生成新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在成果呈现时,教师再评价激励,同时总结,引导学生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策略,让不同的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具有个性化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批准号:D200302088】“小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