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放”与“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学生活动”与教师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们只能按教学大纲,用简单的“授一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知识的传递者.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学生活动”的安排是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合作;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克服“单方面教”的痕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进而发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更多的把注意点放在学生身上.
  “学生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的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促使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广泛的,它主要以课本为载体,而课题的形式是多样的,教材给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要组织利用这些范例来引导学生来进行探究.还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从课内到课外,触及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1.2“学生活动”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过分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参与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使课堂研究形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观察蜗牛”这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的蜗牛的外部形态是如何的?看看谁观察得更加仔细!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课上一开始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在做完这些实验后,教师可以提出“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还可以提出“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指导的位置上,而课堂上产生的效果却是最佳的.
  1.3“学生活动”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逐渐地不惟书、不惟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逐渐地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在加强创新实践中锻炼才能不断积累和提高.
  例如“怎样使鸡蛋浮上来”的活动,老师给出一定量的盐、烧杯、水,要求学生想办法使鸡蛋在水里浮起来,学生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一种方法是加水后往杯中加盐,另一种是先将盐倒进杯中再加适量的水.虽然看起来他们只有很小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反映出思维方式是不太一致的.因为给的盐是一定量的,前一种方法很容易因为水过多而造成盐水密度太小导致实验不成功,而后一种方法则更好.这在科学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一种“创新意识”.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学生智力、思维的碰撞,有了这种碰撞,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深入思考,开阔思路,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在学习“长度的测量”中,教师举出一张纸,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这张纸的厚度?接下来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纸,然后让学生尝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并提出遇到的问题: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张纸的厚度.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先测一百张纸的厚度再通过计算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教师的引导能从学生的嘴中得到很多精彩的回答,这种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痕迹是很深的.
  1.4“学生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实到实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一言谈”的专制,同时也创造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机会,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4~5人的合作探究小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渗透科学性,启发创造性.
  学生可针对书本上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习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可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出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对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生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知识则更加深刻.
  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探究活动量适当,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活动即活动的某一部分做细、做深、做透.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一个假想的时间,一个猜测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动手验证使探究的过程实实在在地不流于形式.同时让学生有时间质疑探究方法的差异,让老师有时间关注探究未成功学生的反思:我为什么没做成功?这样,探究活动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增加.
  2对于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如何“放”,更要重视如何“收”,而且要恰到好处
  2.1要“放”到位
  2.1.1放得“真心”
  教师要真心地相信学生,真心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而不是定好框架,备好资料,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思去做.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的教学许多老师这样做:老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要求学生:(1)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比教它们蒸发快慢;(2)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上,一个用火烤比较它们蒸发快慢;(3)把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用扇子扇其中一个,比较它们蒸发快慢,从而得出:要加快蒸发的速度,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也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了手,也得到了结论,似乎已经“放”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操作工,实验是学生做的,思想还是老师的.另一位教师这样让学生上的:给学生提供蜡烛、扇子等,还准备了许多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器材.如电吹、海绵、衣服架、夹子等,要求学生尽快把一块叠放的湿毛巾弄干.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派上用场,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火烤、用扇子扇、用嘴吹、用力甩、用力把水挤出来,有用衣服或海绵把水吸出来,有的多种方法同时用上,各组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尽快把湿毛巾弄干,他们做的很投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汇报成果时都讲得津津有味,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预设框架,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创造性,我认为这样才是“真心实意”地放.   2.1.2“放”得实在
  教师要把开放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把开放的做法体现在学生的每个环节上,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方能在实践中体会开放的愉悦.
  如教学“水的密度”的内容时,课前向学生公布探究课题:“测一长方体小铁块的密度,你有几种方案”.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设计以及自制一些实验器材,把科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为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设计方案,在全班交流,经过评价、筛选,提出合理的方案如:(1)用天平和量筒;(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3)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4)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5)用天平;(6)用弹簧测力计等.课堂上老师要求被选中的方案由学生说明实验步骤.有的还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样的创造工作.
  2.2要“收”的及时
  2.2.1收的自然
  收的自然才能达到放的效果.有些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学生做的正兴致,思维刚打开,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为了赶时间,急于收场,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既达不到开放的原来目的,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植物》一节时,先通过让学生比较一株南瓜和松树的异同点引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里的绿色植物进行观察和辨认,并进行登记.时间大概过去25分钟,发现每组学生都已经仔细观察了校园里的植物,然后我就集合同学们,对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可以大概指出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我觉得在这次活动的最后我做到了收的自然.
  2.2.2收的适时
  在适当的时候收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位老师在教学“沸腾”时做的比较好,利用学生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水加热,当实验一开始陆续报告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有波动”,“听到声音”,“试管底有水泡产生,水泡上升后变小,后来没有了”,“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当水的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我们再加热温度再也不上升了”,“我们的水温升到99摄氏度是再也不上升了”,“我的试管口冒烟了”,“我的水面上升了”等,老师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起来,当学生试管中的水都沸腾起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观察到各现象进行分析,这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概括起来,把看到的实验现象提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样我认为才做到收的自然,收的适时.
  总之,学生活动是新颖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体现,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放开”不容易做,而“收好”同样难,没有收好,放开是无目的、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热闹,做到了“收好”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教学演示又称演示教学法,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讲授和问答,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标本、画面或通过实验、幻灯、投影、影视等演示,说明有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技术和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对改革教学方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仪器蓬勃发展更为演示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手段和材料.然而,面对众多的演示手段,教师该如何选择,如何让
本研究通过一项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探讨了题海战术与任务型学习法对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被试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任务型学
课堂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几种低效现象,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1)如图1所示,在空间竖直固定放置一正方形杆,杆上套有正方形环(所讨论的杆与环均为刚体),环受到恒力F1和F2的作用,F1和F2分别垂直于接触面且相互垂直.环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给环一向下的初速度,使其与杆相对滑动,分析环受到的摩擦力.  (2)若上述情况改为圆形环套在圆形杆上滑动,如图2所示,其它条件不变,分析此时环受到的摩擦力.  相信已经得到结果:μ(F1 F2
现行的英语教材有过度重视日常交际用语的倾向,因而造成经典美文的缺失。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阐述了阅读文章需选用一定数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美文的必要性,并建
科学学科构建“幸福课堂”是师生之心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幸福课堂是和谐相生的.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科学“幸福课堂”构建之路修远.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应该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希望.所渭“幸福课堂”应该以教师科学艺术的组织、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效有序的获取为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同步发展.叶澜教授说:“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
本文针对中学语法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一节语法课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语法教学中应当利用情景教学策略,以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摩擦力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摩擦力的突变的考题常有出现,且考查的手段和情景类型比较多.摩擦力的突变(如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或方向改变,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等),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若对摩擦力的产生、性质和特点理解不深刻,没掌握方法,就很难分析出临界状态,挖出隐含条件,稍不留神就犯错.而物理中诸如此类的突变问题却蕴含着“量变到质变”——这一光辉
我曾看过一篇一个小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跳楼自杀的文章,如果当时老师、同学和家长能多给他一些鼓励,少一些埋怨,也许他就不会走上绝路.rn同时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得到的鼓励也
本文针对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阅读不深入而导致的问题,倡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法,在课前预习、课堂操练和课后拓展等环节分别进行任务分解,进而帮助学生深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