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包括言语欺凌、轻度肢体暴力、孤立冷落等形式的传统欺凌,到伴随着信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正在不断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内的相关研究者开始思考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发生且日渐严重的成因,研究如何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建立一个从上到下能够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机制。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各个层面因素的研究,总结出校园欺凌现象的多方面成因,进一步提出从学校教育层面出发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中小学;学校教育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挪威伯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 ( Dan Olweus) 就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校园欺凌的“欺凌”与英文bullying 对应,根据维斯的解释,如果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者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到了欺凌,主要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或以众欺寡,并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1]校园欺凌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包括言语欺凌、轻度肢体暴力、孤立冷落等形式的传统欺凌,到伴随着信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正在不断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校园欺凌”相关研究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2016-2017年间,且研究者们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相关的文章的研读,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主要从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防治、家庭教育、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与学校管理这几大方面展开,除此之外,许多研究者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策略的研究进行经验镜鉴,研究者们对多种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刻探讨。但目前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校园欺凌”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校园欺凌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2018年7月鎮江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工作方案》,在此之前许多学校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更多的还是教师联系家长后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矛盾可能会被化解,但有些矛盾并不能很好的从根源上解决,就很可能加大施暴者对被欺凌者的敌意,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此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监管和责任追究。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场所是难以确定的,大部分的欺凌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等,也有老师反映很多校园欺凌发生在校门口,有时是一些校外的不良少年对学生进行欺凌,随着信息通讯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要引起广泛的关注。正是由于欺凌行为的难界定难预防难控制,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应对措施还不够完善。
二、成因分析
1.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性格
一些研究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对欺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很关键的一点原因,不论是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或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最终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
而造成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的因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两方面。家庭教育方面,负面的家庭环境或者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的“自毁行为”。过低或过高的家庭亲密度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2]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学校教育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状态,过重的学习负担、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过于强烈、教师处理问题使用的不当手段等都助长了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2.社会性影响因素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负面影响的一个结果,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而校园欺凌问题同时也在折射出社会失范这一大问题。青少年品德形成具有动荡性,十分易受外界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多是在“模仿学习”,社会化过程中不利因素的诱导容易使得青少年无法正确进行行为判断以至于产生行为偏差甚至于形成犯罪感。[3]校园欺凌问题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3.家庭教育层面的不足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结构失能、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忽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伍等因素。[4]家庭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若家长的教养方式与教养环境出现偏差进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容易成为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的一个原因,家长与教师间缺乏沟通,甚至家长与教师间存在矛盾芥蒂,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的影响,更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发生校园欺凌。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对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通,也易使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去。
4.学校教育与管理不足
学校与校园欺凌的产生密不可分,部分研究者从学校教育与管理角度指出当前的学校需要站在学生角度,反思自身在教育实践和管理中的缺失问题,反思其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是否存在误区。阎浩 2017 年在《论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中指出学校在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和学生心理干预五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及缺位问题,是诱发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原因。[5]
同时,教师是学生在学校行为的直接管理者,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日常行为、处理问题时的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发现欺凌行为后低效的应对策略也影响着学生,同样助推校园欺凌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中小学;学校教育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挪威伯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 ( Dan Olweus) 就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校园欺凌的“欺凌”与英文bullying 对应,根据维斯的解释,如果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者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到了欺凌,主要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或以众欺寡,并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1]校园欺凌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包括言语欺凌、轻度肢体暴力、孤立冷落等形式的传统欺凌,到伴随着信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正在不断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校园欺凌”相关研究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2016-2017年间,且研究者们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相关的文章的研读,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主要从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防治、家庭教育、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与学校管理这几大方面展开,除此之外,许多研究者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策略的研究进行经验镜鉴,研究者们对多种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刻探讨。但目前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校园欺凌”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校园欺凌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2018年7月鎮江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工作方案》,在此之前许多学校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更多的还是教师联系家长后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矛盾可能会被化解,但有些矛盾并不能很好的从根源上解决,就很可能加大施暴者对被欺凌者的敌意,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此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监管和责任追究。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场所是难以确定的,大部分的欺凌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等,也有老师反映很多校园欺凌发生在校门口,有时是一些校外的不良少年对学生进行欺凌,随着信息通讯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要引起广泛的关注。正是由于欺凌行为的难界定难预防难控制,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应对措施还不够完善。
二、成因分析
1.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性格
一些研究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对欺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很关键的一点原因,不论是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或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最终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
而造成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的因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两方面。家庭教育方面,负面的家庭环境或者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的“自毁行为”。过低或过高的家庭亲密度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2]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学校教育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状态,过重的学习负担、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过于强烈、教师处理问题使用的不当手段等都助长了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2.社会性影响因素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负面影响的一个结果,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而校园欺凌问题同时也在折射出社会失范这一大问题。青少年品德形成具有动荡性,十分易受外界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多是在“模仿学习”,社会化过程中不利因素的诱导容易使得青少年无法正确进行行为判断以至于产生行为偏差甚至于形成犯罪感。[3]校园欺凌问题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3.家庭教育层面的不足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结构失能、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忽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伍等因素。[4]家庭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若家长的教养方式与教养环境出现偏差进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容易成为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的一个原因,家长与教师间缺乏沟通,甚至家长与教师间存在矛盾芥蒂,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的影响,更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发生校园欺凌。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对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通,也易使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去。
4.学校教育与管理不足
学校与校园欺凌的产生密不可分,部分研究者从学校教育与管理角度指出当前的学校需要站在学生角度,反思自身在教育实践和管理中的缺失问题,反思其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是否存在误区。阎浩 2017 年在《论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中指出学校在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和学生心理干预五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及缺位问题,是诱发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原因。[5]
同时,教师是学生在学校行为的直接管理者,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日常行为、处理问题时的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发现欺凌行为后低效的应对策略也影响着学生,同样助推校园欺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