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与生活融合,就是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新理念的践行者,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需要注意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键词】 语文;生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21-01
1 语文与生活融合的涵义
语文与生活融合,就是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这里的“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情操、磨砺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促进,水乳交融,使语文教育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图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图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资料”,以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
2 语文与生活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大语文之路,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新理念的践行者,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昧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所在。
2.1.1 找好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引导学生
如:《故乡》一课,学生对最后一段“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能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很不理解,明明是,去看社戏看得都快睡着了,偷吃豆只是烧一烧,恐怕还有不熟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如此留恋呢?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的阅历太少,对生活的感受力太贫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感受力影响学生,比如,可以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将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地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蓄着的浓浓的情愫,也就能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地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对于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熟悉它、了解它。带领学生去熟悉和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有许多办法,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交流,熟悉所要学习的事物。但是如果学生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多,所学事物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不能较快地熟悉所学的事物,这时教师要一方面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然后进行交流。教完所授内容后,再引导生进行比较、纠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1.2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许多学生对文中浸润的爱子之情领会不深,有些学生读到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段落甚至还发出了笑声。如果就文举文的话,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浓郁的父子之情呢?有一位老师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给学生布置了—道家庭作业:回到家里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爷爷、奶奶)劳动时的情景,同时,为他们洗一次脚,做完了这一些之后,寫一篇有感而发的日记。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再也没有人去笑那位父亲“肥胖”的身体与笨拙的动作了,相反,很多学生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2.2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实践活动课与传统的阅读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阅读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实践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阅读课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写字比赛”“新闻发布会”“语文知识抢答赛”“社会专题采访”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
语文实践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新闻发布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觉得,语文实践活动课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如:课本上,有很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短篇小说《摆渡》、《孔乙己》、《范进中举》。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语文与生活融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可以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负担减轻、效率提高的新局面。语文与生活融合,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学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 语文;生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21-01
1 语文与生活融合的涵义
语文与生活融合,就是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这里的“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情操、磨砺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促进,水乳交融,使语文教育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图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图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资料”,以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
2 语文与生活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大语文之路,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新理念的践行者,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昧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所在。
2.1.1 找好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引导学生
如:《故乡》一课,学生对最后一段“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能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很不理解,明明是,去看社戏看得都快睡着了,偷吃豆只是烧一烧,恐怕还有不熟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如此留恋呢?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的阅历太少,对生活的感受力太贫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感受力影响学生,比如,可以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将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地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蓄着的浓浓的情愫,也就能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地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对于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熟悉它、了解它。带领学生去熟悉和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有许多办法,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交流,熟悉所要学习的事物。但是如果学生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多,所学事物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不能较快地熟悉所学的事物,这时教师要一方面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然后进行交流。教完所授内容后,再引导生进行比较、纠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1.2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许多学生对文中浸润的爱子之情领会不深,有些学生读到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段落甚至还发出了笑声。如果就文举文的话,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浓郁的父子之情呢?有一位老师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给学生布置了—道家庭作业:回到家里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爷爷、奶奶)劳动时的情景,同时,为他们洗一次脚,做完了这一些之后,寫一篇有感而发的日记。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再也没有人去笑那位父亲“肥胖”的身体与笨拙的动作了,相反,很多学生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2.2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实践活动课与传统的阅读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阅读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实践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阅读课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写字比赛”“新闻发布会”“语文知识抢答赛”“社会专题采访”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
语文实践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新闻发布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觉得,语文实践活动课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如:课本上,有很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短篇小说《摆渡》、《孔乙己》、《范进中举》。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语文与生活融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可以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负担减轻、效率提高的新局面。语文与生活融合,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学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