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概述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学习管理系统的运用现状,学习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课程,Claroline平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问题的提出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习管理系统;Claroline平台
一、国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来的,并在2001年秋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最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之一模式,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中对综合国力影响最突出、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21世纪教育是“人脑 电脑 网络”的教育。
在中国知网,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主题词,搜索出8965条结果,其中按学科进行分组,属于“中等教育”的有3567条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学科特点、教学策略与模式、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可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一些教育技术带头人由此也在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微观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成了一个“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三层结构,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总结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的三层结构如表一:
表一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
这样一个三层结构,实现了“去情景化—情境化—去情境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提炼, 也实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不仅教育技术的专家学者还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教学策略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就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李冬梅提出: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学习过程,重应用,它的考核分为学习过程式考核、电子作品设计和上机考试三大部分。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分为“基本知识的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信息技术课越开越没劲,它已经成为了调剂学生高考压力、提供学生轻松休闲一下的学科。信息技术教育之所以不能普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计算机技术的其他信息技术如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都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普及。
从《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一文中可以知道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其实就是信息技术面临问题的缩影。当今世界各国为了迎接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也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与做法,主要涉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有许多被称作典型或示范的所谓“整合课”,其实大多是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课,或者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 尽管这类课对于突破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的映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的。
总的来说,国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注重在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学科特点、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的现状,这对本研究的课程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本研究的准实验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二、国内外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Kaplan-Leiserson 在 learning circuits网站的 E-Learning词汇表中对LMS的定义是: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用于教育、培训管理自动化的一种软件。LMS负责用户登记、跟踪目录列表中的课件、记录学习者的数据集,并向管理者提交报告。
英国简哈特(Jane Hart)教授领导的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Centre for Learning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习管理系统;Claroline平台
一、国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来的,并在2001年秋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最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之一模式,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中对综合国力影响最突出、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21世纪教育是“人脑 电脑 网络”的教育。
在中国知网,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主题词,搜索出8965条结果,其中按学科进行分组,属于“中等教育”的有3567条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学科特点、教学策略与模式、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可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一些教育技术带头人由此也在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微观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成了一个“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三层结构,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总结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的三层结构如表一:
表一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
这样一个三层结构,实现了“去情景化—情境化—去情境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提炼, 也实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不仅教育技术的专家学者还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教学策略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就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李冬梅提出: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学习过程,重应用,它的考核分为学习过程式考核、电子作品设计和上机考试三大部分。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分为“基本知识的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信息技术课越开越没劲,它已经成为了调剂学生高考压力、提供学生轻松休闲一下的学科。信息技术教育之所以不能普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计算机技术的其他信息技术如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都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普及。
从《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一文中可以知道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其实就是信息技术面临问题的缩影。当今世界各国为了迎接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也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与做法,主要涉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有许多被称作典型或示范的所谓“整合课”,其实大多是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课,或者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 尽管这类课对于突破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的映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的。
总的来说,国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注重在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学科特点、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的现状,这对本研究的课程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本研究的准实验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二、国内外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Kaplan-Leiserson 在 learning circuits网站的 E-Learning词汇表中对LMS的定义是: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用于教育、培训管理自动化的一种软件。LMS负责用户登记、跟踪目录列表中的课件、记录学习者的数据集,并向管理者提交报告。
英国简哈特(Jane Hart)教授领导的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Centre for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