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这个广阔的教育平台,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各种有效的方法,完成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和道德情感升华的教育目的,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身上,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探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培养;探讨
《品德与社会》虽然非主流学科,但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系列性、针对性的道德情感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在精神上有追求、道德情感上有修养的优秀人才。
一、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一)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探究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其成长规律来分析可以得知,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贯穿在他们整个生活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加以正面引导,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知兴趣,其中包括了道德知识。通过学习,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方能得到培养、形成和提高。如学习《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教师采取了如下几个环节。
1.播放视频《南京大屠杀》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片段。
2.出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部分血案如九一八、七七事变、八一三事件等资料。
3.引導学生进一步拓展了解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占中国钓鱼岛、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诸多历史事实的图片。
4.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集如南京大屠杀中幸存者的口述、日本老兵东史郎的日记、国外记者的手记、齐齐哈尔遗毒事件、中国劳工刘连仁的故事等确凿罪证进行交流,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事实向学生客观还原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教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和学生课外的调查,激发了学生对“爱国”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对这种道德情感知识探究的兴趣。
(二)可以帮助学生道德人格逐步得到完善
小学生限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道德情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制定符合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培养方案,以较短的时间把学生从无律阶段引导到他律阶段,并发展为自律阶段。纵观整套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例如“规则”和“诚信”两个有关人格修养方面的学习内容,反复在教材中出现,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学校生活有规律》讲的是明理遵法,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待客与做客》,讲的同样是明理遵法。然后在二年级至六年级上学下期对应单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着“规则”和“诚信”主题循序渐进地编排同主题的学习内容,其他如“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相关内容也是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编辑。在这个系统而又科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生命的需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真实的生活影响下,在系统的理论教育下,学生走过了对道德相对完整的认识,经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的规范这个道德培养的复杂过程后,学生的人格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品德与社会》在学生道德人格培养方面这个优势是其他学科不能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
1.导入中进行正面引导。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视频或音乐、图片、漫画、公益广告等资料进行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正面引导学生。如学习《我爱祖国山和水》一课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祖国名山大川的视频、图片等资料,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带着学生“逛一逛”“游一游”,在体验式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在感官体验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课堂中进行正面引导。如上例一文的学习,还可以安排相关的如“数一数”“夸一夸”“看一看”等活动环节,把学生由学习者的角色向合作者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祖国山和水”的概念,在了解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三是作业中进行正面引导,如学习《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文,用“找一找”“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在预习作业中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搜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手抄报编写。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忧患意识和培养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决心。
(二)活动过程的有机渗透
充分利用学校的活动和乡土文化活动等资源,把它们变成《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活水。如学校每年举办的六一游园活动、文艺晚会、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植树节等诸多活动,或者是乡里举办的乡土文化活动,如石楼镇的舞狮、舞龙、乞巧、庙会等极具岭南特色的民俗传统活动,又如大岭村的古祠堂、古庙、古桥、府宅、故居、门楼、遗址、纪念碑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辉煌的岭南建筑,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最具感染力的活水。另外,把活动和乡土文化成为《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阵地,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和对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学习传承的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地把道德情感渗透在这些活动中。有文化传承的活水,有文化传承的阵地,也就有了道德情感渗透的花果飘香的收获。
三、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方法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把学习内容异常丰富的《品德与社会》打造成为极其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并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和相关活动中对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就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用境生情,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大量的图片、视频可以把学生引进趣味盎然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发挥个人能力的故事会、演讲比赛方式,则是把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所学知识得以进一步固化的有效手段。生动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进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六年级《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一文,设计“科學之光”、“科学启示录”、“探索之旅”等三个教学环节,在“科学之光”这个环节用视频《网上世博行》导入,用视频打破时空的界限,带领学生通过视频对“科学”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感知中情感得到体验。
(二)是用践激情,引发学生情感迸发
如上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科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科学”的含义和“科学”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投身其中进行探究。其一是参观科学馆,在科学馆中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二是小实验,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真相。通过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用理育情,推动学生情感共鸣
科学和科学精神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在学习六年级《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一文时,用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原上海大海校长钱伟长高考物理零分,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力学之父”和“应用数学之父”一例,以及把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工程、空军歼20战机、民用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量子之父”潘建伟等等大量反映我国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视频剪辑好,通过这些视频的播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对国家的影响和对我们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以上事例或视频,学生一方面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过程异常积极,学习思维也相当活跃,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没有不畏艰险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会成功”的科学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学生心上。
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理念与主题,灵活使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与教材资源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补充,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手段灵活多变,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把《品德与社会》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多样化,教学过程得到有效优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把《品德与社会》打造成与主流学科并驾齐驱甚至远胜于主流学科的培养学生健康道德情感的主阵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培养;探讨
《品德与社会》虽然非主流学科,但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系列性、针对性的道德情感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在精神上有追求、道德情感上有修养的优秀人才。
一、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一)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探究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其成长规律来分析可以得知,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贯穿在他们整个生活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加以正面引导,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知兴趣,其中包括了道德知识。通过学习,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方能得到培养、形成和提高。如学习《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教师采取了如下几个环节。
1.播放视频《南京大屠杀》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片段。
2.出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部分血案如九一八、七七事变、八一三事件等资料。
3.引導学生进一步拓展了解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占中国钓鱼岛、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诸多历史事实的图片。
4.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集如南京大屠杀中幸存者的口述、日本老兵东史郎的日记、国外记者的手记、齐齐哈尔遗毒事件、中国劳工刘连仁的故事等确凿罪证进行交流,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事实向学生客观还原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教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和学生课外的调查,激发了学生对“爱国”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对这种道德情感知识探究的兴趣。
(二)可以帮助学生道德人格逐步得到完善
小学生限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道德情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制定符合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培养方案,以较短的时间把学生从无律阶段引导到他律阶段,并发展为自律阶段。纵观整套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例如“规则”和“诚信”两个有关人格修养方面的学习内容,反复在教材中出现,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学校生活有规律》讲的是明理遵法,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待客与做客》,讲的同样是明理遵法。然后在二年级至六年级上学下期对应单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着“规则”和“诚信”主题循序渐进地编排同主题的学习内容,其他如“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相关内容也是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编辑。在这个系统而又科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生命的需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真实的生活影响下,在系统的理论教育下,学生走过了对道德相对完整的认识,经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的规范这个道德培养的复杂过程后,学生的人格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品德与社会》在学生道德人格培养方面这个优势是其他学科不能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
1.导入中进行正面引导。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视频或音乐、图片、漫画、公益广告等资料进行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正面引导学生。如学习《我爱祖国山和水》一课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祖国名山大川的视频、图片等资料,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带着学生“逛一逛”“游一游”,在体验式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在感官体验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课堂中进行正面引导。如上例一文的学习,还可以安排相关的如“数一数”“夸一夸”“看一看”等活动环节,把学生由学习者的角色向合作者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祖国山和水”的概念,在了解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三是作业中进行正面引导,如学习《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文,用“找一找”“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在预习作业中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搜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手抄报编写。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忧患意识和培养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决心。
(二)活动过程的有机渗透
充分利用学校的活动和乡土文化活动等资源,把它们变成《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活水。如学校每年举办的六一游园活动、文艺晚会、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植树节等诸多活动,或者是乡里举办的乡土文化活动,如石楼镇的舞狮、舞龙、乞巧、庙会等极具岭南特色的民俗传统活动,又如大岭村的古祠堂、古庙、古桥、府宅、故居、门楼、遗址、纪念碑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辉煌的岭南建筑,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最具感染力的活水。另外,把活动和乡土文化成为《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阵地,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和对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学习传承的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地把道德情感渗透在这些活动中。有文化传承的活水,有文化传承的阵地,也就有了道德情感渗透的花果飘香的收获。
三、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方法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把学习内容异常丰富的《品德与社会》打造成为极其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并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和相关活动中对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就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用境生情,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大量的图片、视频可以把学生引进趣味盎然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发挥个人能力的故事会、演讲比赛方式,则是把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所学知识得以进一步固化的有效手段。生动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进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六年级《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一文,设计“科學之光”、“科学启示录”、“探索之旅”等三个教学环节,在“科学之光”这个环节用视频《网上世博行》导入,用视频打破时空的界限,带领学生通过视频对“科学”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感知中情感得到体验。
(二)是用践激情,引发学生情感迸发
如上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科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科学”的含义和“科学”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投身其中进行探究。其一是参观科学馆,在科学馆中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二是小实验,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真相。通过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用理育情,推动学生情感共鸣
科学和科学精神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在学习六年级《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一文时,用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原上海大海校长钱伟长高考物理零分,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力学之父”和“应用数学之父”一例,以及把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工程、空军歼20战机、民用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量子之父”潘建伟等等大量反映我国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视频剪辑好,通过这些视频的播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对国家的影响和对我们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以上事例或视频,学生一方面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过程异常积极,学习思维也相当活跃,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没有不畏艰险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会成功”的科学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学生心上。
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理念与主题,灵活使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与教材资源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补充,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手段灵活多变,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把《品德与社会》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多样化,教学过程得到有效优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把《品德与社会》打造成与主流学科并驾齐驱甚至远胜于主流学科的培养学生健康道德情感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