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本文主要阐释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和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所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采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主要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按客观情况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层次并区别对待,这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分层教学策略下,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从而得到最适合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真正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客观情况,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分层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差异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正视个别学生自身差异
信息技术教学,要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有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语数英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及课堂表现来分层。比如可以通过调查: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对常用流行软件的熟练程度等。汇总了这些信息,就为学生分层打下了基础。综合各类信息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厚,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突出。B层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礎,对信息技术课有兴趣,能够独立、顺利完成课堂目标任务,但没有引导下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C层的学生基础一般,理解能力、操作能力一般,课堂集中能力和自觉性较弱,需要在督促和启发下完成教学任务。D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对之前学过的内容没有掌握,上课容易开小差,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较差,很难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分组座位按AB,CD层次相临近的原则。教师根据各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内容,确定与其知识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又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当然,各个层次学生也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
二、订立有效分层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立足于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并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是要求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与应用,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学目标也分成三个等级目标任务:第一等级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并略超出大纲要求的水平,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能力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等级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达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在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开拓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实践能力。第三等级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和激励措施,树立自信,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协同合作完成基本操作任务。
三、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分层合作的教学策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合作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互助互学,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培养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按照新课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注重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教学设计做到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拓思路。可以在完成基础任务后,设计一些需要思考,有一定难度,具备拓展思维能力训练和实践运用的问题。
比如在《Photoshop图层》一课中要求制作电子海报。对A层学生提出熟练掌握排版知识,如字体、颜色、大小、行距、艺术字等,要求他们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布局整齐,版面精美的电子海报。对于B或C层次的学生,提供模板和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设计电子海报。D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两个参考海报和海报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仿着做。各层次学生均按要求完成。对学有余力,提早完成任务的学生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个性化、创造性问题作为引导。课堂上,借助A层B层学生的力量,建立帮扶结对子,也就是“兵教兵”,帮助“学困生”理解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纠正练习中的不足。对于做得好的小组作品表扬并打印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布置渐近层次实践练习
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实践操作,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得当是学生操作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这一课时对于那些知识掌握比较全面,能力比较强的A层同学在完成基础任务后,可以采取小球运动时路径变化、形状变化(例如小球变形弹跳、碰撞),提示学生可以设计走迷宫、贪吃蛇等小游戏。对于那些知识能力中等的B或C层学生,可以采用沿规定的路径运动、小球自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对于这些同学要多设置些提问性的启发式环节,可以设计小车跑道上竞跑比赛。对于那些知识和能力都很差的D层学生,可以采用小球或双球相向直线运动,比如太阳从山边升起、落下。在练习中有问题再进行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能力强的学生活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成就感。
五、建立多维激励评价体系
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检测评价运用的好,可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可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层次差异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侧重拓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对于低层次学生,评价标准注重鼓励教育,掌握基础任务,完成基本操作。
分层教学其实由来已久,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都非常重视这种教育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法,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克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璐.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2014.
[2]刘广玉.因材施教,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分层教学中内容的选取与把握[J].课程教育研究,201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所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采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主要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按客观情况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层次并区别对待,这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分层教学策略下,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从而得到最适合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真正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客观情况,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分层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差异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正视个别学生自身差异
信息技术教学,要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有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语数英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及课堂表现来分层。比如可以通过调查: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对常用流行软件的熟练程度等。汇总了这些信息,就为学生分层打下了基础。综合各类信息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厚,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突出。B层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礎,对信息技术课有兴趣,能够独立、顺利完成课堂目标任务,但没有引导下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C层的学生基础一般,理解能力、操作能力一般,课堂集中能力和自觉性较弱,需要在督促和启发下完成教学任务。D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对之前学过的内容没有掌握,上课容易开小差,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较差,很难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分组座位按AB,CD层次相临近的原则。教师根据各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内容,确定与其知识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又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当然,各个层次学生也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
二、订立有效分层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立足于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并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是要求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与应用,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学目标也分成三个等级目标任务:第一等级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并略超出大纲要求的水平,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能力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等级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达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在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开拓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实践能力。第三等级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和激励措施,树立自信,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协同合作完成基本操作任务。
三、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分层合作的教学策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合作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互助互学,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培养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按照新课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注重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教学设计做到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拓思路。可以在完成基础任务后,设计一些需要思考,有一定难度,具备拓展思维能力训练和实践运用的问题。
比如在《Photoshop图层》一课中要求制作电子海报。对A层学生提出熟练掌握排版知识,如字体、颜色、大小、行距、艺术字等,要求他们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布局整齐,版面精美的电子海报。对于B或C层次的学生,提供模板和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设计电子海报。D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两个参考海报和海报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仿着做。各层次学生均按要求完成。对学有余力,提早完成任务的学生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个性化、创造性问题作为引导。课堂上,借助A层B层学生的力量,建立帮扶结对子,也就是“兵教兵”,帮助“学困生”理解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纠正练习中的不足。对于做得好的小组作品表扬并打印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布置渐近层次实践练习
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实践操作,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得当是学生操作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这一课时对于那些知识掌握比较全面,能力比较强的A层同学在完成基础任务后,可以采取小球运动时路径变化、形状变化(例如小球变形弹跳、碰撞),提示学生可以设计走迷宫、贪吃蛇等小游戏。对于那些知识能力中等的B或C层学生,可以采用沿规定的路径运动、小球自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对于这些同学要多设置些提问性的启发式环节,可以设计小车跑道上竞跑比赛。对于那些知识和能力都很差的D层学生,可以采用小球或双球相向直线运动,比如太阳从山边升起、落下。在练习中有问题再进行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能力强的学生活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成就感。
五、建立多维激励评价体系
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检测评价运用的好,可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可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层次差异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侧重拓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对于低层次学生,评价标准注重鼓励教育,掌握基础任务,完成基本操作。
分层教学其实由来已久,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都非常重视这种教育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法,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克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璐.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2014.
[2]刘广玉.因材施教,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分层教学中内容的选取与把握[J].课程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