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easons2002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对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论进行简要分析,他提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将意识形态做了文学的和政治的两种区分,阐明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对当代文學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钱中文;文学的本质;审美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武海涛(1990-),女,汉族,山西晋城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5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钱中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钱中文的理论学养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都有比较透彻的研究。他在研究西方文论和苏联文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论的发展特性,形成了自己比较清晰的文论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颇有创见地提出了“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
  钱中文认为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文学看作审美意识形态。他在1984年写的《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的反映。在1986年发表的《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一文中,他再次强调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性在于它兼具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随后发表的《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及《论文学形式的发生》,重申了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述,他还将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追溯到原始时期,指出审美意识形态是根植于人类思维之中的。文学从产生之初就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文学的本质特性就在于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结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钱中文将文学的本质定义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指出,由于文学是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所以文学的对象也不同于一般的对象。第一,文学描写的对象是特定阶层、人群的思想和生活,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性;第二,文学描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思想,使文学具有超民族、超阶层的普遍性;第三,有一些文学作品,描写的内容不涉及任何的意识形态,只是单纯描写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而被万口传颂,吸引着各个时代的读者们。因此,文学作品中固然包含一定的倾向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普遍情感和审美特性,往往超越了种族、地域的限制,具有了更为广泛的乃至全人类的意义。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它以情感为内核,是情感和思想的结合。文学是一种自由想象的虚构,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但是更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文学是有目的的,但是又具有不以现实利益为目的的目的性;文学是一定范围内人群思想和情感的反映,但是它又具有普遍的全人类的审美共性。总之,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倾向性的,但它又具有广泛的全人类性,否则它就失去了沟通的可能性,而文学一旦缺少这种沟通性,就会走向衰亡。
  到了新世纪,对钱中文先生等学者早已提出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观点,以董学文为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董学文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硬拼凑”,并提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是“审美意识形式”,文学不是意识形态,但是具有意识形态性。对此,钱中文首先论述了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中,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次,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和历史生成两方面来论述了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观点的合理性。他指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逻辑起点是审美意识,而不是意识形态,从人类意识、思维、语言的产生和进化角度来讲,它们都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而审美意识与意识是同时产生的。维柯曾对原始初民的审美意识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原始初民尚未完全摆脱动物性,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还处于感性思维层面,对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想象力,维柯将其称之为“诗性智慧”,其中就包含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进,社会礼仪和文化不断进步,对美的规律和追求的不断完善,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和有序化,由最初的、口头的审美意识形式,历史的生成了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从自己的原生态,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而走向自觉的创造,成为文学自身而接近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形式,为后世文学的生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式。钱中文提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正在于使文学回归自身,回到文学自身的逻辑起点,它的与生俱来的复合性,它的历史的生成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单纯的审美,也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的自然的历史生成。它把文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形态,来讨论这种独立形态自身的本质特性。”
  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领域,钱中文先生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理论自成体系,他提出的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将意识形态做了文学的和政治的两种区分,阐明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本文就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对钱中文先生的文学意识形态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解读,定有不足之处和理解偏颇之处,笔者将继续努力加深自身的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钱中文.钱中文文集(第一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钱中文.钱中文文集(第二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布罗夫.艺术的审美实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 要:《心灵史》是张承志小说的封笔之作,自称为“我文学的最高峰”,《心灵史》在文体上有其特殊性,内容上又具多义性。《心灵史》与诗歌的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借用诗性的阐释,从文本(包括形式、内容)和作家两个层面来浅谈关于《心灵史》的看法。  关键词:《心灵史》;诗性;形式;抒情;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2 
摘 要:《无声告白》是著名女性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品,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一片好评。《无声告白》中所描述的人物角色特点十分鲜明,有冲突、隐忍、妥协和死亡,每个人物都拥有独特的结局。其中莉迪亚和玛丽琳作为《无声告白》中的代表性人物,人物角色特点十分鲜明。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探究人物背后所隐藏的痛苦,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玛丽琳;矛盾
摘 要:网络流行用语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的折射,其自身造词上就有规律可循,比如赋予旧词新的意义、缩略词、谐音造词等等。在向外翻译的过程中,常有直译发、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兼顾的翻译法,但由于网络用语的可译界限存在,在英译中对翻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流行用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一、
摘 要:《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荆轲亦是其中之一。面对强秦的掠夺,太子丹的怀疑,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只能以一人之力,负一国之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荆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之歌。  关键词:荆轲形象;悲壮美;抗暴英雄  作者简介:刘渊,就教于江西省余干二中多年,执教期间深受学生的喜爱,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林家铺子》通过叙述江南水乡小镇上的一处普通的日用品杂货铺,由艰难挣扎求生到最后困顿失败破产的全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1930年代广大百姓生活的悲惨境况。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经典形象,自从小说发表之后,学术界对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多见的形象分析是侧重于把他归为小资产阶级,从阶级分析出发,剖析他身上的弱点和缺陷,我对此有不同看法,为此,对于这一人物形象,我做了一点新的
摘 要:叶尔克西的《永生羊》讲述了人与动物相互交流、相互感念的一段生命历程。小羊“萨尔巴斯”能够感念、预知自然,它感知到洪水将要来临,于是用眼神交流传达信息救了小女孩;它感知自己将要面临死亡,于是用意识传递的方式安慰小女孩并淡定从容。大自然的死亡仪式和鲜活生命的死亡仪式让小女孩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小羊淡然生死却珍爱生命的这一精神在小女孩的心中永生。灾难中的死亡仪式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超越时间的永生意义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正确姿态》动画短片及周边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513646011Y)成果之一。  摘 要:中国剪纸艺术是传统艺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她是极古老也极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之一。质朴、灵巧、精湛都融于小小的一片纸上,一剪一刻一琢磨都凝聚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深邃的思想文化精神品
摘 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的悲剧性主题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李尔王》中的“暴风雨”意象来揭示《李尔王》的悲剧性主题,指出“暴风雨”作为摧毁性力量带给了李尔王沉重的打击,同时,带着重建性力量使李尔王人性复苏,加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意象;暴风雨;摧毁;重建  作者简介:周娟(1992-),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项目课题:此论文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课题。项目名称:《“空间战”——生态空间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JDCA057。  摘 要:随着人们对室内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绿色生态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也变得愈加重要,在室内设计中加强空间绿化设计,会对室内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不但具有生态学方面的意义,还具有改善室内立面景观、丰富室
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熊月之。作为上海史和近代思想文化史的专家,他为在座的师生们细细梳理了近代上海的演变脉络,结合城市构造、社会制度等方面解释了海派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近代以前,上海不是荒凉渔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近代之前的上海只是一个荒凉的渔村,但事实并非如此。熊月之介绍说,在开埠以前的1843年,上海是中国的第12大城市,在长三角的地位虽比不上南京、杭州和苏州,但也不是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