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梳理敦煌文献邈真赞过程中,发现并探讨论证了其中涉及真堂及其相关问题,即敦煌邈真像的作用,影堂与真堂设置的地点,功用及其作为真堂所反映出来的佛教世俗化人间化倾向。
关键词:敦煌写本;邈真赞与真堂;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21;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6)06-0064-10
敦煌写本邈真赞文书中撰写的题记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真堂的记载。关于真堂所指,姜亮夫先生认为真堂乃张球堂名,见于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于P.4660《都僧统邈真赞》后所称;后来颜廷亮于其大论《张球著作系年与生平管窥》亦认为此说有理。此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再没有进行研究和探讨,似乎认同了姜亮夫、颜廷亮先生的看法。我们在研究敦煌写本邈真赞时曾经对真堂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作过多的研究,只是认为真堂与邈真像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安置邈真像的地方,相当于中国古代家族的祠堂。最近,在研究敦煌相关文献时,留意到与敦煌邈真赞中真堂有关的资料,我们在阅读唐宋史料笔记时,发现记载有关影堂的很多资料,这些关于影堂的记载和描述,有遗像在影堂中安置,类似于我们对真堂的推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敦煌真堂有关资料的研究;敦煌邈真像的作用,影堂与真堂设置的地点、功用及其作为真堂所反映出来的佛教世俗化人间化倾向。现将我们的看法写出来,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敦煌文献中有关真堂的记载及其真堂与张球堂名无关
敦煌写本邈真赞写本有很多卷号,关于这部分文献,我们于1992年曾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了《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此前陈祚龙先生曾经对部分敦煌邈真赞文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而后有项楚、姜伯勤、荣新江等先生出版了《敦煌貌真赞校录并研究》,颜廷亮等先生的有关著述中多次对邈真赞进行了论述和研究,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专门对邈字作了阐述。这些研究都有助于真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真堂的记载只见载于敦煌邈真赞文献中。更重要的是这些记载集中于张球所写的邈真赞题记中。这就不难使人将张球与敦煌文献所见的真堂联系起来,得出真堂是张球的堂名的结论。我们由S.528《敦煌莫高等乡配物历》的记载就否定了关于真堂是张球堂名的结论,这卷文书记载敦煌的灵图寺就有真堂,这卷文书的写作时间显然远远晚于张球活动的时间,与张球毫无关系,说明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名,而是另有所指。
敦煌文献中保留张球撰写的作品很多,作为张球撰写的邈真赞,并不是全部都表明撰写地点一真堂,只有极少一部分出现撰写地点真堂。敦煌邈真赞写本关于真堂的记载只见载于P.4660《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张球所撰写的几篇邈真赞的题记中,即《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侍御沙州都押衙张兴信邈真赞》记载:“邈生前之形像,遗子孙兮瞻视。乾符六年九月一日题于真堂。”本篇没有撰写人题记,姜亮夫、颜廷亮先生认为是张球撰写,其中主要根据就是这篇邈真赞表明撰写地点在真堂的缘故。《沙州释门故张僧政赞》亦没有撰写人题记,赞文称:“写平生之容貌,想慈颜而继轨;良工默妙,威仪真器。……大唐乾符三载二月十三日题于真堂”。姜亮夫根据尾题中有“真堂”二字故认为是张球作品,颜廷亮也同意这一看法。《故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敦煌郡耆寿清河张府君讳禄邈真赞》张球题名“从侄沙州军事判官将仕郎兼监察御史里行球撰。……时咸通十二年蓂生十五叶题于真堂。”《唐故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没有撰写人题记,尾题:“时咸通十年白藏中月蓂凋一十三叶题于真堂。”姜亮夫先生《莫高窟年表》称“真堂乃张球堂名。”“真堂一名,见于张球所撰各文,故即以此赞归之球也”。颜先生同意姜亮夫看法。实际上真堂所见的4篇邈真赞中,只有1篇邈真赞有张球的撰写人题记,其余3篇都是姜亮夫先生根据题记中有真堂而推测为张球所撰的。4篇邈真赞中,有三位被赞者是张姓,一位翟姓;从被赞者的社会身份看,一位是归义军官府的官员,两位敦煌僧官,一位敦煌贤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邈真赞都不会撰写于一个地方,所以真堂也就不会单指张球的堂名。
要弄清楚真堂是否是张球的堂名,主要还要搞清楚张球在归义军时期活动的地点。张球的生平事迹,颜廷亮先生做过详细的研究,荣新江先生就此也做过多方论述,本人在二先生的基础上就张球与张景球是否是同一个人也做了考订,并就张球的官阶晋升进行了排列,认为张球与张景球是一个人,直到景福二年撰写《索勋纪德碑》仍然还在归义军幕府中任职,此前文书记载到张球,但是没有记载他的活动地点,所以真堂可能与张球的堂头没有任何关系。其次张球从归义军幕府退职以后,主要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S.5448《敦煌录一卷》记载这件事情:
郡城西北一里有寺,古木阴森。中有小堡,上设廊殿,具体而微。先有沙卒张球,已迈从心,寓止于此。虽非博学,亦甚苦心。盖经乱年多,习业人少,遂集后进,以阐文猷,天不慦遗,民受其赐。
荣新江、颜廷亮等先生认为S.5448《敦煌录一卷》为张球所撰写,原卷卒和球字都带单人旁,唐耕耦先生释作球。这里是张球晚年离开归义军幕府之后所从事教授生徒的地点,该卷撰写的时间,根据颜廷亮先生的研究认为是乾宁元年(894)稍后,因为大顺元年(890)张球撰写《张淮深墓志铭并序》时还担任归义军幕府官职,而撰写于干宁元年或者稍前的《李明振墓志铭》没有属衔,表明他退出了归义军幕府专一教授生徒为业。其次,P.2537《略出籝金》卷1末尾题记“宗人张球写,时年七十五。”就是张球教授生徒时期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张球干宁元年以前主要活动在归义军幕府,此后主要在敦煌西北一里之寺小堡,以前不可能有堂头之称,干宁元年之后教授生徒的地点也没有真堂的名号。另外,颜廷亮先生确定为张球所撰几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题也没有真堂的堂头名号,表明真堂不是敦煌文士张球的堂头名号。
其次,我们根据敦煌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敦煌灵图寺有真堂之设。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记载程政信和尚的僧官由于没有题名,序文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偏奖恩荣之秩,权封紫彰”。
和尚俗姓程氏,香号政信,则武昌之贵派也。福星胎胤,遂为敦煌人也。……自太保统握河陇,国举贤良。念和尚雅量超群,偏奖恩荣之秩。内廷虽未奏闻,权封紫彰。道俗钦崇,四众频来诘难。问一答十,颜子却诞于人寰。独悟非常,人理近偷于安远。一从任位,十五年余。广瞬时流,徒皆悦。长兄东往,期限未至于家庭。否泰难更,宝树花萎于行列。过圆已备,示灭不比于诸凡。立召缁徒,俨然化毕。遂则门人伤悼,泪双垂之悲。俗眷哀荒,鹤林变切。依稀 顾攀,邈影遗容。粉绘威棱,丹青仿佛。厶乙不才之器,敢当金石之言。纰谬无诚,略名年月。……门人失序,徒众惶惶。长兄奉使,不遇师亡。唯留弟侄,血泣哀伤。图形绵帐,邈影真堂。魂飞萏菡,魄往西方。俊忝时友,聊陈数行。以俟他日,归依法王。
程政信根据S.2575《天复八年八月灵图寺徒众请大行充寺主牒》署名中有“徒众政信”,表明程政信是灵图寺僧,历任法律、僧政等僧官。这篇邈真赞的撰写者是张灵俊,灵图寺僧,历任都法律、福田都判官、都僧政等僧官,为范海印、张良真、阎子悦、曹盈达、刘庆力、马灵佺、程政信、梁幸德、张明德等人撰写邈真赞。因此“邈影真堂”就是指为程政信和尚在灵图寺真堂中绘画影真像。S.528《敦煌莫高等乡配物历》记载有灵图寺真堂:“奉唐寺两分,城东楼上天王一分,灵图寺真堂七(三)分”。既然灵图寺内设置有真堂,这个真堂不可能是张球的堂头,张球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堂头与灵图寺真堂同名,因此我们认为真堂与张球无关,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头名称,它的功用不是书房,而是另有其用。
二 敦煌文献记载真堂设置、邈真像绘制及其功用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真堂,文献记载比较明确的有灵图寺真堂,其余撰写邈真赞几人中只有张僧政等僧人的邈真赞可能撰写于寺院真堂中:“门人伤切,号天叩地。释侣怆而含悲,痛贯摧乎心髓。写生平之容貌,想慈颜而继轨。良工默妙,威仪真器。宣毫缀以龙文,记香名而不坠。”既然是应寺院门徒的请求撰写的邈真赞和绘制的邈真像,这个绘制地点应当是在寺院而不是其他地方。另外,《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也记载撰写于真堂,而根据唐悟真撰写的《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记载:“天命从心,寝疾于床。……邈生前兮影像,笔记固兮嘉祥。使瞻攀兮盼盼,想法水兮汪汪。”这个真堂应当也在寺院中,又据邈真赞记载翟僧统曾经修建龙兴寺,他可能就是龙兴寺的载籍僧人,因此翟僧统的真堂有可能就设置在龙兴寺。而张兴信、张禄官职河西节度押衙,《张兴信邈真赞》称“邈生前之形像,遗子孙兮瞻视。”《张禄邈真赞》称“千秋美誉,应同玉壸。”供子孙们瞻视的邈真像不可能放在寺院,同时他们也不可能临终还要病逝在寺院中,因此这个真堂不可能指寺院的真堂,而是家族安置灵堂或者遗像的处所。由以上敦煌文献所记载的真堂的资料来看,当时敦煌的真堂分为两类,一类是寺院设置的真堂,如灵图寺、龙兴寺设置的真堂;一类是属于敦煌俗姓家族设置的真堂。
关于真堂的性质或者功用,从以上所引邈真赞记载看,真堂是安置邈真像供人瞻仰祭祀的地方。要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对敦煌写本邈真赞中记载邈真像的作用和功能做一全面考察。P.4660《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收录的邈真赞有:
《都僧政曹僧政邈真赞》称:“愁云四起,门人泣血。图兹影像,往来瞻谒。”绘制邈真像主要是为了门人往来瞻仰祭拜的。
《阴法律邈真赞并序》称:“贤兄恸骨,靡陈心素。子弟悲哀,归投无措。既丧尊师,迷情失路。邈之影像,往来瞻睹。彩笔缀兮龙文,记香名兮永固。”绘制邈真像只要是为了贤兄、弟子往来瞻睹的。
《令狐公邈真赞》称:“行路伤悼,僻踊子孙;临坟哀恸,聚徒愁云。邈灵踪之影像,空祭拜于明魂。”绘制邈真像是为了祭拜中使用。
《敦煌阴处士邈真赞并序》称:“既安终于毕世,亦子孙之昌宁。周旋薤露之歌,执绋皆严于丧礼。”绘制邈真像主要是为了在丧礼中使用。
《阎英达邈真赞并序》称:“邈之形象,永奉风流。”绘制邈真像目的主要是为了瞻仰其往夕容貌。
《索法律智岳邈真赞》称:“门徒悲兮忉忉,道俗感兮绵绵。贸丹青兮彩邈,笔毫记兮功镌。”绘制邈真像目的为了门人、道俗瞻仰。
《索义辩和尚邈真赞》称:“宗亲恸哭,门人荼毒。梵宇凄伤,行路频蹙。图写生前兮影像,笔端聊记兮轨躅。”索义辩是晚唐敦煌名僧,僧官至都法律,影响所及,死后无论寺院中的门人,还是宗亲或者路人,都很悲痛,绘制邈真像主要为了纪念。
《沙州缁门三学法主李和尚写真赞》称:“图形新幛,写旧真容。奄却青眼,谁当白眉。两朝钦德,一郡含悲。遐迩瞻仰,无不归依。”绘制写真像主要为了远近瞻仰,因为李和尚是敦煌缁门三学法主,地位很高,在吐蕃两任赞普中受到很高礼遇,才能一郡含悲归依。
S.4654《罗通达邈真赞并序》记载:“贤孙孝子,望朱门而不回。图形写真,流万古而永祀。”绘制邈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贤孙孝子们永祀所用。
P.3541《张善才邈真赞并序》记载:“写真绵帐,用祀标尊。……双林变鹤,七众哀缠。千僧叹美,泣泪潺□。四部无望,失绪愕然。门人痛忉,哽噎悲煎。龙华会上,奉结良缘。图形写影,无异生前。宗亲永祀,不绝香烟。”张善才是敦煌名僧,威望甚高,绘制他的邈真像除了供其弟子门人纪念活动用外,因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高僧平常居家,不住寺院,因此绘制他的邈真像还有供其宗亲祭祀中用。赞文中一再强调他的邈真像绘制无异生前,其中透露出一种信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绘制邈真像有一种偏离原貌的趋势。
P.3556《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有关记载:
《都僧统汜和尚邈真赞并序》:“故我大师图形留影,弟子固合奉行。遂募良匠丹青,乃绘生前影质。日掩西山之后,将为虔仰之真仪。……图形绵帐,亦度迷愚。百年之后,用奉所依。”图形留影主要是让其弟子作为虔仰之真仪,敦煌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高僧丧仪中有真仪舆之类的东西,就是安置邈真像的。
《贾僧正清和尚邈真赞并序》:“图写平生影,标留在世踪,后来瞻眺者,须表世间空。”图写平生影像主要是为了留迹在世,让后来者瞻望。
《张法律尼清净戒邈真赞并序》:“孤兄叫切,贤姊悲煎。隔生永别,再睹写影。略题数韵,用记他年。”写影主要是为了孤兄贤妹思念中瞻望。
《张戒珠邈真赞并序》:“六亲哀切,恨珠溺于深潭;九族悲号,痛光沉于大夜。攀之不及,徒泣断于肝肠;望之有思,写真仪于绵帐。”绘制写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六亲九族纪念活动中使用。
P.3718《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有关记载:
《张明集邈真赞并序》:“图形绵帐,伤悼二亲。三时奠祭,万古长春。”
《张良真邈真赞并序》:“乃招匠伯,绘影生前。遗留祀礼,粗佐亏僭。”
《阎子悦邈真赞并序》:“偶因凋瘵,以写生前。遗影家庭,丹青仿佛。……方告匠伯,预写生前。丹青绘影,留影同先。”
《刘庆力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乃召匠伯,盼像题篇。逝迁之祀,聊佐周旋。余以寡识,助荐同年。”绘制的目的是为了逝世之后丧葬仪式中使用的。
《马灵俭和尚邈真赞并序》:“四众顾恋,哀鸣绘睹生颜;二部同臻,呼嗟盼瞻故貌。……图形绮 帐,荐俟他年。”绘制的目的是为了他年瞻仰和祭奠使用的。
《张喜首和尚写真赞并序》:“笔述难穷,绘真绵帐。四时奠谒,千秋瞻仰。”绘制邈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四时祭奠和瞻仰使用的。
《张清通写真赞并序》:“图真绵帐,犹想可观。三时奠谒,千秋万年。”绘制真容的目的从邈真赞记载看主要是为了三时祭奠使用的。
《索律公邈真赞并序》:“会(绘)真影于绵帐,图生像于仪容。依稀玉貌,想灭遗踪。”绘写真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纪念用的。
《阎胜全写真赞并序》:“府僚恋惜,主上含悲。六亲恸叫,九族攒眉。图真绵帐,用记(祀)他年。”图真的目的是为了府僚主上和留亲九族以后祭祀用的。
《薛善通邈真赞并序》:“婴儿号叫,稚女捶胸。图形写影,万载留踪。”这里图形写影是为了婴儿稚女纪念使用,万载留踪就是指这层意思。
《李绍宗邈真赞并序》:“未图麟阁直仪,掩见泉台之祸。闾人巷哭,牧童不歌。如齐国丧于夷吾,似郑人悲于子产。哀妻泣血,气尽长城。稚子摧心,望空床而僻踊。丹青仿佛,留在日之真容。……丹青邈影,留传他年。”这里记载丹青绘制邈影的目的是为了留传他年供哀妻稚子瞻仰使用。
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恐葬礼之难旋,虑门人之恳切。固召匠伯,绘影图真。帏留万代之芳,俟表千秋不朽。……一朝殒及冥泉下,虑葬蹇乖世上情。乃命丹青而仿佛,恳盼生仪写真形。”这里邈真像是为了葬礼的需要。
S.289《李存惠邈真赞并序》:“堂上空有步,庭前见没缘。官僚皆恸哭,妻室又悲煎。邀画生前貌,贵徒(绘图)后人看。”这里所说的堂可能与邈真堂有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指邈真堂而言。
真堂的设置很可能受到庙堂的影响。P.3636《杂抄》: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为敦煌太守。先时强族欺夺诸胡,为慈到郡处平割中,无有阿党,胡女嫁汉,汉女嫁胡,两家为亲,更不相夺,去除烦役,但劝广辟田畴,远方异产,悉入敦煌,邻国蕃戎,不相征伐。慈染疾,薨于龙沙。胡汉悲悼,如丧考妣,皆以刀划面,千人负土筑坟于此,家家烧瓦为庙,仍素真形,以为神主。后汉时人,出《良吏传》。
敦煌地区不仅仅有仓慈庙,还有李暠庙、张芝庙、孟敏庙等都塑有庙主真容,其次索使君佛堂、张安三佛堂、周鼎佛堂等可能也供奉有其真容,是佛堂与真堂的混合物。
从以上所引敦煌文献邈真赞记载内容看,邈真像的用途主要为:
第一、供死后丧礼使用,如《张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记载主要考虑到他死后丧礼需要,所以在他病重时间就召画匠为他绘影图真,以帏留万代、俟表千秋。敦煌喪俗中使用邈真像的情况文献中就有记载,P.2856《乾宁二年三月十一日僧统和尚营葬榜》记载准例排合葬仪中有灵车、香舆、邈舆、钟车、鼓车、九品往生舆、生仪舆等;P.2930《都僧政和尚营葬差发帖》记载丧仪中有灵车、邈舆、香舆、生仪舆、九品往生舆、摩竭大鱼、转轮王等;其中邈舆和生仪舆可能就是安置邈真像的。S.4252《付什物历》记载有:“付邈生社叫壁。……又付邈舆社人邓福昌于阗花毡壹领。”这里的邈舆社和邈生社可能与邈真像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供家族门人祭祀使用。P.2555《诸亲借毡褥名目》:“今月十六日诸亲借毡褥名目如后:金光明寺借花毡两领,褥一条,白方毡肆领。索家白方毡一领,方褥两领。康端公红花毡三领,一领在堂内。口口酒官家一瓮,羊一口。”这可能就是某个家族为祭祀所借的物品,堂可能就是指真堂。
第三、供家族门人瞻仰用,如果是供奉皇帝遗像处所,就成为当地官府供奉瞻仰皇帝圣容的场所。P.3451《张淮深变文》称:“尚书受敕已讫,即引天使人开元寺,亲拜我玄宗圣容。天使睹往年御座,俨若生前。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尚敬本朝,余留帝像,其余四郡,悉莫能存。”因为开元寺是玄宗皇帝敕建,因此,开元寺一般都设置供奉玄宗皇帝的处所,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开元寺的真堂。
三 中国古代真堂与影堂的设置及其关系
真堂与影堂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了解真堂功用的关键。在中国史籍中,记载有真堂的地方也很多,而更多的是关于影堂的记载,影堂与真堂的关系如何,只有搞清楚了中国历史上真堂的内容功用之后,将其与影堂加以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真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记载“真堂,禅家安置祖师真影之堂也。”似乎真堂是佛教寺院的专用名词。关于真堂的记载有《范文正公集》卷6述梦诗序:“景佑戊寅岁某自鄱阳移领丹徒,暇日游甘露寺,谒唐相李卫公真堂,其制隘陋,乃迁于南楼,刻公本传。”甘露寺为李德裕所建,S.529《诸山圣迹志》记载:
东北[行]六十里至霞露寺,即四绝之一数也。从此东行两日至折[浙]西,即闰[润]州也。李德裕所建甘露寺,迥在湄山上。吴道子画迹,鲁班雕像此寺。盖何以知然,昔李太尉建寺成日,天下好画,和壁移寺,海内名人,不迎自至。所以此寺,塑画口口诸寺,一千佛,五百罗汉,至今总在。
《资治通鉴》卷259昭宗景福元年正月胡三省注:“润州东角土山上有甘露降,因以名之。”《太平广记》卷172:“李德裕出镇浙右日,有甘露寺主事僧,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僧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卷395:“道士范可保,夏月独游浙西甘露寺。”又卷232“唐润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右,李卫公德裕廉问日,常与之游。”《图画见闻志》卷5记武宗会昌灭佛:“初,李德裕追思穆宗,于浙西建甘露寺。至此毁法,德裕特奏请存之。乃集治内被毁各寺壁画,如顾恺之之维摩、戴道安之文殊、陆琛微之菩萨与白狮、张僧繇之四菩萨、展子虔之菩萨神王、吴道子之鬼神及二行脚僧、韩斡之行僧,置甘露寺中。南土壁画之存者仅此。”由于甘露寺与李德裕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因此甘露寺中专门建有李德裕的真堂。由此推测,甘露寺设置的李卫公真堂是专门供奉李德裕邈真像的殿堂。
寺院也有专门为高僧设置的真堂,如《四明尊者教行录》卷7记载:“右通法师石塔记。绍兴岁在庚辰。十月二十一日。嗣法住持智谦之所重立也。通公来自三韩。誉振中国。住宝云凡二纪余。实第一代。如法智慈云。乃其高弟。天台之教中堕。而兴繄师之力。而一时事迹行业等。石刻今不复存。谦公力搜访之。始得塔记。乃再刊刻。又辟真堂。塑师坐像。及吴越国王所赞顶相并上石碣。”这是智谦为通法师建立的真堂,并附有其吴越王的赞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4记载:“所以南泉和尚昔为马大师作斋。问大众云。今日为先师设斋。且道先师来么。有底道。合取钵盂。有者道。真堂前更添一分食。”真堂主要供奉寺院高僧遗像,时常进行祭祀。这种功用基本上就和敦煌写本邈真赞的记载相吻合。《宋高僧传》卷8《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记载:“弟子神 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管作六叶图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后加漆布矣。复次蜀僧方辯。塑小样真肖同畴昔。”神会在洛阳荷泽寺中为慧能建立真堂,不但绘制有慧能的邈真像,还绘制有禅宗自如来以下法系诸祖和达摩以下六祖影像。《叙唐宋得道异人高僧(隐逸附)》记载:“梁双袭祖。字仲远。吴人也。居南岳白马洞。……寂然归真。俄而轻举。遗帔于木杪。时则贞观元年夏四月也。岩中卧席并坐坛。经二百余年而不溃。弟子致之于观真堂中供养。”真堂之前加上数字或者其他字就有了观真堂、七真堂等名称。寺院设置真堂的情况在五代也比较常见,《十国春秋》卷56记载:“张玫,亦成都人,玫父故授翰林写貌侍诏赐绯,玫超父之艺,尤精写貌,高祖明德元年于大圣善寺三学院置真堂,招集画士。玫曾于东川传董璋真,高祖恶之,乃命阮知诲肖己貌,而文武臣僚之像玫笔居多焉。”真堂作为画师们的活动场所仅仅见载这一处,但是与敦煌文献记载却有类似之处。寺院的真堂不仅是供奉开山祖师遗像之处所,也是绘制邈真像的地方,由于功能所在,久而久之便成为画师们的活动场所。
不但佛教寺院中设置真堂,道教道观中也同样也设置真堂,供奉道教中有名望的人物,《南岳总胜集》卷2记载:“晋咸亨年,铸无极堂御书阁田良逸先生降真堂刘广成先生真堂久视阁流水轩。观前左掖二百步,龙山顶有唐宋蜀人毛士海得道处。观后主山上旧有尹真人庵、朝天礼斗坛、驾鹤亭。”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瑶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从《西游记》第44回记载三清观“灵区高殿,福地真堂:灵区高殿,巍巍壮似蓬壶景;福地真堂,隐隐清如化乐宫。两边道士奏笙簧,正面高公擎玉简。宣理《消灾忏》,开讲《道德经》。扬尘几度尽传符,表白一番皆俯伏。咒水发檄,烛焰飘摇冲上界;查罡布斗,香烟馥郁透清霄。案头有供献新鲜,桌上有斋筵丰盛。”供养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为灵宝道君,右边为太上老君,将供奉道教诸神的大殿称之为真堂。
真堂是供奉邈真像殿堂,还有《丹渊集》等记载中得到证实,卷3朝真堂:“深深郑真谷,小小焦光卢,借问贮何物,满床皆隐书。”《丹渊集附录》1卷:此君庵:“寄与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配人。”亦见《集注东坡先生诗》卷10。这里供奉的是文夫子的邈真像,处所不太大。这个真堂位于其住宅故居。《范文正公集》卷6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某自丹阳移领会稽,首途之日,过邵觫逸人溪斋,因话照湖事,逸人曰:客有自江夏寄唐人许鼎所撰祖先生墓志,颇言贺监之异,出而示予,辞精理远,徐常侍铉为之别序。既抵郡,访天长观,即贺公之旧居也,叹其真堂卑陋以甚,乃命工度材而新之。又刻徐公所序之文以广游人之观采焉。时宝元元年知越州范某序。”唐宋之际有将其故居辟为真堂的风气。
唐五代中原地区封王者都建有真堂,《金石录》卷30有《后唐汾阳王真堂记》,汾阳王真堂可能就是后唐汾阳王的家庙所在。一般官宦之家也建立真堂,《新唐书》卷137列传第四十九《姚崇传》“曾孙合、勖。合,元和中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善诗,世号姚武功者。迁监察御史,累转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美原主簿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主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绚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候问,不傅时为厚薄。终夔王傅。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日‘化台’,而刻石告后世。”陵墓上建真堂或者将坟称之为真堂,自唐代就有这种习惯。
从以上记载看,真堂并非佛教教团中禅门专门用于供奉祖师真影之堂,一般百姓和贵族也将供奉先祖的殿堂也称之为真堂。
真堂又名影堂,《全唐诗》卷844齐己《题东林十八贤真堂》:“白藕花前旧影堂,刘雷风骨画龙章。共轻天子诸侯贵,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又名影堂,表明真堂与影堂为同一处所的不同称法。《全唐诗》卷268耿淖《浚公院怀旧》“远公传教毕,身没向他方。吊客来何见,门人闭影堂。纱灯临古砌,尘札在空床。寂寞疏钟后,秋天有夕阳。”卷747李中《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远公遗迹在东林,往事名存动苦吟。杉桧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入帘轻吹催香印,落石幽泉杂磬音。十八贤人消息断,莲池千载月沉沉。”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就是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的影堂,表明真堂就是影堂,都是供奉先人、先师之所。
佛教寺院设立真堂供养本宗或者本寺高僧。《禅月集》禅月真堂·无为杨杰:“童子依师兰水滨,声名真是碧云人,定中传得阿罗汉,十六身中第几人。”从诗文分析得知真堂中供奉的有十六罗汉,似乎应当是寺院的罗汉堂或者佛殿。但是卷845齐己《荆门寄题禅月大师影堂》:“泽国闻师泥日后,蜀王全礼葬馀灰。白莲塔向清泉锁,禅月堂临锦水开。西岳千篇传古律,南宗一句印灵台。不堪只履还西去,葱岭如今无使回。”禅月真堂就是禅月大师影堂。表明寺院真堂可以与罗汉堂和佛殿结合。
影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影堂,(堂塔)奉祀先人遗像之所。”古今注曰:“邈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庶人则立影堂。释氏借此二字谓安置佛祖真影之堂舍。”雍陶诗曰:“秋磬数声天欲晓,影堂斜掩一灯深。”李远寄友诗曰:“他时若更相随去,祗是含酸对影堂。”“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之少康,俗姓周氏。七岁出家。十五岁往越州嘉祥寺受戒。五夏后,往上元龙兴寺学经论。贞元初至洛阳白马寺殿,得善导西方化导之文,大喜,遂诣长安光明寺善导影堂发愿。得善导之灵告。决心专修念佛。至睦州开念佛道场,散钱于市井。使唱念佛。贞元二十一年寂。时人号为后善导。见宋僧传二十五,佛祖统纪二十六,乐邦文类三。”“开山堂,(堂塔)安置本寺开山像之堂也。又云祖堂或影堂。”
《全唐诗》卷151刘长卿《齐一和尚影堂》:“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身寄虚空如过客,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双树犹落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今来寂寞无所得,唯共门人泪满衣。”齐一和尚影堂就是为了供奉其影像之所。”卷283李 益《哭柏岩禅师》:“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卷319麴信陵《过真律师旧院》:“寂然秋院闭秋光,过客闲来礼影堂。坚冰销尽还成水,本自无形何足伤。”卷332羊士谔《山寺题壁》:“物外真何事,幽廊步不穷。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山果青苔上,寒蝉落叶中。归来还闭阁,棠树几秋风。”卷386张籍《题晖师影堂》:“日早欲参禅,竞无相识缘。道场今独到,惆怅影堂前。”卷846齐己《题玉泉寺》:“高韵双悬张曲江,联题兼是孟襄阳。后人才地谁称短,前辈经天尽负长。胜景饱于闲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时移两板成尘迹,犹挂吾师旧影堂。”卷839齐己《题东林白莲》:“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全唐诗》卷286李端《同司空文明过坚上人故院(一作过坚上人影堂逢司空曙)》:“我与雷居士,平生事远公。无人知是旧,共到影堂中。”卷301王建《题柏岩禅师影堂》:“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恨不生前识,今朝礼画身。”卷554项思《题永忻寺影堂》:“不遇修寺日,无钱入影堂。故来空礼拜,临去重添香。僧得名难近,灯传火已长。发心依止后,借住有邻房。”
《全唐诗》卷436白居易《春题华阳观(观即华阳公主故宅有旧内人存焉)》:“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落花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影堂。”卷854杜光庭《题本竹观》:“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
影堂同真堂一样一般百姓官宦之家都设置,《旧唐书》卷117《段文昌传》“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捂绅非焉。”所不同的是段文昌将影堂设置到了先人坟墓所在地,岁时伏腊祭奠之。《唐语林校证》卷1:“宣宗尝出内府钱帛建报圣寺,大为堂殿,金碧圬墁之丽,近所未有。堂曰‘介福之堂’,宪宗御像在焉。堂之北曰虔思殿,上休息所也。每由复道至寺。凡进荐于介福者,虽甚微细,必手自题缄。”寺院设立影堂供奉皇帝影像不仅仅唐宋笔记小说有记载,敦煌文献《张淮深变文》记载开元寺供奉有玄宗皇帝的影像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宋史》卷262《刘温叟传》记载其后晋时任职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元史》卷29《泰定帝一》:“二月丁巳朔,作显宗影堂。”《元史》卷39《顺帝二》:“壬午,集贤大学士羊归等言:‘太上皇、唐妃影堂在真定玉华宫,每年宜于正月二十日致祭。’从之。”《元史》卷40《顺帝三》:“丙子,车驾时巡上都。置月祭各影堂香于大明殿,遇行礼时,令省臣就殿迎香祭之。”《元史》卷43《顺帝六》丁卯,“立宁宗影堂。”《元史》卷44《顺帝七》:“辛卯,命秘书卿答兰提调别吉太后影堂祭祀,知枢密院事野仙帖木儿提调世祖影堂祭祀,宣政院使蛮子提调裕宗、英宗影堂祭祀。”《元史》卷45《顺帝八》:“十二月丙戌,诏:‘太庙、影堂祭祀,乃子孙报本重事。近兵兴岁歉,品物不能丰备,累朝四祭,减为春秋二祭,今宜复四祭。’后竟不行。”《元史》卷51《五行二》:“六月甲寅,大都大圣寿万安寺灾。……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唯东西二影堂神主及宝玩器物得免,余皆焚毁。此寺旧名白塔,自世祖以来,为百官习仪之所,其殿陛阑楣一如内庭之制。成宗时,置世祖影堂于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致祭。”从以上资料我们对影堂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唐宋时期一般百姓官宦之家都设置,元代皇室也置影堂,临时性的就可以大明殿,经常性都设置于寺院或者陵寝之所,就是唐宋时期的百姓也有设置于坟墓之所,主要是用于供奉遗像四时祭祀。
四 俗家真堂影堂与寺院的
结合及莫高窟供养人像功用
从真堂(影堂)设置的地点及其功用来看,唐宋之际,真堂主要设置地点由寺院设置、道观设置、陵墓设置和家庙住宅设置等情况,其中,道观所设置的真堂供奉的是道教诸神和与之有关的道教先师及有名望者。坟墓陵寝所致真堂主要供奉先祖影像和死者个人遗像。住宅家庙中供养的无疑是先祖遗像。只有寺院中设置的影堂情况比较特殊,影堂中既可以供奉出家已故僧尼,也可以供奉俗家信徒或者官宦皇室乃至于皇帝本人死后都在寺院设置影堂供奉。更有甚者将佛教殿堂与真堂功用结合在一起,在影堂之中塑绘佛教诸神,这样一来邈真像首先在寺院中开始合而为一。
这种结合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私家寺院和皇家寺院,在皇家寺院中设置影堂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常将寺院设置于陵寝之所,寺院和陵庙结合起来,如元代诸帝就将寺院置之于陵寝之所的万寿寺。《续资治通鉴》卷203:“丁巳,幸大承华普庆寺,祀昭献元圣皇后于影堂。赐僧钞千锭。”普庆寺就是因昭献元圣皇后陵寝设置的寺院,寺院中有供奉着其影像的殿堂。开元寺是唐玄宗敕建寺院,因此在寺院内都塑绘玄宗皇帝的圣容。一般官宦之家,依靠自己的实力也修建了很多寺院,或者某个官僚为官建立的官寺,寺院中为感念其建寺之德,往往也为其在寺院中建立影堂,如甘露寺是李德裕任浙西节度使时,因唐武宗灭佛,李德裕不但将甘露寺保存下来,还将其他寺院的壁画移置到甘露寺,使甘露寺名望顿起,享誉四方。
根据敦煌邈真赞文献记载,邈真像一般都是绘制在绵帛之上,陈列于真堂之中。而莫高窟的供养人画像是绘制于粉壁之上。因此,绘制于石窟之中的供养像是否具备陈列于真堂之中邈真像的功能。
唐代就有将真堂设置于石窟之中的情况,《全唐诗》卷534许浑《和友人送僧归桂州灵岩寺》:“楚客送僧归桂阳,海门帆势极潇湘。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柳絮拥堤添衲软,松花浮水注瓶香。南京长老几年别,闻道半岩多影堂。”桂州灵岩寺同莫高窟西晋称灵岩寺一样都是石窟性的寺院,处于石壁上的石窟具有影堂的名称,表明唐代已经有将寺院开凿石窟建立影堂的风气。同时也有将邈真像绘制于墙壁之上的习俗,《全唐诗》卷486鲍溶《赠真公影堂》:“旧房西壁画支公,昨暮今晨色不同。远客闲心无处所,独添香火望虚空。”《全唐诗》卷279卢纶《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双屐参差锡杖斜,衲衣交膝对天花。瞻容悟问修持劫,似指前溪无数沙。”《全唐诗》卷844齐己《题东林十八贤真堂》:“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中将真像绘制于墙壁之上,应当说开创了石窟绘制供养人的雏形,也印证了石窟影堂的基本绘制方法和规则。卷854杜光庭《题本竹观》:“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 潺潺。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记载到的帝子影堂都绘制于石窟之中。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也称之为邈真像,部分石窟实际上就是家人子女为之开设的真堂,如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
厥有弟子释门僧政临坛供奉大德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香号愿清,故父左马步都虞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梁幸德在日,偶因巡礼,界此仙岩,层层启愿,燃灯肇肇,惟忏祷祝。遇见积古灵龛,并乃催坏。曰:睹真容而路坐,旦英风怀,观□画而□长胜日。遂使虔诚恳意,抽减资贿,心愿难违,不生反退。当寻巧匠,遍觅良才。不计多年,便成□檐。出门之两颊,绘八大龙王及毗沙门神赴哪吒会。南北彩画普贤、师利并余侍从功毕。其画乃龙王在海,每视津源,洒甘露应应时,行风雨而顺节。毗沙赴会,与时不来。□陁哪吒,案剑而立。闻请弥陁,[□]心欢喜。文殊师利,流补东方。镇华夏而伏毒龙,住清凉而居山顶。普贤菩萨,十地功圆。化百种之真身,利十方之法界。更有题邈未竟,父入秦凉,却值回时,路逢国难。破财物于张掖,害自己于他方。不达本乡,中途殒没。子僧政愿清、法律道琳等念劬劳之厚德,释□补之深恩。于宜秋本庄上创建浮图一所,绘画功毕,又窟上再立题邈。”
敦煌莫高窟很多属于纪念性的石窟,因此在这些石窟中除了塑绘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之外,还要绘制家族成员的邈真像。所以在石窟壁画中绘制邈真像成为修建石窟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敦煌莫高窟与其他真堂、影堂不同的是,石窟中不但绘制已故的先祖先师的邈真像,而且绘制现存建窟者的邈真像,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石窟的功用有直接的关系。纵观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有以下情况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前期的供养人画像比较小,后期的供养人画像越来越大,不但与真人等身,而且超过真人;第二,已经死亡和在世的按照地位辈分关系依次绘制在一起,突出的是家族辈分和石窟的功德性质,而不是其纪念死亡者的关系,这俨然是一个家族的族谱;第三,在突出纪念死亡者的目的比较明显时,将死亡者的邈真像与在世人的邈真像绘制在一起,生死有别,同时,还表示生者对死亡者的纪念和瞻仰等。
毫无疑问,敦煌莫高窟绘制邈真像,特别是绘制已经死亡者的邈真像,使石窟具有真堂或者影堂性质,至于莫高窟第17窟是大家公认的洪辩和尚的影窟,这个窟中塑有洪辩和尚的真容像,身后墙壁上绘制有近侍女,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真堂或者影堂性质的石窟。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认识到,张球或者其他人撰写邈真赞的地点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头,而是死者家族的家庙祠堂,专门用来安置供奉死者遗像之所。真堂不但一般百姓官宦之家设置,就是寺院、道观也设置真堂,特别是寺院真堂,不仅安置寺院先师宗祖的遗像,还供奉为寺院作出贡献者的遗像。这些遗像有绘制在绵帛上的,也由绘制于墙壁上。就真堂而言,寺院的真堂既有寺院专门设置的,也有臨时设置的,同时还有将真堂与佛殿设置放在一起的,更有甚者,开凿石窟建立真堂,因此也有具有真堂性质的石窟。根据这种状况推断,敦煌莫高窟中也应当有真堂性质的石窟,供养人画像就有邈真像性质的功用,特别是家窟中出现的供养人画像更具有这种性质,所不同的是将真堂性质石窟功能与作功德功能结合起来,邈真像中绘制了很多在世家族成员,淡化了真堂色彩。
(责任编辑 包菁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敦煌写本;邈真赞与真堂;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21;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6)06-0064-10
敦煌写本邈真赞文书中撰写的题记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真堂的记载。关于真堂所指,姜亮夫先生认为真堂乃张球堂名,见于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于P.4660《都僧统邈真赞》后所称;后来颜廷亮于其大论《张球著作系年与生平管窥》亦认为此说有理。此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再没有进行研究和探讨,似乎认同了姜亮夫、颜廷亮先生的看法。我们在研究敦煌写本邈真赞时曾经对真堂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作过多的研究,只是认为真堂与邈真像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安置邈真像的地方,相当于中国古代家族的祠堂。最近,在研究敦煌相关文献时,留意到与敦煌邈真赞中真堂有关的资料,我们在阅读唐宋史料笔记时,发现记载有关影堂的很多资料,这些关于影堂的记载和描述,有遗像在影堂中安置,类似于我们对真堂的推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敦煌真堂有关资料的研究;敦煌邈真像的作用,影堂与真堂设置的地点、功用及其作为真堂所反映出来的佛教世俗化人间化倾向。现将我们的看法写出来,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敦煌文献中有关真堂的记载及其真堂与张球堂名无关
敦煌写本邈真赞写本有很多卷号,关于这部分文献,我们于1992年曾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了《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此前陈祚龙先生曾经对部分敦煌邈真赞文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而后有项楚、姜伯勤、荣新江等先生出版了《敦煌貌真赞校录并研究》,颜廷亮等先生的有关著述中多次对邈真赞进行了论述和研究,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专门对邈字作了阐述。这些研究都有助于真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真堂的记载只见载于敦煌邈真赞文献中。更重要的是这些记载集中于张球所写的邈真赞题记中。这就不难使人将张球与敦煌文献所见的真堂联系起来,得出真堂是张球的堂名的结论。我们由S.528《敦煌莫高等乡配物历》的记载就否定了关于真堂是张球堂名的结论,这卷文书记载敦煌的灵图寺就有真堂,这卷文书的写作时间显然远远晚于张球活动的时间,与张球毫无关系,说明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名,而是另有所指。
敦煌文献中保留张球撰写的作品很多,作为张球撰写的邈真赞,并不是全部都表明撰写地点一真堂,只有极少一部分出现撰写地点真堂。敦煌邈真赞写本关于真堂的记载只见载于P.4660《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张球所撰写的几篇邈真赞的题记中,即《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侍御沙州都押衙张兴信邈真赞》记载:“邈生前之形像,遗子孙兮瞻视。乾符六年九月一日题于真堂。”本篇没有撰写人题记,姜亮夫、颜廷亮先生认为是张球撰写,其中主要根据就是这篇邈真赞表明撰写地点在真堂的缘故。《沙州释门故张僧政赞》亦没有撰写人题记,赞文称:“写平生之容貌,想慈颜而继轨;良工默妙,威仪真器。……大唐乾符三载二月十三日题于真堂”。姜亮夫根据尾题中有“真堂”二字故认为是张球作品,颜廷亮也同意这一看法。《故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敦煌郡耆寿清河张府君讳禄邈真赞》张球题名“从侄沙州军事判官将仕郎兼监察御史里行球撰。……时咸通十二年蓂生十五叶题于真堂。”《唐故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没有撰写人题记,尾题:“时咸通十年白藏中月蓂凋一十三叶题于真堂。”姜亮夫先生《莫高窟年表》称“真堂乃张球堂名。”“真堂一名,见于张球所撰各文,故即以此赞归之球也”。颜先生同意姜亮夫看法。实际上真堂所见的4篇邈真赞中,只有1篇邈真赞有张球的撰写人题记,其余3篇都是姜亮夫先生根据题记中有真堂而推测为张球所撰的。4篇邈真赞中,有三位被赞者是张姓,一位翟姓;从被赞者的社会身份看,一位是归义军官府的官员,两位敦煌僧官,一位敦煌贤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邈真赞都不会撰写于一个地方,所以真堂也就不会单指张球的堂名。
要弄清楚真堂是否是张球的堂名,主要还要搞清楚张球在归义军时期活动的地点。张球的生平事迹,颜廷亮先生做过详细的研究,荣新江先生就此也做过多方论述,本人在二先生的基础上就张球与张景球是否是同一个人也做了考订,并就张球的官阶晋升进行了排列,认为张球与张景球是一个人,直到景福二年撰写《索勋纪德碑》仍然还在归义军幕府中任职,此前文书记载到张球,但是没有记载他的活动地点,所以真堂可能与张球的堂头没有任何关系。其次张球从归义军幕府退职以后,主要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S.5448《敦煌录一卷》记载这件事情:
郡城西北一里有寺,古木阴森。中有小堡,上设廊殿,具体而微。先有沙卒张球,已迈从心,寓止于此。虽非博学,亦甚苦心。盖经乱年多,习业人少,遂集后进,以阐文猷,天不慦遗,民受其赐。
荣新江、颜廷亮等先生认为S.5448《敦煌录一卷》为张球所撰写,原卷卒和球字都带单人旁,唐耕耦先生释作球。这里是张球晚年离开归义军幕府之后所从事教授生徒的地点,该卷撰写的时间,根据颜廷亮先生的研究认为是乾宁元年(894)稍后,因为大顺元年(890)张球撰写《张淮深墓志铭并序》时还担任归义军幕府官职,而撰写于干宁元年或者稍前的《李明振墓志铭》没有属衔,表明他退出了归义军幕府专一教授生徒为业。其次,P.2537《略出籝金》卷1末尾题记“宗人张球写,时年七十五。”就是张球教授生徒时期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张球干宁元年以前主要活动在归义军幕府,此后主要在敦煌西北一里之寺小堡,以前不可能有堂头之称,干宁元年之后教授生徒的地点也没有真堂的名号。另外,颜廷亮先生确定为张球所撰几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题也没有真堂的堂头名号,表明真堂不是敦煌文士张球的堂头名号。
其次,我们根据敦煌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敦煌灵图寺有真堂之设。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记载程政信和尚的僧官由于没有题名,序文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偏奖恩荣之秩,权封紫彰”。
和尚俗姓程氏,香号政信,则武昌之贵派也。福星胎胤,遂为敦煌人也。……自太保统握河陇,国举贤良。念和尚雅量超群,偏奖恩荣之秩。内廷虽未奏闻,权封紫彰。道俗钦崇,四众频来诘难。问一答十,颜子却诞于人寰。独悟非常,人理近偷于安远。一从任位,十五年余。广瞬时流,徒皆悦。长兄东往,期限未至于家庭。否泰难更,宝树花萎于行列。过圆已备,示灭不比于诸凡。立召缁徒,俨然化毕。遂则门人伤悼,泪双垂之悲。俗眷哀荒,鹤林变切。依稀 顾攀,邈影遗容。粉绘威棱,丹青仿佛。厶乙不才之器,敢当金石之言。纰谬无诚,略名年月。……门人失序,徒众惶惶。长兄奉使,不遇师亡。唯留弟侄,血泣哀伤。图形绵帐,邈影真堂。魂飞萏菡,魄往西方。俊忝时友,聊陈数行。以俟他日,归依法王。
程政信根据S.2575《天复八年八月灵图寺徒众请大行充寺主牒》署名中有“徒众政信”,表明程政信是灵图寺僧,历任法律、僧政等僧官。这篇邈真赞的撰写者是张灵俊,灵图寺僧,历任都法律、福田都判官、都僧政等僧官,为范海印、张良真、阎子悦、曹盈达、刘庆力、马灵佺、程政信、梁幸德、张明德等人撰写邈真赞。因此“邈影真堂”就是指为程政信和尚在灵图寺真堂中绘画影真像。S.528《敦煌莫高等乡配物历》记载有灵图寺真堂:“奉唐寺两分,城东楼上天王一分,灵图寺真堂七(三)分”。既然灵图寺内设置有真堂,这个真堂不可能是张球的堂头,张球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堂头与灵图寺真堂同名,因此我们认为真堂与张球无关,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头名称,它的功用不是书房,而是另有其用。
二 敦煌文献记载真堂设置、邈真像绘制及其功用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真堂,文献记载比较明确的有灵图寺真堂,其余撰写邈真赞几人中只有张僧政等僧人的邈真赞可能撰写于寺院真堂中:“门人伤切,号天叩地。释侣怆而含悲,痛贯摧乎心髓。写生平之容貌,想慈颜而继轨。良工默妙,威仪真器。宣毫缀以龙文,记香名而不坠。”既然是应寺院门徒的请求撰写的邈真赞和绘制的邈真像,这个绘制地点应当是在寺院而不是其他地方。另外,《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也记载撰写于真堂,而根据唐悟真撰写的《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记载:“天命从心,寝疾于床。……邈生前兮影像,笔记固兮嘉祥。使瞻攀兮盼盼,想法水兮汪汪。”这个真堂应当也在寺院中,又据邈真赞记载翟僧统曾经修建龙兴寺,他可能就是龙兴寺的载籍僧人,因此翟僧统的真堂有可能就设置在龙兴寺。而张兴信、张禄官职河西节度押衙,《张兴信邈真赞》称“邈生前之形像,遗子孙兮瞻视。”《张禄邈真赞》称“千秋美誉,应同玉壸。”供子孙们瞻视的邈真像不可能放在寺院,同时他们也不可能临终还要病逝在寺院中,因此这个真堂不可能指寺院的真堂,而是家族安置灵堂或者遗像的处所。由以上敦煌文献所记载的真堂的资料来看,当时敦煌的真堂分为两类,一类是寺院设置的真堂,如灵图寺、龙兴寺设置的真堂;一类是属于敦煌俗姓家族设置的真堂。
关于真堂的性质或者功用,从以上所引邈真赞记载看,真堂是安置邈真像供人瞻仰祭祀的地方。要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对敦煌写本邈真赞中记载邈真像的作用和功能做一全面考察。P.4660《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收录的邈真赞有:
《都僧政曹僧政邈真赞》称:“愁云四起,门人泣血。图兹影像,往来瞻谒。”绘制邈真像主要是为了门人往来瞻仰祭拜的。
《阴法律邈真赞并序》称:“贤兄恸骨,靡陈心素。子弟悲哀,归投无措。既丧尊师,迷情失路。邈之影像,往来瞻睹。彩笔缀兮龙文,记香名兮永固。”绘制邈真像只要是为了贤兄、弟子往来瞻睹的。
《令狐公邈真赞》称:“行路伤悼,僻踊子孙;临坟哀恸,聚徒愁云。邈灵踪之影像,空祭拜于明魂。”绘制邈真像是为了祭拜中使用。
《敦煌阴处士邈真赞并序》称:“既安终于毕世,亦子孙之昌宁。周旋薤露之歌,执绋皆严于丧礼。”绘制邈真像主要是为了在丧礼中使用。
《阎英达邈真赞并序》称:“邈之形象,永奉风流。”绘制邈真像目的主要是为了瞻仰其往夕容貌。
《索法律智岳邈真赞》称:“门徒悲兮忉忉,道俗感兮绵绵。贸丹青兮彩邈,笔毫记兮功镌。”绘制邈真像目的为了门人、道俗瞻仰。
《索义辩和尚邈真赞》称:“宗亲恸哭,门人荼毒。梵宇凄伤,行路频蹙。图写生前兮影像,笔端聊记兮轨躅。”索义辩是晚唐敦煌名僧,僧官至都法律,影响所及,死后无论寺院中的门人,还是宗亲或者路人,都很悲痛,绘制邈真像主要为了纪念。
《沙州缁门三学法主李和尚写真赞》称:“图形新幛,写旧真容。奄却青眼,谁当白眉。两朝钦德,一郡含悲。遐迩瞻仰,无不归依。”绘制写真像主要为了远近瞻仰,因为李和尚是敦煌缁门三学法主,地位很高,在吐蕃两任赞普中受到很高礼遇,才能一郡含悲归依。
S.4654《罗通达邈真赞并序》记载:“贤孙孝子,望朱门而不回。图形写真,流万古而永祀。”绘制邈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贤孙孝子们永祀所用。
P.3541《张善才邈真赞并序》记载:“写真绵帐,用祀标尊。……双林变鹤,七众哀缠。千僧叹美,泣泪潺□。四部无望,失绪愕然。门人痛忉,哽噎悲煎。龙华会上,奉结良缘。图形写影,无异生前。宗亲永祀,不绝香烟。”张善才是敦煌名僧,威望甚高,绘制他的邈真像除了供其弟子门人纪念活动用外,因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高僧平常居家,不住寺院,因此绘制他的邈真像还有供其宗亲祭祀中用。赞文中一再强调他的邈真像绘制无异生前,其中透露出一种信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绘制邈真像有一种偏离原貌的趋势。
P.3556《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有关记载:
《都僧统汜和尚邈真赞并序》:“故我大师图形留影,弟子固合奉行。遂募良匠丹青,乃绘生前影质。日掩西山之后,将为虔仰之真仪。……图形绵帐,亦度迷愚。百年之后,用奉所依。”图形留影主要是让其弟子作为虔仰之真仪,敦煌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高僧丧仪中有真仪舆之类的东西,就是安置邈真像的。
《贾僧正清和尚邈真赞并序》:“图写平生影,标留在世踪,后来瞻眺者,须表世间空。”图写平生影像主要是为了留迹在世,让后来者瞻望。
《张法律尼清净戒邈真赞并序》:“孤兄叫切,贤姊悲煎。隔生永别,再睹写影。略题数韵,用记他年。”写影主要是为了孤兄贤妹思念中瞻望。
《张戒珠邈真赞并序》:“六亲哀切,恨珠溺于深潭;九族悲号,痛光沉于大夜。攀之不及,徒泣断于肝肠;望之有思,写真仪于绵帐。”绘制写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六亲九族纪念活动中使用。
P.3718《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集》有关记载:
《张明集邈真赞并序》:“图形绵帐,伤悼二亲。三时奠祭,万古长春。”
《张良真邈真赞并序》:“乃招匠伯,绘影生前。遗留祀礼,粗佐亏僭。”
《阎子悦邈真赞并序》:“偶因凋瘵,以写生前。遗影家庭,丹青仿佛。……方告匠伯,预写生前。丹青绘影,留影同先。”
《刘庆力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乃召匠伯,盼像题篇。逝迁之祀,聊佐周旋。余以寡识,助荐同年。”绘制的目的是为了逝世之后丧葬仪式中使用的。
《马灵俭和尚邈真赞并序》:“四众顾恋,哀鸣绘睹生颜;二部同臻,呼嗟盼瞻故貌。……图形绮 帐,荐俟他年。”绘制的目的是为了他年瞻仰和祭奠使用的。
《张喜首和尚写真赞并序》:“笔述难穷,绘真绵帐。四时奠谒,千秋瞻仰。”绘制邈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四时祭奠和瞻仰使用的。
《张清通写真赞并序》:“图真绵帐,犹想可观。三时奠谒,千秋万年。”绘制真容的目的从邈真赞记载看主要是为了三时祭奠使用的。
《索律公邈真赞并序》:“会(绘)真影于绵帐,图生像于仪容。依稀玉貌,想灭遗踪。”绘写真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纪念用的。
《阎胜全写真赞并序》:“府僚恋惜,主上含悲。六亲恸叫,九族攒眉。图真绵帐,用记(祀)他年。”图真的目的是为了府僚主上和留亲九族以后祭祀用的。
《薛善通邈真赞并序》:“婴儿号叫,稚女捶胸。图形写影,万载留踪。”这里图形写影是为了婴儿稚女纪念使用,万载留踪就是指这层意思。
《李绍宗邈真赞并序》:“未图麟阁直仪,掩见泉台之祸。闾人巷哭,牧童不歌。如齐国丧于夷吾,似郑人悲于子产。哀妻泣血,气尽长城。稚子摧心,望空床而僻踊。丹青仿佛,留在日之真容。……丹青邈影,留传他年。”这里记载丹青绘制邈影的目的是为了留传他年供哀妻稚子瞻仰使用。
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恐葬礼之难旋,虑门人之恳切。固召匠伯,绘影图真。帏留万代之芳,俟表千秋不朽。……一朝殒及冥泉下,虑葬蹇乖世上情。乃命丹青而仿佛,恳盼生仪写真形。”这里邈真像是为了葬礼的需要。
S.289《李存惠邈真赞并序》:“堂上空有步,庭前见没缘。官僚皆恸哭,妻室又悲煎。邀画生前貌,贵徒(绘图)后人看。”这里所说的堂可能与邈真堂有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指邈真堂而言。
真堂的设置很可能受到庙堂的影响。P.3636《杂抄》: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为敦煌太守。先时强族欺夺诸胡,为慈到郡处平割中,无有阿党,胡女嫁汉,汉女嫁胡,两家为亲,更不相夺,去除烦役,但劝广辟田畴,远方异产,悉入敦煌,邻国蕃戎,不相征伐。慈染疾,薨于龙沙。胡汉悲悼,如丧考妣,皆以刀划面,千人负土筑坟于此,家家烧瓦为庙,仍素真形,以为神主。后汉时人,出《良吏传》。
敦煌地区不仅仅有仓慈庙,还有李暠庙、张芝庙、孟敏庙等都塑有庙主真容,其次索使君佛堂、张安三佛堂、周鼎佛堂等可能也供奉有其真容,是佛堂与真堂的混合物。
从以上所引敦煌文献邈真赞记载内容看,邈真像的用途主要为:
第一、供死后丧礼使用,如《张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记载主要考虑到他死后丧礼需要,所以在他病重时间就召画匠为他绘影图真,以帏留万代、俟表千秋。敦煌喪俗中使用邈真像的情况文献中就有记载,P.2856《乾宁二年三月十一日僧统和尚营葬榜》记载准例排合葬仪中有灵车、香舆、邈舆、钟车、鼓车、九品往生舆、生仪舆等;P.2930《都僧政和尚营葬差发帖》记载丧仪中有灵车、邈舆、香舆、生仪舆、九品往生舆、摩竭大鱼、转轮王等;其中邈舆和生仪舆可能就是安置邈真像的。S.4252《付什物历》记载有:“付邈生社叫壁。……又付邈舆社人邓福昌于阗花毡壹领。”这里的邈舆社和邈生社可能与邈真像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供家族门人祭祀使用。P.2555《诸亲借毡褥名目》:“今月十六日诸亲借毡褥名目如后:金光明寺借花毡两领,褥一条,白方毡肆领。索家白方毡一领,方褥两领。康端公红花毡三领,一领在堂内。口口酒官家一瓮,羊一口。”这可能就是某个家族为祭祀所借的物品,堂可能就是指真堂。
第三、供家族门人瞻仰用,如果是供奉皇帝遗像处所,就成为当地官府供奉瞻仰皇帝圣容的场所。P.3451《张淮深变文》称:“尚书受敕已讫,即引天使人开元寺,亲拜我玄宗圣容。天使睹往年御座,俨若生前。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尚敬本朝,余留帝像,其余四郡,悉莫能存。”因为开元寺是玄宗皇帝敕建,因此,开元寺一般都设置供奉玄宗皇帝的处所,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开元寺的真堂。
三 中国古代真堂与影堂的设置及其关系
真堂与影堂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了解真堂功用的关键。在中国史籍中,记载有真堂的地方也很多,而更多的是关于影堂的记载,影堂与真堂的关系如何,只有搞清楚了中国历史上真堂的内容功用之后,将其与影堂加以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真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记载“真堂,禅家安置祖师真影之堂也。”似乎真堂是佛教寺院的专用名词。关于真堂的记载有《范文正公集》卷6述梦诗序:“景佑戊寅岁某自鄱阳移领丹徒,暇日游甘露寺,谒唐相李卫公真堂,其制隘陋,乃迁于南楼,刻公本传。”甘露寺为李德裕所建,S.529《诸山圣迹志》记载:
东北[行]六十里至霞露寺,即四绝之一数也。从此东行两日至折[浙]西,即闰[润]州也。李德裕所建甘露寺,迥在湄山上。吴道子画迹,鲁班雕像此寺。盖何以知然,昔李太尉建寺成日,天下好画,和壁移寺,海内名人,不迎自至。所以此寺,塑画口口诸寺,一千佛,五百罗汉,至今总在。
《资治通鉴》卷259昭宗景福元年正月胡三省注:“润州东角土山上有甘露降,因以名之。”《太平广记》卷172:“李德裕出镇浙右日,有甘露寺主事僧,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僧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卷395:“道士范可保,夏月独游浙西甘露寺。”又卷232“唐润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右,李卫公德裕廉问日,常与之游。”《图画见闻志》卷5记武宗会昌灭佛:“初,李德裕追思穆宗,于浙西建甘露寺。至此毁法,德裕特奏请存之。乃集治内被毁各寺壁画,如顾恺之之维摩、戴道安之文殊、陆琛微之菩萨与白狮、张僧繇之四菩萨、展子虔之菩萨神王、吴道子之鬼神及二行脚僧、韩斡之行僧,置甘露寺中。南土壁画之存者仅此。”由于甘露寺与李德裕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因此甘露寺中专门建有李德裕的真堂。由此推测,甘露寺设置的李卫公真堂是专门供奉李德裕邈真像的殿堂。
寺院也有专门为高僧设置的真堂,如《四明尊者教行录》卷7记载:“右通法师石塔记。绍兴岁在庚辰。十月二十一日。嗣法住持智谦之所重立也。通公来自三韩。誉振中国。住宝云凡二纪余。实第一代。如法智慈云。乃其高弟。天台之教中堕。而兴繄师之力。而一时事迹行业等。石刻今不复存。谦公力搜访之。始得塔记。乃再刊刻。又辟真堂。塑师坐像。及吴越国王所赞顶相并上石碣。”这是智谦为通法师建立的真堂,并附有其吴越王的赞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4记载:“所以南泉和尚昔为马大师作斋。问大众云。今日为先师设斋。且道先师来么。有底道。合取钵盂。有者道。真堂前更添一分食。”真堂主要供奉寺院高僧遗像,时常进行祭祀。这种功用基本上就和敦煌写本邈真赞的记载相吻合。《宋高僧传》卷8《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记载:“弟子神 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管作六叶图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后加漆布矣。复次蜀僧方辯。塑小样真肖同畴昔。”神会在洛阳荷泽寺中为慧能建立真堂,不但绘制有慧能的邈真像,还绘制有禅宗自如来以下法系诸祖和达摩以下六祖影像。《叙唐宋得道异人高僧(隐逸附)》记载:“梁双袭祖。字仲远。吴人也。居南岳白马洞。……寂然归真。俄而轻举。遗帔于木杪。时则贞观元年夏四月也。岩中卧席并坐坛。经二百余年而不溃。弟子致之于观真堂中供养。”真堂之前加上数字或者其他字就有了观真堂、七真堂等名称。寺院设置真堂的情况在五代也比较常见,《十国春秋》卷56记载:“张玫,亦成都人,玫父故授翰林写貌侍诏赐绯,玫超父之艺,尤精写貌,高祖明德元年于大圣善寺三学院置真堂,招集画士。玫曾于东川传董璋真,高祖恶之,乃命阮知诲肖己貌,而文武臣僚之像玫笔居多焉。”真堂作为画师们的活动场所仅仅见载这一处,但是与敦煌文献记载却有类似之处。寺院的真堂不仅是供奉开山祖师遗像之处所,也是绘制邈真像的地方,由于功能所在,久而久之便成为画师们的活动场所。
不但佛教寺院中设置真堂,道教道观中也同样也设置真堂,供奉道教中有名望的人物,《南岳总胜集》卷2记载:“晋咸亨年,铸无极堂御书阁田良逸先生降真堂刘广成先生真堂久视阁流水轩。观前左掖二百步,龙山顶有唐宋蜀人毛士海得道处。观后主山上旧有尹真人庵、朝天礼斗坛、驾鹤亭。”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瑶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从《西游记》第44回记载三清观“灵区高殿,福地真堂:灵区高殿,巍巍壮似蓬壶景;福地真堂,隐隐清如化乐宫。两边道士奏笙簧,正面高公擎玉简。宣理《消灾忏》,开讲《道德经》。扬尘几度尽传符,表白一番皆俯伏。咒水发檄,烛焰飘摇冲上界;查罡布斗,香烟馥郁透清霄。案头有供献新鲜,桌上有斋筵丰盛。”供养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为灵宝道君,右边为太上老君,将供奉道教诸神的大殿称之为真堂。
真堂是供奉邈真像殿堂,还有《丹渊集》等记载中得到证实,卷3朝真堂:“深深郑真谷,小小焦光卢,借问贮何物,满床皆隐书。”《丹渊集附录》1卷:此君庵:“寄与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配人。”亦见《集注东坡先生诗》卷10。这里供奉的是文夫子的邈真像,处所不太大。这个真堂位于其住宅故居。《范文正公集》卷6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某自丹阳移领会稽,首途之日,过邵觫逸人溪斋,因话照湖事,逸人曰:客有自江夏寄唐人许鼎所撰祖先生墓志,颇言贺监之异,出而示予,辞精理远,徐常侍铉为之别序。既抵郡,访天长观,即贺公之旧居也,叹其真堂卑陋以甚,乃命工度材而新之。又刻徐公所序之文以广游人之观采焉。时宝元元年知越州范某序。”唐宋之际有将其故居辟为真堂的风气。
唐五代中原地区封王者都建有真堂,《金石录》卷30有《后唐汾阳王真堂记》,汾阳王真堂可能就是后唐汾阳王的家庙所在。一般官宦之家也建立真堂,《新唐书》卷137列传第四十九《姚崇传》“曾孙合、勖。合,元和中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善诗,世号姚武功者。迁监察御史,累转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美原主簿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主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绚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候问,不傅时为厚薄。终夔王傅。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日‘化台’,而刻石告后世。”陵墓上建真堂或者将坟称之为真堂,自唐代就有这种习惯。
从以上记载看,真堂并非佛教教团中禅门专门用于供奉祖师真影之堂,一般百姓和贵族也将供奉先祖的殿堂也称之为真堂。
真堂又名影堂,《全唐诗》卷844齐己《题东林十八贤真堂》:“白藕花前旧影堂,刘雷风骨画龙章。共轻天子诸侯贵,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又名影堂,表明真堂与影堂为同一处所的不同称法。《全唐诗》卷268耿淖《浚公院怀旧》“远公传教毕,身没向他方。吊客来何见,门人闭影堂。纱灯临古砌,尘札在空床。寂寞疏钟后,秋天有夕阳。”卷747李中《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远公遗迹在东林,往事名存动苦吟。杉桧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入帘轻吹催香印,落石幽泉杂磬音。十八贤人消息断,莲池千载月沉沉。”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就是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的影堂,表明真堂就是影堂,都是供奉先人、先师之所。
佛教寺院设立真堂供养本宗或者本寺高僧。《禅月集》禅月真堂·无为杨杰:“童子依师兰水滨,声名真是碧云人,定中传得阿罗汉,十六身中第几人。”从诗文分析得知真堂中供奉的有十六罗汉,似乎应当是寺院的罗汉堂或者佛殿。但是卷845齐己《荆门寄题禅月大师影堂》:“泽国闻师泥日后,蜀王全礼葬馀灰。白莲塔向清泉锁,禅月堂临锦水开。西岳千篇传古律,南宗一句印灵台。不堪只履还西去,葱岭如今无使回。”禅月真堂就是禅月大师影堂。表明寺院真堂可以与罗汉堂和佛殿结合。
影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影堂,(堂塔)奉祀先人遗像之所。”古今注曰:“邈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庶人则立影堂。释氏借此二字谓安置佛祖真影之堂舍。”雍陶诗曰:“秋磬数声天欲晓,影堂斜掩一灯深。”李远寄友诗曰:“他时若更相随去,祗是含酸对影堂。”“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之少康,俗姓周氏。七岁出家。十五岁往越州嘉祥寺受戒。五夏后,往上元龙兴寺学经论。贞元初至洛阳白马寺殿,得善导西方化导之文,大喜,遂诣长安光明寺善导影堂发愿。得善导之灵告。决心专修念佛。至睦州开念佛道场,散钱于市井。使唱念佛。贞元二十一年寂。时人号为后善导。见宋僧传二十五,佛祖统纪二十六,乐邦文类三。”“开山堂,(堂塔)安置本寺开山像之堂也。又云祖堂或影堂。”
《全唐诗》卷151刘长卿《齐一和尚影堂》:“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身寄虚空如过客,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双树犹落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今来寂寞无所得,唯共门人泪满衣。”齐一和尚影堂就是为了供奉其影像之所。”卷283李 益《哭柏岩禅师》:“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卷319麴信陵《过真律师旧院》:“寂然秋院闭秋光,过客闲来礼影堂。坚冰销尽还成水,本自无形何足伤。”卷332羊士谔《山寺题壁》:“物外真何事,幽廊步不穷。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山果青苔上,寒蝉落叶中。归来还闭阁,棠树几秋风。”卷386张籍《题晖师影堂》:“日早欲参禅,竞无相识缘。道场今独到,惆怅影堂前。”卷846齐己《题玉泉寺》:“高韵双悬张曲江,联题兼是孟襄阳。后人才地谁称短,前辈经天尽负长。胜景饱于闲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时移两板成尘迹,犹挂吾师旧影堂。”卷839齐己《题东林白莲》:“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全唐诗》卷286李端《同司空文明过坚上人故院(一作过坚上人影堂逢司空曙)》:“我与雷居士,平生事远公。无人知是旧,共到影堂中。”卷301王建《题柏岩禅师影堂》:“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恨不生前识,今朝礼画身。”卷554项思《题永忻寺影堂》:“不遇修寺日,无钱入影堂。故来空礼拜,临去重添香。僧得名难近,灯传火已长。发心依止后,借住有邻房。”
《全唐诗》卷436白居易《春题华阳观(观即华阳公主故宅有旧内人存焉)》:“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落花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影堂。”卷854杜光庭《题本竹观》:“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
影堂同真堂一样一般百姓官宦之家都设置,《旧唐书》卷117《段文昌传》“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捂绅非焉。”所不同的是段文昌将影堂设置到了先人坟墓所在地,岁时伏腊祭奠之。《唐语林校证》卷1:“宣宗尝出内府钱帛建报圣寺,大为堂殿,金碧圬墁之丽,近所未有。堂曰‘介福之堂’,宪宗御像在焉。堂之北曰虔思殿,上休息所也。每由复道至寺。凡进荐于介福者,虽甚微细,必手自题缄。”寺院设立影堂供奉皇帝影像不仅仅唐宋笔记小说有记载,敦煌文献《张淮深变文》记载开元寺供奉有玄宗皇帝的影像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宋史》卷262《刘温叟传》记载其后晋时任职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元史》卷29《泰定帝一》:“二月丁巳朔,作显宗影堂。”《元史》卷39《顺帝二》:“壬午,集贤大学士羊归等言:‘太上皇、唐妃影堂在真定玉华宫,每年宜于正月二十日致祭。’从之。”《元史》卷40《顺帝三》:“丙子,车驾时巡上都。置月祭各影堂香于大明殿,遇行礼时,令省臣就殿迎香祭之。”《元史》卷43《顺帝六》丁卯,“立宁宗影堂。”《元史》卷44《顺帝七》:“辛卯,命秘书卿答兰提调别吉太后影堂祭祀,知枢密院事野仙帖木儿提调世祖影堂祭祀,宣政院使蛮子提调裕宗、英宗影堂祭祀。”《元史》卷45《顺帝八》:“十二月丙戌,诏:‘太庙、影堂祭祀,乃子孙报本重事。近兵兴岁歉,品物不能丰备,累朝四祭,减为春秋二祭,今宜复四祭。’后竟不行。”《元史》卷51《五行二》:“六月甲寅,大都大圣寿万安寺灾。……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唯东西二影堂神主及宝玩器物得免,余皆焚毁。此寺旧名白塔,自世祖以来,为百官习仪之所,其殿陛阑楣一如内庭之制。成宗时,置世祖影堂于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致祭。”从以上资料我们对影堂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唐宋时期一般百姓官宦之家都设置,元代皇室也置影堂,临时性的就可以大明殿,经常性都设置于寺院或者陵寝之所,就是唐宋时期的百姓也有设置于坟墓之所,主要是用于供奉遗像四时祭祀。
四 俗家真堂影堂与寺院的
结合及莫高窟供养人像功用
从真堂(影堂)设置的地点及其功用来看,唐宋之际,真堂主要设置地点由寺院设置、道观设置、陵墓设置和家庙住宅设置等情况,其中,道观所设置的真堂供奉的是道教诸神和与之有关的道教先师及有名望者。坟墓陵寝所致真堂主要供奉先祖影像和死者个人遗像。住宅家庙中供养的无疑是先祖遗像。只有寺院中设置的影堂情况比较特殊,影堂中既可以供奉出家已故僧尼,也可以供奉俗家信徒或者官宦皇室乃至于皇帝本人死后都在寺院设置影堂供奉。更有甚者将佛教殿堂与真堂功用结合在一起,在影堂之中塑绘佛教诸神,这样一来邈真像首先在寺院中开始合而为一。
这种结合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私家寺院和皇家寺院,在皇家寺院中设置影堂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常将寺院设置于陵寝之所,寺院和陵庙结合起来,如元代诸帝就将寺院置之于陵寝之所的万寿寺。《续资治通鉴》卷203:“丁巳,幸大承华普庆寺,祀昭献元圣皇后于影堂。赐僧钞千锭。”普庆寺就是因昭献元圣皇后陵寝设置的寺院,寺院中有供奉着其影像的殿堂。开元寺是唐玄宗敕建寺院,因此在寺院内都塑绘玄宗皇帝的圣容。一般官宦之家,依靠自己的实力也修建了很多寺院,或者某个官僚为官建立的官寺,寺院中为感念其建寺之德,往往也为其在寺院中建立影堂,如甘露寺是李德裕任浙西节度使时,因唐武宗灭佛,李德裕不但将甘露寺保存下来,还将其他寺院的壁画移置到甘露寺,使甘露寺名望顿起,享誉四方。
根据敦煌邈真赞文献记载,邈真像一般都是绘制在绵帛之上,陈列于真堂之中。而莫高窟的供养人画像是绘制于粉壁之上。因此,绘制于石窟之中的供养像是否具备陈列于真堂之中邈真像的功能。
唐代就有将真堂设置于石窟之中的情况,《全唐诗》卷534许浑《和友人送僧归桂州灵岩寺》:“楚客送僧归桂阳,海门帆势极潇湘。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柳絮拥堤添衲软,松花浮水注瓶香。南京长老几年别,闻道半岩多影堂。”桂州灵岩寺同莫高窟西晋称灵岩寺一样都是石窟性的寺院,处于石壁上的石窟具有影堂的名称,表明唐代已经有将寺院开凿石窟建立影堂的风气。同时也有将邈真像绘制于墙壁之上的习俗,《全唐诗》卷486鲍溶《赠真公影堂》:“旧房西壁画支公,昨暮今晨色不同。远客闲心无处所,独添香火望虚空。”《全唐诗》卷279卢纶《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双屐参差锡杖斜,衲衣交膝对天花。瞻容悟问修持劫,似指前溪无数沙。”《全唐诗》卷844齐己《题东林十八贤真堂》:“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庐山东林寺十八贤真堂中将真像绘制于墙壁之上,应当说开创了石窟绘制供养人的雏形,也印证了石窟影堂的基本绘制方法和规则。卷854杜光庭《题本竹观》:“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 潺潺。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记载到的帝子影堂都绘制于石窟之中。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也称之为邈真像,部分石窟实际上就是家人子女为之开设的真堂,如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
厥有弟子释门僧政临坛供奉大德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香号愿清,故父左马步都虞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梁幸德在日,偶因巡礼,界此仙岩,层层启愿,燃灯肇肇,惟忏祷祝。遇见积古灵龛,并乃催坏。曰:睹真容而路坐,旦英风怀,观□画而□长胜日。遂使虔诚恳意,抽减资贿,心愿难违,不生反退。当寻巧匠,遍觅良才。不计多年,便成□檐。出门之两颊,绘八大龙王及毗沙门神赴哪吒会。南北彩画普贤、师利并余侍从功毕。其画乃龙王在海,每视津源,洒甘露应应时,行风雨而顺节。毗沙赴会,与时不来。□陁哪吒,案剑而立。闻请弥陁,[□]心欢喜。文殊师利,流补东方。镇华夏而伏毒龙,住清凉而居山顶。普贤菩萨,十地功圆。化百种之真身,利十方之法界。更有题邈未竟,父入秦凉,却值回时,路逢国难。破财物于张掖,害自己于他方。不达本乡,中途殒没。子僧政愿清、法律道琳等念劬劳之厚德,释□补之深恩。于宜秋本庄上创建浮图一所,绘画功毕,又窟上再立题邈。”
敦煌莫高窟很多属于纪念性的石窟,因此在这些石窟中除了塑绘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之外,还要绘制家族成员的邈真像。所以在石窟壁画中绘制邈真像成为修建石窟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敦煌莫高窟与其他真堂、影堂不同的是,石窟中不但绘制已故的先祖先师的邈真像,而且绘制现存建窟者的邈真像,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石窟的功用有直接的关系。纵观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有以下情况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前期的供养人画像比较小,后期的供养人画像越来越大,不但与真人等身,而且超过真人;第二,已经死亡和在世的按照地位辈分关系依次绘制在一起,突出的是家族辈分和石窟的功德性质,而不是其纪念死亡者的关系,这俨然是一个家族的族谱;第三,在突出纪念死亡者的目的比较明显时,将死亡者的邈真像与在世人的邈真像绘制在一起,生死有别,同时,还表示生者对死亡者的纪念和瞻仰等。
毫无疑问,敦煌莫高窟绘制邈真像,特别是绘制已经死亡者的邈真像,使石窟具有真堂或者影堂性质,至于莫高窟第17窟是大家公认的洪辩和尚的影窟,这个窟中塑有洪辩和尚的真容像,身后墙壁上绘制有近侍女,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真堂或者影堂性质的石窟。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认识到,张球或者其他人撰写邈真赞的地点真堂,不是张球的堂头,而是死者家族的家庙祠堂,专门用来安置供奉死者遗像之所。真堂不但一般百姓官宦之家设置,就是寺院、道观也设置真堂,特别是寺院真堂,不仅安置寺院先师宗祖的遗像,还供奉为寺院作出贡献者的遗像。这些遗像有绘制在绵帛上的,也由绘制于墙壁上。就真堂而言,寺院的真堂既有寺院专门设置的,也有臨时设置的,同时还有将真堂与佛殿设置放在一起的,更有甚者,开凿石窟建立真堂,因此也有具有真堂性质的石窟。根据这种状况推断,敦煌莫高窟中也应当有真堂性质的石窟,供养人画像就有邈真像性质的功用,特别是家窟中出现的供养人画像更具有这种性质,所不同的是将真堂性质石窟功能与作功德功能结合起来,邈真像中绘制了很多在世家族成员,淡化了真堂色彩。
(责任编辑 包菁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