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视角审视“小组学习”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学习”作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应用。与此同时,在众多的数学“尝试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我们也明显看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子。如:小组内分工、任务不明确,导致表面热闹、一切顺利的假象;教师干预太多,小组学习成了纯因果性的活动;教师对于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及时引导。等等。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不难看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向的“数学学习”是落实学生主体、人人都有发展的真学习。对照这一主旨,显然上面提到的诸多“现实版”的“小组学习”确实有些背道而驰了。尽管以上我们仅对“小组学习”的现状作了初步的剖析,但这种自觉的思考必然会在新课标的践行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成正确的认识与探索之路。

一、走出形式:重视学习个体的相互依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与问题探讨的深度。要在小组学习中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首先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这里的相互依赖应该包含相互质疑和相互分享等方面的因素。下面来看几则小组活动的要求:
  第一,四人一小组,组长安排两名学生发言,一名同学补充,组长记录。第二,三人一小组,组员1是“组织者”,组员2是“质疑者”,组员3是“检查/记录者”。第三,组长组织小组活动,注意每个组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补充,记录员选择关键点记录,确定一名组员汇报。第四,小组内商量好发言的顺序,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发现,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争取每个学生多说几遍,要求清晰、顺畅、有条理。
  显而易见,教师都在努力建立小组学习中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学习机制,而这种学习机制的强化,恰是对《课程标准》践行之“生进师退”教学原则的回应,在有效避免教师个人干预和影响的同时,必然使得学习个体之间学习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相信他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大家成功了自己才能成功,当学生肩负起指定角色的责任时必然会信心满满。虽然我们也认可个人努力的作用,但教学实践表明,同伴之间的依赖学习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当然,组际之间的相互依赖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

二、着眼实效: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最终目的都应指向让学习者真学习,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没有数学思考的学习不是真学习。这正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思考起来。”那由此来拷问我们的小组学习: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教师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了吗?好多时候,问题抛出后小组学习就进入计时状态。试想,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交流、讨论中,学生的见解是片面的,更不要說具有创建性了。下面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段,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师:(拿着两个纸盒)谁的体积大?
  生1:蓝色的。
  生2:绿色的。
  生3:一样大。
  生4:不好确定。
  师: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回顾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困难,当时是怎样解决的?那时的经验和方法能否对这个新问题有启发?
  生:比较面积大小时用小正方形量长方形、正方形。
  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还记得当时是怎样测量它们面积大小的吗?
  生:用小正方形摆在长方形、正方形上,数一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知道面积大小了。
  师:小正方形就是面积单位,有了面积单位就能知道面积的大小了。小组里商量一下,这样的学习经历对解决体积的大小有帮助吗?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小组学习只是一个学习载体,小组的分工合作以及相互帮助等不是万能的,都不足以来完成这一优化过程。这个案例,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和举例促使学生展开思考,从而联系新旧知识,激活思想方法,就能在小组活动中想得更深入、更合理、更清晰。再来看《百分数的意义》“小结反思”环节。
  师:这些是大家刚才学习留下的痕迹,我觉得很重要。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各小组刚才是如何组织学习的,给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觉得小组学习对你有帮助吗?你对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有何评价?
  这样的小结反思,既有着对知识、过程和方法的回顾,又有着情感和态度的价值思考。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自觉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学生的学习会更扎实,更有后劲。

三、放眼长久:创造学科性质的“小组讨论文化”


  新课标下的小组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常态初步显现了它的勃勃生机,可谓异彩纷呈。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由开始的新奇、兴奋、热情渐渐冷却下来,大有成为一种摆设之势,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小组讨论文化”。因此,教师要积极促成一个好的“小组讨论文化”,并且要更加突出数学学习的学科性质,这是长久做好小组学习的重要条件。下面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最常用的一些课堂用语。
  “你们小组表现得真棒!”
  “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还有哪个小组要补充的?”
  “大家听懂这个小组的意见了吗?”
  “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
  “还有什么问题要请教其他小组的吗?”
  一个班级“小组讨论文化”的形成必然经历心理性、人文性、学科性的发展阶段。上面这些课堂用语显然都属于学习心理与人文科学的范畴,因为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小组建立信心,塑造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正因为这些用语的频频出现,重视课堂用语的学科特性愈发显得重要。以下的课堂用语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性的特点,包括教师如何在小组学习中实施它的学科性。
  “你们小组打算如何研究,说给大家听听?”
  “这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对你们组有什么启发?”
  “这个小组的研究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思路,你们听明白了吗?”
  “你们赞同哪个小组的观点,说说理由?”
  如果联系具体的课堂操作,或许会让教师有更深一点的理解。
  “从一个例子就能说明加法交换律了吗?你觉得小组内还应该再做点什么?”(加法交换律教学)
  “这两个容器(形状、大小、粗细都不相同)哪个盛水多?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证明?小组里讨论一下。”(物体的容积教学)
  “小数加减法强调小数点对齐后再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强调化成同分母后相加减,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小组内交流。”(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组学习赋予了更新、更高层面的要求,这就促使小组学习要时刻联系课改现状,联系学科性质作出积极的回应。正因如此,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吴 磊)
其他文献
英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課堂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文通过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针对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一、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课堂提问的类型单一。  课堂提问的类型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答案确定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识记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性问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写作能力分为“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和“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以此为标准进行落实。本文浅析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一、精选文本,听读复述  培养写作能力可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实现英语语言信息的不断输入。首先,教师精选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组织学生听读、阅读、朗读、口语复述,积累英语重点词汇,熟悉基本句型,为英语写作奠定语言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愈发理解、接受、学习、重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旧观念的冲突、理论素养的提升促使教育者更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着力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好课”。理性审视“好课标准”,探寻其应对策略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一、“好课标准”的演变与发展  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影响下,“好课标准”往往以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
期刊
黑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直以来,毫无疑问地成为教师使用的专有工具。三尺讲台上,教师用一支粉笔在这块黑色的“一亩三分地”上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归根结底学生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地让位,向学生开放黑板这块展示自我的空间,让黑板热闹起来,让
期刊
近几年对初中英语的阅读要求逐步提高,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课堂教学及阅读讲解时的方法入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能赏析好词、好句,通过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一、“猜”出词汇的真面目  阅读文本中的生词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正确猜测词义就显得很重要,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技巧训练。  1.Common Sense
期刊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而践行“亮我”教育,其目的也是给学生一个平台,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技能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技能迁移和在实践中运用。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正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成精彩课堂。一、在设疑“展示”中引导迁移  学则须疑。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引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和培养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计算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以核心素养为主,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小学计算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一、价值取向  1.核心目标。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三大基本能力之一,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启蒙,
期刊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综合性”“活动方式特殊性”及落实过程中诸多的“不可预知因素”,其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成果生成和评价等都充满了挑战。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和自我评价,并以评促思,以思导行,才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与理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的基本策略。一、发展性—
期刊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同样存在着组织信任,这不仅表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这是学校组织信任最核心的部分。信任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没有信任师生之间就会竖起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师生冲突、信任危机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只有彼此信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愿意在学习上请教教师,生活上求助教师,情感上依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作为信任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编织
期刊
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重点往往围绕书本知识与课堂内容展开,教师、家长、社会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以实践能力为代表的核心素养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变得不知所措,一切从头学起,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谈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简析  欧洲教育界在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欧洲各国教育发展及改革提出了纲领性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