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愈发理解、接受、学习、重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旧观念的冲突、理论素养的提升促使教育者更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着力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好课”。理性审视“好课标准”,探寻其应对策略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影响下,“好课标准”往往以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主要特点。应该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传统的这些“好课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使得学生在学业上切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显然传统的“好课标准”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的人本性,把学生当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直接促使教育专家与一线的教育者重新考量着“教”与“学”的关系,新的“好课标准”便应运而生。虽然不同的个体对其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殊途同归,新时期的“好课标准”均具有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与反思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便是教师更好地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能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真正有所得。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充分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与教师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能够及时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动。
“好课标准”特点的明晰是为了在教学中能有效将其落实,但改革往往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总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形式各样的问题,摸索着前进。因此,“好课标准”的落实必然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课”成为一种常态,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1.教师惰性的影响。教师也存在着惰性心理,于是在“好课标准”践行初期往往积极性高,热情高涨,但是过一段时间,假如吸引力不够,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执行,则会趋向停滞。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是能够表现出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态度的,但教师也会存在自律性不强、责任心不强的时候,尤其是对待新的“好课标准”,如若没有严格推行的政策,没有明确的考评制度等,就更容易表现出懒散的态度,长此以往,“好课”便很难以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存在。
2.教师能力的制约。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位老教师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不会将PPT全屏播放,整堂课学生只能盯着特别小的字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不仅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影响,而且也让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所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考评制度的滞后。教师考评制度是否紧跟新课改理念,对中小学“好课”的组织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来,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学生家长层面,都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固有教育思维的影响以及人才竞争的压力,使评价教师的方式很难不受学生成绩与升学率的制约,教师评先、晋级难免都要与学生的成绩挂钩,仿佛教师的能力、素养就彰显在学生的成绩单一般。而“好课标准”的实施毕竟处于不断的摸索中,面对考评制度的压力,教师的安全感使然,便容易采取一种相对稳定、安全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好课标准”便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好课标准”能否落实到位,关系着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发展,探寻“好课标准”引领常态课的对策是推进教学活动迫在眉睫的问题。
1.重视“好课标准”培训。“好课标准”的具体特点以及各个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展开培训的重要依据。首先需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好课标准”,促使教师真正了解实施“好课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根据学校自身的经济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中具体存在哪方面的欠缺,来聘请当地或者外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为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到本地或外地“好课标准”落实到位的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以提高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好课”的展开。力促教师把学到的先进的开展“好课”教学的思想理念、工作经验运用到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真正促使教师更新陈旧落后的好课观,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有效地将“好课标准”落实到位,推进中小学“好课”的开展。
2.强化考评制度保障。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它承担着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任务。可以说,教研组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选拔学科骨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好课标准”的实施与教研组考评制度挂钩,来促使“好课标准”得到推广和使用,从而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使“好课标准”落实到位的一条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在教研组的考评中加入是否落实“好课标准”这一项,根据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课标准”的程度,在考评成绩中给以不同的分值,并在评选教研组组长、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时优先考虑。通过教研组这一载体,既能促使“好课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能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成长,真正实现双赢。
3.加强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将人性要素摆在重要位置,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即学校管理者在促使“好课标准”的落实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将“好课标准”贯彻执行到课堂中去。需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好课标准”,从而促使其逐渐地将“好课标准”落实到位,并能根据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落实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教师意识到落实“好课标准”和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使教师以最佳状态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直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在“好课标准”的落实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滞后性,即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好课”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长此以往,也就把“好课”上成了所谓的常态课。由此看来,由于“好课”和常态课的相对性,追求“好课”必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困难中前行,我们应该相信广大教师的力量。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好课标准”的演变与发展
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影响下,“好课标准”往往以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主要特点。应该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传统的这些“好课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使得学生在学业上切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显然传统的“好课标准”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的人本性,把学生当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直接促使教育专家与一线的教育者重新考量着“教”与“学”的关系,新的“好课标准”便应运而生。虽然不同的个体对其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殊途同归,新时期的“好课标准”均具有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与反思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便是教师更好地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能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真正有所得。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充分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与教师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能够及时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动。
二、“好课”未能成为常态的缘由
“好课标准”特点的明晰是为了在教学中能有效将其落实,但改革往往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总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形式各样的问题,摸索着前进。因此,“好课标准”的落实必然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课”成为一种常态,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1.教师惰性的影响。教师也存在着惰性心理,于是在“好课标准”践行初期往往积极性高,热情高涨,但是过一段时间,假如吸引力不够,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执行,则会趋向停滞。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是能够表现出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态度的,但教师也会存在自律性不强、责任心不强的时候,尤其是对待新的“好课标准”,如若没有严格推行的政策,没有明确的考评制度等,就更容易表现出懒散的态度,长此以往,“好课”便很难以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存在。
2.教师能力的制约。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位老教师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不会将PPT全屏播放,整堂课学生只能盯着特别小的字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不仅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影响,而且也让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所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考评制度的滞后。教师考评制度是否紧跟新课改理念,对中小学“好课”的组织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来,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学生家长层面,都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固有教育思维的影响以及人才竞争的压力,使评价教师的方式很难不受学生成绩与升学率的制约,教师评先、晋级难免都要与学生的成绩挂钩,仿佛教师的能力、素养就彰显在学生的成绩单一般。而“好课标准”的实施毕竟处于不断的摸索中,面对考评制度的压力,教师的安全感使然,便容易采取一种相对稳定、安全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好课标准”便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三、以“好课标准”引领常态课的对策
“好课标准”能否落实到位,关系着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发展,探寻“好课标准”引领常态课的对策是推进教学活动迫在眉睫的问题。
1.重视“好课标准”培训。“好课标准”的具体特点以及各个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展开培训的重要依据。首先需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好课标准”,促使教师真正了解实施“好课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根据学校自身的经济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中具体存在哪方面的欠缺,来聘请当地或者外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为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到本地或外地“好课标准”落实到位的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以提高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好课”的展开。力促教师把学到的先进的开展“好课”教学的思想理念、工作经验运用到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真正促使教师更新陈旧落后的好课观,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有效地将“好课标准”落实到位,推进中小学“好课”的开展。
2.强化考评制度保障。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它承担着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任务。可以说,教研组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选拔学科骨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好课标准”的实施与教研组考评制度挂钩,来促使“好课标准”得到推广和使用,从而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使“好课标准”落实到位的一条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在教研组的考评中加入是否落实“好课标准”这一项,根据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课标准”的程度,在考评成绩中给以不同的分值,并在评选教研组组长、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时优先考虑。通过教研组这一载体,既能促使“好课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能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成长,真正实现双赢。
3.加强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将人性要素摆在重要位置,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即学校管理者在促使“好课标准”的落实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将“好课标准”贯彻执行到课堂中去。需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好课标准”,从而促使其逐渐地将“好课标准”落实到位,并能根据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落实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教师意识到落实“好课标准”和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使教师以最佳状态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直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在“好课标准”的落实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滞后性,即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好课”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长此以往,也就把“好课”上成了所谓的常态课。由此看来,由于“好课”和常态课的相对性,追求“好课”必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困难中前行,我们应该相信广大教师的力量。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