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而践行“亮我”教育,其目的也是给学生一个平台,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技能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技能迁移和在实践中运用。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正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成精彩课堂。
学则须疑。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引发学生新旧认知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以便在问题引导下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使知识概念内化。一方面,教师可以紧扣新旧知识衔接点或学生困惑处巧妙设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思路,让学生相关技能迁移,实现知识内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等方式主动设疑并进行小组互助解答。
比如,针对“工程问题”,题目为:“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道题关键是在已知工作时间的情况下,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师直接分析,也许有效,但对于学生来说,印象肯定不深。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小组里“亮相”。给出以下几个问题:题目中“长30千米”这个条件能否去掉,为什么?如果把工作总量延长到50千米,那么所求的工作时间有改变吗?等等。通过先预设疑惑,然后放手让学生组织讨论,继而在他们“亮我”展示过程中逐步解开疑惑,推进课堂教学逐步深入,为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对于数学来说,新技能的学习需要旧技能的巩固,因而针对性的练习是需要的。教师要转换思维,把学生单纯的“做”改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尽可能地以合作、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甚至能在争辩中擦出火花,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后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所以,教师对练习题目更需精心设计,使其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推促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
比如,针对“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先出示关于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先行试做,或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具体怎么做,其目的是唤醒他们的旧知,即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照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然后让其展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使其理解得到进一步强化,自信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不过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需要把握引导的方向和时间,以便提高讨论效率,推促“亮我”精彩。
没有比较就没有迁移。对于知识迁移来说,比较是前提。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相似但实质不同的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如能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继而在“亮我”展示中交流,这样学生在深刻认识两者之间区别的同时还能激发表现欲望。教师对于学生一开始似是而非的答案更需要耐心,积极引导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让学生在“亮我”比较中发现,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比如,针对“分数和倍应用题”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不能急于出示相关例题导入新知识点,而是应先出示复习题,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先自行解答。这道题属于旧知识,学生大多能够解出答案。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可让学生进行“亮我”交流展示,在学生解答后给予充分肯定,接着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还能用更换条件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比较异同,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亮我”,进行交流展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數学教学,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还是一种实践。社会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自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感官,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借助实践进行内化。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操作也是一次“亮我”展示,通过“亮我”展示,学生能看清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比如,针对“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亮我”展示,让他们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按照传统教学思路,让他们进行动手实践探索,引导他们通过剪拼的方式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是特殊的梯形,教师可以适当提醒,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推导操作。具体来说,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剪、补、移、拼的方式探索,梯形可以转化为哪些图形。经过探索,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梯形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而且还能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迁移新知,拓宽思路,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游戏固然具有娱乐性,但教师可以把知识巧妙渗透其中,从而让学习也充满游戏味道。在游戏中,学生作为游戏的主角,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在游戏互动展示中理解迁移相关知识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游戏,教师需把握游戏的娱乐度,不能冲淡主题。
比如,针对“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这一道题,笔者就曾创设游戏情境,先让学生猜小棒,即有20根小棒,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第一个问题:第一个盒子里放了小棒总数的[12],请问有多少小棒?第二个问题:第一个盒子装了小棒总数的[15],请问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小棒?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层层推进,步步加深,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理顺思路,同样也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学生这种“亮我”展示,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及重要性,继而促成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好数学的积极心态。
总之,针对“亮我”教育,教师需要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设疑、展示、比较、实践、游戏等方式进行自我“亮相”,自我展示,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推促他们对知识进行内化迁移,继而为提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
(责任编辑 韩正庭)
一、在设疑“展示”中引导迁移
学则须疑。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引发学生新旧认知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以便在问题引导下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使知识概念内化。一方面,教师可以紧扣新旧知识衔接点或学生困惑处巧妙设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思路,让学生相关技能迁移,实现知识内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等方式主动设疑并进行小组互助解答。
比如,针对“工程问题”,题目为:“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道题关键是在已知工作时间的情况下,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师直接分析,也许有效,但对于学生来说,印象肯定不深。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小组里“亮相”。给出以下几个问题:题目中“长30千米”这个条件能否去掉,为什么?如果把工作总量延长到50千米,那么所求的工作时间有改变吗?等等。通过先预设疑惑,然后放手让学生组织讨论,继而在他们“亮我”展示过程中逐步解开疑惑,推进课堂教学逐步深入,为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二、在搭台“亮相”中引导迁移
对于数学来说,新技能的学习需要旧技能的巩固,因而针对性的练习是需要的。教师要转换思维,把学生单纯的“做”改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尽可能地以合作、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甚至能在争辩中擦出火花,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后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所以,教师对练习题目更需精心设计,使其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推促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
比如,针对“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先出示关于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先行试做,或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具体怎么做,其目的是唤醒他们的旧知,即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照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然后让其展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使其理解得到进一步强化,自信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不过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需要把握引导的方向和时间,以便提高讨论效率,推促“亮我”精彩。
三、在比较“亮我”中引导迁移
没有比较就没有迁移。对于知识迁移来说,比较是前提。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相似但实质不同的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如能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继而在“亮我”展示中交流,这样学生在深刻认识两者之间区别的同时还能激发表现欲望。教师对于学生一开始似是而非的答案更需要耐心,积极引导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让学生在“亮我”比较中发现,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比如,针对“分数和倍应用题”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不能急于出示相关例题导入新知识点,而是应先出示复习题,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先自行解答。这道题属于旧知识,学生大多能够解出答案。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可让学生进行“亮我”交流展示,在学生解答后给予充分肯定,接着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还能用更换条件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比较异同,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亮我”,进行交流展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四、在实践“操作”中引导迁移
數学教学,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还是一种实践。社会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自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感官,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借助实践进行内化。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操作也是一次“亮我”展示,通过“亮我”展示,学生能看清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比如,针对“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亮我”展示,让他们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按照传统教学思路,让他们进行动手实践探索,引导他们通过剪拼的方式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是特殊的梯形,教师可以适当提醒,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推导操作。具体来说,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剪、补、移、拼的方式探索,梯形可以转化为哪些图形。经过探索,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梯形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而且还能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迁移新知,拓宽思路,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在游戏“互动”中引导迁移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游戏固然具有娱乐性,但教师可以把知识巧妙渗透其中,从而让学习也充满游戏味道。在游戏中,学生作为游戏的主角,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在游戏互动展示中理解迁移相关知识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游戏,教师需把握游戏的娱乐度,不能冲淡主题。
比如,针对“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这一道题,笔者就曾创设游戏情境,先让学生猜小棒,即有20根小棒,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第一个问题:第一个盒子里放了小棒总数的[12],请问有多少小棒?第二个问题:第一个盒子装了小棒总数的[15],请问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小棒?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层层推进,步步加深,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理顺思路,同样也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学生这种“亮我”展示,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及重要性,继而促成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好数学的积极心态。
总之,针对“亮我”教育,教师需要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设疑、展示、比较、实践、游戏等方式进行自我“亮相”,自我展示,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推促他们对知识进行内化迁移,继而为提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
(责任编辑 韩正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