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
  
  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正确
  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主要抓晨读和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另外,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
  1、榜样激励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首先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如能做到平时都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则学生平时说话规范,上课就不怕开不了口。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功人物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
  2、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读书感兴趣。
  3、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收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4、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在教学中,我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5、表演读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因此,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不仅能完成新课程目标,而且也能为新课程的其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是学生将来人生旅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它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它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习得,更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本文试就语文课改的教师理念及与之相关的孔子教育思想,从教师的学生观、角色观的角度,来阐释和探讨语文课程标准,以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素质。    一、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
期刊
诗歌以表情达意为主,幽微地感情常常蕴含在诗人选择的意象和创设的意境之中。因此,依照“意象——意境——诗情”这一思维流程鉴赏诗歌,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捕捉意象,把握内涵    我们读一首诗,也许你不能一下子捕捉到诗人的情感,也许你不能一下子进入诗人创设的情景,但你至少能根据词句的理解读懂诗人选择了什么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融化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期刊
“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质素”,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教师们充分的认可,教师们在这个方面已经具有理念上的相当丰富的认识。但目前小学开展的课外阅读往往处在“任由学生处于朴素状态作自发的尝试”的阶段,如何正确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笔者在此也作了一个尝试,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一、在大量阅读的全过程中,坚持两个“注重”的指导原则    1、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真正有效的阅读
期刊
留守学生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他们的成长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针对留守学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注重对留守学生心理呵护    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浩浩荡荡的民工,农村要富裕,生活水平要提高,又确实需要他们贡献才情和智慧。这就必然苦了孩子们,他们或被托付给亲友,或者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就必然使他们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整,有可能是不健全的。他们得到的爱也
期刊
尊重学生首先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尊重,是庄严真诚的一种情感体现。教师和学生这样的一对矛盾体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进程。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与学生取得同理效应,让学生觉得你在感情上与他们相融,观点上与他们一致,民主,公平,平等,亲切,这就是尊重的基础。在学生感到你尊重他们的时候,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去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
期刊
本文是小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通过鲁本秘密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故事,表现了鲁本对母亲的关爱,赤子之情令人感动。文章是按照心愿的萌生——秘密攒钱——心愿的实现这样的顺序来叙写的。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体会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关爱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二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本课可运用四部阅读教学法,读中求悟,以读促悟进行设计。具体操作步骤是:初
期刊
在一次校外听课中,我看到这位讲课老师为了缓和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先和学生聊了三分钟,话题是:在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谈到了唱歌的方式,由此引出诗歌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产物,然后放了一曲《送别》,同学们自然地沉浸在了“芳草碧连天”的送别的凄迷气氛中。这样,既缓解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又自然地引出了《雨霖铃》。  学习这首诗,第一步,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第一遍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的把握;第二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挖掘。 
期刊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展现它的美,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人,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适时、恰当地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一种高效、简捷的手段。    一、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必不可少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不应逐句逐段地讲。教师讲解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