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旷世奇才,他留下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既有为国为民实现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现友情、爱情、亲情等内心感情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蕴籍或自然流露,无不贯穿着他的真性情,苏词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苏词中苏轼反映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特别是其间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使得苏词成为风格多样经久弥新的千古绝唱。
关键词:苏轼诗词;亲情;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爱情、亲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词的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词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于礼”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节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生活在宋代官场的苏軾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旷世奇才,三次遭贬,复杂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感情。他留下的大量词作中,既有为国为民实现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现友情、爱情、亲情等内心感情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蕴籍或自然流露,无不贯穿着他的真性情,这是一种人所不及的天才流露与真情外化,而决非匠人式的刻画与雕琢。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全方位有血有肉的苏东坡,通过词作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男人的儒雅大气,重情体贴。苏词无论豪放旷达或缠绵空灵,其词作无不流动着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其词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苏轼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真情融注成了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人们眼中的苏轼,总是坚强、乐观、不卑不亢,用情至深。苏词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苏词中苏轼反映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特别是其间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使得苏词成为风格多样经久弥新的千古绝唱。
一、亲子情,恩爱之刃割柔肠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而情感丰富的奇才,他对家人朋友的诚挚情感成了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不识字,但人品智慧不凡,慷慨大方,豪爽善饮,他的这些特点在孙子苏轼的身上得以发扬光大。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①,早年不乐举业,至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②,他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影响非同一般。
“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③,苏轼父子更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相互帮助鼓励的朋友。
苏轼的大儿子叫苏迈,次子叫苏迨,三子叫苏过,名字全带“走之儿”。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一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看上去很像东坡,尤其是眉眼和额角,都有乃父之神韵,令苏轼十分欣喜。在那一段时间里,苏轼正遵父亲遗命,接替他为《易经》作《传》,于是他用《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遁”,给新生的儿子命名。“遁”是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这一卦的爻辞中说:“嘉遁,贞吉”,“好遁,君子吉”,可见这个名字,既寓有自己远遁世外之义,又包含着对儿子的诸多美好祝愿。
在幹儿满月的时候,东坡召集全家,依照当地风俗,举行一个隆重的洗儿会,他又将自己的心思向众人讲了一遍,同时写下一首绝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④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乖戾,你愈想无灾无难,上苍偏偏就不让你安生。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苏轼接到诏令后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携家启程,再度沿江东下,以借道运河、淮河再去京西。这是当年闰之和朝云投奔他来黄州时的路线,三个月左右的江河行船,让苏轼的乳母任奶妈在途中染上重病,到黄州不久便逝去,子由也因此损失了幼小的爱女。这次朝云所生的幹儿才半岁左右,怎禁得五月以后的暑热天气、江上风吹汗蒸?七月二十八日,当他们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小小的幹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这首诗题目很长:《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幹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其实也是诗序。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到东坡对儿子的喜爱:看到孩子对他的诗书感兴趣,便以为他将来又是块读书的料;孩子摇头不要梨果,即认为是像孔融那样懂得仁让之礼。年近半百的东坡先生,因为添了这个儿子,郁郁寡欢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抚慰。然而刚刚半年,孩子就意外夭折,这使他陷入极度悲恸之中。为此苏轼深深地自责着,甚至认为幹儿之死,是受到自己的连累: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东坡的哀伤已近极至,朝云的悲痛可想而知。诗的第二首,直接述说此时的朝云: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这种让人哀毁的诗句,既可视作人生苦难的“诗史”,也是东坡与朝云相知相慰的告白。尤其是“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这两句,不是情挚意切爱那女人、那孩子,不是生活中对她们精心呵护的人,怎会将老妈子眼中的情景写进诗内? 东坡不断追悔,不停地埋怨自己: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医不自医,卜不自卜”,这是古人的一句俗话。也许幹儿全由通晓医道的东坡自己医治,还不至于离他而去,可他实在太珍爱这个孩子了,万一幹儿在他手下有个好歹,他那“多情”善感的心,哪里担戴得起?越是小心,就越麻烦,恶果出现了,孩子死掉了!一把沾满夫妻情、父子情的“恩爱刀”,真要将东坡的肠子割成碎。 十七年后,东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与小儿子苏遁,共担着同一个忌日。
二、兄弟情,相知相勉,隐悲感于豁达乐观之中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轼”意指车上的扶手,“辙”意为车碾过的痕迹。想当初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想到两个儿子日后无论在家庭、仕途,还是在文学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苏辙在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对这种手足相依的亲情更详细的描述是:“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⑤是兄弟,更是知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親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词描写男女柔情的不计其数,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涉及。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起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正是对此词的高度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⑥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同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⑦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苏轼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来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遭遇“乌台诗案”时,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苏轼的另一名篇《西江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夜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如此兄弟之情堪称模范。
苏轼、苏辙兄弟与三门峡也有着不解之缘,苏辙作有《怀渑池寄子瞻兄》⑧一诗,苏轼则依弟诗韵作和诗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⑨。一唱一和间,兄弟间互相珍重的心情跃然而现。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苏轼、苏辙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也正因为兄弟情深,才使苏轼的诗词蕴涵着浓浓的亲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三、夫妻情,至真至诚,豪放婉约总关情
十五岁的王弗嫁给了十八岁的苏轼,在十一年的共同生活中,王弗曾经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感受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很深,王弗的芳龄早逝对苏轼来说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心灵上的依靠与慰藉。王弗去世十年后,即乙卯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在密州做知县的苏轼写了一首怀念亡妻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可谓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吐露的全是真情。就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心弦,又使多少读者泫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的真情是此词的灵魂。 夫妻之情可谓人生的至性至情,丧妻之痛可谓噬心镂骨之痛。此词的成功在于诗人在短短的一首小词不达意中,沉痛地表现了这种至性至情、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由于苏轼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距密州数千里,所以诗人无法去妻子坟前倾诉凄凉。如果说“十年生死”是时间的隔绝,那么“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时空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设想,纵然妻子生还重逢,一定不会认出自己了。十年来诗人宦海沉浮,屡受打击,官一贬再贬,奔波劳碌,使自己满面尘土,加上对亡妻的日日夜夜的思念的痛苦的折磨,使他两鬓如霜。这不仅使思妻之情更深一层,而且还饱含着诗人“岁不我与”的自伤和感喟。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梦里看到自己美丽的妻子在小轩窗里,精心梳妆打扮,这个梦境是王弗在世时候给诗人留下的美好回忆。此时此刻,夫妻应该要好好痛叙衷肠,一解十年来的相思之苦。但是这毕竟的梦境,只见她没有言语,只有深情相顾,泪流千行!这种欲说无语的无奈增加了痛苦和遗憾!
苏轼与王弗情深意笃,每年正月二十(王弗忌日),苏轼都难以在家中安坐,他总爱出门寻找梅花,以寄托对王弗的无限哀思。
几年后,苏轼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闰之,温柔顺从的闰之是他在文学生活中最活跃时期的伴侣。王闰之一度让苏轼快乐依赖。在别徐州时,他写过一首词《江城子》⑩表达了他对闰之的依恋。
王弗、王闰之姐妹先后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王弗的聪敏智慧帮助苏轼走向成熟,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但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
苏轼喜爱梅花,在他的笔下,梅花除了与王弗有关,涉及最多的便是朝云。在赞颂梅花的过程中,苏轼既与王弗有通感,也與朝云心相连,仿佛在向人们暗示着,朝云便是王弗的再现和扩展。
侍妾朝云让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与多情,她虽身份卑微,却能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苏轼曾多次把朝云比作天女,朝云跟随东坡到惠洲,不久,她在西湖边走完了自己三十四年的人生之路。朝云一直陪苏轼宦海沉浮,在黄洲时东坡高唱一曲《满庭芳》,心里想着念着的便是朝云: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凌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邬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匆匆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元丰六年(1083),21岁的朝云身怀六甲,苏轼欣喜之余写了一首《蝶恋花》: 玉枕冰寒消暑气。∕ 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 莺舌惺忪如会意,∕ 无端画扇惊飞起。∕ 雨后初凉生水际。∕ 人面桃花,的的遥相似。∕ 眼看红芳犹抱蕊,∕ 丛中已结新莲子。∕
有人仅凭《珠玉词》中曾有“人面荷花”,便将这首含有“人面桃花”的佳作判给了晏殊。自从唐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里吟罢“人面桃花相映红”,后人再将“人面”之后改缀荷花、杏花、杜鹃花,无疑皆类笨伯。其实苏轼这首词写于盛夏暑际,哪里还有“的的”(光鲜动人之意)桃花可看?“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分明是暗喻身怀六甲的朝云,是《红梅三首》中“抱丛暗蕊初含子”的自然延续。
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在岭南所写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东坡写完此词,便让朝云去唱,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她怎么回事?朝云答道:“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既有屈原《离骚》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之哀,又含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复蕴牛希济《生查子》词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之意,朝云除了哀痛她随先生一道沦落天涯之外,还会想到先生在汴京时写给诸位姐妹的“水连芳草月连云”(《蝶恋花·春情》),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一语,势必会让朝云想到先生在密州时写的“巷陌秋千……苦被多情相折挫”(《蝶恋花》),这首词虽然只有六十个字,却将东坡与她的往事前缘全都溶入,怎能不让朝云浮想联翩,涕泪潸然?
没有黄洲就没有苏轼,没有惠洲就没有朝云。朝云有一颗与苏轼相通的心,只需相视一笑,便了然于心。他对朝云的怜爱让他的词在黄洲闪烁永久的神采,让他在黄洲营筑雪堂,躬耕东坡,酝酿千古绝唱。三个女子各个不同却个个精彩,她们激发了苏轼潜在的灵感与情感,使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情味。
没有情就没有文学作品。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苏轼的为人,情至深,义至重,于宇宙万物人生,感受极敏锐而见理深透,加之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如不着力而成,世人以为旷达,实则悲感最深。为父兄,为丈夫,他都有一份诚挚的关爱之心,无情则不能为文,特别是终其一生的亲情更成了苏轼词作中的反复吟咏的主题。也正是亲情成就了他词作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1日出版。
[2]《苏轼词/宋词名家朗读》,作者:[宋]苏轼,刘石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出版。
[3]《宋词鉴赏辞典》(贺新辉 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 ,1989年第 4次印刷 , 总1394页。 [4]《东坡选集》(徐永年 曹慕樊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总736页。
[5]湖南常德市一中杨智慧《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2005年9月1日发表于《高中语文备课天地》
[6]《苏轼海南诗文选注》(范会俊 主逸辉 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1次印刷 , 总277页。
[7]《苏轼诗选注》(吴鹭山 夏承寿 萧眉 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总284页。
[8]《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7年7月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總518页。
注释:
1)、①②语出欧阳修的《老苏先生墓志铭》;
2)、③语出李清照的《漱玉词》,哀告其公公赵挺之;
3)、④语出《苏轼作品集》中《洗儿戏作》;
4)、⑤语出《苏东坡传》;
5)⑥《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6)、⑦苏轼《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7)、⑧苏辙作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8)、⑨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9)、⑩苏轼《江城子》表达了他对闰之的依恋: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关键词:苏轼诗词;亲情;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爱情、亲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词的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词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于礼”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节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生活在宋代官场的苏軾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旷世奇才,三次遭贬,复杂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感情。他留下的大量词作中,既有为国为民实现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现友情、爱情、亲情等内心感情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蕴籍或自然流露,无不贯穿着他的真性情,这是一种人所不及的天才流露与真情外化,而决非匠人式的刻画与雕琢。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全方位有血有肉的苏东坡,通过词作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男人的儒雅大气,重情体贴。苏词无论豪放旷达或缠绵空灵,其词作无不流动着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其词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苏轼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真情融注成了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人们眼中的苏轼,总是坚强、乐观、不卑不亢,用情至深。苏词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苏词中苏轼反映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特别是其间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使得苏词成为风格多样经久弥新的千古绝唱。
一、亲子情,恩爱之刃割柔肠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而情感丰富的奇才,他对家人朋友的诚挚情感成了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不识字,但人品智慧不凡,慷慨大方,豪爽善饮,他的这些特点在孙子苏轼的身上得以发扬光大。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①,早年不乐举业,至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②,他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影响非同一般。
“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③,苏轼父子更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相互帮助鼓励的朋友。
苏轼的大儿子叫苏迈,次子叫苏迨,三子叫苏过,名字全带“走之儿”。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一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看上去很像东坡,尤其是眉眼和额角,都有乃父之神韵,令苏轼十分欣喜。在那一段时间里,苏轼正遵父亲遗命,接替他为《易经》作《传》,于是他用《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遁”,给新生的儿子命名。“遁”是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这一卦的爻辞中说:“嘉遁,贞吉”,“好遁,君子吉”,可见这个名字,既寓有自己远遁世外之义,又包含着对儿子的诸多美好祝愿。
在幹儿满月的时候,东坡召集全家,依照当地风俗,举行一个隆重的洗儿会,他又将自己的心思向众人讲了一遍,同时写下一首绝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④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乖戾,你愈想无灾无难,上苍偏偏就不让你安生。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苏轼接到诏令后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携家启程,再度沿江东下,以借道运河、淮河再去京西。这是当年闰之和朝云投奔他来黄州时的路线,三个月左右的江河行船,让苏轼的乳母任奶妈在途中染上重病,到黄州不久便逝去,子由也因此损失了幼小的爱女。这次朝云所生的幹儿才半岁左右,怎禁得五月以后的暑热天气、江上风吹汗蒸?七月二十八日,当他们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小小的幹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这首诗题目很长:《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幹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其实也是诗序。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到东坡对儿子的喜爱:看到孩子对他的诗书感兴趣,便以为他将来又是块读书的料;孩子摇头不要梨果,即认为是像孔融那样懂得仁让之礼。年近半百的东坡先生,因为添了这个儿子,郁郁寡欢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抚慰。然而刚刚半年,孩子就意外夭折,这使他陷入极度悲恸之中。为此苏轼深深地自责着,甚至认为幹儿之死,是受到自己的连累: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东坡的哀伤已近极至,朝云的悲痛可想而知。诗的第二首,直接述说此时的朝云: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这种让人哀毁的诗句,既可视作人生苦难的“诗史”,也是东坡与朝云相知相慰的告白。尤其是“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这两句,不是情挚意切爱那女人、那孩子,不是生活中对她们精心呵护的人,怎会将老妈子眼中的情景写进诗内? 东坡不断追悔,不停地埋怨自己: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医不自医,卜不自卜”,这是古人的一句俗话。也许幹儿全由通晓医道的东坡自己医治,还不至于离他而去,可他实在太珍爱这个孩子了,万一幹儿在他手下有个好歹,他那“多情”善感的心,哪里担戴得起?越是小心,就越麻烦,恶果出现了,孩子死掉了!一把沾满夫妻情、父子情的“恩爱刀”,真要将东坡的肠子割成碎。 十七年后,东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与小儿子苏遁,共担着同一个忌日。
二、兄弟情,相知相勉,隐悲感于豁达乐观之中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轼”意指车上的扶手,“辙”意为车碾过的痕迹。想当初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想到两个儿子日后无论在家庭、仕途,还是在文学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苏辙在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对这种手足相依的亲情更详细的描述是:“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⑤是兄弟,更是知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親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词描写男女柔情的不计其数,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涉及。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起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正是对此词的高度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⑥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同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⑦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苏轼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来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遭遇“乌台诗案”时,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苏轼的另一名篇《西江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夜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如此兄弟之情堪称模范。
苏轼、苏辙兄弟与三门峡也有着不解之缘,苏辙作有《怀渑池寄子瞻兄》⑧一诗,苏轼则依弟诗韵作和诗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⑨。一唱一和间,兄弟间互相珍重的心情跃然而现。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苏轼、苏辙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也正因为兄弟情深,才使苏轼的诗词蕴涵着浓浓的亲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三、夫妻情,至真至诚,豪放婉约总关情
十五岁的王弗嫁给了十八岁的苏轼,在十一年的共同生活中,王弗曾经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感受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很深,王弗的芳龄早逝对苏轼来说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心灵上的依靠与慰藉。王弗去世十年后,即乙卯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在密州做知县的苏轼写了一首怀念亡妻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可谓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吐露的全是真情。就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心弦,又使多少读者泫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的真情是此词的灵魂。 夫妻之情可谓人生的至性至情,丧妻之痛可谓噬心镂骨之痛。此词的成功在于诗人在短短的一首小词不达意中,沉痛地表现了这种至性至情、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由于苏轼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距密州数千里,所以诗人无法去妻子坟前倾诉凄凉。如果说“十年生死”是时间的隔绝,那么“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时空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设想,纵然妻子生还重逢,一定不会认出自己了。十年来诗人宦海沉浮,屡受打击,官一贬再贬,奔波劳碌,使自己满面尘土,加上对亡妻的日日夜夜的思念的痛苦的折磨,使他两鬓如霜。这不仅使思妻之情更深一层,而且还饱含着诗人“岁不我与”的自伤和感喟。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梦里看到自己美丽的妻子在小轩窗里,精心梳妆打扮,这个梦境是王弗在世时候给诗人留下的美好回忆。此时此刻,夫妻应该要好好痛叙衷肠,一解十年来的相思之苦。但是这毕竟的梦境,只见她没有言语,只有深情相顾,泪流千行!这种欲说无语的无奈增加了痛苦和遗憾!
苏轼与王弗情深意笃,每年正月二十(王弗忌日),苏轼都难以在家中安坐,他总爱出门寻找梅花,以寄托对王弗的无限哀思。
几年后,苏轼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闰之,温柔顺从的闰之是他在文学生活中最活跃时期的伴侣。王闰之一度让苏轼快乐依赖。在别徐州时,他写过一首词《江城子》⑩表达了他对闰之的依恋。
王弗、王闰之姐妹先后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王弗的聪敏智慧帮助苏轼走向成熟,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但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
苏轼喜爱梅花,在他的笔下,梅花除了与王弗有关,涉及最多的便是朝云。在赞颂梅花的过程中,苏轼既与王弗有通感,也與朝云心相连,仿佛在向人们暗示着,朝云便是王弗的再现和扩展。
侍妾朝云让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与多情,她虽身份卑微,却能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苏轼曾多次把朝云比作天女,朝云跟随东坡到惠洲,不久,她在西湖边走完了自己三十四年的人生之路。朝云一直陪苏轼宦海沉浮,在黄洲时东坡高唱一曲《满庭芳》,心里想着念着的便是朝云: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凌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邬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匆匆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元丰六年(1083),21岁的朝云身怀六甲,苏轼欣喜之余写了一首《蝶恋花》: 玉枕冰寒消暑气。∕ 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 莺舌惺忪如会意,∕ 无端画扇惊飞起。∕ 雨后初凉生水际。∕ 人面桃花,的的遥相似。∕ 眼看红芳犹抱蕊,∕ 丛中已结新莲子。∕
有人仅凭《珠玉词》中曾有“人面荷花”,便将这首含有“人面桃花”的佳作判给了晏殊。自从唐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里吟罢“人面桃花相映红”,后人再将“人面”之后改缀荷花、杏花、杜鹃花,无疑皆类笨伯。其实苏轼这首词写于盛夏暑际,哪里还有“的的”(光鲜动人之意)桃花可看?“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分明是暗喻身怀六甲的朝云,是《红梅三首》中“抱丛暗蕊初含子”的自然延续。
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在岭南所写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东坡写完此词,便让朝云去唱,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她怎么回事?朝云答道:“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既有屈原《离骚》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之哀,又含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复蕴牛希济《生查子》词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之意,朝云除了哀痛她随先生一道沦落天涯之外,还会想到先生在汴京时写给诸位姐妹的“水连芳草月连云”(《蝶恋花·春情》),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一语,势必会让朝云想到先生在密州时写的“巷陌秋千……苦被多情相折挫”(《蝶恋花》),这首词虽然只有六十个字,却将东坡与她的往事前缘全都溶入,怎能不让朝云浮想联翩,涕泪潸然?
没有黄洲就没有苏轼,没有惠洲就没有朝云。朝云有一颗与苏轼相通的心,只需相视一笑,便了然于心。他对朝云的怜爱让他的词在黄洲闪烁永久的神采,让他在黄洲营筑雪堂,躬耕东坡,酝酿千古绝唱。三个女子各个不同却个个精彩,她们激发了苏轼潜在的灵感与情感,使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情味。
没有情就没有文学作品。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苏轼的为人,情至深,义至重,于宇宙万物人生,感受极敏锐而见理深透,加之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如不着力而成,世人以为旷达,实则悲感最深。为父兄,为丈夫,他都有一份诚挚的关爱之心,无情则不能为文,特别是终其一生的亲情更成了苏轼词作中的反复吟咏的主题。也正是亲情成就了他词作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1日出版。
[2]《苏轼词/宋词名家朗读》,作者:[宋]苏轼,刘石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出版。
[3]《宋词鉴赏辞典》(贺新辉 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 ,1989年第 4次印刷 , 总1394页。 [4]《东坡选集》(徐永年 曹慕樊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总736页。
[5]湖南常德市一中杨智慧《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2005年9月1日发表于《高中语文备课天地》
[6]《苏轼海南诗文选注》(范会俊 主逸辉 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1次印刷 , 总277页。
[7]《苏轼诗选注》(吴鹭山 夏承寿 萧眉 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总284页。
[8]《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7年7月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總518页。
注释:
1)、①②语出欧阳修的《老苏先生墓志铭》;
2)、③语出李清照的《漱玉词》,哀告其公公赵挺之;
3)、④语出《苏轼作品集》中《洗儿戏作》;
4)、⑤语出《苏东坡传》;
5)⑥《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6)、⑦苏轼《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7)、⑧苏辙作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8)、⑨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9)、⑩苏轼《江城子》表达了他对闰之的依恋: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