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中学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教学为例,浅谈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教学优势 应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给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场历史变革,使历史课堂焕然一新。笔者以中学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历史是过去的史实,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成为历史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至多画一下图或展示挂图、实物之类,这样的历史难免给学生单调、不生动的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极不相符,很难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这种现象得到较大改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根据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创设新颖的情境,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生动地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这样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增强,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减弱,学生亲自感受到历史的气氛,通过体验,产生共鸣。
(一)运用广博的网上资源,突破难点,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出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参与其中,兴趣浓厚。
(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如教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按照现代史的分期分四组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问题。学生搜集到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短片甚至实物资料等,我协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协商,不仅形成资源共享,更通过生生搜集、思考、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认识。
(三)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优化历史课的教学。
随着教学教材的改革,新课标下现行历史教材删减了许多内容,同时补充了新知识,由于是以专题形式呈现,很多学生缺乏通史概念。为了让学生把握历史线索,老师往往会补充增加一部分课外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方面要教授新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巩固旧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压力。遇到这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代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可以增加知识容量,扩大知识范围,有效调控教学。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课本的描述非常概括,同时知识也显得更理论化,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由于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辅助,引进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并制作课件,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增加了课堂容量,教学效果自然得到很好的优化。
二、信息技术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证明,将互联网、多媒体引入课堂,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进行结合,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上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历史课件的画面图文并茂、声音生动,能对学生的感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因此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忘记教师自身的力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了。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由机器主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应避免在历史课件制作和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如果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考虑不到这个形象性、生动性对课堂教学起些什么样的作用,就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授知识的快速性使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管学生理解还是不理解,也不管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扬长避短,弥补整合过程中的不足,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教学优势 应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给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场历史变革,使历史课堂焕然一新。笔者以中学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历史是过去的史实,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成为历史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至多画一下图或展示挂图、实物之类,这样的历史难免给学生单调、不生动的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极不相符,很难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这种现象得到较大改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根据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创设新颖的情境,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生动地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这样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增强,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减弱,学生亲自感受到历史的气氛,通过体验,产生共鸣。
(一)运用广博的网上资源,突破难点,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出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参与其中,兴趣浓厚。
(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如教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按照现代史的分期分四组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问题。学生搜集到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短片甚至实物资料等,我协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协商,不仅形成资源共享,更通过生生搜集、思考、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认识。
(三)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优化历史课的教学。
随着教学教材的改革,新课标下现行历史教材删减了许多内容,同时补充了新知识,由于是以专题形式呈现,很多学生缺乏通史概念。为了让学生把握历史线索,老师往往会补充增加一部分课外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方面要教授新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巩固旧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压力。遇到这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代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可以增加知识容量,扩大知识范围,有效调控教学。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课本的描述非常概括,同时知识也显得更理论化,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由于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辅助,引进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并制作课件,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增加了课堂容量,教学效果自然得到很好的优化。
二、信息技术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证明,将互联网、多媒体引入课堂,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进行结合,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上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历史课件的画面图文并茂、声音生动,能对学生的感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因此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忘记教师自身的力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了。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由机器主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应避免在历史课件制作和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如果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考虑不到这个形象性、生动性对课堂教学起些什么样的作用,就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授知识的快速性使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管学生理解还是不理解,也不管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扬长避短,弥补整合过程中的不足,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