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常量组分分析》教学实际,围绕课程说课的目的意义、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说课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使高职院校说课活动广泛开展,成为教学管理、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形式,供职业院校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课程说课;设计案例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精神[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说课竞赛。这既有利于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能力,又能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笔者有幸对学院精品课程《常量组分分析》这门课程进行了说课。文章将采用“六问法”,即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2-3]等几方面论述对本课程的构思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本课程”——说课程设置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明确本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具体内容,还要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真调查,以及和行业专家的商讨,确定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化工、制药、建材、冶金、食品、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产品分析与检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化工生产操作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较高职业素质,很强的敬业精神及团队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常量组分分析》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入门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专业的就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都与常量组分分析课程知识息息相关。
2.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本课程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前期基础课(如化学原理)向专业课的转折,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微量组分分析、典型原料分析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本课程无论是在校学习专业课,还是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实践,以及自我提高都是非常实用的课程。
3.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水平,从知识、能力和发展三个层面上,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局出发,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量组分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运算,具备设计方案的能力、试样采集与处理能力、常量组分分析的操作技能、对分析结果评价的能力;对给定样能进行方案设计、测出常量组分含量并正确评价;培养良好的颜色辨别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
二、“本课程讲授哪些内容”——说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和可行性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把握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安排:首先,安排为期2周的教学实习,集中学习常量组分分析中的常见基本操作;其次,精心设计了12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按照工作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流程(采样——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出具报告)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安排一周的综合实训,集中练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检验。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为:第一部分教学实习和第二部分滴定终点的确定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却不是本课程最难掌握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应重点把握;难点为:各个具体学习情景的基本原理及综合实训中实际样品的多种分析方法的检验。
对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上打破了原有学科式教学内容的固有顺序,将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概念分散教授,让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及疑问在具体项目中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安排酸碱分析的内容时,在学习情景醋酸分析中只介绍了一元酸碱,对大部分学生感到难理解的二元酸碱放在学习情景烧碱分析中介绍,这样由浅入深,把难点分散突破。其次,对于重点的基本操作,利用2周教学实习集中练习,之后再在平时的课程实验中不断纠正、应用、巩固,以达到反复训练,强化的效果。
三、“怎样开好本课程”——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水平差异十分明显(高中阶段选读的课程各不相同),而常量组分分析的理论知识体系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常常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对比分析了许多教学理论,实践了各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选择讲练结合型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事实证明,多种方法合理取舍教学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
四、“用什么保证教学效果”——说教学资源
1.师资队伍
本院工业分析专业常量组分分析课程的五个主讲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其中,两位是副教授,其中一人是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另外三位都是硕士、讲师,师资结构合理,教师工作责任心强、团队合作精神好,业务水平高。
2.实践教学条件
工业分析专业常量组分分析课程拥有常量组分分析实训室、天平室、高温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拥有多种常量分析仪器和实验设备,具有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生产的职业环境,完全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近几年来,本院先后与扬州联环药业、南京金陵石化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全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3.教材选用情况、数字化教辅资源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由张文英主编的《常量组分分析》。本教材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内容非常全面,每一个学习情景后面都附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习题,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教材重点介绍了方案设计、基本原理等内容及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材目前已被定为院级精品教材,正在联系出版社准备正式出版。
本课程教学内容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网络课件以及在线测试等相关资料在网上公布,实现了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五、“怎样考核与评价教学效果”——说教学效果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具体评价方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项目实施评价,借鉴全国化学检验工比赛模式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占总成绩的60%;第二部分是理论课的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案设计和简单计算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是小论文,占总成绩的10%,主要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己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完成一篇与专业和课程有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领会某些项目开展实际工作的一般方法,亲身体验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第一条途径是教学互评。课程结束后,每个班的学生都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师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每个教师在期末都要写出所教课程的教学总结,不仅要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促使以后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第二条途径是其他教师听课后对该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所有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听课,并对教师的讲课情况写出听课的书面评价。第三条途径是督导评教。学院有专门的教学督导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以督促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全院整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本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为100%。
六、“怎样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说课程特色与改革思路
作为本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学院深入课程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在工业分析教研室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常量组分分析课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具有如下特色或创新之处:(1)课程教学理念新,结合紧密型实训基地的典型原料、产品分析来设置学习情境,符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2)突出实践能力,强化与岗位对接;(3)考核内涵更丰富,考核形式有创新——借鉴全国化学检验工考核模式,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将来的改革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情景的再选择——教研室老师与企业的一线兼职老师讨论,结合企业和应用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2)课程结构的再调整,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分析企业的实际任务,根据任务驱动,调整课程结构。(3)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加教师的进修机会,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建立并完善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加教师的企业一线进修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号.
[2] 鞠红露,刘柳,等.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6.
[3] 周龙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说课内容及评价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69-7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课程说课;设计案例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精神[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说课竞赛。这既有利于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能力,又能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笔者有幸对学院精品课程《常量组分分析》这门课程进行了说课。文章将采用“六问法”,即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2-3]等几方面论述对本课程的构思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本课程”——说课程设置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明确本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具体内容,还要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真调查,以及和行业专家的商讨,确定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化工、制药、建材、冶金、食品、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产品分析与检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化工生产操作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较高职业素质,很强的敬业精神及团队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常量组分分析》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入门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专业的就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都与常量组分分析课程知识息息相关。
2.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本课程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前期基础课(如化学原理)向专业课的转折,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微量组分分析、典型原料分析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本课程无论是在校学习专业课,还是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实践,以及自我提高都是非常实用的课程。
3.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水平,从知识、能力和发展三个层面上,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局出发,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量组分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运算,具备设计方案的能力、试样采集与处理能力、常量组分分析的操作技能、对分析结果评价的能力;对给定样能进行方案设计、测出常量组分含量并正确评价;培养良好的颜色辨别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
二、“本课程讲授哪些内容”——说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和可行性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把握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安排:首先,安排为期2周的教学实习,集中学习常量组分分析中的常见基本操作;其次,精心设计了12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按照工作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流程(采样——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出具报告)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安排一周的综合实训,集中练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检验。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为:第一部分教学实习和第二部分滴定终点的确定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却不是本课程最难掌握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应重点把握;难点为:各个具体学习情景的基本原理及综合实训中实际样品的多种分析方法的检验。
对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上打破了原有学科式教学内容的固有顺序,将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概念分散教授,让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及疑问在具体项目中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安排酸碱分析的内容时,在学习情景醋酸分析中只介绍了一元酸碱,对大部分学生感到难理解的二元酸碱放在学习情景烧碱分析中介绍,这样由浅入深,把难点分散突破。其次,对于重点的基本操作,利用2周教学实习集中练习,之后再在平时的课程实验中不断纠正、应用、巩固,以达到反复训练,强化的效果。
三、“怎样开好本课程”——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水平差异十分明显(高中阶段选读的课程各不相同),而常量组分分析的理论知识体系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常常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对比分析了许多教学理论,实践了各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选择讲练结合型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事实证明,多种方法合理取舍教学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
四、“用什么保证教学效果”——说教学资源
1.师资队伍
本院工业分析专业常量组分分析课程的五个主讲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其中,两位是副教授,其中一人是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另外三位都是硕士、讲师,师资结构合理,教师工作责任心强、团队合作精神好,业务水平高。
2.实践教学条件
工业分析专业常量组分分析课程拥有常量组分分析实训室、天平室、高温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拥有多种常量分析仪器和实验设备,具有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生产的职业环境,完全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近几年来,本院先后与扬州联环药业、南京金陵石化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全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3.教材选用情况、数字化教辅资源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由张文英主编的《常量组分分析》。本教材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内容非常全面,每一个学习情景后面都附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习题,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教材重点介绍了方案设计、基本原理等内容及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材目前已被定为院级精品教材,正在联系出版社准备正式出版。
本课程教学内容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网络课件以及在线测试等相关资料在网上公布,实现了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五、“怎样考核与评价教学效果”——说教学效果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具体评价方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项目实施评价,借鉴全国化学检验工比赛模式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占总成绩的60%;第二部分是理论课的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案设计和简单计算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是小论文,占总成绩的10%,主要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己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完成一篇与专业和课程有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领会某些项目开展实际工作的一般方法,亲身体验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第一条途径是教学互评。课程结束后,每个班的学生都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师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每个教师在期末都要写出所教课程的教学总结,不仅要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促使以后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第二条途径是其他教师听课后对该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所有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听课,并对教师的讲课情况写出听课的书面评价。第三条途径是督导评教。学院有专门的教学督导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以督促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全院整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本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为100%。
六、“怎样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说课程特色与改革思路
作为本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学院深入课程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在工业分析教研室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常量组分分析课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具有如下特色或创新之处:(1)课程教学理念新,结合紧密型实训基地的典型原料、产品分析来设置学习情境,符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2)突出实践能力,强化与岗位对接;(3)考核内涵更丰富,考核形式有创新——借鉴全国化学检验工考核模式,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将来的改革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情景的再选择——教研室老师与企业的一线兼职老师讨论,结合企业和应用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2)课程结构的再调整,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分析企业的实际任务,根据任务驱动,调整课程结构。(3)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加教师的进修机会,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建立并完善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加教师的企业一线进修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号.
[2] 鞠红露,刘柳,等.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6.
[3] 周龙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说课内容及评价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69-71.